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首次!「墨子號」實現白天傳輸 為構建「量子星座」打下技術基礎

2020-11-15 萬家熱線

量子通信是未來保密通信的「終極武器」,可要讓這個武器真正發揮作用,必須克服陽光噪聲的影響,實現能在白天通信。7月25日,記者從中科大獲悉,一直受到世界科學界關注的量子衛星有了最新的成果進展——近日,由中科大潘建偉教授及其同事彭承志、張強等組成的研究小組,在國際上首次成功實現了白天遠距離(53km)自由空間量子密鑰分發,通過地基實驗在信道損耗和噪聲水平方面有效驗證了未來構建基於量子星座的星地、星間量子通信網絡的可行性。也就是說,目前「墨子號」可以實現在白天傳輸,為下一步構建量子星座打下了堅實的技術基礎。》》》推薦閱讀:2020年合肥將率先培育成特大城市 市區常住人口超500萬

一大挑戰:陽光噪聲影響 白天傳輸信號

「墨子號」是由我國自主研製的世界上第一顆空間量子科學實驗衛星,2016年8月16日發射升空,受到國內外高度關注。其三大科學任務分別是:高速星地量子密鑰分發;星地量子糾纏分發,實現大尺度量子非定域性檢驗;地星量子隱形傳態,「墨子號」目前已經在國際上成功實現了首次星地量子通信。

「然而,目前量子通信的一個主要的挑戰是,如何在白天有大量光量子的情況下分辨並接收到量子衛星的信號,以實現量子通信。」在之前接受記者採訪時,潘建偉教授說,由於陽光噪聲的影響,「墨子號」衛星只能在夜晚工作,單顆該類低軌道衛星至少需要三天才能完成全球範圍內地面站點的覆蓋。

技術突破:建立覆蓋全球的 實時量子通信網絡

如何才能讓「墨子號」實現白天傳輸?研發團隊進行了科研攻關,為了提高通信覆蓋率,以提高衛星量子通信實用化水平,一種可行的解決途徑是構建由多顆低軌道衛星或高軌道衛星組成的量子星座,建立覆蓋全球的實時量子通信網絡。

記者了解到,為抑制白天陽光背景噪聲,潘建偉團隊從三個方面發展關鍵技術:陽光背景噪聲主要包括太陽光直射部分和經大氣分子散射部分組成,太陽光譜中1550nm成分較低,大氣散射對該波段散射也較小,利用這個特點採用1550nm波段光子開展實驗,優化光學系統,將噪聲降低超過一個數量級;發展頻率上轉換單光子探測技術,在保持單光子高效探測的同時,實現了光譜維度的窄帶濾波,降低噪聲約兩個數量級;發展自由空間光束單模光纖耦合技術,實現了高效耦合和空間維度的窄視場濾波,降低噪聲約兩個數量級。綜合這三項技術,研究小組在青海湖相距53公裡的兩點間完成了白天陽光背景下的量子密鑰分發實驗,在全鏈路衰減48dB(大於星地、星間鏈路衰減)情況下,誤碼率~1.65%,安全密鑰成碼率達到~150bps。

實驗結果驗證了太陽光背景下開展星地、星間量子密鑰分發的可行性,為下一步構建量子星座打下了堅實的技術基礎。目前,該項相關成果以長文形式在線發表在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自然光子學》上《Nature Photonics》。合肥晚報 合肥都市網記者 蔣瑜香》》》推薦閱讀:安徽醫保報銷實現「全國通」 省外就醫可刷社保卡實現直接結算

相關焦點

  • 「墨子號」是起點 中國科學家謀劃建「量子星座」
    科學家制定了後續拓展實驗計劃,進一步探索量子通信技術研究與應用,並籌劃發射數顆量子衛星,構建全球量子通信網絡。這表明「墨子號」不僅可跟中國的設備對接,也可與世界其他國家符合要求的設備對接。此外,科研團隊還將努力實現量子通信與經典光通信相融合的安全信息傳輸,與有需求的用戶對接,開展量子通信現實應用。
  • 「墨子號」是起點,中國科學家謀劃建「量子星座」
    這表明「墨子號」不僅可跟中國的設備對接,也可與世界其他國家符合要求的設備對接。  此外,科研團隊還將努力實現量子通信與經典光通信相融合的安全信息傳輸,與有需求的用戶對接,開展量子通信現實應用。  「所以『墨子號』只是一個起點,從實用的角度來說,必須要構建由高、中、低軌道衛星組成的量子星座,建立覆蓋全球的量子通信網絡。」王建宇說。
  • 【新華網】「墨子號」是起點,中國科學家謀劃建「量子星座...
    新華社記者 金立旺 攝  中國首顆量子衛星「墨子號」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裡就完成了原定兩年完成的星地高速量子密鑰分發、量子糾纏分發和地星量子隱形傳態實驗三大科學目標。科學家制訂了後續拓展實驗計劃,進一步探索量子通信技術研究與應用,並籌劃發射數顆量子衛星,構建全球量子通信網絡。
  • 中國科大在基於星座的量子通信實驗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中國科大在基於星座的量子通信實驗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 海南日報數字報-中國科學家謀劃建「量子星座」
    「墨子號」後續拓展實驗計劃,進一步探索量子通信技術研究與應用,並籌劃發射數顆量子衛星,構建全球量子通信網絡。  潘建偉說,目前「墨子號」實現的天地量子密鑰分發有個前提,就是「墨子號」必須可靠,因為密鑰是「墨子號」發送的,如果「墨子號」把密鑰洩露出去,那麼整個過程就不安全了。  他說,科研團隊下一步還要開展基於量子糾纏的遠距離量子密鑰分發實驗。一旦成功,將最終實現所有密碼學者夢想的「聖杯」。他希望這項工作今年能夠完成。在更長遠的規劃中,中國科學家的目標是建立全球化的量子通信網絡。
  • 我國量子通信技術落地指日可待
    ,他們通過「墨子號」衛星與京滬幹線的串聯,首次構建了一張集成的空間對地量子通信網絡,綜合通信鏈路距離長達4600公裡。   同時,衛星對地QKD技術的平均密鑰傳輸速率達47.8kb,比之前的「墨子號」衛星實驗提高40倍以上,其信道損耗量與對地靜止衛星與地面之間的信道損耗相近,這使得通過地靜止衛星構建更多功能和超長量子鏈路成為可能。   基於此,研究人員通過結合光纖和自由空間QKD鏈路,將QKD網絡擴展到2600公裡外的遠程節點,使網絡內的任何用戶都能與其他人進行通信。
  • 我國成功構建世界首個天地一體化量子通信網絡
    原標題:我國成功構建世界首個天地一體化量子通信網絡最新發現與創新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潘建偉團隊與中科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等單位合作,構建了世界上首個天地一體化量子通信網絡,並進行了長達兩年多的穩定性和安全性測試、標準化研究以及政務金融電力等不同領域的應用示範。
  • 一周科技隨我探 | 行雲工程首發星發射成功;「墨子號」首次實現...
    作為行雲工程的首發星,「行雲二號」將在軌開展天基物聯網通信技術、星間雷射通信技術以及低成本商業衛星平臺技術的驗證,並初步開展物聯網示範應用。現在,通信衛星、遙感衛星、導航衛星的應用早已無處不在,而行雲工程也將進一步造福我們的生活,力爭實現全球萬物互聯!
  • 歐洲10億歐元布局追趕中國: 「永不被解密」的量子通信
    隨後,五節點,四十六節點,合肥、濟南城域網,「京滬」城際網……量子通信網在不斷擴展。將近十年後,隨著量子衛星的發射成功,量子通信網絡真正可能升至「廣域」「洲際」傳播,為信息保密傳輸畫上了「天地一體」的註腳。  提起量子通信這一「永不被解密」的安全傳輸方式,很多人覺得晦澀,而記者採訪了解到,這一技術已經在市場上得以產業應用。
  • 哪項技術可以測定靶點的結構_cytoscape如何構建靶點-靶點相互作用...
    在固態存儲方面,郭光燦院士團隊在稀土材料上已實現的存儲保真度(99.9%)、存儲維度數(51)和存儲模式數(100),均為國際最高水平,目前的實驗室存儲時間已經達到10分鐘量級。當前,冷原子和固態量子存儲的技術指標均已接近量子中繼的基本要求,量子中繼應該會很快實現。
  • 【每日動態】量子技術/「獵戶座」無人機/微納型無人機
    美空軍研究實驗室 推進量子技術創新與軍事應用美空軍研究實驗室(AFRL)已向全球量子學領域的科學家和工程師提供17筆量子基礎研究款項,旨在加速量子技術的科學創新與軍事應用,為美軍提供技術支持。
  • 前瞻物聯網產業全球周報第69期:中國量子計算原型機九章問世,城雲...
    ,構建了76個光子100個模式的量子計算原型機 「九章」。創新中心將專注於工業邊緣智能方面的前沿技術的研發,以及共性關鍵技術的普及擴散和應用,讓各企業儘快享受到邊緣智能前沿技術紅利,幫助企業實現智能化、數位化轉型升級。國際時尚工業網際網路中心落地青島 提供產業賦能服務據了解,華夏基石將聯手國內外知名企業,成立國際時尚產業聯盟,建設基於工業網際網路的時尚產業集群,打造全新的時尚工業網際網路平臺。
  • 金天國際加強中醫藥特色數位化創新 構建企業新發展格局
    自主創新研發 突破關鍵技術科技部副部長李萌在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主辦的「2020-2021中國經濟年會」上講到,推動基礎研究,凝練科技創新的攻關任務,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充分發揮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的主體作用。加大重大創新平臺在企業的布局力度,鼓勵企業牽頭組織實施國家重大科技任務,牽頭組建重大創新聯合體,在新興產業領域培育更多的創新型企業。
  • 打破發達國家技術壟斷,實現國內首次新突破,此核心技術來自交大
    1月7日,在科技部"十三五"重點研發計劃項目——"軌道交通新型供電制式車輛與車載儲能技術"的支持下,採用非接觸感應原理實現電能傳輸的新型無線供電制式城軌車輛在中車唐山廠成功下線,在國內首次實現了城軌車輛供電制式由"有線"到"無線"的突破,打破了發達國家對城軌車輛無線供電制式的技術壟斷。
  • 1月7日:美對中國應用施加交易禁令違背公平;中芯國際被撤出美國OTCQX
    據悉,中芯國際被撤出OTCQX市場交易是受到此前美國行政命令影響。中芯國際在去年12月4日曾發布公告稱,公司被美國列入「實體清單」。·產品技術蘋果眼鏡Apple Glasses正邁向工程驗證階段,專注電池續航和重量
  • 95後在國際頂級期刊《Nature》上發論文了,交大人,厲害!
    具備各種指數晶面的單晶銅箔襯底是實現不同結構二維單晶材料外延生長的基礎。因此,製備大尺寸、多種指數晶面的單晶銅箔是亟待解決的科學和技術問題。然而,傳統退火方法通常只能得到表面能最低的Cu(111)單晶,高指數晶面結構在熱力學及動力學上均不佔優勢,其可控制備極具挑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