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要學佛道,先結人緣,一切佛法皆是在恭敬中求得

2021-01-09 禪說國學

佛說:「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中信,行不篤敬雖州裡,行乎哉?」教育我們無論做人做事都應以誠、敬、信這三方面為要點,即誠實、恭敬、守信。而恭敬則是三個要點中最外露的要點。

佛說:「要學佛道,先結人緣,一切佛法皆是在恭敬中求得。」實際上,大凡做事,都不能離開「恭敬」二字。我們一定要培養自身恭敬的品質,以良好的態度做人做事,才能汲取別人的好處,彌補自己的短處,進而能夠巧妙地為人處世。

恭敬,要敬自己,也要敬他人,更要敬自己所做的事業。有的人雖敬自己,但不敬他人,自視甚高,沒有把別人放在心上。其實,這並不是真正的敬自己。因為別人就是自己的一面鏡子,我們以何種態度對待別人,也定然會受到別人一樣的對待。

因此,真正敬重自己的人首先是對他人恭敬,於是他也得到了別人的尊敬。當然,敬自己還不是換得他人的尊敬這麼簡單,將自己看成一個有涵養的人,並按照有修養的方式對待其他人,這才稱得上是真正地敬自己。

假如只是換得尊敬,就有可能區別對待:看不起地位低的人,因為我不想得到他們的敬重;對沒有修養的人太粗魯,因為他如何對待我,我就如何對待他。這樣一來,實際上也就和沒有修養的人沒有多大差別了。

為何要敬重自己所做的事呢?因為只有你對所做的事保持敬意,才會真心實意地去做,然後才能將事情做好。有的人對喜愛的事認真去做,對討厭的事則抱著無所謂的態度去做。這實際上是對做事缺乏清晰的理解。

很久以前有一位皇帝,每天晚上他都要寫字,還讓太子給他磨墨。有時候磨到很晩,太子顯得很困,眼睛都快要睜不開了。他就問父皇:「您為何總要我給您磨墨呢?」皇帝慢慢說道:「我這不是讓你磨墨,是在讓墨磨你。太子聽後,頓時恍然大悟。

有些事確實不重要,可能也不為自己所喜歡,然而以最好的態度,認真地將事情做好十分重要。

孔子30歲的時候向師襄子學琴。在師襄子教他一首曲子後,孔子便每日彈奏不輟,一點也沒有厭倦的樣子,手法也從生疏逐漸練到熟練。

過了十餘天,師襄子對他說:「你已經把這首曲子彈得非常好了,可以再學一首新的曲子了!」沒想到孔子站起身來,對師襄子恭敬地說:「我雖然已經學會了曲譜,然而還未學會彈奏的技巧啊!」

又過了一段時間,師襄子覺得孔子的手法已經很熟練了,樂曲也彈奏得十分和諧悅耳,就說:「彈奏技巧已經被你掌握了,你可以學新曲子了!」孔子說:「雖然我學會了一些彈奏技巧,然而這首曲子的思想感情還未領會啊!」

又過了幾天,師襄子到了孔子的家裡,正好聽到他在彈琴,立即就被他精妙的彈奏給迷住了。一曲彈完,師襄子長籲了口氣說:「你確實已經領悟了這首曲子的思想感情,可以再學新的曲子了!」

孔子還是謙虛地說:雖然我彈得有點像樣子了,但是我對於作曲的這個人還沒有體會出又過了很多天,孔子恭請師襄子來聽自己彈琴。一曲彈完,師襄子很來啊!」

感慨地問道:「對於作曲者,你恐怕已經知道是誰了吧?」孔子高興地說:「是的!這個人有著魁梧的身軀,黝黑的臉龐,雙眼仰望蒼穹,一心一意要感化四方。他難道是周文王嗎?」

師襄子驚訝之餘,又十分敬佩,他激動地說:「你說得不錯,我的師傅曾經告訴過我,此曲子就叫做『文王操』。只因你百學不厭,才能達到這樣高深的境界啊!」

假如一個人總是依照這種態度為人處世,他肯定能夠成為一個卓越的人。恭敬做人,敬自己、敬他人、敬自己所做的事,則事情就沒有做不成的。

相關焦點

  • 何人能修佛成佛習得佛的大智慧?佛說這個問題不許問
    真正的學佛人知道:學佛是為習得佛的大智慧,所謂求佛菩薩庇佑說辭不過是一種心理安慰,更甚者是某些人謀生的手段。可智慧之門如何得入?何人能修佛成佛、習得佛的大智慧呢?其實這是一個困擾佛弟子數千年的難題。佛說這個問題不許問,因為問題的答案會使天底下一切信眾弟子都會對佛法生疑?
  • 學佛人怎麼用佛法消除前世業障?
    他一直以為是有什麼「小人」在背後給他放的業障,在事情發展的越來越嚴重的時候,他便去找了師父,求得開示。做生意講究的是「和氣生財」,他本人也是個虔誠的佛教徒,常常做善,所以不可能會有人在背後給他做壞。其實有很多人和這位同修一樣,平常根本沒犯什麼錯,也沒做什麼惡,卻突然在事業或者生活上遭遇不順,求佛菩薩也不靈驗,不能看到事情向好的方向扭轉,一些佛學較淺的同修甚至對佛法喪失了信心。
  • 佛法:學佛人,如何才能「跳出三界外,不在六道中」
    但想必有不少人信佛是為了求得佛菩薩的保佑,從而獲得現世的福報。本師釋迦牟尼佛佛氏門中,有求必應。祈求保佑,求取福報,只要不違背因果法則,也無可厚非。信佛人真心誠意禮拜佛菩薩,只要功夫到家,則可以與佛菩薩的慈悲願力感應道交,從而得到加持。但如果只是為了獲得保佑與福報而信佛,實際上不過僅僅停留在民間信仰的層次,與佛法真義還相去甚遠。佛教,不是神道設教,不是以消災賜福來吸引信眾的宗教,而是佛陀對眾生至善圓滿的教育,是了解宇宙人生真相、實現徹底覺悟解脫的正道。
  • 佛法:當「心」成為障道因緣時,有十二個特徵,你中了幾個?
    佛法修行,最主要的內容就是修心,因為「一切唯心造」,世間一切的三毒、五欲、六塵、人事、情感、無明、煩惱等都無不皆是由心而起,如果能夠控制自己的心,自然也就達到了佛法修行的目的。網圖佛祖說:佛說一切法,為治一切心,若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我們所認知的一切人、事、物,其實都根源於我們自己的心,如果能夠將我們自己的心歸於佛祖所說的清淨之中,那麼一切都正,一切都淨,也就能夠達到覺悟的境界了。
  • 為什麼有人說佩戴佛菩薩掛飾不好,真的不好嗎?
    有人發文章說,人不應該在身上佩戴佛菩薩掛飾。文章中這樣說到,佛像到底可不可以戴在身上?佩戴佛像是什麼時候開始流行的,佛教經典中有佩戴佛像的說法嗎,真的是「男戴觀音女戴佛」嗎?佩戴佛像到底會為我們帶來什麼後果?今天的這一篇常識文章非常重要,各位有緣的佛友要看仔細了。
  • 『南懷瑾』釋迦牟尼佛為什麼說四依法?為什麼學佛先要了解四依法?
    1、佛說的經典最重要,論,是佛的弟子們,這些菩薩與尊者們,根據佛法的修持的著作。有些論著得非常了不起的,但是到底還是菩薩們,是尊者們的著作,不是本師釋迦牟尼佛的,親口所講的原著。所以學佛,2、第一注意依經不依論。3、第二依法不依人。
  • 佛教與道教,學佛與學道,該如何選擇?
    佛教與道教,學佛與學道,該如何選擇?很多接觸過佛教,也接觸過道教的人,都有一個困惑,就是不知道自己,到底該如何選擇,是選擇學佛好呢?還是該選擇學道?如果了解了佛法,這個問題,就會迎刃而解,因為這本身就不算個問題,之所以很多人,會無法選擇,還是因為,不了解佛法。
  • 佛教與道教,學佛與學道,選擇哪一個更好?
    如果對佛法,有一定了解的人,就不會被這個問題所困擾,因為佛法上講,是法平等無有高下。站在佛教的角度去看,佛教與道教是一樣的,他們二者是不相上下,無有高低的。可有人會問,既然佛教與道教,沒有區別,為何學佛的人,要比修道的人更多?難道大家的選擇,不是因為佛法要更高明一些嗎?
  • 南懷瑾老師:因緣道理是全部佛法的基礎
    佛教的中心思想是因果,佛菩薩希望世人自立立人、自度度他,行善積德,救助眾生。——慈悲柳枝水「說法不有亦不無,以因緣故諸法生」,佛說一切法,不論是大乘、小乘,顯教、密教,三藏十二分教,一切不著於有,也不著於空。不有就是空,不無就是有,既然如此,為什麼要用不有和不無呢?不有,不是有,沒有告訴你絕對是空;不無,不是沒有,沒有告訴你絕對是有。
  • 佛教:佛前上供「花果」,這幾點常識,要謹記!
    為了表達對「佛法僧」三寶的恭敬和感恩,一般信眾到寺院裡燒香禮佛,都會選擇在佛前做些供養,以積攢功德。不論是供養錢財,還是供養物品,最重要的是要有那顆發心供養的清淨心,不盲從、不功利、不強求,隨緣隨心,即是利益。
  • 供養:佛前供花,做好這兩點,福報自來!
    佛教之中,在佛前供奉殊勝,美妙、莊嚴的物品,如鮮花、水果、香、燈、水等等,其皆具有無量功德。佛前供花,其花代表萬事皆有因,又因才能有果。表示對佛陀的尊敬、奉獻、感恩、學習佛陀的教化,以佛為師。佛前供花,做好這兩點,福報自來!一、因果!花,在佛教之中,代表「因」,正所謂,一切植物結果必先開花,所謂「花開結子」,花是結子的因,沒有花開的過程,也就沒有「結果」的收穫。
  • 孝順父母是學佛人的根本 要勸父母信受佛法
    皆由斯福。二、孝順供養父母功德無量;不報恩反違逆獲罪無量;母親在堂才是最富有要珍惜《大乘本生心地觀經》摘錄:善男子。父母恩者。父有慈恩。母有悲恩。母悲恩者。若我住世於一劫中說不能盡。我今為汝宣說少分。假使有人為福德故。恭敬供養一百淨行大婆羅門。一百五通諸大神仙。一百善友。安置七寶上妙堂內。以百千種上妙珍膳。垂諸瓔珞眾寶衣服。栴檀沉香立諸房舍。
  • 《學佛三要》:佛教之涅槃觀
    涅槃是學佛者的最高理想,被稱為「一切聖者之所歸趣」。得涅槃,在佛法中佔著主要地位,如神教以生天為最後目標一樣。到底什麼是涅槃呢?對於涅槃的意義,要有透闢的了解,才會以此目標而盡力以赴,以求得最終理想的實現。然在佛法中,這是甚深而最難理解的,我想從淺入深的加以敘述。涅槃,是印度話,含有否定、消散的意義。我國古譯作「滅」,「滅度」,即意味著某些東西的消散了,消除了,又超越了的意思。
  • 釋迦牟尼佛:怎樣學佛即獲解脫,接受加持證成佛果
    他說:「三章之初,其文各現,前後相似,意不同矣。」隋代吉藏法師在《金剛經注》也說:「前周盡緣,後周盡觀,前周盡緣者,正教菩薩無所得發心,破有所得發心,乃至無所得修行,破有所得修行,故是盡緣也。今此章明無有發菩提心人,亦無有修行人,故是盡觀也。」學佛要發無所得心,放下有所得心,要無所得的去修行,放下有所得的修行,才是真實的修行。
  • 佛教:帶著「貪嗔痴」之心學佛,不僅無法解脫,反而要墜入惡道
    這個還真可以有,佛陀從來沒有給大家保證過,學佛就一定會有成果,這如果路走斜了很可能上升不成反下降,我們這個人間道已經是三善道的最底層了,再往下掉,那就只能去三惡道了。尤其是以「貪嗔痴」這三種心態學佛,等於是誤種下了惡道的種子,只會開出惡道之花,結出惡道之果。
  • 佛前上供水果,這三點「禁忌」,不可不知!
    眾所周知,釋迦牟尼佛一代時教,弘法四十九年,目的即為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因而說法只唯一佛乘。可是,有人會心生疑惑,既然佛只說了一乘教法,為何佛家還有八萬四千法門之說呢?其實,這就如同登山,眾人體質不同,有人適合走平緩的路,有人則偏好走陡峭的路。
  • 拜佛拜的到底是什麼,為什麼連大迦葉都要頂禮佛足呢?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我們今天繼續講述那些不一樣的佛法故事。大迦葉星夜兼程,不停的跑,不停的跑,他一定要見到佛陀的最後一面。但當大迦葉匆匆趕到時,佛陀已然入滅,金棺存放於拘屍那迦城郊外的天冠寺。拜佛可以說學佛的標準配置了,無論是信或者不信,去寺廟參拜的時候,都會有居士或者師父來教授如何稽首,如何拜佛。稽首禮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是九拜中最隆重的一種,雖然跪拜的方式差不多,但在佛教上的稽首拜佛,掌心是要向上的。為何要掌心向上?難道是要接引佛陀的加持?
  • 佛說:今生種種皆是前生因果
    佛說:今生種種皆是前生因果。佛說:為了讚美而去修行,有如被踐踏的香花美草。佛說:白白的過一天,無所事事,就像犯了竊盜罪一樣。佛說:能夠把自己壓得低低的,那才是真正的尊貴。佛說:沈默是毀謗最好的答覆。佛說:對人恭敬,就是在莊嚴你自己。
  • 我們為什麼要燒香拜佛呢?這其中又有什麼意義?
    古德云:學道先須細識心,細中之細最難明,箇中尋到無尋處,始信凡心是佛心。佛是解脫了無量痛苦煩惱的聖者,學佛的目的即是為了解脫現世種種煩惱痛苦,以及來世的生死輪迴,證得究竟涅槃。簡單地說學佛是為了找到生活中的一份快樂,自性佛不垢不淨本來自在,解脫掉內心繁重的負擔,尋找生命原本的模樣。 在紅塵中,我們經常被財、色、名、食、睡五欲所纏繞,無求有,有求多,不知知足,一生為五欲而爭,片刻不得安靜。吉祥如意,幸福安樂,誰人不求?那用什麼方法呢?佛法正是在指導我們如何從煩惱痛苦中解脫出來而得到吉祥如意、幸福安樂。所以,要學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