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9月06日 08:31 來源:解放日報 作者:劉志陽 陳和午
字號內容摘要:在創業型社會中,創新創業是全社會賴以生存的主要活動。從配套制度文化層面,大力弘揚開放式創新和包容性發展理念,切實營造寬容失敗的文化氛圍,等等。
關鍵詞:創業;雙創戰略;創新;眾創空間;社會創新
作者簡介:
在創業型社會中,創新創業是全社會賴以生存的主要活動。從創新主體來看,不僅涉及個人、公司,還包含社會組織、社區、學校、城市等不同主體;從創業領域來看,不僅涉及傳統的商業領域,更包含醫療、教育、養老、扶貧、環保、志願服務等多樣社會領域。創業型社會可以說是商業創新和社會創新的共同結果
如果只把雙創視為一種經濟解局的工具,恐怕這種思維已經落伍於時代了。黨的十八大以來,雙創對中國經濟的貢獻超越了工具主義,扎紮實實地滲透到了社會肌體中,成為發展轉型的一種新常態。我們有必要站在更為高遠的立場上重新審視雙創的定位和價值,也有必要從理論上對雙創進行更為宏大的基礎性闡釋與提升。
創新創業向社會層面滲透
任何社會的發展進程和運行狀態,都是由其內在動力機制決定的。隨著新常態下中國經濟「低垂的果實」(原指有重要應用價值、容易獲取成果的科技創新,後引申為容易實現的目標)逐漸消失,創新創業不僅日益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新動能,而且逐步從經濟層面向社會層面滲透。
從創業型經濟向創業型社會發展,是新常態下雙創戰略從經濟層面向社會層面滲透發展的必然趨勢。在創業型社會中,創新創業是全社會賴以生存的主要活動。從創新主體來看,不僅涉及個人、公司,還包含社會組織、社區、學校、城市等不同主體;從創業領域來看,不僅涉及傳統的商業領域,更包含醫療、教育、養老、扶貧、環保、志願服務等多樣社會領域。多樣化的創新主體和創業領域的融合創新活動,推動創業型社會的發展。
今天,創業型社會可以說是商業創新和社會創新的共同結果。創業型社會首先是商業創新及其帶來的創業型經濟發展的結果。創業型社會的經濟基礎是大量技術創新現象和創業型企業的存在。只有企業家實現創新,創造性地「破壞」經濟循環的慣行軌道,才有進一步的經濟發展。還有人詳細研究了大企業和創業企業對創新的不同貢獻,得出結論:大企業往往循規蹈矩,更多進行常規性創新活動;最具革命性新想法的大部分來自於自主的創新家,他們往往通過創業的手段來實現技術的商業化。
至於創新的擴散,則主要通過鼓勵技術貿易和技術授權等方式來實現。大量的原始創新及其擴散在上世紀70年代尤為顯著。蘋果、微軟等很多革命型創業公司通過技術創新打敗了當時的成熟大企業,「螞蟻絆倒大象」的例子屢見不鮮。這些新創企業的出現,不僅帶動新興產業的快速發展,而且成為人口就業的主渠道。據統計,1980年以來,小企業和創業者每年創造了70%以上的新產品和就業機會。所以,有學者將上述現象稱為創業型經濟。
創業型經濟是相對於管理型經濟而言的,指的是以大量新創成長型中小企業為支撐的經濟形態。其典型特徵包括:技術創新和創業成為經濟增長的主要驅動力;創業投資是推動創新創業的主要金融工具;孵化器是創業型經濟的載體; 新興產業是創業型經濟的產業基礎;包容失敗的創新創業文化是重要保障。
創業型社會是社會創新及其包容性發展的結果。人類社會在經歷經濟增長之時,也日益暴露環境、貧困、教育等社會問題。為此,社會各界都在探索通過有效的社會創新手段來解決類似的包容性發展問題。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尤努斯以「窮人的銀行」實踐案例開創發展了「微貸」扶貧服務;管理學家普拉哈拉德提出運用商業創新根治貧困的金字塔底層理論,倡導通過商業模式創新的方式把窮人與外部世界平等地連接在一起,同時創造經濟、社會和環境等多重價值;一些人呼籲大企業應盡到社會責任,並將相關理念融入企業的發展戰略和技術創新中。
在此大背景下,創新理論經歷了從技術創新向社會創新的「範式轉移」。隨著社會創新概念的普及,創辦社會企業和社會組織成為一種潮流。社會學家狄茲率先提出了「社會企業光譜」的概念,指出社會企業是處於商業企業和非營利組織之間的一種多元混合體,是一種受混合動機驅動並創造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的組織。
創業型社會還是人們追求自由生產和生活方式的主動選擇。在雙創戰略的推動下,創業不再是離經叛道的個人抉擇,而是青年人可以接受的共同價值觀; 創業失敗不再是恥辱,而是走向成功的試金石。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參與到創業過程中,全民創新創業的理念得到更多的認可。同時,網際網路也有效降低了創業的技術門檻,多樣化的眾創空間節約了創業的成本,各種制度設計幫助創業者克服合法性難題,全社會的多樣化創新使得創業越來越成為實現個人價值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