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不知是巧合,還是冥冥之中的天意。在有宋一代,竟有四個皇帝是雙子座的。而在一個世紀多一點的時間裡,居然有六位三國的帝王都是雙子座的。且這些帝王都在中國歷史上赫赫有名、各有特色。其中有備受讚譽的宋仁宗趙禎、力主變法的宋神宗趙頊、北宋亡國之君宋欽宗趙桓、南宋開國之君宋高宗趙構、西夏建國皇帝李元昊還有那「一代天驕」成吉思汗。
提起雙子座的人,最大的特點可能就是他們的「善變」了。他們似乎不太喜歡永恆持久,而嚮往一成不變的生活。「變」這個特點在宋朝雙子座皇帝身上體現的尤為突出。
「變」在宋仁宗、宋神宗這祖孫倆(雖說不是親祖孫)身上主要體現為「改革創新」。
先說仁宗趙禎(公元1010年5月30日)在位四十二年,一直有「革新」之志。具體表現在他對「文學」和「政治」兩大方面的變革。
宋仁宗畫像
首先說「文學」。我們知道中國歷史上寫散文頂尖牛人有八位:韓愈、柳宗元、蘇洵、蘇軾、蘇轍(蘇洵,蘇軾,蘇轍父子三人稱為三蘇)、歐陽修、王安石、曾鞏,被合成為「唐宋八大家」。而八個人中除了韓愈、柳宗元是唐朝人以外,其餘六位都在宋朝,而且他們都是在宋仁宗趙禎在位期間通過科舉進入仕途,並脫穎於文壇的。兩宋十八朝,為何散文大家全部出在仁宗治下,這絕非偶然。
宋代散文的發展,是接續唐朝兩大家韓愈、柳宗元倡導的「古文運動」而來。這個運動是針對六朝以來那些講究排偶、辭藻、音律、典故等華而不實的文體發動的「改革」運動。主張恢復以散行單句為主、自然實用的散體古文,而其宗旨是提高文章的傳達能力和教化作用——「文以明道」。但是,光你們這一小撮份子提倡寫作文要有感而發不行啊。政府科舉人家可是「以詩賦取士」,誰寫的華麗誰當官。大家還得天天背作文選。韓、柳這種追求平易實用文風的主張由於與科舉相悖,自然得不到朝野普遍共鳴。這種情況一直延續到以宋仁宗為核心的皇朝時代。這位對一成不變、泥古不化的事情本來就厭煩的雙子座皇帝哪能看上四六八句、死死板板的駢體文呢?
電視劇中宋仁宗的形象
天聖七年(公元1029年),剛過了十九歲生日,尚未親政的宋仁宗詔禮部貢舉說:「朕試天下之士,以言觀其趣向。而比來流風之敝,至於會萃小說,磔裂前言,競為浮誇靡曼之文,無益治道,非所以望於諸生也。禮部其申飭學者,務明先聖之道,以稱朕意焉。」告訴禮部讓讀書人多看看古聖先賢之道,少弄些浮誇靡曼之文,這對國家發展沒好處。
到了他親政的明道二年(公元1033年),宋仁宗再次下詔說:「進士所習詩賦多浮華,而學古者或不得以自進。宜令有司兼以策論。」宋仁宗直接找到了這種華而不實文體的根源——國家公務員考試(科舉)!怎麼辦?變革啊!「兼以策論」,撈些幹的,說些實際的!
一把手發話了,科舉能不變革麼?開始變得務實起來。如此,追求文章的經世致用便成為有宋一代的文壇風氣。而三蘇、歐陽修、王安石、曾鞏也因此脫穎而出!
再說「政治」,其實科舉的文風改革也是宋仁宗政治改革的一部分。除此之外,在「吏治」、「軍事」、「法制」、「土地」等諸多方面都所變革。宋仁宗的這次變革被稱為「慶曆新政」。儘管,新政初始化的時候就已經有了反對意見,但雙子座的人是一個敢闖敢幹的人、是一個富有開拓精神的人。尤其看到大宋內外矛盾迅速發展,官僚隊伍龐大而行政效率低,人民生活困苦,賦斂增加不已。西北兩邊,遼國是年年要「歲幣」,西夏是連年騷擾邊庭,戰火連天,靡費頗多。朝廷已經到了不勝負擔的地步。雖說反對聲音此起彼伏,宋仁宗還是慷慨激昂的任用範仲淹、富弼、韓琦、歐陽修等人開始了新政。
範仲淹畫像
任何的變革勢必會觸及一些人的利益,「慶曆新政」也不例外,它直接觸犯了封建腐朽勢力,限制了大官僚的特權,他們對此恨之入骨,隨著新政推行逐漸損害他們的利益,便集結在一起攻擊新政。他們誣衊範仲淹、富弼、歐陽修等人結交朋黨,偽造書信陷害良臣,造謠生事無所不用其極……
本來雙子座的人就多疑,宋仁宗雖然對這些事未必全信,但心裡也含糊。再看到反對革新的勢力這麼強大,又加上,雙子座本身就是不穩定的兩面性格,遇到困難就會坐立不安,做事情三分鐘熱度,往往不能把事情進行到底。於是,宋仁宗開始動搖了,失去了改革的信心。他下了一道詔書,廢棄一切改革措施,把範仲淹、富弼、歐陽修等革新派人士都給逐出朝廷,「去江湖之遠憂則其民」去吧。這樣,堅持了一年零四個月的慶曆新政終於失敗。
宋仁宗趙禎(公元1010年5月30日)
宋神宗趙頊(公元1048年5月25日)
宋欽宗趙桓(公元1100年5月23日)
宋高宗趙構(公元1107年5月21日 )
西夏景宗李元昊(公元1004年5月26日)
元太祖 成吉思汗 孛兒只斤·鐵木真(公元1162年5月31日)
元順帝 孛兒只斤妥懽帖睦爾(公元1320年5月25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