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原創,歡迎評論轉發
從孩子出生後,所有的媽媽都開始「帶娃升級打怪」的道路。從最開始的帶娃辛酸,到寶寶慢慢掌握某一個技能的喜悅,這些都是滿滿的血淚史。
但隨著寶寶的生長,父母們似乎越來越勞累了,因為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寶寶開始頻繁哭鬧,愛發脾氣,甚至還會對爸媽「大打出手」。
其實並非是寶寶性格暴躁,而是這個時候,很可能是寶寶進入到「可怕的2歲」階段。
01可怕的兩歲
對於父母來說,兩歲的孩子絕對有非常不同的意義,甚至被稱為「可怕的2歲」。
「可怕的2歲」發生在孩子1歲半-3歲之間,這個階段,正是孩子從嬰兒時期過渡到幼兒階段,孩子在身體、動作、智力、情感等方面,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其中,孩子的自我意識有了「空前絕後」的強烈感,他們明白了「我」的概念,凡事開始以自我為中心,同時要求周圍人都聽從自己的,這個階段也稱為「自我意識的敏感期」。
處於「自我意識敏感期」的孩子,最常說的一句話就是「不」,他們會拒絕吃飯,拒絕穿衣服,甚至會哭鬧、發脾氣、打人,這些行為著實讓家長傷透了腦筋。
02面對2歲的孩子哭鬧,聰明媽媽都 用這3步做引導
第一步:鎮定下來,別著急
面對孩子的哭鬧任性,尤其是在大庭廣眾之下,父母也會受到孩子情緒的傳染,變得焦慮難安。
因此情緒也會被孩子帶了節奏,思維也被局限在答應還是拒絕之間。孩子哭是天生的武器,所以說如果父母不想被孩子的哭鬧所左右,那麼首先就要鎮定下來,暗示自己,不要著急,或者即使心裡很著急,但表面上也要表現出「無所謂」的樣子。
這樣孩子就不會通過父母的情緒來掌握規律,自然就會慢慢地平靜下來。
第二步:堅定地表明自己的立場
面對孩子的不合理要求,父母一定要堅定自己的立場,但注意要溫柔地拒絕,像抱住他,給他擦去眼淚等。
這個時候最忌諱的就是再訓斥和嚇唬孩子,正確的做法是用平靜的態度去緩和孩子的哭鬧。
父母過於平靜的表現會影響孩子「哭戲」的發揮,進而讓孩子知道,父母態度堅定,不容拒絕!自然就會放棄無謂的哭鬧。
第三步:給孩子一個「臺階下」
當孩子放棄哭鬧後,自然就代表他在和父母的這場「較量」中失敗了。此時自尊心勢必會受挫,因此安撫孩子的小情緒也是很重要的。
在孩子平靜後,父母要和孩子分析清楚剛才事情的原委,也要教給孩子,遇到問題哭鬧是沒有用的,要平靜地處理問題。
其實,孩子哭鬧看似很棘手的問題,在三個步驟下來,也會很容易地解決,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父母平靜對待,並「低聲」教育孩子。
03何為低聲教育
和大喊大叫相對應,低聲教育是另一種教育方式。
不知道父母有沒有發現這樣的情況:當自己面對孩子感到束手無策時,無論是厲聲訓斥還是嚷嚷不休地說服教育,孩子全然不理會,反而是越鬧越兇。
而且如果經過用高聲斥責的方式教育孩子,不僅得不到想到的效果,還會讓孩子的性格和心理健康都有不利影響,因此,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要學會運用「低聲教育」。
低聲教育的意義:
心理學家曾對做事情該用怎樣的聲調進行了研究,發現:
在處理同一件事情的時候,不同的聲調會收到不同的效果,譬如像大人批評孩子,用「低聲調」的方式教育,孩子則更容易接受。
04低聲教育的積極意義:
1. 低聲教育會讓孩子牴觸的心理防線更容易鬆弛,有利於孩子和家長的溝通;
2. 低聲教育會讓孩子更加集中注意力,雙方都可以用平靜的態度來交流;
3. 低聲教育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以後的性格和處事方式。
「說話」是一門藝術,同樣教育孩子也是蘊含很大的學問,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父母要教育孩子如何表達自己的情緒,當然也要以身作則,給孩子樹立一個「會說話」的好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