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九龍寨城公園正門出來,我來到路旁搭車。
不一會,一輛紅色的計程車就開過來。「我要去黃大仙祠」,我告訴師傅目的地。可這位看起來有60歲左右的師傅卻不停地搖頭,看來,普通話,他聽不明白。可他的港式粵語,我也聽不懂。怎麼辦?
這位師傅很聰明,他拿出紙筆,示意我寫給他看。於是,我認認真真地寫上了「黃大仙祠」,這下,他明白了。
我突然感覺到,國人都應該感謝秦朝的丞相李斯,如果沒有他統一文字,中國各地區、各民族互相交流,將會帶來多大的溝通障礙啊。
車子,即將啟動時,也許停得有些久了,一騎摩託車的交警,透過車窗,催促師傅開走,也難怪,香港地方太小,路面較窄,為保交通順暢,只能辛苦這些來回巡邏的交警了。
由於語言問題,一路無話,我只好看著窗外的藍天白雲,飛馳而過的建築物,直到來到位於九龍區黃大仙竹園村二號上村旁的黃大仙祠。
還沒下車,我已看到正忙著指揮交通的工作人員,一旁的停車場,各種旅遊大巴、中巴等車輛,或正在停靠,或正從車裡上下人,幾個導遊手舉著旗子,正領著遊客向前方的黃大仙祠進發。
下了車,我才發現,這裡,仿佛是一處鬧市。也許是中午時分,天氣炎熱,高高的「天地鍾靈」的牌坊蔭下,或站或坐著一些遊客,而通往黃大仙祠的人流,就像趕廟會一般,蜂擁著向前。
我跟著人潮,通過「嗇色園」的高大牌坊,沿著斜坡,繼續往前走。通往黃大仙祠的路上,有兩排廊房,裡面都是店鋪,往裡探看,發現裡面大都是賣香燭等祭拜用品的,也有算命或解籤的,但也有很多關著門的。
前行不遠,很快,就到了黃大仙祠景點了。廣場上,有一些古銅色道士半蹲手舉燈籠的雕塑,燈籠裡點著香燭。靠近雕欄的地方,還站著人身獸面的十二生肖神像。而正前方,便是黃大仙祠了。
祠前牌坊恢弘莊嚴,頂端兩側各塑一龍,正中,看似是「八仙過海」的浮雕,下有「煉丹」、 「金華分跡」、「回春」鏤金字樣,並附有對聯:「兩徑松陰三徑菊,數聲鳥語一聲鍾。」直直望過去,正前方,還掛著很多或紅或黃的燈籠。而拾階而上,抬頭間,便可看到「赤松黃仙祠」了。
赤松黃仙祠
資料上介紹:黃仙祠建築布局按照1937年黃大仙殿前佔卦,根據五行八卦原理設計而成的:飛鸞臺(銅亭) 屬金、經堂屬木、玉液池屬水、盂香亭屬火、照壁屬土。
大殿金碧輝煌,黃大仙端坐其中,殿前,仙鶴正振翅欲飛,長長的香爐煙霧嫋嫋,一些善男信女,正跪在地上,祈求神靈保佑或遂願。而大殿的左側,還有一排輔殿:「福德殿」、「藥王殿」、「財神殿」,分別祭奉土地神、孫思邈、趙公明。
赤松黃仙祠輔殿
黃大仙祠是一個怎樣的宗教場所呢,黃大仙,何許人氏,他又是一個怎樣的神仙?
祠內《赤松子自述》記載,黃大仙俗名黃初平,晉朝丹溪人(今浙江義烏市赤岸鎮),年幼家貧,八歲時替人牧羊,十五歲時在故鄉金華赤松山遇仙人,進入福地修煉,終成正果。四十年後,他的兄弟到山中尋找他時,見他能指石變羊,大為驚訝。
於是,兄弟倆一起修道,後來雙雙成仙。由於他隱居在赤松山,故被稱為赤松黃大仙。
而這,僅僅是他的成仙傳說,他為何能得到那麼多信眾從四面八方前來祭拜,原因是什麼呢?據說,當年黃大仙雲遊四方,治病救人,濟世扶危,留下了許許多多的感人事跡,他的功德家喻戶曉,為了感念他,大家紛紛立祠尊奉。
其實,香港的黃大仙祠,來源於廣州。聽說,廣州黃大仙祠大門也有一副對聯:「叱羊傳晉代,騎鶴到南天」,記述了黃大仙成仙的傳奇故事,廣州的祠堂始建於清朝已亥年,即公元1899年,香火也很鼎盛,對廣州市區及珠江三角洲一帶有極大的影響。
1915年,原黃大仙祠的主持人梁仁庵道長攜帶黃大仙的畫像、靈籤和藥籤等南遷到香港,安奉在嗇色園內,1921年建成香港黃大仙祠後,他在灣仔開壇闡教,奉拜赤松仙子。這就是香港黃大仙祠的由來。
同時,令人感到不可思議的是,黃大仙祠也像教堂一樣,是香港現時唯一一所可以舉行道教婚禮的廟宇,看來,黃大仙祠受到大家的歡迎,不是沒有道理的,它也有著人間的煙火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