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古人愛講天命?它最大意義就在於讓人認知到自身的有限性

2021-01-15 陽明悟行學宮

古人愛講天命,雖然今天的人大多數都不信這一套了,但我們也要知道,古人的天命觀其實也有一定的合理性,它最大的意義就在於讓人認知到人類自身的有限性,提醒人們要尊重、敬畏天道,就是要尊重自然、社會運行的規律、法則,不能強逞智力,肆意妄為。

人要懂得認命,我相信天命,所以有時候我的一些邏輯和觀點跟一般人不太一樣。比如今天人們看的《道德經》,內容實際上跟原本《道德經》有一些不一致的地方,跟原本內容最接近的版本,是漢代考古文物中發現的,但今天已經基本沒人看了。有人就跟我說,現在的通行本《道德經》是歪的。我就不贊成這種說法,我相信既然老天爺要讓《道德經》成為今天人們看到的樣子,那麼它就應該是這個樣子,今天通行的《道德經》就是最對的,既然以前的版本消亡了,就說明它有問題。

其實儒家經典一樣有類似的變遷。《尚書》是儒家的重要經典,五經之一。《尚書》早在西周時期就已經成熟了,在春秋時期又經過孔子的編訂,遂成為儒家經典。秦統一天下以後,焚書坑儒,絕大部分古籍都被焚毀,《尚書》也未能倖免。

當時山東有一位秦朝的博士叫伏勝,記憶力超群,能記誦《尚書》全文,為躲避秦末戰亂,隱居家鄉。漢初天下安定,伏勝憑藉自己記憶,在齊魯傳授《尚書》內容,學者甚眾。漢文帝時,求能治《尚書》者,時人推舉伏勝,但當時伏勝已經九十餘歲,老不能行,文帝便遣太常事史掌故晁錯前往求教,由伏生口授,晁錯筆錄,傳得二十八篇,被立於學官。

漢景帝時期,魯恭王劉餘在拆除孔子故宅一段牆壁時,發現了一本古老的《尚書》,後經孔子後人孔安國整理,傳至後世。因為出現了兩個版本的《尚書》,人們就把魯恭王發現的古本《尚書》稱為「古文《尚書》」,把伏勝記誦出來的《尚書》稱為「今文《尚書》」。

古文《尚書》和今文《尚書》在內容上差異很大,按理說,既然古文《尚書》重新現世,新文《尚書》就應當被視為偽作而廢黜,或者至少不應當再作為官學。然而,弔詭的是,在漢朝社會思想市場的角逐之中,古文《尚書》不但沒有憑藉正身身份勝出,反而被學人們當作學習新文《尚書》時的參考,成為了「配角」。更慘的是,隨著時代的變遷,古文《尚書》的光輝越來越黯淡。經過漢朝滅亡後三國、兩晉時期的戰亂,古文《尚書》內容竟然失去了獨立成書的資格,成為了與新文《尚書》合編內容的一部分。

唐朝以後,古文《尚書》的境況更是一代不如一代,宋朝學人們紛紛質疑其真實性,到了清代,大學者閻若璩著《尚書古文疏證》一書,認定古文《尚書》是偽書,清代儒家學人們幾乎都把主要精力放在了研究今文二十八篇上,極力推崇今文《尚書》。到今天,古文《尚書》原本已經散失殆盡,無法尋回原貌了,只有今文《尚書》,仍通行於世。

如果深究為什麼作為原著的古文《尚書》在歷史洪流中竟然輸給了「偽作」今文《尚書》,學術界一定會列出很多很多原因,但我相信最重要的一點應該是上天讓今文《尚書》成為了主流,這不是人力能夠左右的。所以,既然上天要讓它這樣,我就認為這樣就是對的。不過,這是我個人的一孔之見,大家聽一聽就行,也不要按照我的觀念去評判是非。

關尹子在《文始真經》中又講:「(聖人)知古今之大同,故或先古,或先今。」意思是說聖人都明白古代與當代雖然世事表現不同,但事理都是一樣的,所以他們有時候通過研索歷史來認知事物,有時候通過觀察當下來認知事物。事理古今皆同的道理,是人們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認識到的一個基本規律,是一種普遍性的觀念。

南宋心學代表人物之一的陸九淵曾說:「東海有聖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西海有聖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南海北海有聖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千百世之上有聖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千百世之下有聖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意思是說聖人們認識到的真理,都是大同小異的,是內在相通的。常言道「英雄所見略同」,西方諺語云「太陽底下無新事」,講的都是同一個道理。#涓流計劃#

相關焦點

  • 古人講「五十而知天命」,若一個人熱衷這3樣東西,多半沒啥本事
    導語人的命運真的是一個神奇的存在,不管人的生活過成什麼樣,人們都有辦法將它歸為是命運的決定作用。古人對命運也有很多自己的解釋,最多的則是認為命運都是由上天安排,所以才有了"天命"這一詞。古人有言:五十而知天命。人到了五十歲,就是到了一個需要明事理、服命運的年紀了。人到了五十歲,很多事情就成型了,想改變也無能為力了,而且,他的狀態也會暴露他的命運。
  • 天命究竟是什麼?古人為何要「尊天信命」
    ,人的一切由天決定;所謂命運就是「天命」,已經事先安排好的,古人深信不疑。他所說的人之富貴貧賤吉兇禍福等,都是由命決定的。楚霸王項羽與劉幫爭天下百戰百勝,但垓下一戰,終於自刎烏江,大喊:「天亡我也,非戰之罪」。天是什麼?顯然是指命。漢朝的李廣一世猛將,屢建奇功,但始終沒有封侯,不能不諉於數奇,在古人眼裡是命運不好,幸臣鄧道,皇帝很寵信,賜他有鑄錢的權利,但他卻終於餓死,還是命中注定。
  • 俗語:人到四十五,正是出山虎,講的是啥?老祖宗的肺腑之言
    俗語:人到四十五,正是出山虎,講的是啥?老祖宗的肺腑之言!中古歷史十分長久,從古代流傳的許多俗語,都是十分受用的。不過在如今科技發達的社會中,許多俗語都被認為是封建迷信,但是其中其實都蘊含著大道理。俗語,一直以口口相傳的特別形式傳播,俗語反映的就是人民的生活經驗和願望,俗語是指流行於民間的通俗詞語,其中包括所謂諺語、俚語及口頭上常用的成語。
  • 俗語「人到四十五,正是出山虎」,講的是啥?老祖宗的肺腑之言
    古人在年歲方面也有許多鑽研,我國講究「以禮待人」,晚輩要懂得尊重長輩,兒女要知道孝順父母,於是就有「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也有人聽到「人到四十五,正是出山虎」,非常不解,這講的是啥?老祖宗的肺腑之言。
  • 古人奉行皇帝就是天命,卻又陷入是否要改革的矛盾!
    天命現在就變成了一種玄學。反正很神秘。說這是很嚴革,但其實你聽說哪個皇帝因為八字不合而被拒絕了?最顯著的變化是什麼呢?是我們的皇帝現在祭祀的時候,現在就不再把三皇五帝夏商周這些皇帝全拿出來祭祀了。現在就只祭祀一位。五行中說你是誰的徒弟,你就祭祀誰就完了。天命這件事,到南北朝以後就由父子變成師徒了,和血緣。沒關係了。到了明朝這咱們知道明天咱們講過是吧?
  • 認知水平,是人與人之間最大的鴻溝(深度好文)
    這一生你會得到很多失去很多,而陪你到最後的人卻只有一個。天大地大,都不如身邊的女人大。每個人只能慢慢領悟去學習,因為沒有多少人可以做好,所以別做只會說不會做的人!夫妻同心,黃土變金。家事無對錯,只有和不和,家和才能萬事興!家是講愛的地方,不是講理的地方。講理的地方是法庭。家是有根和有魂的,根和魂是由女人掌控。
  • 讀人話舊|關子尹的譯註
    作為馬堡學派後起之秀,卡西爾的理論特色在於在逐漸完成馬堡學派全面整理知識理論的使命之後,也逐漸超越了其側重科學認知的限制,從而與西南學派對人自身問題的關注相接軌。正是在這個意義上,馬堡學派的卡西爾與西南學派的克朗納之間出現了某種理論上的交集和趨同。
  • 命由己造,福自己求:人活到最後,拼的是「本命」和「天命」
    人之心意,並非是簡單的你想做什麼就做什麼,而是要遵循你命運的軌跡去做人,從而成就自己的一番事業。 有些人就認為,我命由我不由天,為何我們還要順著命運的軌跡去做人呢? 古人常說:「到老始知非力取,三分人事七分天。」 不管是七分人事,還是三分人事,其實就是一種「入局」的改變權。你進了「局」,那你是成為棋子,還是成為下棋者,大部分的情況下,由你說了算。 古代有仲永「泯然眾人矣」的悲哀,也有曾國藩「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逆轉。
  • 易經智慧:天命是什麼?孔子為何強調要「畏天命」?
    從《論語》、《孟子》、《荀子》、《春秋繁露》、《大戴禮記》、《韓詩外傳》、《白虎通》等論述「天命」的著作內容來看,我們可以把天命歸納為如下四點:第一,是指宇宙自然本體;第二,是指宇宙自然法則或規律;第三,是指古代君王所說的「奉天承運」、「替天行道」,所謂代「天」統治天下;第四,是指自然大道賦予人的壽命。
  • 土能生金:為何古人卻認為狗與雞屬相不合?看《易經》怎麼講
    土能生金:為何古人卻認為狗與雞屬相不合?看《易經》怎麼講《智慧易經》和《實用易經》專欄系列文章中,「源易緣」先後撰文談到了12地支裡的相關屬相。大千世界,無奇不有,卻又是非常有趣,物物相生相剋。傳統文化《易經》中戌狗有五爪屬陽,狗和豬都喜歡安靜潛藏,為何動物中,偏是狗愛追著雞跑,鬧得雞犬不寧,雞飛狗跳呢?在現實生活中,12屬相中,緊緊相鄰的酉雞與戌狗兩屬相,一個代表五行金,一個代表五行土,為何相生的兩個屬相,古人卻認為不太適合合作?結合傳統文化《易經》等易學知識和民間故事傳說,今天我們就來談談這個話題,供大家參考交流。
  • 古人講:「男看鼻子女看嘴,一生富貴少是非」,祖宗的經驗之談
    如果一個人鼻子小且尖,那麼這個人不會有大財,反之,鼻子大且圓,一般都是富貴人。雖然放到現在沒有現實依據,但是在古代封建社會,人們就相信這個。關於男性看鼻子說完後,大家對女性看嘴就更容易理解了。在古代,一個女人漂亮不漂亮不在於她的身材有多好,而在於她的嘴有多小。
  • 《張其成講易經》:好命如何而來,順天命而為之
    張其成認為都不是,他認為《易經》是一本講天道的書,是一本天書,能夠改命的書。張其成為何這麼說?他在本書中寫道:《易經繫辭傳》裡有一句話:「六者非他也,三才之道也。」三才即天道、地道、人道。天道為核心,天地宇宙變化的規律即天道規律。如何改命,按照天命來改!好多人為什麼不順,因為他違背了天命、天道。
  • 它在生活中的意義是什麼?
    說起佔卜術,很多人可能都對它有著錯誤的認知。在神秘學者的眼中,這個宇宙存在著某種主宰一切的規律法則,它是一切存在的運行機制,它有著非常多的衍生規則。其中有一些是我們熟知的,而有一些是我們尚未發現的。它可以體現在萬有引力、物競天擇等科學理念中,也可以體現在歷史更迭、文化變遷等社會現象中。我們的先人講究順天而行、天命所歸,也正是因為知道得其勢者如順水推舟,是無往而無不利的。
  • 俗話說人的命天註定,那古人宿命嗎?天命和曆法是什麼關係?
    歡迎閱讀《俗話說人的命天註定,那古人宿命嗎?天命和曆法是什麼關係?》,點擊關注,閱讀全部文章。本文為娘娘說歷史原創文章,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在我國,自古以來就有做事之前抬頭問天的慣例。所謂抬頭問天,顧名思義,是帶著自己的問題詢問天象答案。通過這一點,漸漸演變出黃曆和佔星等方法。
  • 天命存在嗎,究竟什麼是天命?
    我們都說,人的命從出生開始就已經定下來了,這個人一生成什麼樣,命運中已有定數,我覺得,這句話說的很對!因為,我認為天命就是死亡,無論你出生如何,都要面對死亡,只不過天命分兩種,一種是明明白白的死,一種是不明不白的死!
  • 11歲萌娃央視講《易經》,你還在懷疑它「迷信」!
    在做自我介紹時,這個小女生說,她最大的夢想,就是推廣國學,讓老祖宗留下來的精粹文化代代相承。一個11歲的孩子都在學習《易經》,為國學傳承在付出,實在難以理解為何到今天仍有人認為《易經》,易學文化是「迷信」。何為「迷信」?迷信,專指人對事物的一種痴迷信任狀態,迷惘地相信、盲目的相信、不理解的相信。
  • 古人常說:人到五十知天命,為自己留好三條後路,才有幸福晚年
    在古代的時候,有這樣的老話: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這裡面的「知天命」是什麼意思呢?就是指已經知道自己的努力不會有成果,故而不在努力行事,而是順應天命,頗有點看運氣的意思。這是因為,古代基於大環境的惡劣,平均年齡只有三十歲,再加上早生早育,也許五十歲已經能看到重孫子了。
  • 孔子說「五十而知天命」,有什麼含義
    而入世治世要和人打交道,所以要練達人情,要知生入死。所以需要窺得天命。而對於儒家來說,天命主要體現在社會學的價值取向上。一、知天命需要時間上的悟一個人從孩童到青年,再到中年老年,從家庭到社會,從工作到生活,方方面面的磨練經歷,不到一定的年齡階段是參悟不透的,孔子以人生經驗定在了50,也只是個虛數而已,古語有「老者如僧」,也是這個道理。
  • 薦書|每個人此生都有自己的「天命」,你的又會是什麼?
    第二回,他放鬆心情,在城堡漫步,注意到了牆上的壁畫,花園的鮮花,陳列的藝術品,回到智慧大師面前時,才發現手上的油撒光了。智者於是贈給他唯一忠告:幸福的秘密就在於,既要看到世上的奇珍異寶,又要永遠不忘記勺裡的那兩滴油。本書的主旨就蘊含在這則故事中。在「追夢」的過程中,不要忘記欣賞周遭美麗的事物,但不要沉溺在美好的事物中,而忘了你的初衷。
  • 先秦時期的天命觀演變過程
    天命觀是早期中國政權用於闡釋自身政權合法性的重要理論。隨著夏、商、周政權的更替變遷和社會認識水平的提高,以統治階級為主的早期社會對天命觀經歷了由完全信仰到質疑繼而探尋天命轉移規律的認識階段,與之相對應的,是各個時期對天命的不同闡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