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日中國學者講述「平成」30年,中國和日本為何發生了截然不同的...

2021-01-16 環球網

【環球時報綜合報導】

從《日本名列第一》到「第二次戰敗」

我是1979級的大學生,專業是企業管理。當課堂上初次聽到松下、東芝等日本企業及其先進的管理經驗時,真的像打開了一扇天窗。當時美國學者傅高義在《日本名列第一——對美國的教訓》一書中說,日本正在創造「後工業化」社會的樣板。彼時,中國剛剛改革開放,而日本卻進入「後工業化」,這無疑加深了我對日本的好奇心,有了找機會去日本「見識見識」的念頭。

1989年10月19日,當我推著行李箱走出日本成田國際機場大樓時,感覺眼前的現代化建築和北京的首都機場航站樓隔著一個時代。我操著看得懂、能表達、聽不懂的「單行日語」乘坐機場巴士,從千葉縣向東京進發。一路上一片田園風光,進入市區後,巴士在上下三層的高架路上疾駛,樓群密集得像竹林一樣,樓宇間小汽車川流不息,好像流淌的血液……當時就想:「真是沒有不先進的,日本『後工業化』的感覺原來是這樣的!」

實際生活中印象深刻的是日本商品的豐富程度:便利店星羅棋布,還有24小時營業的,這是第一次見到。日本人的生活可以持續到深夜。對於初來乍到的留學生來講,晚上去便利店買東西,成為排遣寂寞的方式之一。大型超市商品琳琅滿目,「沒有買不到的,只有想不到的」,歐美的進口商品竟然比日本產的還便宜。記得我當時在一家超市裡專門找有沒有中國商品,結果只發現三種:天津甘慄、遮陽葦簾、棉布汗衫。

當時來日本的中國人還比較少,我在街上吃的第一頓飯是「廣東面」,店主是位老華僑,他問我:「是來打工的嗎?」我說是留學後,他就不做聲了,但過了會兒用筷子給我添了一大塊叉燒肉。遺憾的是,此後30年,都沒有再去過這家麵館,不知道老先生後來如何。

我在日本讀的是經營科學碩士,按規定2年後畢業時需修滿30個學分,但我總計修了45個學分。我的想法很單純,就是學得越多才能越接近於了解日本。當時的日本經濟正處於鼎盛期,日本的目標是和美國「平起平坐」。1989年底的一天,日本各大媒體登出一條驚人的消息:三菱地產公司收購紐約的地標性建築洛克菲勒中心。我問研究室的日本同學怎麼看這件事,對方無不自豪地說:「我認為日本在經濟上已打敗美國。」我只能暗自著急,心說:「日本果然爭到第一了,那中國就差得太遠了。」

數字最能說明問題。1989年,中國和日本的GDP分別為3400多億美元和3萬億美元,說明那段時期人家經濟搞得比你好,因此日本「變大」了。這也讓日本的「眼光」更高了。我平時喜歡逛書店,這裡比在課堂上更能了解普通日本人的想法。那些年,日本右翼學者有關「中國崩潰論」的書很暢銷,整個上世紀90年代這種論調都很有市場。他們認為「社會主義是一個僵化的制度,抑制人的創造力,因此經濟最終必然破產,蘇聯就是樣板」。我和日本人交流時,話題多是對日本新鮮事物的了解,其實內心裡還是生怕中國落後於對方。

1978年,鄧小平訪日期間在乘坐新幹線時說:「就感覺到快,有催人跑的意思……」記得我第一次坐「子彈頭列車」新幹線是1994年底,是就職後從東京到靜岡縣出差的路上。我當時盼著這次出差,就是想體驗一下這樣的速度和現代化。

恰恰是1994年前後,中日兩國都發生了深刻的大事件。日本這邊是經濟泡沫破裂,日經指數從最高的40000點跳崖,此後一路下滑。我認識的一位知名的日本金融學教授,他的講座每次都爆滿,但他的股票也被套了,最後不得不割肉逃出。因一曲《北國之春》而聲名大噪的日本歌手千昌夫,80年代後期搞房地產,被稱為「歌唱的不動產王」,可惜後來負債額達1000億日元。他申請破產後,往日光彩不再,只能每日躬身賣藝,還債度日。到90年代中期,經濟衰退導致地產業不景氣,三菱地產1996年不得不賣掉洛克菲勒中心。日本學界和媒體開始討論「零增長」問題,這個提法頗具政治殺傷力,評論家堺屋太一說,從高速增長一下滑落到「零增長」,世界上絕無僅有,這就是日本的「第二次戰敗」。

回看中國,1992年鄧小平南巡講話在國內外產生巨大影響,激起國人的奮發熱情。我們意識到,其實中國的問題就出在自己身上,發展速度慢的根本原因是思想包袱太重,遇事先將方案考慮周全,然後再去實際操作,這個想法是沒錯的,但問題是態勢變化不等人,你想要一個周全的方案,但這個方案可能根本就不存在。可以說,那一段時間,日本和中國的決策層都面臨同樣處境,解決問題的區別是更看重哪頭:是抓機遇,還是避風險?

日本「變小」,中國變大

地產泡沫破裂後,日本的麻煩接連不斷,但日本普遍採取的是「保守治療」。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後,日本經濟出現衰退跡象,銀行加大業務收縮速度,客戶的業務中凡沒有短期內盈利的項目一律砍掉。以我當時所在的一家日本公司為例,社長一開始是鼓勵我獨立開拓中國業務,向日本企業和研究機關、政府部門提供有關中國經濟動態的分析報告。這是一個每期16頁的月刊,名字叫《FORECAST(預測)》,是日本國內第一個由企業投資,卻站在第三方立場分析中國動態的出版物。經過幾年努力,該企業初步建立信譽,客戶主動找來談業務合作,項目好不容易由「零」發展到盈虧平衡,但經濟衰退後,該項目因「沒有盈利可能」要被叫停。社長不忍心但又很無奈,《FORECAST》只出到1998年底。

相反,中國企業的改革卻是「大刀闊斧」。1996年到1997年期間,我參加了一個中日政府合作項目,利用日本政府開發援助(ODA)的資金,為國內某省編制長期發展規劃提供政策評估和項目支持調研,我作為翻譯及協調員和日本專家一道深入企業調研。當時接觸的地方政府官員、企業負責人和員工都對大膽改革持理解態度,對未來抱以期待。日方專家在私下討論中也感嘆,在日本已感覺不到變革的勇氣。

從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到2009年全球金融危機,中國都頑強地扛住了,並且抓住加入WTO、舉辦北京奧運會等大好時機,實現連續高速經濟增長,進而吸引更多的資金和先進的技術、理念。到2018年,中國經濟總量為13.6萬億美元,而日本為5萬億美元,日本又「變小」了。

中國不僅變大,也變「快」了,特別是在能源供給、互聯互通、交通運輸領域形成世界最大社會基礎設施網。中國高速鐵路2008年才開通,比日本晚了40年。2008年我帶日本客人到天津考察,初次坐上自己的城際高鐵,舒適和快的感覺就是「理所當然」。只10年的時間,中國高鐵裡程已長達3萬公裡,超過世界高鐵總裡程的2/3。信息和交通的革命性變革,改變了中國人自古以來的地理概念。一旦中國人的觀念改變,奇蹟必將發生。

從「日本經驗」到「中國道理」

所謂日本「變小」當然是相對的,它的工業和科研實力依然擺在那裡,比如日本諾貝爾科學類獎得主已接近30人,中國目前只有屠呦呦一人。那麼,中國是否要把超過日本人的諾獎數量當成一個目標呢?我現在不這樣想了。中國的問題永遠比日本多,甚至比美國多,而且更複雜。因為中國是一個14億人口的大國,這個現實決定中國在本質上不同於其他國家。所以,以他國為目標進行追趕,不是自己的出路。現在網絡上經常看到「善意」的提醒,比如說「你的手機中有大量日本元器件,說明技術上日本依然遠比中國強」之類的,這說明他們不了解現實中國的課題,只是將某項技術超越對手視為成就,這就叫「以物累心」。我前年參觀東芝公司時,日本企業負責人說:「我們用的葉片毛坯是江蘇一家民營企業生產的。我們離不開中國企業。現在華為、中車以及中國的大飛機製造企業都在走系統集成這條路,說明中國企業並不落後。」

這些年,工作之餘,我總要抽時間到仙臺的魯迅紀念碑看看,靜靜地在魯迅雕像旁的石頭上坐一會,有時心裡會有一些糾結:「魯迅當年留學的課題是救亡,他後來找到了目標。而我留學的課題是學知識,現在知識有了,但知識依然是外在的,判斷的標準依然在別人那裡,如果這樣下去的話,豈不是白來一趟?」從一個日本朋友的言談中我找到答案。他曾是國會議員的秘書,經常到中國出差,他和我多次談及自己的觀點:「中國政治安定,定下來的事情立刻就做,所以能成大事。而日本前些年首相換的太頻繁,根本沒有穩定的經濟政策出臺,這樣下去日本就完了。」

為什麼日本人的抱怨多了起來?我認為,兩相對比,中國的做法是日本人沒有經歷過的,是新鮮事物,這就意味著中國在向世界展示不同的發展路徑。如果能將這一過程的細節把握好,並適當調整,最後將其歸納在一起,這不也是學問嗎?確實,自從我這樣思考問題以後,眼前的「日本經驗」似乎不再那麼深奧,可取可舍任我自由。

最近幾年,日本媒體頻繁出現馬雲、任正非、李書福等中國新一代企業家的名字,他們的故事在普通日本人心中激起波瀾。一個61歲的日本網民在看了介紹阿里巴巴等中國企業的報導後認為「美國夢已經結束」,並留言說:「這樣的中國企業會不斷出現,今天的世界,每個人都有機會,只要不斷地去嘗試,眼前的道路必將越走越寬」。當年像我一樣的中國人到日本來長見識,而現在,世界又反過來研究中國的經驗,這說明一個事實,只要自己的立場和方法得當,就會加速發展。當然,學習他國的經驗依然重要。

「生涯現役」,日本的無奈

30年的「平成時代」,日本也在不停地自我調整。傅高義當年書中提到的日本「後工業化社會」特徵,其實是在老齡、少子化方面表現得最為明顯。近來日本媒體上出現「生涯現役」的提法,意思是「活到老,幹到老」,這恐怕是無奈之舉。此外,通過促進消費維持再生產,也是日本的當務之急。2050年前後,日本的人口估計要減少到明治時代的水平。地方的經濟活力會被東京、大阪這樣的超大城市吸收,年輕人可以來大城市,但高工資會被高房價抵消。如何應對各種危機,對日本人來說,也是考驗。應該強調的是,日本的法律制度比較完善,文化、技術上的優勢尚存。

當我結束30年「平成之旅」,回國前和日本朋友告別時,他們很不舍,但也為我的選擇感到高興。有日本朋友說:「認識嶽桑後,我改變了對中國人的看法。」在名古屋大學,我還見到當年讀研的中國同學,談話中感覺他們依然非常努力,成績也很不錯,這又讓我想起自己的留學生時代。我很欣慰,我們這一代「見識日本」和「對比中日」的課題已完成,而新留學生們將肩負未來30年的課題。今天,中國又邁上一個大臺階,在日發展的中國人今後的出路肯定也更加寬闊。(作者為旅日學者)

相關焦點

  • 平成最後一年,日本拿了1次諾貝爾,2次大地震
    平成最後一年年末,除了東京都之外日本各地大雪紛飛。所以今天的主題是關於回顧,好的壞的,即將過去的平成30年。安室奈美惠隱退25年的時間,謝謝你。中國主題的和服設計驚豔全世界為了迎接2020年的東京奧運會,有著77年歷史的和服店「蝶屋」的第三代店主高倉慶應,聯合日本各地約70多位和服職人,共同為全球196個國家製作各具國家特色的和服。這位年輕的小姐姐身著的這身莊重典雅的和服就是為中國製作的和服。
  • 日本學者稱中國僅67年歷史,日本有2000年,中國的回覆讓日本汗顏
    可以知道的是,中國幾千年的歷史雖然朝代的統治者幾經變化,但中華文化始終沒有斷過層。所以中華的文化依然是持續到今天最古老的文明之一,如果從黃帝時期算起,中國到如今有了五千多年的歷史。所以一直以來都有學者說,中華民族有三十萬年的民族根系,還有一萬年的文明史、五千年的國家史。中國的思想文化活躍是在春秋戰國時期,儒家、墨家、法家等等學術學說在那個時代紛紛出現,這個時代被稱為是諸子百家。
  • 日本明仁天皇退位!別了,平成時代:從「用香檳洗勺子」到「低欲望...
    也宣告著為期30年4個月的「平成」時代正式落下帷幕,日本將在5月1日迎來「令和」時代。日本明仁天皇退位!別了,平成時代:從「用香檳洗勺子」到「低欲望社會」的30年,日本經歷了什麼?「在這三十年裡,世界經濟急速發展,日本卻被拉下了,這是日本的國際地位大幅下降的三十年。」在日本宣布新年號後,經濟學家野口悠紀雄發表了上述感想。野口早年間曾就職於日本大藏省(現財務省),在1990年代日本泡沫經濟破裂前,他率先指出並警告地產泡沫風險。他說,日本要好好吸取平成的教訓,迎接令和時代。
  • 「平成」變「令和」,從日本年號交替,聊聊中國的年號文化
    (長達三十年的「平成時代」宣告結束,日本迎來了「令和」時代)這兩年日本的頭號大事自然是明仁天皇退位,德仁天皇登基,長達三十年的「平成時代」宣告結束,日本制定了新的年號「令和」,從此走向了「令和時代」。(「令和」是日本新的年號,出自日本古籍本《萬葉集》)根據日本的解釋,「令和」年號用典首次沒有出自中國古籍,而是採用日本《萬葉集》中的「初春令月,氣淑風和。梅披鏡前之粉,蘭燻珮後之香。」大意是希望這個年號讓每個國民都綻放自己的花朵。拋開網友們對新年號的調侃和玩梗,我們來聊聊這既熟悉又陌生的「年號」。
  • 從沉默到發聲,中國女性如何講述自己的命運
    年、月的開始都與自然現象無關,只是年的長度採用回歸年365.2425天。而中國的傳統曆法的年、月、日都與自然現象相關,年月日之間也相互關聯,在更長的時間周期裡,建構了一張時間的大網,「天網恢恢,疏而不漏」。由於百年來使用公曆,現在的中國人大多慢慢遺忘了我們自己的時間系統,在空間的維度上四處遊走,不知今夕是何年。讓我們從時間的開始、周期、結構等方面來重新發現、建構中國的時間文化。
  • 中國的農曆 日本的舊曆 :同是陰陽曆
    第二種是月、日計算依據天象的叫做陰曆,也叫太陰曆,即以月亮的月相周期,以朔望月(29天12小時44分2.8秒)為1個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12個月為1年,1年354天或355天。回曆(伊斯蘭教曆)是屬於陰曆。
  • 日本人的起源在哪裡?日本學者:可能是中國的這個省
    說到日本這個國家,不管是今天的還是在古代,它和我們中國之間都是有著莫大的關係的在古代的封建王朝中,中國處於至高無上的地位,是日本人眼中的天朝上國,也是日本人學習和追趕的目標。到了近現代,隨著日本自己實力的提升,它野心膨脹,多次發動侵略中國的戰爭。說實話,日本就是一個養不熟的白眼狼。
  • 釋新聞丨日本年號多取自漢籍,《尚書》《周易》《詩經》最多
    日本新天皇將於明年5月1日即位,與之相應的年號也將改變。據日本媒體報導,圍繞改元一事,日本政府正討論改變此前年號出自中國古典作品(漢籍)的習慣,將日本古典作品也列入選項範圍。報導稱,日本政府有意將《古事記》、《日本書紀》這些作品將成為候選年號來源。
  • 讀點|祝日休日平日……日本的日曆,你能看懂嗎?
    現在的明仁天皇,年號平成,1989年1月繼位,這年被改稱平成元年。2018年是明仁當天皇的第30個年頭,為平成30年。這個倒不難理解,而且日本的日曆標註一般都是以西曆為主,平成多少年只是作為輔助年份。新近的消息是,2019年5月1日,明仁天皇退位,德仁將成為日本第126任天皇,開啟「令和」時代。2019年既是平成末年,又是令和元年。
  • 日本學者稱中國用馬始於商成熟於周隋唐傳至日本
    孫自法 攝中新網北京3月20日電 (記者 孫自法)日本考古學者菊地大樹20日在北京稱,中國古代真正對馬的利用開始於商王朝,成熟於周王朝,其後在被歷代王朝承繼的過程中,建立了嚴格且穩定的馬匹生產體制,並進一步擴大到東亞以及更遠的地域,在隋唐時代傳到古代日本。菊地大樹在講座上與聽眾互動交流。
  • 30%日本人有中國血統 徐福與日本的歷史關係
    核心提示:1987年,我結識了一位對徐福有廣泛研究的日本學者鈑野氣峰,他在早稻田大學做研究工作。他說徐福和他留在日本的隨員繁衍了成千上萬的後世子孫,只要是茶褐色眼珠的日本人,就肯定是齊部落(即徐福所屬的部落)的後裔。這些日本人中許多人都姓齋藤,漢語中的意思就是齊。至少有30%的日本人有中國血統,是徐福隨行人員的後裔。
  • 一千三百多年來 日本年號首次成功「脫中」
    原標題:日本新年號「令和」,含著對中國老師怎樣的藐視?從公元645年,大中兄皇子仿照唐朝制度,設立日本歷史上的第一個年號「大化」以來,1374年時間,247個年號,出處全部來自於中國典籍。
  • 1945年8月14日日本投降,在此前一夜,日本發生了什麼?
    1945年8月14日日本投降,在此前一夜,日本發生了什麼?讀者朋友們大家好,歡迎來到小編的百家號「曦軒歷史說」。大家都知道,在近代的抗日戰爭中,中國損失慘重,無數英雄獻出生命,用鮮血捍衛我們的土地,最終贏得了抗戰的勝利。
  • 【今日歷史】7月30日大事記,今天發生了什麼?
    【今日歷史】7月30日大事記,今天發生了什麼?歷史長河浩浩湯湯,每年的同一天都會發生各種各樣的大事小事,小事咱們暫且不提,今天就讓我們來了解一下歷史上7月30日都發生了哪些大事吧!這些大事是你必須要知道的哦!陶侃334年今日東晉名將、陶淵明的曾祖父陶侃逝世陶侃(259年-334年7月30日),字士行。
  • 日本4月1日發布新年號 5月1日開始施行
    日本執政聯盟成員公明黨黨首山口那津男2日說,日本政府定於4月1日發布新天皇繼位後使用的新年號。  明仁天皇定於4月30日退位,皇太子德仁5月1日繼位。山口1月2日在首都東京發表演說,向媒體證實:新年號將在4月1日發布、5月1日開始施行。
  • 中國學者預言2020 2050年將發生第六次科技革命
    中新網北京8月5日電 (記者 孫自法)「目前,第六次科技革命正向我們走來。」中國科學院中國現代化研究中心主任何傳啟研究員5日表示,從人類文明和世界現代化的前沿角度看,大約在2020-2050年間,將有可能發生以生命科學為基礎,融合信息科技和納米科技,提供滿足人類精神生活需要和提高生活質量的第六次科技革命。
  • 「平成蕭條」十五年:日本的「得」與「失」
    上世紀90年代初結束了長達近50年的冷戰,隨著前蘇聯的解體以及全球經濟貿易快速一體化,昔日美國把日本列島作為遏制中國大陸與前蘇聯的前哨地位開始發生變化,國際上以政治為主導的意識形態的對立讓位於以經濟為主導的國家綜合實力的競爭。
  • 中國學生講述地震經歷:晃20多秒 感覺房子要塌了
    中國學生講述地震經歷:晃20多秒 感覺房子要塌了 2018年09月07日 10:32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 高價進口鐵礦石:中國被「任人宰割」?美國與日本截然不同的真相
    中國今年1-10月份出口了口罩1790多億隻、防護服17.3億件、檢測試劑盒5.43億人份。前三季度中國防疫物資出口約1592億美元,按照毛利率的30%技術也才是450億美元左右,也就是說我們幹一年的防疫物資生產出口還不如澳大利亞鐵礦石漲價額外賺到的錢。對鐵礦石的漲價,中鋼協表示,這完全偏離了正常的供需關係。
  • 日本稱中國僅67年歷史,日本有2000年,網友的回覆讓日本無言以對
    一說到中國歷史,大家的第一反應就是「中華上下五千年」,這裡的5000年是指上至三皇五帝,下至如今的中國,大約4000多年的歷史,所以通常以「上下五千年」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