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經濟參考報》報導,近期多個部門和地方政府強化對新型消費政策支持力度,加快傳統消費與新型消費創新融合,面向「網際網路+醫療健康」、數字智慧文旅等重點領域研究出臺促進服務消費的新舉措,補齊制約消費發展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短板。專家認為,各類線上消費、新型消費將進一步培育新增長點,激發國內消費潛力。
近年來,我國以網絡購物、行動支付、線上線下融合等以新業態新模式為特徵的新型消費迅速發展。特別是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傳統接觸式線下消費受影響,新型消費參與保障居民日常生活需要,推動國內消費恢復,促進了經濟企穩回升,發揮了突出作用。順勢而為促進消費新業態加快發展、完善提升,對於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做好「六穩」工作、落實「六保」任務、暢通國民經濟循環具有重大意義。
在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背景下,新型消費將為經濟循環添動力,夯實經濟抗壓能力。目前,需求側總體復甦持續滯後於供給側,導致供需缺口持續擴大。在需求側內部,消費復甦持續滯後於生產擴張的投資復甦,在供給側內部,服務業復甦由於兼具生產與消費屬性滯後於工業復甦。
從新業態來看,順應消費者多元化、多樣化和個性化需求,一些企業依託網際網路技術,從現有經營環節和領域中衍生出新鏈條和新業務,培育出「無人經濟」、定製消費和「智能+」服務消費等新的消費場景,激發了消費新熱點。大力培育壯大新型消費,有利於推動終端消費與生產供給形成良性閉環,激發市場需求有效回升,穩住企業投資、生產計劃,夯實穩就業、保居民就業的基本盤。
我國經濟穩增長需要更加倚重消費。過去5年,消費對於國民經濟的貢獻率一直保持在60%左右。消費是最終需求,投資是中間需求,投資增長要對標消費增長,才能提升供給質量和水平,從而促進供需之間總量與結構匹配,實現產業與消費雙升級,使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
當前,新型消費不僅服務和激發消費者的潛在需求,成為擴大內需的重要力量,更重要的是,新型消費的發展還將線上線下的有機融合趨勢、潛在的消費需求傳導至產業鏈上遊,帶動品牌消費、品質消費,引領個性化定製、柔性化生產,推動著大中小企業協同聯動、上下遊全鏈條一體發展,成為高質量發展的基礎和先導。從長遠看,以5G、人工智慧、物聯網等為代表的新型基礎設施的加速布局,將為供給側和需求側的精準、智能匹配創造更多應用場景,為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加速度。
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前三季度全國網上零售額80065億元,同比增長9.7%,增速比上半年加快2.4%,其中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66477億元,增長15.3%,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中佔比24.3%。我國新消費還有很大潛力,只要以民生需求為突破口和著力點,引導市場主體及時捕捉民生消費熱點,不斷出臺各種支持政策,著力優化消費環境,涵養新消費良好生態,就能進一步加速消費回暖,持續推動新消費增量擴容,使之成為推動中國經濟增長的一大「主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