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閱讀在上海④|上海書畫社一甲子:一筆一畫間體悟古韻

2021-01-10 澎湃新聞

從60年前成立的上海文化老字號朵雲軒木版水印編輯部,到更名上海書畫社與上海書畫出版社,從早期的書法字帖出版物到以專業圖書和普及圖書互為支撐,建構起以學術出版為高地的專業出版社,再到中國書畫與藝術的出版重鎮,上海書畫出版社對幾代熱愛書畫的讀者有著深遠的影響。2020年是上海書畫出版社成立六十周年,《澎湃新聞·藝術評論》(www.thepaper.cn)的系列報導「藝術閱讀在上海」,本次對話的是上海書畫出版社社長、總編輯王立翔。

「書畫出版社緣起於木版水印,這是一種中國傳統藝術的精神聚合,通過手工的,傳統的印刷方式,來認識中國古代的出版和書畫。中國古代的工匠精神和對中國書畫的認識,就在一筆一畫一刀一切的過程當中體會的。無論是從圖像到內涵,這種體會使得書畫出版社與其他的出版社不太一樣。我覺得能讓書畫社更深入,更細緻地去體悟古韻與古人精神。」

王立翔走進與朵雲軒木版水印工作室相鄰的上海書畫出版社,來到總編室,越過一堆堆碼得齊齊的各類大塊頭書畫書籍,才看到坐在辦公桌後面的王立翔。他挪出一塊位置,坐下,聊起上海書畫出版社——他到這裡已經工作十多年了。這十多年對他來說,既是圓了他兒時就喜愛書畫的夢,但另一方面,對他而言,更有著巨大的責任與壓力。從1960年,從建立朵雲軒木版水印編輯部,再到上海市出版局批准朵雲軒出版書籍,1978年定名為上海書畫出版社,上海書畫出版社已經走過了一個甲子,談起書畫出版社沉甸甸的歷史與在讀者心中的份量,王飛翔對此感慨頗多。

1900年,光緒庚子朵雲軒主人謹識

1980年代的衡山路社址,衡山路237號六十年來,書畫社出版圖書總計達7600餘種,出版門類遍及大型藝術圖像文獻集成、學術研究著作、字帖、印譜、畫譜、藝術畫冊、普及讀物、工具書、教材和專業期刊等各個方面,建構起以學術出版為高地,以專業圖書和普及圖書互為支撐,以教材、期刊為兩翼的專業出版架構,出版的大量圖書成為讀者的案頭常備,文化藝術建設,對幾代讀者的成長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中國文人畫史》在王立翔看來,上海書畫出版社的基因來自於朵雲軒的木版水印技藝,緣自一種真正的工匠精神,並細緻耐心地去體悟古人的精神。之後,隨著人才的培養,書畫社經過轉型後,站在學術、研究和創作等多方面的視角來看待中國傳統藝術在當代的發展。而在未來,書畫社將培養複合型人才,在不同時代中不斷打造和適應新的競爭力。對話|王立翔

澎湃新聞:今年是上海書畫出版社60周年。您到上海書畫出版社工作也十年多了,這十多年間,你對上海書畫出版社的認識也應當經歷了一個過程,想請你先談談這一方面。

王立翔:我學的是中文系,後來讀古典文獻,所以傳統文化的方方面面,在學習期間都涉及了些。書畫藝術也是傳統文化重要的一種呈現方式和載體,小時候受家庭和老師影響,逐漸被引導,然後就萌發了。

我1985年畢業後進入出版行業,在古籍出版社工作,以古籍整理和文史研究出版為主,但我一直延續了對書畫藝術的熱愛,編輯出版了不少藝術類圖書。在學習過程中接觸到了很多上海書畫出版社出版的書籍,覺得它和古籍出版社很類似,都屬於專業出版。所以無論是從讀者還是從出版人的角度來看,我對書畫出版社充滿了感情的。從讀者來講,以學習知識為主;從出版人角度而言,是觀察它的出版理念和方式。這兩者疊加,對我來講感情格外親切,所以後來到書畫社工作,也就很順理成章。

1978年2月,方去疾題寫「上海書畫出版社」社名

東方紅書畫社書畫社走過60年,它已枝葉繁茂,碩果纍纍。1960年,因重建朵雲軒並建立木版水印編輯部,上海市出版局批准了朵雲軒出版書籍,這標誌著其現代出版事業的正式開啟。「文革」中朵雲軒改名東方紅書畫社,後再改為上海書畫社,1978年定名為上海書畫出版社,同時沿用朵雲軒品牌。在此後的三十多年間,書畫社、朵雲軒一體兩翼,在藝術出版和藝術品經營相結合的藝術文化全產業鏈軌道上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出版起航之初,書畫社以木版水印技藝複製歷代名家書畫。20世紀70年起,先後刊刻出版了《十竹齋書畫譜》《蘿軒變古箋譜》《明徐渭雜花圖卷》等作品,並屢獲國際國內大獎。此外還刊刻了《共產黨宣言》《楚辭集注》《稼軒長短句》《毛主席詩詞三十九首》等線裝書,成為現代雕版書的代表之作。長期以來,木版水印成為了書畫社朵雲軒的特色產品,而其技藝則於2008年成功申報為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1973年11月,木刻雕版書《共產黨宣言》出版

1960年代初,朵雲軒英文宣傳冊改革開放前後,書畫社加快了出版現代化的步伐。其中最重要的舉措,是創刊《書法》雜誌。這份試刊於1977年,正式創刊於1978年的專業雜誌,成為對當代書法復興和繁榮起到巨大作用的全國第一本專業刊物。進入20世紀80年代,隨著對選題的不斷構劃和出版,以及《書法研究》《朵雲》《書與畫》等專業期刊的相繼創辦,書畫社圖書產品大大豐富,傳播力大大增強,以中國書畫藝術為方向的專業出版逐漸走向成熟。

1977年6月,《書法》雜誌試刊

1979年5月,《書法研究》創刊號此後書畫社的出版事業不斷成長,幾代出版人以傳承和弘揚中國優秀的文化和藝術精神為使命,前赴後繼的奮力耕耘。至2009年,在上級集團的部署下,朵雲軒及其下屬藝術品經營公司從書畫社分離,書畫社全力專注出版主業。六十年來,書畫社出版圖書總計達7600餘種,出版門類遍及大型藝術圖像文獻集成、學術研究著作、字帖、印譜、畫譜、藝術畫冊、普及讀物、工具書、教材和專業期刊等各個方面,建構起以學術出版為高地,以專業圖書和普及圖書互為支撐,以教材、期刊為兩翼的專業出版架構。

到了書畫社之後,我發覺幾代出版人對書畫的出版工作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書畫社的點點滴滴積累到今天,無論是大眾層面社會影響度的打造,還是在創作研究層面對學術研究的推進,都起著不斷推進的作用。回望書畫社60年,應該說已在讀者中擁有了非常好的社會形象。

我是出版人,但我還是書畫社的一名讀者,這給我增加了一份視角。以這兩種視線來看書畫社,或許讓我能夠看到書畫社的不同向面。另外,進入書畫社之後,許多老一輩書畫人尚在單位,這讓我獲得了向前輩,尤其是老領導學習、問詢的機會。凡此種種,我在入職書畫社的最初幾年內,比較多的熟悉了書畫社的情況,並由此辨析出書畫社一些獨特基因。我的一個思想出發點,就是要找到書畫社的發展脈絡,傳承書畫社的優良傳統,在此基礎上談發展。這樣就形成了我們新十年。如果說這新十年中有所前行的話,是因為我們找到了再出發的方向和動力。

《藏傳佛教藝術發展史》2010年起,我們通過打造「十二五」「十三五」規劃,重點策動一批大型項目,使得國家重點出版項目數量位列全國美術類出版社第一。這些選題以重大學術成果和珍稀藝術文獻、圖像為主體,大大強壯了書畫社的骨骼,進一步建構起了專業出版的標杆,穩固了書畫社的出版根基。其中以《董其昌全集》《吳昌碩全集》《木雁齋書畫鑑賞筆記》《海派百年代表畫家系列作品集》《海派代表篆刻家系列作品集》《中國書法史繹》《金石學稿鈔本集成》《上海圖書館善本碑帖綜錄》《國家圖書館藏青銅器全形拓集成》等重大項目為代表。其中藝術文獻、碑帖金石、海派藝術等選題由兩任領導接棒,前後跨時十餘年,實現了全方位成果,對海內外藝術文獻、中國近現代藝術史、碑帖金石學的研究均產生了重要影響,書畫社由此成為藝術文獻、碑帖金石、海派藝術的出版重鎮。澎湃新聞:你剛才講到了解上海書畫出版社的基因。我覺得基因這兩個字很重要。你是如何理解書畫出版社的基因的?

王立翔:所謂出版社的基因,其實就是其出版工作的事業屬性和文脈淵源,有些緣起於它的前世,有的形成於它的後世。書畫社的前世基因,便是來自朵雲軒的木版水印。木版水印的呈現方式是手工雕版、傳統刷印,但這種技藝卻是中國傳統藝術的精神聚合。今天的書畫社編輯們不會再用手工了,但對中國古代的出版和書畫藝術的認識,卻仍在這一筆一畫、一刀一切的過程當中。這種體會使得書畫出版社與其他的出版社不太一樣,我覺得書畫社的員工對工匠精神和中國書畫神韻的體悟,從圖像到內涵,或許更直覺、更細緻些。朵雲軒復刻了一批著名作品,如《十竹齋書畫譜》《蘿軒變古箋譜》等,都獲得國際大獎,成為我們書畫人的驕傲。

1900年朵雲軒名箋雅扇包裝紙

1983年12月,木版水印《徐渭雜花圖卷》出版,榮獲首屆中國優秀美術圖書銀獎

1985年9月,木版水印《十竹齋書畫譜》首次出版發行儀式澎湃新聞:對,這可以說是「技」的層面對於精神的投射。另外,我們在書畫社上也能感受到很濃學術態度,以及一種傳統文人的視線。其實國內第一次有著國際視野的董其昌學術研討會就是書畫出版社發起主辦的。王立翔:書畫社的早期以木版水印這樣一種產品,確立了自己在藝術出版當中的特性和地位,不過木版水印畢竟屬於一種較為古老的技藝,其生產方式和傳播效應在現代社會還是受到了一定的局限。

從1970年代後期到1980年代,上海書畫出版社開始全面進入到現代意義上的出版業。以盧輔聖先生為代表的一批前輩經過現代美術的系統教育,進入出版界後,便站在了更高的層面。他們以學科和學術的訓練位依託,對出版的內容,尤其體現專業特性的創作、研究,有了更系統的把握。盧輔聖先生最大的貢獻就是把學術引入進來了,並以此來觀照中國傳統藝術的當代發展。比如,以前書畫出版更多的是作品簡單的圖像呈現,到了盧先生這一代編輯手裡,則加入了更多的內容,變化了更多的形式,如加入了學習技能和藝術理論的分析解讀,把學術出版增入到出版門類之中。而出版運作的方式更加多樣,甚至向國際接軌,如學術期刊建設,以及依託期刊,舉行重要象徵意義的學術課題研討活動,出版相應學術著作或論集,舉行相關作品展事。這些,都體現了他們以深厚所謂學術素養和前瞻性的眼光,來推進中國書畫領域的學術建設。

中國書法寶庫

朵雲軒上海書畫出版社二十五周年紀念展銷會這些方面,《朵雲》、《書法研究》兩種雜誌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意義格外深遠。因為當時的學術界以文史方面的學術發展為領先,而藝術領域在這方面從事的人員相對少。許多一流的學者人在海外,交流受到阻礙。在書畫社的運作下,《朵雲》雜誌成為了一個非常重要的交流平臺,連續多次的國際學術研討會,書畫社聚集一批海內外學者同時來關注一些重大的學術課題。這些學術課題的設置跟盧先生的眼光有非常大的關係。注重學術出版,並以此推進學術建設,這些就逐漸成為書畫社專業出版的重要基因。

1981年10月26日,第一屆中國書學研究交流會

《書法》雜誌四十周年紀念慶典現場澎湃新聞:書畫社基本上是從藝術本體的角度,從學術和藝術的獨立性,從80年代一直到現在,都將它作為中國藝術的重要的基石來做, 尤其不容易。王立翔:是的。首先,出版社的命名已經規定了出版方向,第二,我們的幾代出版人都是以此為專業,在這個領域當中不斷地深耕。

澎湃新聞:我們也知道,很多書畫出版社的編輯都是國內首屈一指的學者,如王中秀先生對黃賓虹的一些整理,一些編輯在離開書畫出版社後,在上海美術界也十分活躍。

王立翔:對。他們也得益於書畫社的氛圍和項目。如黃賓虹文獻的出版。書畫社是最早對黃賓虹先生的遺存文獻進行整理的。這和盧輔聖當年在浙江美院學習階段對黃賓虹作品的認識有關。後來,我們與浙江博物館合作,共同啟動了對黃賓虹先生遺存文獻的整理工作。王中秀先生當時就是我們委派的編輯,他在領受了任務之後非常投入,不計得失,堅持了10多年,一點一點地把黃賓虹的文獻整理出來。我們的一批出版人都在書畫社出版的領域當中長期耕耘和付出,他們把一生最好的年華貢獻給了平凡的編輯崗位。我們不應該忘記他們,如方去疾、許寶馴、劉小晴、茅子良、方傳鑫、沈培方等先生。他們以自己的專業知識和經驗所得,為書畫社的圖書品質保駕護航。這其中如方去疾先生因編訂出版於1980 年的《明清篆刻流派印譜》,被稱為明清篆刻研究領域第一次突破性總結,而成為二十世紀中國印學界領銜人物。其他老一輩編輯都各有絕活,許寶馴、王莊弘等先生編輯的《書法自學叢帖》、茅子良先生編輯的《上海美術志》等,都影響了無數讀者。

澎湃新聞:應該說這麼多年這10年來上海出版社的學術一直延續,並且在深度上不斷地拓展。如出版了《董其昌全集》、《吳昌碩全集》、《海派藝術大系》等。你到了書畫社以後,對整個基因的繼承和弘揚和再拓展有著怎樣的逐漸清晰的過程?

王立翔:首先是學習和消化,對書畫社的全面認識要有個過程。其次我也努力以自己的思考梳理正反兩面,避免走一些彎路。出版工作是一項集文化使命、專業素養、傳播能力於一體的綜合工作行為,產品的出版效應是檢驗出版社各項工作的試金石。出版社首先要考慮能否對社會有積極貢獻,同時要運用好經營手段,使出版社良性運轉。但如果拋棄了使命意識,僅僅看重經濟價值,就會迷失方向。在當今傳統出版面臨更大挑戰的今天,我們既要勇於前行,又要把方方面面問題化解掉。

《張珩文集木雁齋書畫鑑賞筆記》

張珩與中國古代書畫鑑藏國際學術研討會暨《張珩文集木雁齋書畫鑑賞筆記》出版首發儀式結束後全體來賓、專家學者大合影在前幾任領導的運作下,書畫社有積累有格局。比如,最早的一條產品線是書法,包括了書法各種出版物,這條線幾乎跟60年的歷程是一脈相承。這種優勢我們必須要保存和發揚。又如,選題需要不斷擴展和升級,要先鞏固再提升。在一些方向方面,我們做了一定的努力,但是優勢還不夠明顯,需要繼續深化。比如說藝術文獻領域。我們從1992年開始出版了《中國書畫全書》,全部完成歷時近十年,出版意義重大。鑑於現在的古籍整理手段的顯著提升和研究成果不斷湧現,我們覺得在古代的書畫文獻整理上可以做更多的工作。同時,一些還沒涉及到的藝術文獻,如歷史稀缺文獻、近代藝術文獻等等,可以更有作為。這方面通過近十年的努力,我們做了大量的工作。我們還將這方面的邊際擴展至西方藝術,如出版了《凡·高書信全集》中文版。

《中國書畫全書(豪華本)》(全14冊)在書畫社核心的內容方面,近十年來,我們還做了大量補充和升級改造。如碑帖出版,以前我們僅重視對照寫字,卻不重視版本和文本內容。但在中國傳統學術中,版本和釋義是非常重要的一環。現在教育講學科,但在古人則是融會貫通的一個整體。要成為書畫愛好者乃至成為職業工作者,必須要有綜合素養。所以向古人經典學習,是需要綜合素養的支撐。近十年來,我們對百種以上的碑帖做了大量的注釋、解讀,這需要對文本、版本之脈絡、內涵進行研究。從這個層面上面來講,我們做得更具有專業特色了。

《中國印學年表》(增訂本)此外,書畫社過去出版的內容多圍繞在書畫本體的內容當中,但近十年來,我們出版門類比以前要大大拓展,除了書畫門類的研究和闡釋方法大大豐富之外,我們更向書畫以外的門類拓展,如涉及文博、工藝、設計和當代藝術等等。我們希望書畫社的格局是以中國書畫核心,以中國文化為半徑,向世界經典藝術擴展。近十年來,我們跟世界的聯絡交流有了大大拓展,出版《藏傳佛教藝術史》和《凡·高書信全集》中文版,其他還有多項西方藝術系列,其中著名的有莫奈等重要代表畫家。明年年初,我們將隆重推出龜茲石窟藝術和日本東京博物館館藏珍品,值得藝術愛好者期待。澎湃新聞:包括對海派藝術的一些整理,因為上海本身就是中國現代藝術的一個策源地。

王立翔:是的,這可以從幾個維度來看。第一,海派對近代的中國藝術史、繪畫史的貢獻是巨大的,書畫社作為身在上海的藝術出版社沒有忽視。第二,海派藝術出版成為了我們的一種傳承。2001年,書畫社以《海上繪畫全集》5卷,開啟了海派藝術出版的航程。至2006年,因緣際會,我們跟上海書協合作,出版了《海派書法家代表系列作品集》,體量進一步放大10卷。2013年出版《海派百年代表畫家系列作品集》18卷本,2018年出版《海派篆刻家代表系列作品集》16卷本。2016年,出版《海派繪畫大系》24卷本,收入畫家 866 人,作品 3090 件,畫家小傳收入海派畫家 1660 人,成為目前為止最權威的海派繪畫集成性著作。海派藝術出版系列在書畫社不僅自身形成了一個體系,更是把原來傳統書畫領域從古代延伸至近代現代,體現了最新學術研究角成果,適應了讀者的最新需求。

總之,面臨全新的出版形勢和讀者需求,我們今天的思考應該更加變動不居,我們的出版基因、企業文化、出版特色、品牌打造等等,都需要在新時期不斷更新、充實和提升。

《海派代表篆刻家系列作品集》

《海派繪畫大系》出版座談會會場澎湃新聞:這些年網絡和新媒體的發展日新月異,作為一個出版社,你有沒有感覺到一些壓力、困境,你認為如何解決這個問題? 如何將傳統出版和當前的移動閱讀時代相對接?王立翔:近十年來,尤其是近五、六年來,網絡技術和手機移動端的發達遠遠超出我們的想像,數字閱讀確實給我們傳統出版帶來非常大的壓力,包括圖書和期刊。傳統出版向數位化、網絡化轉型,基本是出版界的共識了,融出版已經不是一個話題,而應成為今天出版人的行動。

這其中,我明顯感覺到出版節奏進一步加快了。以前出版業是按自己節奏做事的,現在則更需要適應因技術更新而帶來的讀者的閱讀節奏,這其中有對內容新鮮度更新的適應,有對閱讀方式碎片化的適應。如果還是抱著以我為主的方式,而不去適應讀者的需求,肯定是不行的。

不過,作為出版人還是要有定力。因為做出版還是一個以內容為主,並非是快餐式的東西。在閱讀和傳播方式變化的情形下,還是要對我們出版工作的特性和優勢保持清醒的認識,其次,出版賴以生存或價值所在,還是在產品的內涵和品質,以及出版對社會價值的貢獻。

海派代表書法家系列作品集移動閱讀也給傳統出版帶來了非常大的便利,尤其訊息傳播的快速性和接受群體的精準性,而對於傳統出版社來說,恰恰是自身不可能解決的痛。過去,圖書在書店中的存放時間會很長,回款壓力會非常大。現在,我們出一本好書,一般三個月就賣完了。另外,讀者閱讀傾向的轉移過去也會給出版社帶來困擾。現在信息快速而便捷性,會讓我們對讀者的需求了解得更加清晰。我們通過數據分析會更靈敏更精準,會預判並把握住機會。

書畫社在面對轉型壓力的同時,正在設法變被動為主動,用好新技術,在變革的時代,改變自己的思維和各種模式,將數字和網絡技術為社會創造的便利為我們所用。我們在融出版的實踐中已經嘗到了甜頭,許多內容獨具的專業圖書和優質的大眾讀物,大大縮短了產品銷售周期,實現了積極效應。所以,面對數位化網絡化趨勢,面對快速的新媒體,我覺得這並不是衝突,我們必須面向未來地去應答這個課題。

《中國十大楷書》澎湃新聞:圖書出版一方面是暢銷書,另一方面也有常銷書,比如我知道的《安持人物瑣憶》,長銷了很多年。書畫社在這方面如何把握兩者關係?王立翔:對。尤其這十幾年以來,隨著經濟的增長,教育的普及,藝術在不斷普及中,文脈看到去看藝術展覽的人明顯多了,人們綜合素養在提升,受眾在擴大,藝術修養明顯提高了。

我們的出版物也在不斷的調整當中。如你所說的有些人文傳記類的,受眾面廣,會不斷刊印。另外,我們針對藝術品味和專業水準較高的讀者,會為他們專門打造一些出版物。例如近幾日拍賣了5億多的吳彬《十面靈璧圖卷》,我們在拍賣前就出版了相關書籍。購買這本書的讀者,不僅僅是對這張畫有興趣,他們可能還對藝術史、藝術收藏有興趣,藝術閱讀變得具有更多面向。

《十面靈璧圖卷》書畫社一直重視學術出版,學術是我們內容的支撐,所以我們相信內容和品質帶來的持久力量,相信讀者通過若干時間的閱讀,會對出版物有一個重新的評價。因此,我們不能完全被市場所左右,這也是幾代出版人所得出的經驗教訓。傳統出版的優勢不能丟,出版的長線和短線要結合好。澎湃新聞:你覺得現在還有哪些需要提升的一些地方?下一步的拓展思路有哪些?

王立翔:「十二五」「十三五」以來,我們在前人的基礎上做了一定的努力,包括對人才的培養。現在,我們的人才隊伍是比較整齊的,35至45歲左右的編輯是中堅力量,新人也在不斷培養當中。要說需要重視的話,我感覺現在還是比較缺少複合型的人才,即既要懂出版、編輯、又要懂設計、營銷,還要有延伸創新的能力,尤其是在做好紙質圖書之外,如何做數字出版,如何做延伸產品,如何將傳統紙質的樣式轉變為新的樣式出來?讓傳統出版真正進入到融合出版的新領域中,這其實是書畫社提升綜合競爭力的方向。

澎湃新聞:到下一個甲子的話,書畫社新誕生的基因應該是什麼?

王立翔:一個超越。要不斷超越自身,超越同行,把核心競爭力做強,面對不斷變化的時代,需要不斷打造新的競爭力。第二是格局。書畫社的格局要進一步做大。我們是專業出版,但是專業出版到底是只做一條線,還是進一步放開做多條線?其實都不是,我的理解應該是樹狀,即深耕核心,做強主幹,面向天空,放大格局,開放我們出版路徑。

60年來,書畫社其實已經長成了一棵挺拔的大樹,它的根須深入中國五千年歷史文化的土壤中,而中國書畫藝術就是我們的主幹,學術出版是我們的標杆,專業圖書和大眾普及類圖書是我們的支撐,教材、期刊是我們的兩翼。與此同時,書畫社出版內容邊際不斷擴大,枝葉更加繁茂,已經形成以中國文化藝術為半徑,向世界經典藝術延伸的出版新格局。

《中國碑帖名品(典藏合集)》這棵大樹有著六十年的年輪,記錄了幾代出版人的辛勤耕耘,還彰顯著她的深度和高度,寬度和厚度。這個深度,就是她紮根於五千年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中,吸取著無盡的養料,因此,書畫社的圖書都包含著濃厚的中國文化底蘊和鮮明的中華民族審美印記。

所謂高度,就是書畫社始終以專業立社,以學術出版為制高點,既及時反映學術動向,又引領學術發展;既與海內外一流學者和重要機構保持合作,更在國家重點出版戰略層面積極發揮作用,並以一支結構完整的專業編輯隊伍,保障了學術出版的品質和公認的優勢地位。

寬度,如上所說,是指書畫社出版的內容邊際和出版效應的擴大。書畫藝術始終是書畫社的核心出版內容,但隨著學科的發展,研究中國書畫的材料和方法愈加豐富和多元,讀者探知中國傳統藝術角度也趨於多向,書畫社必須跟蹤反映。與此同時,書畫社定位在促進世界文化藝術交流的坐標上,國際合作日益緊密,版權貿易不斷增強,「走出去」項目屢有突破。2020年在中國圖書海外館藏影響力百強機構排名中,書畫社列全國美術出版社第一。

厚度,是指六十年的出版物積累,尤其是大型出版項目的積累,使得書畫社的內容資源日益豐厚,為長久發展提供了有力後勁;與此同時,書畫社還不斷加強編輯自身原創的內容生產,凸顯書畫社的全版權優勢。

厚度,是指六十年的出版物積累,尤其是大型出版項目的積累,使得書畫社的內容資源日益豐厚,為長久發展提供了有力後勁;與此同時,書畫社還不斷加強編輯自身原創的內容生產,凸顯書畫社的全版權優勢。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重慶塗山書畫社:上世紀80年代初一鳴西南,如今回歸延續大師精神
    這是一家老字號的書畫社,自創辦以來,為重慶書畫藝術發展做出了深遠影響。會上有人發言說「做中國畫,實際做的是精神,而絕非職業」;另有人說「一步一步走,踏踏實實走,把這種精神堅持下去……」話中不斷提到的精神二字,具體指的是什麼?作為旁聽者,所能感受到的,是一種詩中有畫、畫中有情的藝術情結。
  • 雞蛋殼上畫108將臉譜 上海八旬老人10餘年創作3000餘幅蛋殼畫
    上海80歲老人費永泉用時1個月,雞蛋殼上畫《水滸傳》108將臉譜,栩栩如生。10餘年來,他創作了《西遊記》、《三國演義》、《封神演義》、年畫系列、12生肖系列、迪士尼系列等各種題材蛋殼畫3000餘幅。圖為費永泉和他的蛋殼畫作品。
  • 把地毯做成藝術,雅陵助力2019「一帶一路」藝術上海國際博覽會
    在本屆展會上,中外經典藝術作品、現當代藝術作品、潮流藝術作品、大型公共藝術空間作品也閃亮登場,分為經典、當代、未來三大板塊,為公眾呈現一場精彩紛呈的藝術盛宴。2019「一帶一路」藝術上海國際博覽會,是在國際大都市上海這個藝術品市場的一個先試先行的探索創舉。展會規模總面積超過 20,000m,其中展廳佔地 17,000m,大型公共藝術空間佔地約 3,000m。
  • 上海靜安英迪格酒店舉辦第四期「紫貝殼藝術沙龍」
    上海2019年10月22日 /美通社/ -- 近日,第四期「紫貝殼藝術沙龍」在上海靜安英迪格酒店紫貝殼書吧舉行。 上海靜安英迪格酒店舉辦第四期「紫貝殼藝術沙龍」 上海靜安英迪格酒店舉辦第四期「紫貝殼藝術沙龍」
  • 孩子們的樂園 ——記上海兒童博物館
    這裡就是上海兒童博物館。這是中國目前唯一的兒童博物館。上海兒童博物館秉承國家名譽主席宋慶齡「締造未來」和「把最高貴的東西給予兒童」的教育理念,將歷史、生活、藝術、科學等要素滲透在展區的每一個角落,努力圍繞著孩子們的興趣和需要來設置展覽和開展教育活動。上海兒童博物館建成於1996年,開放佔地9000平方米,由主體建築、室外廣場、活動水域等構成。
  • 一甲子為時代放歌為人民抒情 上海音樂出版社迎六十華誕[圖]
    活動現場,著名京劇藝術表演家、中國戲劇家協會和上海市戲劇家協會名譽主席尚長榮,中國藝術研究院舞蹈研究所所長、博士研究生導師歐建平,上海音樂家協會主席、上海音樂學院教授許舒亞,中國音樂家協會和上海音樂家協會副主席,上海音樂學院副院長、教授廖昌永作為作者代表發言。上海音樂出版社向社裡三位做出突出歷史貢獻的老員工頒發了「薪火相傳獎」。
  • 老照片:1925年劉海粟人體模特事件轟動民國上海
    一、劉海粟開辦的上海美術專科學校上圖來自 1914 年 出版的民國雜誌《禮拜六》 第16期,照片中的劉海粟剛剛19歲,他擔任校長4年來,初生牛犢,一直想在藝術道路上走一條前人未走過的路,西方繪畫不同於中國畫而以寫實為主,劉海粟便採取旅行各地的方式,來開展寫生創作教學。
  • 上海「不務正業」的商場,逛起來有點「喪」,遊客:這就是藝術?
    上海「不務正業」的商場,逛起來有點「喪」,遊客:這就是藝術?說到個性百貨公司、主題百貨公司,上海畢竟是國內商貿業務最繁榮的大城市。 另外,上海的商貿城市分布也很多,星羅棋布散落在城市的角落裡。 接下來介紹的是上海淮海路的「藝術複雜」百貨公司,百貨公司雖然有新的功能,但主要是為了商貿,當然飲食、電影、娛樂業越來越受到關注。
  • 上海城與村|黃浦順天村「微更新」:高樓林立間,藏一座小院
    花草葳蕤、環境整潔、晾曬的衣服在空中微微搖晃……在高樓林立的上海市中心,這個生活氣息濃厚的院落別是一番景致。石庫門建築仍然修復保留。順天村毗鄰上海地標性建築明天廣場,它始建於上世紀二三十年代,曾是一個優美雅致的花園洋房。不過,隨著歲月變遷、住民增加,近年來,順天村居民面臨房屋設施陳舊老化、空間擁擠、樓梯陡峭、如廁洗澡不便等種種問題。
  • 體驗阿拉上海米道,上海農業展覽館盡顯「豐收盛景」
    東方網通訊員鄭欣燁 、鬱文豔 9月24日報導:以「禮讚豐收,致敬農民,回饋市民」為主題的上海慶豐收大展示系列活動在上海農業展覽館拉開帷幕。浦東、崇明、松江等9大涉農區以及光明集團、上實集團、上海農科院、上海花卉協會等攜豐富農產品、非遺文化、最近科技成果亮相現場,盡顯「豐收盛景」。
  • 落音詩酒間 上海舉辦文化沙龍禮敬藝壇先賢
    主辦方 供圖 主辦方 供圖 主辦方 供圖   中新網上海新聞
  • 上海齊白石書畫院院長-少白湯發周分享:齊白石用畫換菜的故事!
    清初四僧"之一的石濤曾說:"漫將一硯梨花雨,潑溼黃山幾段雲。"這寥寥數字,卻是其獨特的墨客情懷,是他由性情升華到情懷的藝術表達。古往今來,無數丹青墨客,妙筆文人都是這樣簡單而暢達。他們放蕩佻達,以天地為廬,以日月為蓋。隨處都可做他們抒懷胸中志向,一澆心中塊壘的"筆墨紙張"。
  • 第12屆上海雙年展主題發布:「禹步——面向歷史矛盾性的藝術」
    1月31日,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宣布,第12屆上海雙年展主題為「禹步——面向歷史矛盾性的藝術」(Proregress——Art in an Age of Historical Ambivalence)。同時還公布了本屆雙年展的三位分策展人,她們分別為來自波哥大的瑪麗亞貝倫賽斯德伊瓦拉,來自於紐約的神谷幸江,以及來自上海的王慰慰。第12屆上雙主策展人夸特莫克梅迪納表示:「禹步」是中國古代道教儀式的步法,以這一徘徊於進退之間的神秘舞步回應英文標題「Proregress」,希望藉此超越西方二元對立式的思維方式。
  • 上海齊白石書畫院院長-少白湯發周詳解齊白石畫過多少種工筆草蟲
    齊白石畫上的工筆草蟲我們在白石先生的畫上,經常看到不同類別的昆蟲,我們統一叫工筆草蟲。其中有很多是常見的,譬如蟈蟈、螞蚱、螳螂、知了、蜻蜓。但是,也有一些您可能見得比較少。比如蚊子,您沒見過吧?還有蒼蠅、蜘蛛,甚至屎殼郎,這些白石先生都畫過。
  • 上海齊白石書畫院院長-少白湯發周分享:齊白石不止畫小魚小蝦
    我個人感覺,他是一個取之不盡的寶藏,而且他的經歷、他的作品、他的藝術,都能給我們自己本身的發展提供很多建議和幫助。在人們的概念裡,齊白石應該算是中國畫的代言人,他的詩、書、畫、印,應該稱為 「四絕」,而且他筆下畫的那些水族,比如說小魚、小蝦,這些作品,應該說深深地印刻在甸一位中國人的心裡。
  • 中華藝術宮五周年|關於上海山水畫邀請展的思想脈絡
    今年10月1日是上海中華藝術宮對外開放五周年,作為紀念中華藝術宮五周年的大展之一,上海歷史上規模較大的上海山水畫展「文心雕龍——上海山水畫邀請展」將於9月17日在中華藝術宮0米層三大主展廳對外展出。此次展覽的全部作品結集並已由上海書畫出版社正式出版,《澎湃新聞·藝術評論》(www.thepaper.cn)特此刊發李磊先生為展覽所撰寫的代序《文心雕龍---—上海山水畫邀請展的思想脈絡》。
  • 清雅入畫 瀟灑出塵——李鴻猷書畫藝術賞析
    書畫家、作家、藝術評論家李鴻猷先生清 雅 入 畫 瀟 灑 出 塵——李鴻猷書畫藝術賞析任 冉隨著國際藝術資訊的快速傳遞與廣泛交流,擁有幾千年文化藝術資產和文化積澱的中國畫,也同步在積極變革與創新。
  • 第十二屆全國影視藝術金尚獎明星頒獎盛典上海落幕
    12月12日,由國務院國資委輕工機關服務局、教育部全國文化藝術教育實驗中心、中國文聯神州雜誌社、美中文化藝術交流協會聯合主辦,喜龍影視文化傳播公司、張紹飛工作室聯合承辦,全國形象領域實驗教育中心、金海音樂工作室、一花一葉文化傳媒聯合協辦的第十二屆全國影視藝術
  • 新年薦書指南 閱讀致遠
    而閱讀這一稀鬆平常的行為也在這一年變得尤為重要。我們在閱讀中逐漸消弭對新秩序、新狀態的惶恐與不安,也從閱讀中獲得體悟與共鳴,進而更加理解當下所經歷的。《大公報》「書海漫遊」特邀請六位著名作家,為讀者揀選過去一年他們心目中的五部最佳讀物。日月匆忙,人間珍貴,大公與您一起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