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中信,行不篤敬雖州裡,行乎哉?」教育我們無論做人做事都應以誠、敬、信這三方面為要點,即誠實、恭敬、守信。而恭敬則是三個要點中最外露的要點。
佛說:「要學佛道,先結人緣,一切佛法皆是在恭敬中求得。」實際上,大凡做事,都不能離開「恭敬」二字。我們一定要培養自身恭敬的品質,以良好的態度做人做事,才能汲取別人的好處,彌補自己的短處,進而能夠巧妙地為人處世。
恭敬,要敬自己,也要敬他人,更要敬自己所做的事業。有的人雖敬自己,但不敬他人,自視甚高,沒有把別人放在心上。其實,這並不是真正的敬自己。因為別人就是自己的一面鏡子,我們以何種態度對待別人,也定然會受到別人一樣的對待。
因此,真正敬重自己的人首先是對他人恭敬,於是他也得到了別人的尊敬。當然,敬自己還不是換得他人的尊敬這麼簡單,將自己看成一個有涵養的人,並按照有修養的方式對待其他人,這才稱得上是真正地敬自己。
假如只是換得尊敬,就有可能區別對待:看不起地位低的人,因為我不想得到他們的敬重;對沒有修養的人太粗魯,因為他如何對待我,我就如何對待他。這樣一來,實際上也就和沒有修養的人沒有多大差別了。
為何要敬重自己所做的事呢?因為只有你對所做的事保持敬意,才會真心實意地去做,然後才能將事情做好。有的人對喜愛的事認真去做,對討厭的事則抱著無所謂的態度去做。這實際上是對做事缺乏清晰的理解。
很久以前有一位皇帝,每天晚上他都要寫字,還讓太子給他磨墨。有時候磨到很晩,太子顯得很困,眼睛都快要睜不開了。他就問父皇:「您為何總要我給您磨墨呢?」皇帝慢慢說道:「我這不是讓你磨墨,是在讓墨磨你。太子聽後,頓時恍然大悟。
有些事確實不重要,可能也不為自己所喜歡,然而以最好的態度,認真地將事情做好十分重要。
孔子30歲的時候向師襄子學琴。在師襄子教他一首曲子後,孔子便每日彈奏不輟,一點也沒有厭倦的樣子,手法也從生疏逐漸練到熟練。
過了十餘天,師襄子對他說:「你已經把這首曲子彈得非常好了,可以再學一首新的曲子了!」沒想到孔子站起身來,對師襄子恭敬地說:「我雖然已經學會了曲譜,然而還未學會彈奏的技巧啊!」
又過了一段時間,師襄子覺得孔子的手法已經很熟練了,樂曲也彈奏得十分和諧悅耳,就說:「彈奏技巧已經被你掌握了,你可以學新曲子了!」孔子說:「雖然我學會了一些彈奏技巧,然而這首曲子的思想感情還未領會啊!」
又過了幾天,師襄子到了孔子的家裡,正好聽到他在彈琴,立即就被他精妙的彈奏給迷住了。一曲彈完,師襄子長籲了口氣說:「你確實已經領悟了這首曲子的思想感情,可以再學新的曲子了!」
孔子還是謙虛地說:雖然我彈得有點像樣子了,但是我對於作曲的這個人還沒有體會出又過了很多天,孔子恭請師襄子來聽自己彈琴。一曲彈完,師襄子很來啊!」
感慨地問道:「對於作曲者,你恐怕已經知道是誰了吧?」孔子高興地說:「是的!這個人有著魁梧的身軀,黝黑的臉龐,雙眼仰望蒼穹,一心一意要感化四方。他難道是周文王嗎?」
師襄子驚訝之餘,又十分敬佩,他激動地說:「你說得不錯,我的師傅曾經告訴過我,此曲子就叫做『文王操』。只因你百學不厭,才能達到這樣高深的境界啊!」
假如一個人總是依照這種態度為人處世,他肯定能夠成為一個卓越的人。恭敬做人,敬自己、敬他人、敬自己所做的事,則事情就沒有做不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