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市民奮戰3個月 篆刻300枚印章記錄新時代

2021-01-12 半島網官網

  

李守敬製作的十九大長卷。

  

李守敬正在家中篆刻印章。

  文/圖 半島全媒體記者 劉笑笑 通訊員 馮浩

  天宮、蛟龍、天眼……這些被記錄在黨的十九大報告裡的新名詞,不僅彰顯了我國新時代的科技成就,也讓全國人民體會到更多的民族自豪感。為了記錄下我國在實現「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徵程中的歷史脈搏,家住市北區水清溝街道的李守敬以自己的方式做了一件獨特的事——刻制了300多枚印章,一筆一畫地記錄下「十九大」報告中提綱挈領的「關鍵詞」。李守敬用書法和印章還製作了一幅30多米的十九大長卷,他打算把這幅長卷捐獻出去,希望用自己的手藝記錄時代的進步,讓後代得以認知。  

近40年篆刻上萬枚印章

  4月24日上午,半島記者一走進李守敬的家,就立即感受到了濃鬱的藝術氛圍。在位於客廳的工作檯上,滿滿當當地擺放著各種形狀的印章以及用來篆刻的石料和工具等。此時,李守敬正坐在工作檯前,用放大鏡仔細端詳一枚剛剛出爐的印章,上面刻著「中國海軍」四個字。而在工作檯上,還放著一枚刻有「生日快樂」四個字的印章。「昨天是中國海軍成立69周年,這兩枚印章是昨晚連夜篆刻出來的,一共用了6個多小時吧。」李守敬說。

  李守敬今年58歲,20歲開始參加工作,那時就跟刻字結下了不解之緣。當時李守敬在原原子筆廠工作,有別的單位組織大型會議活動,需要發放一些紀念鋼筆等,上面需要有「某某會議留念」等字樣,而李守敬跟著師傅學的就是在金屬上篆刻這些字樣,然後再通過燙金的方式印刻到筆上。「一開始我還不太想幹,沒想到接觸了一段時間後,慢慢就愛上了這門手藝。」手藝嫻熟之後,他開始跟著師傅學習在花瓶和瓷盤上雕刻,「那個時候外貿很流行,外國人又很喜歡中國的傳統藝術,雕花的盤子和花瓶很受他們歡迎,訂單很多。我當時一個月最多能雕刻9件工藝品,一下子能賺270塊錢,一個月就能賺一年的工資。」

  收入雖然可觀,但因為醉心於篆刻,近40年來,李守敬用來購買石料的花費也超乎想像。「這些年來,我陸陸續續刻了上萬枚印章了,光買石料就花了幾十萬。」李守敬拿出一對紅章石給記者看,「這是好的石料,現在估計在一萬元左右,我買的時候也不便宜。這麼多年來,不管是有沒有時間,幾乎每天都要刻上兩刀。」  

用刀法字體詮釋內容含義

  在李守敬家中擺放的大大小小的各種印章中,最讓他珍惜的是近期剛剛製作完成的300多枚印章,分別使用了秦文、大篆、小篆等書法形式,印章的內容都來自於習總書記治國理政的新思想和十九大報告中的關鍵詞。

  「我們現在的時代,是一個多麼好的時代!」李守敬說,看看現在身邊發生的巨大變化,我就按捺不住內心的波瀾,就想為國家做點什麼,記錄下這些激動人心的時刻。」十九大閉幕後,李守敬取消了每年跟老伴外出旅遊的計劃,將6萬元旅遊基金全部拿出來買石料。他一邊著手搜集刻章的石頭,一邊仔細研讀報告,腦子裡同步琢磨著創作一幅篆刻長卷作品。

  記者看到,僅放在李守敬的工作檯上,就有《十九大報告關鍵詞》等多本與十九大有關的書籍。「十九大報告32000多字,我讀了七八遍。熟讀後慢慢理解了其中蘊含的深刻思想內涵,只有理解得好,刻出來的字才能帶著感情。後來出版社又出版了十九大單行本和十九大關鍵詞解析,這下可把我高興壞了,這兩個素材更加精煉,為我的長卷計劃添力不少。」記者翻開《十九大報告關鍵詞》一書,裡面許多重要的話都被李守敬用不同顏色的彩筆標註了出來。之後,李守敬開始用刀法、字體來詮釋內容的含義。他取出一枚刻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印章展示給記者看,「你看這六個字,細長硬朗,體現的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信心和決心。」而另外一枚刻有「改革開放」的印章,李守敬在篆刻時則「一刀衝到底」,「體現一種大刀闊斧朝前走的氣魄。」  

3個月完成300多枚印章

  邊研究邊篆刻,就這樣奮戰了100多天,每天篆刻20~40個字,李守敬終於完成了300多枚印章的刻制。記者取幾枚印章拿在手中,沉甸甸的,大部分印章寬4~6釐米,平均有半斤重,「不忘初心」的方章最重,約有兩斤多重。李守敬向記者展示了他的雙手,只見骨節處有多處變形。「以前刻章是把章固定在桌上,低頭刻,時間長了,頸椎變形嚴重,壓迫神經,低頭十來分鐘就發暈。這一次乾脆用手拿著刻,一個章一天拿在手裡得十幾個小時。刻到設計靈感來了,我就連夜幹,生怕一睡下靈感沒了。常常一抬頭,天又蒙蒙亮了。」隨著印章的完成,李守敬精心設計的氣勢磅礴的十九大長卷也大功告成。

  李守敬小心翼翼地打開這幅長卷,「不忘初心」——四個遒勁的毛筆字作為了長卷的開端。隨著捲軸緩緩展開,一枚枚或墩重、或靈動的方印隨即跳入眼帘,一個個振奮人心的字眼化為古樸雅拙的篆文,如同虯龍盤踞在一隅,走勢現雄渾、彎折藏重鋒。整個長卷30多米長,以書法和印章相互交映,整個布局布白勻稱、虛實均衡,現出雄壯的氣勢。

  李守敬介紹,從傳統上講,篆刻最講究「布局」二字,須疏密有致,字要「破邊」「破殘」,刻好線條要故意削去一點,使同一筆畫出現幾處「藕斷絲連」,現出藝術質感。然而,對非專業人士來說,篆文本來就比較難認,假如筆畫再斷開,恐怕很多人就無法辨認刻的是什麼了。「十九大長卷目的是要大家基本都能認識字形,因此就不能一味地沿襲傳統章法,要兼顧藝術性和普讀性。況且十九大報告講究的是嚴謹、嚴肅,有震撼力。」

  歷史變遷留下的軌跡,是靠著無數記錄者讓後代得以認知。李守敬認為,作為一名手藝人,「肩上有責任感歌頌這個偉大時代。」因此,他決定將這幅30多米的長卷捐獻出去。如今還有一年多就要退休了,但李守敬卻不斷地給自己「加活」:「這個長卷是個探索,等退休了,我還要再設計新的形式,用我的手藝記錄時代的進步。」

   [編輯: 張珍珍]

相關焦點

  • 2019年6月英語六級翻譯試題及答案:印章篆刻
    新東方網>大學教育>四六級>複習輔導>六級>六級輔導>翻譯>正文2019年6月英語六級翻譯試題及答案:印章篆刻 2019-05-27 11:21 來源
  • 長沙篆刻將登米蘭世博會 百枚方石展《離騷》
    長沙篆刻將登米蘭世博會 百枚方石展《離騷》 2015年06月04日 09:10   來源:長沙晚報
  • 2018年6月英語四級翻譯練習題:印章篆刻
    新東方網>大學教育>四六級>複習輔導>四級>四級輔導>翻譯>正文2018年6月英語四級翻譯練習題:印章篆刻 2018-05-22 09:50 來源:
  • 2019新中國成立70周年大眾篆刻作品展時間地點門票指南
    這是國內首個以篆刻為主題的大型成就展,篆刻作品數量之多、技術之多樣、活動亮點之豐富,也屬罕見。展覽現場,400餘件來自專業篆刻工作者、大中小學師生、企業員工和科研單位職工設計創作的篆刻作品集中亮相,印章印面內容不僅反映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成渝鐵路通車、紅旗牌轎車製成、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等偉大中國的裡程碑事件,還記錄了的確良、秈型雜交水稻、住有所居、復興號等與老百姓衣食住行相關的標誌性事件,新中國成立70年的奮鬥歷程、輝煌成就、偉大進展、生動故事盡在其中,電腦設計、篆刻機製作、3D列印等先進技術引領新篆刻時代
  • 2016年12月英語四級翻譯模擬練習題:印章篆刻
    新東方網>大學教育>四六級>複習輔導>四級>四級輔導>翻譯>正文2016年12月英語四級翻譯模擬練習題:印章篆刻 2016-12-06 09:27
  • 邯鄲成語雕成印章 刀法要求嚴苛 已完成20枚
    ■「成語典故」印章印圖。    燕趙晚報訊(記者楊偉廣 通訊員吳超劉佳)近日,邯鄲市一位篆刻愛好者將邯鄲的成語典故雕刻成一枚枚印章,「胡服騎射」、「完璧歸趙」、「負荊請罪」、「一言九鼎」等惟妙惟肖的作品令人耳目一新。    邯鄲是聞名全國的成語典故之鄉。據考證,與邯鄲有關的成語典故共有1584條,邯鄲人對成語典故可以說情有獨鍾。
  • 十二生肖藝術印章創作心路歷程
    因中國文字的起始是雕刻在骨、貝、石等硬器上,由此推斷,中國的篆刻藝術應與文字同樣久遠。在漫長的發展道路上,印章篆刻完成了從實用性到藝術性的嬗變,至明清時代,印人輩出,蔚為大觀,迎來了篆刻藝術的高峰。  筆者從事篆刻藝術多年,深感要超越前輩印人,實屬不易,而局限於模仿前人,則心有不甘。
  • 15天篆刻《離騷》全文 林旭平篆刻作品亮相米蘭世博
    其中,「湖南活動周」將於6月19日至23日舉辦,主題為「洞庭魚米鄉」。 在眾多體現湖湘特色文化中,最讓人期待的是,湖南篆刻藝術家林旭平雕刻的《麥香萬裡,生命之源》和系列篆印作品《離騷》,將作為中國館重要藝術展品出現。據了解,林旭平還將在現場向觀展遊客表演中國篆刻藝術,並將自己篆刻的145個參展國家國名印章,作為禮品贈送參展國展館收藏。
  • 篆刻名家林旭平向省殘聯捐贈篆刻作品[組圖]
    篆刻作品。  華聲在線訊(三湘華聲全媒體記者記者 張文杰) 2014年5月9日上午,篆刻名家、中國田黃石印社社長林旭平向湖南省殘疾人福利基金會捐贈善行天下、德耀千秋兩枚篆刻作品,方寸之間盡顯愛心。這是省殘疾人福利基金會首次接受篆刻作品捐贈,基金會理事長黃鳳湘向他頒發了榮譽證書。
  • 書法家質疑賈平凹印章上「賈」字刻錯 篆刻家激辯
    鍾國康為賈平凹所制印章    「尊敬的賈平凹先生,請再別用你的錯別字印章了,你是陝西文化人的代表……」本月初,西泠印社社員、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鄭朝陽發出這一條微博。而他所指的錯別字印章,則是來自剛剛在西安開印館的廣東篆刻家鍾國康,為賈平凹所刻之印。    質疑:「刻成『西』字頭是錯的」    鄭朝陽向華商報記者表示,「賈字,在篆字裡不能用部首拼接成字的,這是篆字裡忌諱的事情,我查了四部字典,都沒有西貝組合的,刻成『西』百分之百是錯的。」他說,提出這個字有問題時,也是很慎重的,所以通過查字典,驗證了自己的看法。
  • 專訪胡健 | 篆刻 方寸之間雕琢人生
    殷商時代,龜甲刻字以來,3700多年的沿襲與傳承。如今,印章在我們生活中的使用機會少之又少,篆刻藝人也越來越稀有,篆刻藝術更是彌足珍貴。胡健篆刻藝人藝名:胡一刀 Q:那離開學校後,都做了什麼,如何喜歡上篆刻的?H:當年我離開家來了北京,也沒想好做什麼,當時郵市比較好,我也是個集郵迷,就倒騰郵票。說來也巧了,有個跟我相熟的集郵迷,是當時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的副教授楊安樂老師,他發現我毛筆字寫的不錯,我也有心學,就拜他為師,學了兩年半書畫,慢慢的又接觸到篆刻,自己沒事就琢磨。
  • 篆刻藝術大家林旭平青田石雕入選米蘭世博會(圖)
    日前,篆刻藝術大家林旭平就要帶著他入選米蘭世博會中國館的青田石雕《稻香萬裡》等一批作品,飛赴萬裡之遙的義大利米蘭,去參加本屆世博會中國館湖南周的有關活動。這幾天,在長沙城中他的工作室,他一直忙個不停。  今年米蘭世博會的主題是「滋養地球,生命的能源」,中國館的主題是「希望的田野,生命的源泉」。
  • 中國郵政首枚生肖戳中戳 出自揚州篆刻家祝竹刀下
    中國江蘇網1月4日訊 明天上午,中國郵政集團公司揚州市分公司將在揚州邗城郵局大廳舉行「戊戌年生肖郵票」首發式。據悉,《戊戌年》特種郵票共1套2枚。圖案內容分別為:犬守平安、家和業興。全套郵票面值為2.40元。今年中國郵政將啟用首枚生肖印郵資機宣傳戳,這也是首枚生肖題材的戳中戳。
  • 1314枚「福」印「一生一世」祈福長沙,就在西園北裡
    今後,遊客或市民漫步長沙首條歷史步道西園北裡一定要來這裡「打卡」!12月10日,金石大師李立的弟子、長沙篆刻福印非遺傳承人林旭平在西園北裡老街上親手刻下第一枚「福」印。接下來一年裡,他將和歷史文化名人、遊客、老街坊們一起刻下1314枚「福」印,新年裡寓意「一生一世」祈福長沙,集齊的「千福印」用尼金紙裝裱後,將成為歷史步道上新晉的網紅景點。在中國傳統文化裡,「福」寓意美好,自古以各種字體篆刻的福字層出不窮,然而由金石名家和遊客、老街坊一起篆刻的千人「千福印」可謂鮮見。
  • 篆刻入門:初學篆刻,這兩個字要理解清楚
    這一類比較大的問題,我相信這些大方向的問題,我們在過去的文章中已經說過無數次,朋友們不願回頭翻看前面的文章,於是,再寫一篇,希望對最近一段時間開始關注篆刻或立意要學篆刻的朋友有點幫助。在我們看來,要學篆刻,記住兩個字,就基本不會有大的問題,並且很快就能走上篆刻的「正道」。這兩個字分別是「宗」和「本」。第一個字:宗這個「宗」,很大程度上首先是「印宗秦漢」。
  • 「福印永年」林旭平篆刻作品展舉辦 非遺文化走進中南大學
    近日,由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中南大學)主辦,中南大學鄉廬文化傳播工作室、中國田黃石印社協辦的「祝福祖國福印永年——林旭平篆刻作品展」在中南大學舉行,展出了篆刻家林旭平創作的一萬五千多枚福印組成的中國福、世界福、和平福、「千福圖」、「萬福圖」等藝術作品。
  • 中國古代印章的起源及歷史與鑑定
    根據遺物和歷史記載,至少在春秋戰國時已出現,戰國時代已普遍使用。起初只是作為商業上交流貨物時的憑證。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印章範圍擴大為證明當權者權益的法物為當權者掌握,作為統治人民的工具。為當權者掌握,作為統治人民的工具。又把印章的歷史向前推進了數百年。也就是說,印章在周朝時就有了傳世的古代璽印,多數出於古城廢墟、河流和古墓中。
  • 名家賀正萬象更新 藝術家羅鍾、連明生為市民揮毫治印
    廈門網訊(廈門日報記者郭睿陳冬圖/本報記者林銘鴻)蒼松隨歲古,子鼠與年新。今夜,我們就將告別豬年,迎接庚子鼠年的到來。鼠,是十二生肖榜首。一元復始,萬象更新。每年辭舊迎新時,廈門日報邀請藝術家為讀者賀正的傳統也迎來第十五個年頭。  今年,廈門日報社社長江曙曜特別邀請藝術家羅鍾、連明生為廣大讀者揮毫治印賀正。
  • 祝福祖國 「福印永年」林旭平篆刻作品展長沙開展
    「福印永年」林旭平篆刻作品展在中南大學新校區毓秀樓開幕。此次展覽在探索一條高雅藝術與大學校園的融合之路。紅網時刻10月27日訊(記者 胡芳)10月27日,祝福祖國「福印永年」林旭平篆刻作品展在中南大學新校區開展。
  • 理解了字法,你的篆刻技法學習才真正入門
    如果要學好篆刻技法,首先第一件事就是要打破神秘感,打破這種神秘感的方法就是把篆刻技法分解成一個個細小的組成部分,即我們可以搞清楚篆刻技法由哪些方面的知識來組成,然後一個一個突破這些知識點,會顯得容易得多。通常情況來說,說到篆刻技法就會提到刀法,而實際上,刀法只是其中一項,篆刻技法由下面7個部分組成:1、字法;2、篆法;3、章法;4、刀法、5、做印法;6、邊款法;7、鈐拓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