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常說:人到五十知天命,為自己留好三條後路,才有幸福晚年

2021-01-15 治世國學

在古代的時候,有這樣的老話: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這裡面的「知天命」是什麼意思呢?就是指已經知道自己的努力不會有成果,故而不在努力行事,而是順應天命,頗有點看運氣的意思。這是因為,古代基於大環境的惡劣,平均年齡只有三十歲,再加上早生早育,也許五十歲已經能看到重孫子了。

在現代的五十歲,不說是青壯年,也是正在人生的巔峰時刻,是不能早早認命的。但是,五十歲也有了一定的人生閱歷,對於今後的養老生活應該有了一定規劃。聰明的人都會明白,留下三條後路,就能有效避免老年悽涼。

那麼,是哪三條後路呢?

1、經濟的後路。人到五十歲之後,有了一定的人生閱歷,也有了一定的經濟基礎。但是,花錢的地方也有很多,給孩子一個安身立命之所,一場盛大的結婚典禮,不巧出現身體健康問題,就會一朝回到解放前。這時候,就不一定會有好的經濟能力。那麼,就要學會存錢,畢竟,這世間上最不怕多的就是錢了。

都說「久病床前無孝子」,除了一直的照顧之外,也許長時間的醫療費用也是一大難題。就像是在《我不是藥神》中的那位老太太說的那樣,「這時間只有一種病,叫窮病」。也許,一場突如其來的病痛,就會拖垮一家人。而子孫後輩呢,在處處需要金錢的今天,想來很少有人會傾盡所有來治病,也許聽著殘酷,但這就是現實。一場病痛,足以拖垮一家人!

為了能夠有個舒適的晚年,不為後輩們添麻煩,已經五十歲的人們,可以開始攢錢了。爭取能夠在晚年的時候,做到「經濟獨立」。

2、健康的後路。在古代的時候,面對疾病人們束手無策,只能眼看著親人病危。隨著科技發展,現代社會除了極少數的疑難雜症,大多數的病痛都能夠在藥到病除。基於對現代醫學的信任,現代的人生冷不忌,胡吃海塞,然後紛紛走上「三高」路。

在年老時期,一旦有了某種病痛,就要面對藥物的治療,再保險一點,可能就要動手術了,這簡直就是一種折磨。所以,才會有:人生上半場拼的是錢財,下半場拼的是健康的說法。

人到了五十歲之後,身體機能都開始走下坡路了,更應該好好鍛鍊自己的身體。畢竟,你不知道未來和意外哪個先來,就像是這次突如其來的疫情,使得多少人生離死別。

所以,好好珍惜自己身體健康,多吃健康食物,適當鍛鍊,曾能增強自身體質。同時,對於那些有損身體健康的地方,就少去,摒棄一些無效社交,避免年老時候遭受疾病的侵襲。

3、子女的後路。也許有人會問,子女贍養父母不是天經地義的事情嗎?為何還要留一條子女的後路?就如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個人受到的生長環境不同,自然性格不同,處事方法結果也就不同。

在《都挺好》中,蘇明玉的青少年時期身處的家庭環境並不幸福,甚至導致了她後來和家庭的決裂,而在生活中,這樣的人也不在少數。只能說,戲劇來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為了能夠達到大團圓的結局,蘇明玉原諒了蘇大強。

那麼,生活中的那些家庭生活並不幸福,矛盾重重的人呢?到了五十歲了,就該對此作出了解。如果和孩子曾經相處不愉快,不妨退一步,人生已經過半,還有什麼比親情更加重要的呢?

對待孩子溫柔一點,對待身邊人寬容一點,也就能避免悽涼的結局了。

總結

人在年輕的時候,總會有一個宏偉的目標,想要完成自己不平凡的一生。當人生過半,已經五十歲時,就會明白什麼才是最重要的。

時光荏苒,匆匆已逝。真正聰明的人已經明白,為自己留下一些經濟的後路,健康的後路,兒女的後路,才是在晚年過得幸福。

那麼,對於中年人,你有什麼告誡呢?在評論區留言討論一下吧!

相關焦點

  • 易經:人到50天命之年,若你還在奮鬥,餘生要給自己留這四條後路
    易經:人到50天命之年,若你還在奮鬥,餘生要給自己留這四條後路人到五十,就像這些成熟甘甜的櫻桃一樣,是美好的。但是,在這樣的一個年齡,我們更要守住自己人生的方向,擁有正確的判斷能力啊。《易經》在我國傳統文化中,一直佔據著十分重要的地位。
  • 人到五十歲,如還在異鄉奔波,易經告誡要懂得給自己留有四條後路
    人到五十歲,如還在異鄉奔波,易經告誡要懂得給自己留有四條後路人到五十,就像這些成熟甘甜的櫻桃一樣,是美好的。但是,在這樣的一個年齡,我們更要守住自己人生的方向,擁有正確的判斷能力啊。《易經》在我國傳統文化中,一直佔據著十分重要的地位。
  • 五十而知天命指的是什麼天命
    孔子說,人生五十而知天命,那知道的是什麼天命?這種理解和答案因人而異,而且見解多且不同。有人說是知道了自己以後的人生該怎麼過?也就是說知道了上天給自己是怎樣安排了?有人說50歲的人對事情不再有追求,對榮辱不再關心;但事實上這個所謂的知天命,應該是兩層意思,一層是人到了50歲,已經快從中年步入老年,應該徹底知道自己了,知道自己在這個時代和社會的位置,(不是地位)十歲以前可以混沌無知;二十歲可以懵懂輕狂;三十歲可以對自己非凡幻想;四十歲可以對自己抱有半醉半醒;但到了五十歲,那就該徹底知道自己是一塊什麼料,有多大的能量。
  • 孔子說「五十而知天命」,有什麼含義
    而入世治世要和人打交道,所以要練達人情,要知生入死。所以需要窺得天命。而對於儒家來說,天命主要體現在社會學的價值取向上。一、知天命需要時間上的悟一個人從孩童到青年,再到中年老年,從家庭到社會,從工作到生活,方方面面的磨練經歷,不到一定的年齡階段是參悟不透的,孔子以人生經驗定在了50,也只是個虛數而已,古語有「老者如僧」,也是這個道理。
  • 易經:人到五十,如果你還在奔波,要懂得給自己留這四條「後路」
    人到五十,就像這些成熟甘甜的櫻桃一樣,是美好的。但是,在這樣的一個年齡,我們更要守住自己人生的方向,擁有正確的判斷能力啊。《易經》在我國傳統文化中,一直佔據著十分重要的地位。老話常說「易乃群經之首」,《易經》當中有很多名言警句,後人在著書立說的時候經常引用和擴展,以此為依據又衍生出很多智慧箴言。從本質上來講,《易經》是闡述關於變化之書,長期被用作「卜筮」。
  • 五十知天命,知道的是自己的難堪
    這幾年先先後後的,身邊曾經的髮小、同學、朋友、同事,越來越多的都堆在了五十歲的門檻裡外。沒喝過一杯誰的五十歲生日酒,沒聽過一句誰的五十歲的感慨。到了這個年紀,都閉了嘴。孔子說五十知天命,實實在在的就是一句安慰人的話,五十歲了,知道了理想實現的艱難,那就不要頑固的奢求什麼結果了,一切順著走就是了。智者如孔子,也不過是把人生最尷尬的年紀一語帶過。沒方法,沒借鑑,全看自己是不是看得開。鬼扯啊,哪個五十歲的人沒在一些睡不著的夜裡輾轉反側。
  • 古人講「五十而知天命」,若一個人熱衷這3樣東西,多半沒啥本事
    導語人的命運真的是一個神奇的存在,不管人的生活過成什麼樣,人們都有辦法將它歸為是命運的決定作用。古人對命運也有很多自己的解釋,最多的則是認為命運都是由上天安排,所以才有了"天命"這一詞。古人有言:五十而知天命。人到了五十歲,就是到了一個需要明事理、服命運的年紀了。人到了五十歲,很多事情就成型了,想改變也無能為力了,而且,他的狀態也會暴露他的命運。
  • 五十知天命,知的「天命」究竟是什麼?這點你也應該知道
    五十歲,已年過半百,這個歲數,在民間有種說法叫知天命。知的是自己的人生軌跡,早已不怨天不尤人。五十歲,也是上有父母要贍養,下有子女要照顧的關鍵年齡,不敢有絲毫鬆懈。五十歲,還未退休,該盡的社會責任還要堅持下去,甚至更加的有建樹。
  • 易經:人到五十,如果你還在奮鬥,餘生要給自己留這4條「後路」
    只有1個人的才幹可以留在這個世界上。男人到了五十歲,就像這些成熟甜美的車釐子一樣美麗。但到了那個年紀,每個人都需要控制自己的生活方向,有理性的判斷。在各國文化中,《易經》一直具有非常重要的影響。古代有雲,「易為群經之首」,《易經》中有許多著名的警句,後人在著述時常引其為注。由此,衍生出許多聰明的諺語。
  • 五十知天命,到底什麼是天命?看完你才懂得其中的意思
    50歲是一個人從中年步入老年的過渡期,也說明一個人過完了半生,而人到了50歲後也是進入知天命的年紀。天命一般人理解的是上天安排的命運,也決定一個人的壽命有多長,但是也有人說知天命就是看透人生,順應上天的安排。那麼,這個知天命指的是什麼?
  • 人過四十,莫管二事; 人到五十,莫理二人!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人生在世,不過彈指一揮間,眨眼已到不惑,知天命的年紀。正如老祖宗所言:人過四十,莫管二事;人到五十,莫理二人。
  • 人到五十知天命,首先要明白的幾個道理!(深度好文)
    原創 ┃ 萬紅雲不論你年輕時候的人生願望是否達到,歲月一晃就是過得快,眨眼之間已是五十知天命的年齡。歲月匆匆啊,從來就是這麼不停留,而我們的人生卻要放緩了腳步,細細明白下面的幾個道理。一、少年夫妻進入老來伴,老兩口子再不要為錢多錢少而爭吵了。
  • 中國哲學中的「天命」到底是什麼?古人真信「萬物皆有定數」嗎?
    讀過《論語》的朋友知道一句非常著名的話,孔子說:「五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直到今天我們還把知天命代指50歲。除了孔子的言論之外,《詩經·大雅·文王》一篇中,還說到「上帝既命,侯於周服。侯服於周,天命靡常。」
  • 來到了五十而知天命的年齡,才明白什麼叫命運,什麼叫逆天改命
    孔子說過"五十而知天命",以前不怎麼懂,隱隱的、不自覺地,自己給這句話填上了些神秘色彩。在一次行車過程中,坐在車裡與同車的朋友聊天,聊著聊著,說到現在我們的年齡都來到了四十多的階段,不盡同時感慨人生如蜉蝣、朝生暮死。
  • 經典俗語:五十親三人,如玩火自焚,是哪種人?古人的取捨之道
    古人的取捨之道我們常說「五十知天命」,意思是說,到了50歲,你就不能再抱著聽天由命的想法,要明白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的道理,而且也要明白有些事是不能強求的,就算你付出了努力,也不一定能夠得到回報,要有努力作為但不企求結果的好心態。
  • 人過五十知天命,和三種朋友走得太近,日子難過
    《莊子·知北遊》中有云:「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之過隙,忽然而已。」人的一生,不過短短幾十年。時間在不經意的流逝中,讓一個青蔥少年變成了滿身油膩的中年大叔。五十歲知天命,對於五十歲的人來說,不管你的前半生過得如何。
  • 人到五十歲才明白:「薄情」的人生,才是高明的活法
    來源:南師國學堂(ID: NHJGXZH)時光匆忙,轉眼已到知天命的年紀。活到五十歲,才能明白,「薄情」的人生,才是高明的活法。人到五十歲才明白,對待金錢要「薄情」,對待愛人要深情。相濡以沫的溫柔遠勝過無數個千嬌百媚的年少時光。人生過半,錢與物的享受都要看淡。這一生,兩口子沒少為錢多錢少而爭吵過,現在想開一點,就別為這個再吵了。錢夠花就好,財夠用就好。人常在,心常在,才是最好。人到五十才明白,對兒女要「薄情」,對待父母要深情。
  • 不必到五十而知天命,圖解周易,讓你少走彎路,知天順命
    而在現代,有學者根據太極原理與現代混沌學說中的「分形概念」相對比,發現其原理基本一致,正如馮友蘭教授之所說:「《周易》是宇宙的代數學。」《周易》內容涵蓋廣泛,博大精深,堪稱「上古奇書」,是中華文化智慧的精髓,然而人們卻常說「看了,沒看懂」「太深奧了好難理解」。不過,根據《周易》中第29卦坎卦來看,面對艱難險阻,唯有勇往直前為解。
  • 易經說:人到五十,已過半生,還在為這幾件事瞎忙的,註定勞碌命
    在古代,《易經》是公認的「群經之首」,「大道之源」,所以魯迅先生才會說:「讀懂了《易經》,就是讀懂了中國人的根」。有一句話說得好,閱盡人間萬卷書,不如讀懂一本《易經》!很多人覺得這句話有點誇張了。但事實上,《易經》的確是一本人生的「智慧之書」。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 王陽明:「人到五十,人生過半」,在這3件事狠心,是對自己大愛
    幾百年來,王陽明的思想影響了海內外無數人,曾國藩、章太炎、康有為等都從中受益。美國哈佛大學教授杜維明斷言:21世紀是王陽明的世紀。王陽明說:「人到五十,人生過半」。 也許這就是歲月的年輪帶給一個五十歲人的內心感悟,人到了五十歲,要對這3件事狠心,也許看似刻薄,但這確實是另外一種大愛,對此慢慢細品,也許你才能知道這壺老酒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