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道理和發脾氣,對2歲孩子最沒用!「低聲教育」才是最好的方法

2021-01-09 騰訊網

文|原創,歡迎評論轉發

從孩子出生後,所有的媽媽都開始「帶娃升級打怪」的道路。從最開始的帶娃辛酸,到寶寶慢慢掌握某一個技能的喜悅,這些都是滿滿的血淚史。

但隨著寶寶的生長,父母們似乎越來越勞累了,因為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寶寶開始頻繁哭鬧,愛發脾氣,甚至還會對爸媽「大打出手」。

其實並非是寶寶性格暴躁,而是這個時候,很可能是寶寶進入到「可怕的2歲」階段。

01可怕的兩歲

對於父母來說,兩歲的孩子絕對有非常不同的意義,甚至被稱為「可怕的2歲」。

「可怕的2歲」發生在孩子1歲半-3歲之間,這個階段,正是孩子從嬰兒時期過渡到幼兒階段,孩子在身體、動作、智力、情感等方面,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其中,孩子的自我意識有了「空前絕後」的強烈感,他們明白了「我」的概念,凡事開始以自我為中心,同時要求周圍人都聽從自己的,這個階段也稱為「自我意識的敏感期」。

處於「自我意識敏感期」的孩子,最常說的一句話就是「不」,他們會拒絕吃飯,拒絕穿衣服,甚至會哭鬧、發脾氣、打人,這些行為著實讓家長傷透了腦筋。

02面對2歲的孩子哭鬧,聰明媽媽都 用這3步做引導

第一步:鎮定下來,別著急

面對孩子的哭鬧任性,尤其是在大庭廣眾之下,父母也會受到孩子情緒的傳染,變得焦慮難安。

因此情緒也會被孩子帶了節奏,思維也被局限在答應還是拒絕之間。孩子哭是天生的武器,所以說如果父母不想被孩子的哭鬧所左右,那麼首先就要鎮定下來,暗示自己,不要著急,或者即使心裡很著急,但表面上也要表現出「無所謂」的樣子。

這樣孩子就不會通過父母的情緒來掌握規律,自然就會慢慢地平靜下來。

第二步:堅定地表明自己的立場

面對孩子的不合理要求,父母一定要堅定自己的立場,但注意要溫柔地拒絕,像抱住他,給他擦去眼淚等。

這個時候最忌諱的就是再訓斥和嚇唬孩子,正確的做法是用平靜的態度去緩和孩子的哭鬧。

父母過於平靜的表現會影響孩子「哭戲」的發揮,進而讓孩子知道,父母態度堅定,不容拒絕!自然就會放棄無謂的哭鬧。

第三步:給孩子一個「臺階下」

當孩子放棄哭鬧後,自然就代表他在和父母的這場「較量」中失敗了。此時自尊心勢必會受挫,因此安撫孩子的小情緒也是很重要的。

在孩子平靜後,父母要和孩子分析清楚剛才事情的原委,也要教給孩子,遇到問題哭鬧是沒有用的,要平靜地處理問題。

其實,孩子哭鬧看似很棘手的問題,在三個步驟下來,也會很容易地解決,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父母平靜對待,並「低聲」教育孩子。

03何為低聲教育

和大喊大叫相對應,低聲教育是另一種教育方式。

不知道父母有沒有發現這樣的情況:當自己面對孩子感到束手無策時,無論是厲聲訓斥還是嚷嚷不休地說服教育,孩子全然不理會,反而是越鬧越兇。

而且如果經過用高聲斥責的方式教育孩子,不僅得不到想到的效果,還會讓孩子的性格和心理健康都有不利影響,因此,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要學會運用「低聲教育」。

低聲教育的意義:

心理學家曾對做事情該用怎樣的聲調進行了研究,發現:

在處理同一件事情的時候,不同的聲調會收到不同的效果,譬如像大人批評孩子,用「低聲調」的方式教育,孩子則更容易接受。

04低聲教育的積極意義:

1. 低聲教育會讓孩子牴觸的心理防線更容易鬆弛,有利於孩子和家長的溝通;

2. 低聲教育會讓孩子更加集中注意力,雙方都可以用平靜的態度來交流;

3. 低聲教育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以後的性格和處事方式。

「說話」是一門藝術,同樣教育孩子也是蘊含很大的學問,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父母要教育孩子如何表達自己的情緒,當然也要以身作則,給孩子樹立一個「會說話」的好榜樣。

相關焦點

  • 吼聲教育和低聲教育,對孩子都有什麼影響?娃可能是兩種不同人生
    總是對其指責辱罵雖然父母是成年人,但感情會變得激動是不可避免的,但有些父母總是控制不住自己的負面情緒,對自己的孩子大喊大叫,甚至打孩子。這會傷害孩子的身體和心理。有些孩子因此就脾氣暴躁,容易生氣,父母和孩子難以達成一致,一個說往東,一個偏偏要往西,就會變得越來越叛逆。低聲教育是什麼樣?「低聲教育」是一種非常成功的教育方式。
  • 一歲半的孩子在叛逆期難管教,別用這三種方法,用得越多效果越差
    孩子到了一歲半叛逆期特別不聽話怎麼辦?很多媽媽把叛逆期當作洪水猛獸,豈不知叛逆期其實是孩子學習的最好時機。1-1.5歲是孩子的學步期,也是孩子第一次能夠去到媽媽身邊以外更遠的地方。正是因為孩子的獨立性越來越強,但是能力又是十分的有限,所以1歲半的寶寶會迎來人生中的第一個叛逆期。
  • 孩子越管越叛逆,父母不妨試試皮格馬利翁效應,比你吼一千句管用
    孩子越管越叛逆,父母不妨試試「魚缸法則」,比你吼一千句管用說到叛逆,相信很多家長馬上就看到了「怎麼打罵,孩子就是不聽管教」的場面。你想讓你的孩子早點完成作業,可是他總是拖拖拉拉直到上床睡才寫完。稍微說兩句就跟家長對著幹,越管越叛逆。其實孩子的叛逆期從2歲就開始了,一共要面對三個叛逆期。
  • 3歲的孩子情緒無常,總愛發脾氣?很可能是到了第一個叛逆期
    一、孩子情緒無常、愛說「不要」?可能是到了叛逆期最近,群裡有人吐槽:「我們家孩子也不知道怎麼了,動不動就發脾氣,不管是什麼事情都要跟你反著來。」我問:「你家孩子幾歲啊?是不是到叛逆期了?」對方回答:「才3歲啊,叛逆期不是要到青春期嗎?」
  • 孩子愛發脾氣就是不好?未必!通常是這些原因造成
    如果父母此時不能理解他們的想法,卻認為他們不講道理,孩子會越來越生氣。另一方面,父母的安慰並不能改善他們的心情,反而讓他們覺得又被大人束縛了。這個時候,父母正確的處理方式就是幫助孩子轉移注意力。通過將他們的注意力轉向卡通、玩具或其他興趣點,嬰兒的情緒問題也會發生轉變,然後他們很快就能恢復平靜。
  • 孩子4歲以後,脾氣變得越來越犟,對待牛脾氣用對方法能事半功倍
    然後溫柔的對孩子說:"你怎麼要跑那麼快啊,"聽聽孩子當時的想法是什麼,父母要多一些耐心去傾聽和溝通,多給予關心。當時間久了之後,孩子就會慢慢適應現在的環境,脾氣也就慢慢發生了改變。2.家長要保持冷靜,不能和孩子一起生氣你仔細想一想,每次孩子發脾氣的時候,你是否也用同樣憤怒的態度去回應他,你有沒有冷靜下來好好和孩子進行溝通?
  • 7歲的女兒在學校被欺負,媽媽在群裡發了一句話,老師:幹得漂亮
    年幼的孩子對爸爸媽媽的話不一定有清晰的想像,但孩子會有模糊的感覺:「告訴爸爸媽媽,最後還是我挨批,下次我肯定不告訴他們了。」出現這樣的問題家長首先要反思一下,自己平時和孩子的溝通方式和溝通氛圍是否出現了一些問題。思想家盧梭說過,世上最沒用的三種教育方法就是:講道理、發脾氣、刻意感動。
  • 順我者昌,逆我者亡,你還在這樣教育孩子嗎?
    我相信老一輩父母都是這種權威式教育孩子,父母在年齡上碾壓孩子,想讓孩子聽從自己認為的對,認為孩子聽自己的才會少走彎路,不聽就打罵,只有這樣孩子才不會調皮搗亂,孩子才服管教、聽話,教育才能成功。而我們教育孩子的時候也不免會用上。不可否認,這種權威式打罵教育有一定的作用,至少這種教育下很多孩子都「聽話」了,只是孩子的成長心理受到了傷害。
  • 戀愛中千萬別和這些星座講道理,沒用
    我們總是喜歡用自己的道理去說服別人, 讓別人相信自己的選擇是正確的,實際上很多時候很多事情面前,道理是沒有存在的必要,你的理性在他們眼裡只是一堆無用的東西,只會讓他們更生氣,矛盾可能隨時都會升級,所以有時候道理在感情裡是最不合理的存在。就好比戀愛時和下面這些星座講道理,說的再多也是無用。
  • 孩子說髒話不用如臨大敵,弄清原因,4個方法教育孩子不說髒話
    @冬日雨露 其實講這種髒話她也不知道是罵人的,只是覺得好玩,掛在口上。只要教育以後不準講就行了。如果粗魯對待,讓他們知道這是罵人的髒話,那真的學會了就難收拾。@半顆糖也甜蜜 我覺得孩子要從小教育好,不能學習這些壞毛病,要告訴小孩這些話是不可以說的,跟她說道理,因為不從小教育好,會養成壞習慣,以後會叛逆的!
  • 重視孩子教育,教育有方法的星座,能把孩子培養成才
    古代有孟母為了孟子的讀書教育問題,三次搬家的故事。在當代的社會競爭越來越激烈的情況,孩子的教育問題漸漸被家長重視起來,各種補習班紛紛上線,家長也絲毫不會心疼自己的錢包,打著一切都是為了孩子的口號,可是卻給孩子帶來無限的負擔。
  • 孩子悲觀易怒、性格急躁,何不試試這2本繪本,輕鬆解決爸媽難題
    帶娃期間,家長往往會遇到這種情況,孩子不知道怎麼回事,突然變得非常「糟糕」,悲觀、易怒、性格急躁,具有破壞性。常常因為一點小事哭個不停、亂發脾氣,甚至動手打人,怎麼安撫都沒用。為什麼會這樣?是父母的教育有問題?多半是孩子不知道如何面對和表達自己的情緒!
  • 孩子丟三落四怎麼教育?
    本期話題:孩子經常丟三落四,怎麼教育?《論語·公冶長》記載: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春秋時期,魯國大夫季文子為人謹慎,凡事都要「三思而行」,即多次考慮以後才決定做與不做。孔子都不贊同他的觀點,認為只要再思就行。不過看問題應該是一分為二,客觀地分析問題。
  • 李玫瑾:孩子當街撒潑打滾,父母不能袖手旁觀,要維護他的自尊
    孩子哭鬧的時候,真的是油鹽不進,軟硬不吃,父母無奈崩潰。3歲的二寶就出現過這樣的情況,本來要去吃飯了,突然大哭起來,怎麼安撫都不行。後來才知道,他把爺爺的枕巾扔到了床下面,找不到了,遇到了小小的挫折 。這麼小一件事,直接告訴大人拿出來不就行了嗎?非要哭,孩子的世界真是看不懂。
  • 家長:學習好的孩子不用補,學習差的補了也沒用!孩子該補什麼?
    一位家長說「學習好的孩子不用補,學習差的補了也沒用。」相信能說出這樣話的家長,那一定是對孩子的教育有了非常深刻的認識,他只有深刻的體會到孩子的成長、學習過程與孩子成績之間的關係,才能說出這樣有感悟的話來。學習好的孩子不用補課為什麼學習好的孩子不用補課呢?因為他有很強的學習能力,同時具備很強的自我管理能力,對自我的學習安排有著非常清晰的認識。
  • 3-6歲是性格形成關鍵期,這4方面「使勁管」,孩子將來更出色
    孩子是上帝送給父母的小天使。他們很聽話,很可愛,但是到了2歲,就露出了本性。他們化身為小惡魔,調皮淘氣,挑戰父母的權威。3歲就更過分了,3歲寶寶的自我意識越來越清晰,不管爸爸媽媽說什麼都不聽。根據專家的解釋是,孩子在3歲左右是進入了性格形成的關鍵期,有了初步的思維能力和自我意識,也就是有了自己不那麼容易上當受騙的小九九。
  • 孩子一不順心就哭鬧發脾氣,爸爸媽媽別恐嚇哄騙,訓練孩子掌握...
    壓制孩子情緒,不利孩子健康成長,不但不能奏效,反而更容易給孩子種下不良的宣洩憤怒的種子。這類寶寶常常會讓父母在教育上花費更多的精力。孩子為何愛發脾氣?深入了解孩子的心靈有助於我們選擇適當地訓導方式。因此,父母首先要了解,愛發脾氣與孩子的身心發展水平較低有關,另一方面也與成人的態度和教育方法有關:1.不甘心受大人控制很多父母讓寶寶做某件事時,往往單向溝通地發號施令,此時寶寶自知弱小,只能乖乖地聽爸爸媽媽的話,但他內心又極不甘心,只能靠耍賴、發脾氣來宣洩心中的不滿。
  • 用「西方教育模式」講童話,讓故事更有「教育意義」,孩子更愛聽
    我們在給孩子講童話故事的時候,孩子們會置身故事中,對故事情節進行思考。童話故事是對生活幻想性的反映,其表達方式又最接近孩子的思想特徵,所以孩子往往能在童話故事中學到很多知識,豐富社會經驗與閱歷。2.幫助孩子尋找真善美童話故事當中所存在的真善美並不是一種蒼白的概念,其中所蘊含的真理在現實生活中也是受用的。所以我們可以通過童話故事來培養孩子最基本的價值觀,幫助孩子學會判斷好與壞、真與假、善與惡等。
  • 在十二星座中,戀愛中千萬別和這些星座講道理,沒用!
    我們總是喜歡用自己的道理去說服別人, 讓別人相信自己的選擇是正確的,實際上很多時候很多事情面前,道理是沒有存在的必要,你的理性在他們眼裡只是一堆無用的東西,只會讓他們更生氣,矛盾可能隨時都會升級,所以有時候道理在感情裡是最不合理的存在。就好比戀愛時和下面這些星座講道理,說的再多也是無用。
  • 孩子發脾氣是災難嗎?家長科學應對,影響孩子的情商和一生幸福
    有段時間,隔壁鄰居A家的5歲孩子因為疫情到來,不能出去玩,從一開始的大發脾氣,到後來變成了在地板上撒潑打滾了。因為他家門口靠近電梯間,所以我經過的時候,經常能聽到孩子哭鬧和撒潑尖叫和發脾氣。有次正好碰到A出門,我們聊了一會關於孩子發脾氣的話題。A說:「因為不給出去,所以孩子一開始很沮喪,後來演變成尖叫,然後在地板上打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