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墨子號」是起點,中國科學家謀劃建「量子星座...

2020-11-15 中國科學院

中國科學家謀劃建量子星座(中科院供圖)

中國將與歐洲開展洲際量子密鑰分發(中科院供圖)

中國科學家下一步將開展基於糾纏的遠距離量子密鑰分發(中科院供圖)

「墨子號」開展量子密鑰分發(中科院供圖)

  2016年11月28日,在河北興隆觀測站,「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過境,科研人員在做實驗。(合成照片)。新華社記者 金立旺 攝

  中國首顆量子衛星「墨子號」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裡就完成了原定兩年完成的星地高速量子密鑰分發、量子糾纏分發和地星量子隱形傳態實驗三大科學目標。科學家制訂了後續拓展實驗計劃,進一步探索量子通信技術研究與應用,並籌劃發射數顆量子衛星,構建全球量子通信網絡。

  量子衛星首席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潘建偉介紹,其團隊下一步將與歐洲量子通信團隊合作進行洲際量子密鑰分發。目前已經順利完成與奧地利格拉茨地面站的對接測試,正在開展量子密鑰分發實驗,8月底將具備洲際量子保密通話的條件。

  潘建偉說,中國與德國和義大利等國的洲際量子密鑰分發合作也正在計劃中。德國、義大利的地面站預計在2017年年底做好開展相關實驗的準備。這表明「墨子號」不僅可跟中國的設備對接,也可與世界其他國家符合要求的設備對接。

  此外,科研團隊還將努力實現量子通信與經典光通信相融合的安全信息傳輸,與有需求的用戶對接,開展量子通信現實應用。

  潘建偉說,目前「墨子號」實現的天地量子密鑰分發有個前提,就是「墨子號」必須可靠,因為密鑰是「墨子號」發送的,如果「墨子號」把密鑰洩露出去,那麼整個過程就不安全了。

  他說,科研團隊下一步還要開展基於量子糾纏的遠距離量子密鑰分發實驗。一旦成功,將最終實現所有密碼學者夢想的「聖杯」。他希望這項工作今年能夠完成。

  在更長遠的規劃中,中國科學家的目標是建立全球化的量子通信網絡。

  量子衛星工程常務副總師兼衛星總指揮王建宇說,單顆低軌衛星無法直接覆蓋全球。目前「墨子號」一次過境開展實驗的時間約為10分鐘。如果衛星在1萬公裡的軌道上,那麼發送密鑰的時間就可持續幾個小時。如果衛星在3.6萬公裡的軌道上,地球的三分之一就能一直看到衛星,這些地方就在任何時候都可以保密通信。所以理論上有三顆高軌衛星就能覆蓋全球。

  「所以『墨子號』只是一個起點,從實用的角度來說,必須要構建由高、中、低軌道衛星組成的量子星座,建立覆蓋全球的量子通信網絡。」王建宇說。

  然而,目前「墨子號」的量子密鑰傳輸只能在地影區,也就是沒有日光幹擾的黑夜進行。「我們需要攻克全天時量子通信技術以及獲得更高衰減信道下的量子通信能力。這是我們下一步實現全球量子保密通信必須要走的道路。」量子衛星科學應用系統總設計師、衛星系統副總設計師彭承志說。

  最近,潘建偉、彭承志等科學家已經在地面實驗中取得突破,在國際上首次成功實現白天遠距離(53公裡)自由空間量子密鑰分發。這一突破驗證了日光條件下星間和星地之間量子密鑰分發的可行性,為未來構建基於量子衛星的星地、星間量子通信網絡掃清了一大關鍵技術障礙。

  「這證明衛星組網突破地影區限制是可行的,下一步我們會圍繞這個方向進一步開展相關工作。」潘建偉說。

  他說:「我們希望通過10年左右的努力,最終能夠構建完整的空地一體廣域量子通信網絡體系,在國防、政務、金融和能源等領域廣泛應用,並與經典通信網絡實現無縫對接,推動形成具有國際引領地位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和下一代國家信息安全生態系統。也希望進一步探索對廣義相對論、量子引力等物理學基本原理的檢驗。」

  「如果國家支持發射多顆量子通信衛星,那麼有希望到2030年左右,建成全球化的廣域量子通信網絡。」潘建偉說。

相關焦點

  • 「墨子號」是起點,中國科學家謀劃建「量子星座」
    中國科學家謀劃建量子星座(中科院供圖)  新華社北京8月10日電(記者 喻菲)中國首顆量子衛星「墨子號」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裡就完成了原定兩年完成的星地高速量子密鑰分發科學家制訂了後續拓展實驗計劃,進一步探索量子通信技術研究與應用,並籌劃發射數顆量子衛星,構建全球量子通信網絡。  量子衛星首席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潘建偉介紹,其團隊下一步將與歐洲量子通信團隊合作進行洲際量子密鑰分發。目前已經順利完成與奧地利格拉茨地面站的對接測試,正在開展量子密鑰分發實驗,8月底將具備洲際量子保密通話的條件。
  • 「墨子號」是起點 中國科學家謀劃建「量子星座」
    (原標題:「墨子號」是起點 中國科學家謀劃建「量子星座」) 新華社北京
  • 海南日報數字報-中國科學家謀劃建「量子星座」
    據新華社北京8月10日電 (記者喻菲)量子衛星首席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潘建偉介紹,中國科學家已經制定了
  • 「墨子號」實現白天傳輸 為構建「量子星座」打下技術基礎
    7月25日,記者從中科大獲悉,一直受到世界科學界關注的量子衛星有了最新的成果進展——近日,由中科大潘建偉教授及其同事彭承志、張強等組成的研究小組,在國際上首次成功實現了白天遠距離(53km)自由空間量子密鑰分發,通過地基實驗在信道損耗和噪聲水平方面有效驗證了未來構建基於量子星座的星地、星間量子通信網絡的可行性。也就是說,目前「墨子號」可以實現在白天傳輸,為下一步構建量子星座打下了堅實的技術基礎。
  • 一周科技隨我探 | 行雲工程首發星發射成功;「墨子號」首次實現...
    原創 北京科協 北京科協科技前沿行雲工程首發星發射成功,天基物聯網星座要來了!文章連結:http://www.chinanews.com/gn/2020/05-12/9181855.shtml「墨子號」首次實現量子安全時間傳遞伴隨著科技的進步發展,計算機網絡、金融交易市場、電力能源網絡等領域對於信息準確性和保密性的要求也在不斷提高。
  • 我國量子通信技術落地指日可待
    ▍歷時十年技術沉澱,目標要造全球量子通信網 何為量子通信?   它是一種利用量子疊加態和糾纏效應進行信息傳遞的新型通信方式,主要分為量子隱形傳態和量子密鑰分發兩種。 而量子密鑰分發(QKD),就是我們這次要聊的主角。它的誕生可以追溯到1989年,IBM的科學家們成功實現了首個QKD實驗,當時的線路僅有32釐米。
  • 中國科大在基於星座的量子通信實驗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 2017年中國十大科技新聞 「合肥元素」佔一半
    原標題:合肥智慧閃耀中國科技 2017年12月31日,由中國科學院院士與中國工程院院士投票評選的2017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揭曉。令人驚喜的是,評選的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其中有五個發生在合肥,或者和合肥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合肥智慧閃耀中國科技。
  • 中國製造的八大震撼世界的大國重器!
    中國製造的八大震撼世界的大國重器!中國製造業的水平一直在不斷的提升,我們完成了一項接著一項的重大科技成就,中國正在用實力,向世界展示中國製造的驕傲。復興號中國標準動車組「復興號」首發復興號動車組列車是中國標準動車組的中文命名,由中國鐵路總公司牽頭組織研製、具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的動車組列車。2017年6月25日中國標準動車組被正式命名為「復興號」,於26日在京滬高鐵正式雙向首發。北京到上海的時間最快可在3小時左右,標準速度為400(km/h)。
  • 2017年中國十大科技創新大事記
    在烏魯木齊南山觀測站,可以看到「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過境 1、「墨子號」圓滿實現目標 2017年6月16日,我國科學家潘建偉院士領導的中科院聯合團隊在《科學》雜誌上發布論文宣布,「墨子號」量子衛星成功實現了千公裡級星地雙向量子糾纏分發及大尺度量子非定域性檢驗。
  • 我國成功構建世界首個天地一體化量子通信網絡
    原標題:我國成功構建世界首個天地一體化量子通信網絡最新發現與創新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潘建偉團隊與中科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等單位合作,構建了世界上首個天地一體化量子通信網絡,並進行了長達兩年多的穩定性和安全性測試、標準化研究以及政務金融電力等不同領域的應用示範。
  • 2020年中國大事記
    至此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星座部署比原計劃提前半年全面完成。中國將全面告別對美國「GPS」的依賴,國家信息安全,軍事安全得到了有效保障。不久的將來,北鬥將面向用戶提供全天時、全天候、高精度全球定位導航授時服務,以及星基增強、短報文通信、精密單點定位等特色服務。中國將與全世界分享北鬥系統和共享北鬥最新研發成果。
  • 關於「量子糾纏」這一詞語的疑問和建議
    作者:許金聲近年來,關於「量子糾纏」的介紹頻頻出現在我國媒體中,引起了普遍的關注。尤其是最近中央電視臺報導了全球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圓滿完成了三大科學實驗任務之後,大家對「量子糾纏」的興趣更是迅速增加。——所謂三大科學實驗任務是指:量子糾纏分發、量子密鑰分發、量子隱形傳態。我也是一樣。
  • 劍橋量子計算公司任命牛津大學教授為首席科學家
    英國劍橋2021年1月6日 /美通社/ -- 量子計算軟體和算法領域領先企業劍橋量子計算公司(CQC)高興地宣布任命Bob Coecke為其首席科學家。 Coecke之前曾擔任CQC高級科學顧問,致力於開發和構建領先的量子自然語言處理(QNLP)能力,在此之前,他在牛津大學任職20多年,自2010年以來,擔任該校量子基礎、邏輯和結構教授。Coecke工作地點位於CQC的新牛津校區,領導一個科學家團隊,致力於將他們的專業知識運用於包括QNLP在內的人工智慧。
  • 科學家:可通過量子糾纏進入平行宇宙
    科學家們通過觀察和研究發現,人類或許擁有兩個意識,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往返於夢境和現實之間。這聽起來十分不可思議,而根據相關說法,夢境很有可能就是所謂的平行宇宙,人類的意識本身擁有獨特的量子狀態,所以能夠在現實宇宙和平行宇宙中不斷穿梭。
  • 歷時3年跨越4600公裡,中國建成全球首個星地量子通信網絡
    作為中國構建全球首個星地量子通信網的參與者之一,中國科技大學陳宇翱教授如是告訴 DeepTech。1 月 7 日,中國科技大學潘建偉及其同事陳宇翱、彭承志等人組成的研究團隊,成功實現了首個星地一體的大範圍、多用戶量子密鑰分發,地面跨度 4600 公裡,驗證了構建天地一體化量子通信網絡的可行性。
  • 中國7月首射量子衛星 京滬間將建光纖量子網
    澎湃新聞5月21日報導,星地量子通信即將成為現實,中科院「量子科學實驗衛星」預計2016年7月發射,這是世界首個量子衛星,將連接地面光纖量子通信網絡,中國也將成為國際上率先實現高速星地量子通信的國家。
  • 科學家用量子力學來解釋,看完恍然大悟!
    科學家用量子力學來解釋,看完恍然大悟!世界萬物都逃不過生老病死的自然規律,這是無法避免的事情,很多人都感到好奇,人死後會去到哪裡,是像電視劇裡美化的那樣去奈何橋孟婆那裡討要一碗湯,繼續輪迴重生。還是會當遊蕩在人間的鬼,科學家用量子力學來解釋,看完恍然大悟,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下面小編就帶大家來看一看吧,很多人認為靈魂與肉體是同在的,但也有少部分認為靈魂只是人們想像出來的。不過在醫學界當中卻有這樣一種現象,那就是人們在死後,體重都會在原有體重中輕21克,人們覺得這21克就是靈魂的體重,靈魂去投胎,而肉體就作為死著後輩們用來吊念的物體。
  • 智造頭條|中國構建全球首個星地量子通信網,通信距離擴展1400多萬...
    推薦國內全貨機機隊規模領先的順豐控股,積極開展航空物流相關業務的華貿物流和中國外運。(來源:一財)02中國構建全球首個星地量子通信網,通信距離擴展1400多萬倍中國科學技術大學7日宣布,中國潘建偉等學者構建了4600公裡、從地面到太空的多用戶量子通信網,將通信距離擴展了1400多萬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