讓世界了解中國抗戰:是誰冒險翻譯並出版了毛澤東的《論持久戰》?

2021-01-08 澎湃新聞

原創 王嵐 檔案春秋

《論持久戰》是毛澤東在抗日戰爭爆發後有關中國革命現狀和前途的重要論述。自發表以來,這部著作已經被翻譯成多國文字,成為世界政治文化中的經典之作;但是,你知道最初的英譯本是誰翻譯的?又是在怎樣的情景下出版和發行的呢?

《論持久戰》封面

《論持久戰》交給誰翻譯

1938年5月26日至6月3日,毛澤東在延安抗日戰爭研究會講演了自己寫好的著名的《論持久戰》。陳雲聽了毛澤東的講演後,感到毛澤東的理論對全黨、對全國抗戰都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於是第二天就對毛澤東說:是不是可以在更大一點的範圍內給幹部們講一講?毛澤東接受了他的建議。但是,到更大範圍去講,對於日理萬機的毛澤東來說根本沒那麼多時間,再則聽眾有限。於是毛澤東決定把講稿整理出來,先在黨內印發。

毛澤東在抗日軍政大學作《論持久戰》報告

可是,鑑於延安當時的條件,油印的《論持久戰》數量有限,許多幹部仍然看不到,特別是在前線的幹部。於是,毛澤東決定,印成書公開發行,不光在根據地,而且還可以發到國民黨統治區。程思遠先生曾回憶說:「《論持久戰》剛發表,周恩來就把它的基本精神向白崇禧作了介紹。白崇禧深為讚賞。認為這是克敵制勝的最高戰略方針。後來白崇禧又把它向蔣介石轉述,蔣也十分贊成。在蔣介石的支持下,白崇禧把《論持久戰》的精神歸納成兩句話:『積小勝為大勝,以空間換時間。』並取得了周公的同意,由軍事委員會通令全國,作為抗日戰爭中的戰略指導思想。」

為了讓世界上更多的國家和人民了解中國革命的重要性、艱巨性、長期性,中國共產黨決定將該著作儘快翻譯成英文傳播到國外去。當時,黨經過慎重考慮,把翻譯《論持久戰》的任務交給了一位名叫楊剛的女地下黨員。

楊剛原名楊季徵,又名楊繽,祖籍湖北,1905年1月30日出生在江西萍鄉,父親任江西道臺。楊剛五歲起念私塾,開始接受人生最初的啟蒙,她從小性格剛強果敢,對封建大家庭中暴露出來的種種陰暗懷有深深的不滿。1922年,她進入江西南昌葆靈女子學校,更是對整個社會的狀況有了進一步的了解,積極投身學生愛國運動。1926年,革命軍北伐時,南昌的學子們也掀起了擁護北伐的熱潮,她和好友廖鴻英、譚海英代表葆靈女中參加了全市學生會的活動,上街示威遊行,深入街頭巷尾給老百姓講革命道理。這一段重要的社會活動,使楊剛找到了人生的起點,並最終成長為一名舊體制勇敢的叛逆者和共產黨忠實的追隨者。此時她改名楊繽,開始寫作,筆名貞白。

楊剛

楊剛是名副其實的才女。1927年免試入北平燕京大學英文系讀書,既聰明又刻苦,成績始終名列前茅,被高傲的美籍女教授視為最有才華的得意門生。「楊剛」就是那時她給自己起的筆名。1928年,她在白色恐怖中秘密加入中國共產黨,並成為北平學生運動的領袖之一,不久被捕入獄。出獄後,繼續在黨的領導下從事革命文化工作,是北方「左聯」發起人和組織者之一。1932年從燕京大學畢業後,楊剛與北京大學經濟系學生鄭侃結婚,旋赴上海從事革命活動並參加「左聯」工作,與魯迅、茅盾等文學巨匠關係甚密。其間,她結識了史沫特萊和斯諾,還應斯諾的要求用英文寫了一部革命題材的小說《肉刑》,發表於1935年的《國聞周報》。她還和蕭乾一起協助斯諾編譯中國現代短篇小說選《活的中國》,這是中國新文學被介紹到國外較早的一個譯本。

斯諾在蕭乾、楊剛協助下編譯的《活的中國》

1935年,她翻譯的英國女作家簡·奧斯汀的長篇小說《傲慢與偏見》,由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這是該書在中國的第一個中譯本,以後的多種版本均以此為藍本。抗戰爆發後,根據黨的要求,她頻繁地轉戰於武漢、南京、上海、香港、桂林、重慶等地,忘我地投入到黨的抗日救亡宣傳工作和黨的統一戰線工作之中。1944年,她又以特別記者身份赴美,擔負起中共留美黨員工作組的領導重任。

楊繽(楊剛)翻譯的《傲慢與偏見》中譯本

在去香港前,楊剛曾在上海出版過一本散文集《沸騰的夢》。後來蕭乾在主編《楊剛文集》時在《序》中寫道:「她的散文,特別是散文集《沸騰的夢》,是中國人愛國心的烘熱而雄奇的創造……我想,單是這個散文集,中國的文學史家就永遠不能忘記她。」

楊剛還是個充滿理想主義色彩的詩人,她曾創作長達800多行、充滿了強烈愛國主義之情的長詩《我站在地球的中央》。由此,她博得了「金箭女神」的美譽。

中美兩位女才子和《論持久戰》

楊剛接受《論持久戰》的翻譯任務時,不過三十多歲,公開身份是《大公報》駐美記者。她是周恩來讚賞和信任的人。因為工作關係,精通英語,年輕美麗,才情並重的楊剛社交範圍很廣,並贏得了許多國外有識之士的敬佩,美國女作家項美麗就是其中一位好友。項美麗是使楊剛能夠順利完成翻譯《論持久戰》的關鍵人物。

項美麗本名埃米莉·哈恩,時年三十歲,長得健美漂亮,風韻雅逸。她生於1905年,出生地在美國中西部的聖路易城。由於受家庭環境影響,長大後的埃米莉·哈恩,成了一個意志堅強的女權主義者,一個灑脫不羈、特立獨行的叛逆女性,一個突出的女中豪傑,一個極富風情又極富進取精神的奇女子,她畢業於威斯康星大學礦冶工程系,是該大學第一位獲得礦冶工程學位的女畢業生。

項美麗(埃米莉·哈恩)

1928年,埃米莉·哈恩在紐約享特女子學院教書,本來她的一生可以在寧靜的校園裡從容度過,但她熱愛寫作,二十三歲的她決定開始用筆來抒寫豐富多彩的人生。她的第一篇文章發表在《紐約世界報》。

1935年初,埃米莉·哈恩來到上海。此後,她的命運便註定要和遙遠的中國聯繫在一起。

她是為寫作來到中國的,她要親眼看一看這個聞名世界的文明古國的真實面目,親自感受一下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人民的喜怒哀樂,從中選取她要敘述和描寫的素材。中國沒有令她這個異域女子失望,她一踏上這片在她心目中神秘的國土,就立即被它濃鬱的東方色彩迷住,產生了強烈的好奇,為其深深地吸引住了。

項美麗與她的猿

項美麗紀實作品《中國與我》

埃米莉·哈恩很快與中國文化界人士有了廣泛的接觸,並結交了許多中國朋友,其中她最早認識的就是當年的海上才子邵洵美。

邵洵美(1906~1968),中國現代詩人,出版家。曾留學英倫,是獅吼社、中國筆會等諸多團體的重要成員。早期主編有《獅吼》《金屋》等雜誌,1933年創辦上海時代圖書公司,出版有《論語》《時代畫報》《時代漫畫》等九大刊物及《新詩庫叢書》《自傳叢書》等,其影響延續至今。抗戰期間,1938年9月1日創辦並主編《自由譚》 ,即Candid Comment Chinese Edition(《直言評論》中文版),旗幟鮮明地提出「追求自由」。

《時代畫報》

《時代漫畫》

為了安全,編輯人、發行人署的都是項美麗的名字,而具體工作全部由邵洵美來完成。他是詩人,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標準的文人;他也是位出版家,曾從德國進口當時最先進的印刷機器,且散盡萬金,出版了諸多報刊和書籍,在中國近代史上這樣的壯舉無人可與之匹敵;但是從國家利益的角度來說,他最大的貢獻是憑藉《自由譚》向讀者推薦了毛澤東的《論持久戰》,稱它是一部「人人能了解,人人能欣賞,萬人傳頌,中外稱讚」的作品。

邵洵美素有「文壇孟嘗君」之稱(泰戈爾語)。因為他的出身和所受的教育背景,他熟識許多在上海的英美人士,他們都活躍在政界、商界、文化界。埃米莉·哈恩初逢邵洵美,就立刻被他的容貌和氣質所打動。她發覺這位東方美男子除了具有文學的天賦外,連英文水平也比自己高,能用流利的英文寫華麗的詩句,這讓她欣喜不已。這對異國男女彼此欣賞,不久就在上海灘開始了一場驚天動地的戀愛。邵洵美替她取了個動聽的中文名字:項美麗。

邵洵美

一對中美情侶和《論持久戰》

聽說好友楊剛冒著被日軍發現逮捕的危險翻譯毛澤東的一部著作,項美麗不假思索地就把她掩護在自己家裡。那幢綠樹掩映中的花園小洋房靜謐又安全,楊剛看過之後覺得很滿意,不久,她收拾了簡單的行裝就搬來這裡,樓上靠西邊的一個房間成了她的工作室和起居間。有了相對安全和安靜的空間,她全力以赴地投入到翻譯工作中。幾番通宵達旦,楊剛就在這間充滿了異國情趣的房間裡出色地完成了《論持久戰》這部輝煌巨著的翻譯任務。

這期間,楊剛在這裡認識了邵洵美,在翻譯過程中,為了保證譯文的準確性,她常請邵洵美一起斟酌字句。為了趕時間,在全文還沒有譯完的情況下,即送《Candid Comment》(即《自由譚》英文版)開始連載,邵洵美並為此加按語:「近十年來,在中國的出版物中,沒有別的書比這一本更能吸引大眾的注意了。」由此,《論持久戰》在上海的外國人中先傳播了起來。

中文版《自由譚》創刊號

在連載的同時,邵洵美又出版了英文版《論持久戰》單行本。1939年1月20日,毛澤東專門為英文版《論持久戰》寫了題為《抗戰與外援的關係》的序:「上海的朋友在將我的《論持久戰》翻成英文本,我聽了當然是高興的,因為偉大的中國抗戰,不但是中國的事,東方的事,也是世界的事……」 毛澤東 「希望此書能在英語各國間喚起若干的同情,為了中國的利益,也為了世界的利益」。邵洵美又親自將這篇序譯成英文(也有說是楊剛譯),列在單行本前面。

在和邵洵美、項美麗相處的那段日子裡,楊剛對這對情侶有了更深的了解。許多人都以為邵洵美是公子哥兒,更因為他在魯迅的文章中被稱為「富家的女婿」而受到另眼相看。其實,對待抗日,邵洵美是堅決的。他積極投身抗日的洪流,在復刊的《時代》上發表《容忍是罪惡》,呼籲「要抵抗,要革命。有革命才有進步。」他支持出版的《老舍幽默詩文集》中就有《救國難歌》《長期抵抗》等經典作品。

邵洵美

於是,楊剛等黨內同志決定把這部譯稿的秘密印刷和其後的散發工作鄭重地託付給邵洵美,邵洵美冒著危險勇敢地承擔起了這個任務。為此,楊剛在為英譯本寫的前言裡特地寫了感謝邵洵美的話。

再說邵洵美在接下任務後,就將譯稿秘密委託給與上海時代圖書公司素有往來的一家印刷廠。前後歷時兩個月印出書,32開本,共500冊。封面白底紅字印著英文書名《論持久戰》以及著作者「毛澤東」幾個字,樸素大方。為掩人耳目,500冊書全裝在項美麗的自備車裡,邵洵美則親自開車,運到項美麗住所先藏起來。書秘密發行了,通過策劃,決定分幾個渠道散發出去。

一部分由楊剛這位年輕的共產黨員主動承擔;一部分由項美麗利用她的特殊身身份作掩護,託時任德國駐上海領事館見習領事華爾夫(Peter Wolf)送出去,華爾夫是個只有十八九歲的年輕人,碧眼金髮,朝氣蓬勃,是項美麗家的常客,小夥子非常信任和崇拜項美麗,欣然擔任起了義務發行員。還有一部分則是由邵洵美和他的助手王永祿「暗銷」出去的。

1946年邵洵美為《時代畫報》《論語》半月刊復刊之事提交的登記申請書(上海市檔案館藏)

時代圖書公司部分出版物的廣告(上海市檔案館藏)

每當清晨和深夜,邵洵美駕駛著豪華的轎車悄悄上路了,在上海西區虹橋路、霞飛路等外國人聚居的僻靜馬路上開來逛去,不知情的人還以為是有錢的公子哥兒閒得無聊的玩樂之舉,實際上,王永祿帶著書坐在後座上,緊張得手心裡全是汗。他們警惕地注視著周圍的動靜,等到四周不見人時,邵洵美就迅速把車停下,王永祿則拿上早就準備好的書敏捷地跳下車,飛奔到外國人的住宅或公寓門前,往每個信箱中都塞進一本書,又立即返身上車而去。

幹著這種把腦袋拴在褲腰帶上的事情,為了安全,邵洵美特地買了一支手槍防身,一度避居在項美麗的寓所時,還請了一位法國保鏢。事實上,《自由譚》因連載《論持久戰》受到廣大讀者歡迎的同時,也受到了日本人的特別「關注」。他們似乎從這對不尋常的情侶身上嗅出了異味,終於有一天,一個自稱是日本某通訊社記者的人約見了項美麗,詢問《自由譚》的編輯、出版情況,並警告她要改變辦刊方針,對日本要「友善」……

中文版《自由譚》

英文版《自由譚》

就這樣,這本薄薄的32開本的小冊子,由於不斷地輾轉傳播,在上海的外國人中間很快流傳開去,然後又通過他們帶到國外,引起了世界上熱愛和平人士的廣泛關注。

《論持久戰》英文本在海外的發行,得到了國際上的積極響應和高度評價。據說,邱吉爾、羅斯福的案頭,都有這本書的蹤影,史達林的辦公桌上則放著他專門請人翻譯成俄文的《論持久戰》。

上海解放後,當時的上海市委宣傳部部長夏衍,為邵洵美曾出版毛澤東的《論持久戰》英譯本專程登門造訪。夏衍對邵洵美在抗戰時期的大膽舉措甚為欣賞,當然同為文人他們亦有舊誼。不久,北京要成立新華印刷廠,因缺少設備,夏衍還代國家徵購了邵洵美的那臺德國進口印刷機。

雜誌編輯:陸其國

新媒體編輯:一茶、小瀛洲

原標題:《讓世界了解中國抗戰:是誰冒險翻譯並出版了毛澤東的《論持久戰》?》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今天,我們為什麼要重溫毛澤東同志的《論持久戰》?
    今天,12月26日,是毛澤東同志誕辰127周年。今年,是毛澤東同志《論持久戰》發表82周年。毛澤東同志的《論持久戰》是毛澤東人民戰爭思想的奠基之作。來源 | 人民論壇雜誌及人民論壇網(rmltwz)轉載請註明來源1938年5月,毛澤東發表了著名的《論持久戰》。《論持久戰》的當代價值貫通古今與洞察全局。通讀《論持久戰》,最為強烈的感受是,毛澤東同志中外戰史爛熟於胸的博學和洞察抗戰全局的氣勢。
  • 毛澤東詩詞在世界的傳播與影響
    會見中,西裡塞納總統提出可否將《毛澤東詩詞》翻譯成為僧伽羅文版,並向代表團要一幅毛澤東畫像,掛在他的臥室。這個要求出乎所有代表團成員的意料。後來才得知,西裡塞納先生是個典型的「毛粉」,毛澤東、周恩來等中國老一代領導人的故事在斯裡蘭卡廣為人知。 對於一個長期關注中國文化在海外傳播的學者而言,我對於《毛澤東詩詞》獲得世界影響的過程更感興趣,梳理其對外傳播的歷程,具有重要的理論與現實意義。
  • 抗戰十二圖鑑:崢嶸歲月裡的「微表情」——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
    央視網消息:2020年9月3日,我們迎來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憶往昔,那是一段不可忘卻的歷史;展未來,那將是一段永不會被塵封的記憶。它刻在漫漫歷史長卷中,它刻在每一個中國人的心裡。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中,它還有著更具象的表達,更細節的「呼吸」。銘記歷史,是為了啟迪未來。
  • 毛澤東的政治口號的獨特魅力 為何深入人心?
    1936年12月,毛澤東在紅軍大學所作的《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演說中指出:「我們的戰略是『以一當十』,我們的戰術是『以十當一』,這是我們制勝敵人的根本法則之一。」1946年8月6日,毛澤東在和美國記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的談話中指出:「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看起來,反動派的樣子是可怕的,但是實際上並沒有什麼了不起的力量。
  • 《中國1946》:毛澤東的命、蔣介石的運和林彪的算
    小孩子不知兇險,讓他們聽到順口溜出去了,誰告訴你的?那就是「思想犯」、「背叛罪」。9月2日9時15分,在密蘇裡號戰艦上舉行日本投降籤字儀式,美軍新聞官犯難了。五家通訊社,艦上只有一臺供新聞通訊用的電臺,誰不想在第一時間搶發這一轟動世界的新聞呀?結果是一頂軍帽裡,放進五個寫著1至5號的紙團,讓記者抓號。中國記者曾安波攤開紙團,正是個「1」,立即發狂般衝進電報室。
  • 毛澤東生平年表(1937―1940年)
    2月9日,出席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議,會議討論和通過《中共中央給中國國民黨三中全會電》,提出五項國策、四項保證。這個文件實際成為國共合作談判的綱領。 3月,會見美國記者史沫特萊,回答她對中日戰爭與西安事變提出的一些問題。 4月至7月,在抗日軍政大學講授辯證法唯物論,其中的兩節後來整理成《實踐論》和《矛盾論》。
  • 中國第一座抗戰紀念碑矗立西湖邊 八十八師抗戰史9月出版
    廟行血戰上演真實版丁香花故事  抗戰陣亡將士魂歸西湖松木場  在浙江省檔案館藏的《陸軍八十八師淞滬抗日陣亡烈士傳紀》中,浙江在線記者了解到,就在盧志豪魂歸故裡時,他的戰友,523團7連的戰士喬俊卿犧牲後,他那裹著小腳從遠方趕來廟行的70旬老母親,卻根本找不到兒子的遺體。
  • 毛澤東逝世44周年:100張照片,緬懷偉人毛澤東!
    1919年,毛澤東創辦《湘江評論》,發出吶喊:「天下者我們的天下,國家者我們的國家,社會者我們的社會。我們不說誰說?我們不幹誰幹?」並組織新民學會,與志同道合的同志一起探索改造中國之路。   1938年春,毛澤東在延安窯洞撰寫《論持久戰》。
  • 梁漱溟傳記再版 披露1953年與毛澤東的故事(圖)
    據當代中國出版社策劃編輯李麗錚介紹,該書首次出版於25年前,作者在特殊年代裡記錄、整理了梁漱溟在「文革」中的各次發言以及受批判鬥爭的情況,獨家披露了包括1953年梁漱溟與毛澤東之爭、「文革」中拒絕「批林批孔」等重大歷史內容在內的1949年以後梁漱溟39年人生軌跡,為海內外梁漱溟研究提供了彌足珍貴的檔案材料。
  • 那些崢嶸歲月裡的「微表情」——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暨...
    抗戰十二圖鑑:看!那些崢嶸歲月裡的「微表情」 —— 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  央視網消息:2020年9月3日,我們迎來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憶往昔,那是一段不可忘卻的歷史;展未來,那將是一段永不會被塵封的記憶。
  • 曲青山:論做好經濟工作的戰略和戰術
    它是中國共產黨歷史智慧在現實條件下的創新性實踐,是毛澤東軍事思想在經濟工作中的創造性運用。深刻理解和準確把握這一戰略思想和戰略戰術,對於做好2016年乃至更長時期的經濟工作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戰略上堅持持久戰需要堅持穩中求進、把握好節奏和力度   持久戰的戰略是毛澤東同志提出來的,是抗日戰爭中我們打敗日本侵略者的一個重要戰略思想。
  • 中國歷史大事件年表:近代史
    >1927年4月 蔣介石在南京建立國民政府1927年8月1日 南昌起義1927年8月7日 八七會議1927年9月 湘贛邊秋收起義1927年10月 秋收起義部隊到達井岡山1928年 井岡山會師1931年 九一八事變1931年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成立1932年 一二八事變,十九路軍抗戰
  •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座談會上重要講話
    新華社記者 彭昭之/攝9月3日上午,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向抗戰烈士敬獻花籃儀式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舉行。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座談會上指出:「偉大抗戰精神,是中國人民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將永遠激勵中國人民克服一切艱難險阻、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鬥。」
  • 1976年9月9日:毛澤東逝世(圖)
    原標題:1976年9月9日:毛澤東逝世(圖) 1976年9月9日零時10分,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主席、中國共產黨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名譽主席毛澤東在北京逝世,享年83歲。
  • 38年毛澤東談歷史上對幹部處理:對瞿秋白處罰不妥當
    毛澤東也作過這樣的評價:「六中全會以前雖然有些著作,如《論持久戰》,但是如果沒有共產國際指示,六中全會還是很難解決問題的。」在9月24日的會上,毛澤東作了長篇發言,共講了五個問題。他在講話中充分肯定了共產國際指示對中共政治路線的估計是「恰當的和必要的」,「這種成績是中央諸同志和全黨努力獲得的」。他認為,共產國際指示的要點,「最主要的是黨內團結」。
  • 7月1日作為中國共產黨的誕生紀念日,毛澤東最早是在什麼時候提出的?
    1937年7月1日,中共中央在延安召開的黨的活動分子大會上,周恩來作專題報告,題目是《十六周年的中國共產黨》,總結了十六年黨的奮鬥歷程、歷史教訓與深刻經驗。此後,紀念建黨活動的各項政治儀式中幾乎都會囊括大會講話或專題報告。1938年5月,毛澤東在《論持久戰》中指出:「今年七月一日,是中國共產黨建立十七周年紀念日」。這是毛澤東第一次提出7月1日是中國共產黨的誕生紀念日。
  • 「新中國60年百名優秀出版人物」評選活動候選人事跡
    30―60年代,他在《世界知識》上發表大量國際問題專論。譯作主要有《戰後蘇聯印象記》、《反和平的陰謀》等。 014.葉至善 葉至善(1918―2006)江蘇蘇州人。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原社長兼總編輯。1941年於國立中央技藝專科學校畢業。1945年8月進開明書店,幫助父親葉聖陶編輯《開明少年》月刊和《開明少年叢書》。1952年主編《中學生》雜誌。
  • 毛澤東想讀常讀的書籍
    毛澤東博覽群書,更像是一個幾乎要遊遍知識世界各個角落的「遊子」。但在每個遊子的心底,畢竟都藏著一個「故鄉」。「故鄉」是出發點,也是行程的歸宿。毛澤東在新中國成立後閱讀世界的「故鄉」,既有他個人的精神追求,更有他擔負的建設一個新中國的領導使命和追求目標,以及沿路碰到的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和難題。外出視察,毛澤東總要帶上一批他想讀或常讀的書籍。
  • 偉人毛澤東如何讀書?(建議收藏)
    說毛澤東的閱讀重點是馬列、哲學和歷史,人們大體認可,也比較了解。關於西方著述,有人可能認為他讀得不多,或者說不大了解。毛澤東讀中國古代文史著述確實比讀西方著述要多,而且興趣更大,但不能說他對西學不了解,或不願意讀。事實上,毛澤東讀的西方著述在他那個時代是不算少的。
  • 毛澤東的親情世界:賀子珍的初戀不是毛澤東(圖)
    從中央文獻出版社不久前推出的《家世.家書.家風――毛澤東的親情世界》中,我們可以較詳細地了解到毛澤東的親情、愛情生活。    賀子珍寫給毛澤東的信大意是:「主席:我已經回到中國來了。身體不太好,還在休養,並參加一些工作。我離開中國九年,對國內現有的情況不大了解,我要通過工作來了解情況。我在蘇德戰爭期間,生活艱苦,什麼都要幹,比長徵還苦。不過,這已經過去了,現在我要好好工作。現在我學做工會工作。我很感謝您對我妹妹和母親的照顧,代我盡了姐姐和女兒的責任,我將終生銘記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