悅悅從小就性格溫和,不吵不鬧,屬於比較好帶的孩子,媽媽常常抱著她向鄰居炫耀:「真是一個貼心的小棉襖,不吵不鬧,這麼小就知道體貼媽媽!」
小區裡的寶媽們忍不住和悅悅媽說:「不要得意得太早哦,你現在覺得孩子很乖很好帶,像個小天使,那是因為你還沒有經歷「可怕的兩歲」。等孩子到2歲你就知道了。」
果然,悅悅到了兩歲,悅悅身上很明顯地發生了一些變化,以前乖巧溫順的她現在簡直成了一個人。
現在的悅悅總是故意搗亂,不是翻騰鞋櫃把所有鞋子都扔出來,就是在牆上到處亂塗亂畫。不僅如此,還喜歡搶別人的玩具,儘管手裡拿著剛買的玩具,但只要看到別人的玩具是自己沒有的,便會一把搶過來,大聲說:「這是我的。」 搶不過就打人家。稍稍有點不如意,就在地上打滾。
昨晚上,悅悅提出要自己洗澡,還把衛生間的門關上,不讓媽媽進去。其實孩子哪裡會自己洗澡,就是在裡面玩水呢。還好天氣熱,媽媽就讓她自己玩一會兒,然後又給她重新洗了一遍,可是在洗的過程中也遭到了悅悅的強烈反抗。
對於2歲孩子提前進入"糟糕"的叛逆期,相信很多年輕的媽媽正在經受這個考驗家長的階段,
幼兒到了兩歲左右,很多孩子都會和悅悅一樣經歷一個反抗期,對父母的一切要求都說「不」,英語中甚至為此製造了一個詞組——「Terrible Two」(可怕的兩歲)。
01為什麼孩子會出現這個反抗期呢?
當孩子還處於嬰兒階段的時候,他們是沒有獨立的自我意識的,不能區分自己和外界。到了2歲左右,孩子開始出現自我意識,明顯地意識到了「我」的存在,並且意識到「我」有著獨立的想法和願望。
心理學家認為,2歲的孩子自我意識開始萌發,「我」字當頭,想著反抗權威,所以往往與父母對著幹,這就是孩子的第一反抗期。
所以,他們理所當然地要通過行動來證明自己的獨立。 這個階段的孩子開始進入心理學上的「第一反抗期」,他們常常說「不」。
因為自我意識萌芽以後,他們相信自己的能力,覺得自己什麼都能做,所以什麼都想親自嘗試。當事實和想像產生差距,或者嘗試和探索行為遭到家長的反對時,孩子會出現心理落差。
幼小的孩子還不懂得正確表達情緒,所以就以發脾氣、打人、扔東西的方式來發洩,這不光是發洩,也是他試圖和外界溝通的方式。
有的寶寶因為「叛逆」行為被家長懲罰,如打手心、打屁股、大聲責罵等。家長如果能夠了解孩子的成長規律,理解這是孩子「自我意識」萌發的表現,就不會想著如何用懲罰去糾正這些變化,而是抱著愉悅的心情,懂得抓住這個敏感期讓孩子更好地成長。
完善良好的自我意識,是孩子將來擁有健康、積極個性的基礎。 這個階段非常關鍵,孩子一歲半到三歲時,處於人生的第一個叛逆期,兩歲最為典型,被稱為「可怕的兩歲」(Terible TIwos)。這標誌著孩子的成長進入一個新的自 主探素階段,父母也應從「服務季」向「權威季」轉變。
孩子到了「可怕的兩歲」,你可以這樣做,孩子第1個叛逆期容易過。
02家長如何面對可怕的兩歲
(1)別指望孩子反思自己的行為
孩子發脾氣時有的父母會完全置之不理,想用無聲讓他懂得「錯了」,這對2~3歲的孩子而言是不合適的。
也有的父母會提前告訴孩子不能生氣,否則就不讓他玩玩具或者把玩具送人,這個方法有時不會起作用。
因為2歲的孩子還不懂得「否則」是什麼意思,也不會這樣想問題:生氣會導致沒有玩具玩,不生氣就有玩具玩,因此對孩子還需要適當的正面教育。
(2)教給孩子一些基本技能
處於這個階段的孩子總是做不好一件事,心裡著急,就容易發脾氣。這時我們可以教孩子怎麼做。
比如,孩子玩積木總是滑下來,可以教孩子如何保持平衡;孩子投球老是投不準,接球又接不住,可以教他投擲,接球時,手的放和收的技能……等等。
(3)拒絕的同時給予適當安慰
對於孩子提出的要求,在適當時候,我們能滿足的儘可能滿足。
比如:孩子夏天想吃冰淇淋,我們就讓孩子吃一個;不過冬天冷,孩子想吃也不能給他吃。父母認為這是無理要求,不過孩子卻認為這兩種情況是一樣的,沒有無理和合理的區分。
當孩子提出無理要求時,我們可以用眼神、手勢、簡單否定等方式讓他懂得,這個要求父母不同意。
但是,在我們拒絕孩子這個要求的同時,要給他合理的東西滿足他。比如:我們不能給冰淇淋,可以給一塊小蛋糕,只是拒絕,沒有給予,就達不到教育目的。
(4)少批評、斥責孩子
家長要承認寶寶的自我價值,多給他積極評價,少批評、斥責他。這個階段的寶寶會非常在意他人對自己的評價。
家長可以幫孩子了解自我,比如用他能理解的、生動的方式,讓他認識到自己獨立的美好:「我很棒,我能用自己的小手吃飯、穿衣服,能用自己的雙腳蹦蹦跳跳,不要爸爸背,不要媽媽抱。」
寄語:我們都知道當遇到不愉快的事情,產生了不愉快的情緒,發洩比憋在心裡要好。所以對於這個階段的孩子,我們可以讓他合理髮洩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