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凹叔。
從開播起就收穫口碑和流量的《長安十二時辰》迎來了大結局。
長安城忙碌的一天終於結束。
這一天的最後一個時辰裡,所有人都被逼入了絕境。
比如差點被一刀削了的太子。
以及被囚禁,面臨職業生涯最大挑戰的靖安司丞李必。
當然,還有四面楚歌,不知該信誰的聖人。
今日大結局已出,不管怎樣,所有的一切最終都匯聚在最偉大的時代,最繁華的城市,都化成了上元燈節無比絢爛的煙火,在萬千觀眾面前,盛開,綻放,又歸於平靜。
最終,劇中的角色們在這二十四小時的生死鬥爭中,也終於說出了他們內心的秘密。
聖人假扮張小敬和龍波的阿父,在轎中吐露這麼一段心聲。
他質問:「生兒子有什麼用?」
是不是很眼熟的兩句話?這是聖人作為一個父親的困境。
而後他又對「假扮」自己兒子的張小敬和龍波說:
這是聖人作為皇帝的困境(雖然馬上被張小敬和龍波不屑了一把)。
在最後關頭,大家似乎都孤注一擲,行走在生與死的邊緣。
即使是一向沉穩的靖安司丞李必,也說自己不再在乎鯤鵬之志,不要什麼「昂藏一丈夫」,只有救這長安百姓,才是他的職責。
李必的困境是「入仕」和「蒼生」之間的矛盾。在太子的嫌疑還沒有洗清之前,真相帶來的很有可能是滅頂之災。
每個人都在掙扎,但最後的落點,依然回到了這個偉大的城市,「長安」。
「在中國人心中,長安城是一個超越時空的都市,在一代代的記憶傳承之下,長安被賦予一些理想化的東西。」
馬伯庸最開始寫《長安十二時辰》,也是因為這樣一種理想化的唐朝情結。那個時代是中華民族歷史上最包容,最繁華,最榮耀的時代,人們嚮往它,稱讚它,將最美好的故事賦予它。
當然,如果只是事無巨細展示一個時代風貌,走馬觀花描繪民俗百態的話,未免太像PPT。所以馬親王才為這個最美好的時代,寫了《長安十二時辰》這麼個驚心動魄的故事。
為了體現這種緊迫性,《長安十二時辰》是個小格局的故事。
首先時間很短,所有的故事都發生在一天之內,是不折不扣的反恐24小時。
其次,地理位置很局限,所有的人物,情節,都與「長安」緊密相連。
再然後,也有歷史的限制,從主角到主要配角,幾乎都有原型參考,他們的故事,也沒有脫離歷史原型的局限。
不過親王就是親王,馬伯庸是不會止步於此的,這不,在《長安十二時辰》之後,他馬不停蹄地寫了另一部歷史冒險類小說。
這本接檔《長安十二時辰》的小說,就是《四海鯨騎》。
《四海鯨騎》效果圖
在這個故事裡,馬伯庸再次展示出他的唐朝情節——緣起是武則天派遣船隊出海尋找長生的秘密。同時,親王也依然對自己手下的角色毫不留情,主角建文一上來就面臨一個巨大的困境——父親被刺殺。
這一次,他挑選了歷史上一位極其神秘的真實人物,明建文帝朱允炆,作為主角。
凹叔知道,說起這個名字,你首先想起的一定是——他。
《穿越時空的愛戀》中建文扮演者徐崢
和電視劇中說的一樣,建文帝在靖難之役後焚燒宮殿,但明成祖朱棣最終卻沒有找到他的遺體,他的下落,成了一個永遠的謎。
電視劇裡開了個巨大的腦洞,說朱允炆穿越到了現代,從此和小丸子過了上了幸福快樂的生活。
馬伯庸顯然認為這個腦洞開得還不夠大,於是在《四海鯨騎》中,他讓還沒有成為皇帝的建文踏上了一次更加前途未卜的旅途。
落難的太子,將在四海之上最神秘的騎鯨商團首領銅雀的資助下,和少女忍者七裡,蒙古力士騰格斯,以及西洋探險家哈羅德,踏上這次神秘的海上旅途。
1
武則天的長生秘密
明朝初年,大明水師出動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條戰艦,出海追尋海上秘島佛國,希望得到海藏珠的下落。
彼時還是個少年的太子建文,隨父皇一同出海。
某日風平浪靜, 一切如常,建文因忘拿釣竿而折返回房,卻親眼目睹自己視若師長的鄭提督,將自己的父皇殺害。
建文無比震驚,匆忙之中,他啟動傳國玉璽,開走了大明四條戰艦之一的青龍船。
建文為躲避鄭提督,開始了漂泊流浪的生活。
直到有一天,神秘的商團團長帶來遠方的消息,海中的龜型異獸化作人型,告訴他,如果要知道父親此次出海的目的,以及一切事情的真相,他必須要找到武則天畢生尋找的海藏珠,以及那神秘的海上佛島。
這裡就要說道海藏珠的神奇功效了,據說,得到了海藏珠的人,便可以得到常人所不具備的特殊能力。
昔日武則天海上遇一高僧名為顯照,顯照告知武則天,只需對這海藏珠許下心願,便能達成心中所想。武則天便為自己求無上權勢,於是得到了盛唐天下,成為了千古女帝。
晚年武則天容顏衰老,對權勢厭倦,希望借海藏珠之力,重獲青春。她再次找到顯照,這位高僧卻說:
「海藏珠已回歸深海,若要重新求得,除非發下大誓願,請動佛祖顯靈垂賜。」
武則天派出萬人的船隊出海尋找,但還未求得海藏珠,她便溘然長逝。
海藏珠就在這茫茫大海中的一處,而當年武則天所派遣眾人抵達之地,藏著長生秘密的終點,即是佛島。
對建文來說,這是一次尋找之旅,他要尋找的不僅僅是事情的真相,也不止是所謂長生的秘密,他更要找到的是勇氣,是智慧,是一個讓他能夠真正成長的契機。
所有的冒險,都是為了讓主人公找到點什麼。
人不會無緣無故的上路,也不會在一次漫長旅程後一無所獲。
就算是垮掉一代的傑克.凱魯亞克,在經歷了酗酒,濫交,嗑藥,花樣放縱後,他也找到了旅行的意義。
《在路上》的終點,薩爾終於逃離了虛無,他開始相信東方禪宗,明白了萬事萬物在靜默中輪轉,人的生命也是這樣輪迴。生命是虛無,也是充盈,而解開這一切的核心,還是他自己。這是他的成長。
巧合的是,在《四海鯨騎》中,建文的終點也和禪宗,和佛,密切相關。他的大徹大悟和佛家所提倡的信念緊密相連。他最終所找到的,其實也正是他以前從未正視過的內心。即佛家所說:「眾生的佛性」。
2
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
在向東航行的過程中,建文和夥伴在銅雀和異獸的指引下,終於找到了自己的海藏珠。
蒙古力士騰格斯來自科爾沁草原,卻一心想成為本國的水師提督,他南下中原的目的便是學會操船弄水之術。於是他的海藏珠的能力便是飛魚,象徵著他內心的渴望。
而忍辱負重上路,一心想要為無辜死去的族人報仇的少女七裡,她苦心修煉忍術,希望得到更快的速度,於是她的海藏珠能力便是瞬生的珊瑚,可以幫助她飛簷走壁,空中行走。
人的期望往往與欲望相連,海藏珠只不過是折射出人內心最渴望的東西。
當年武則天渴望萬人之上,至上的權力,於是海藏珠就獻出權柄,助她達成所願。但海藏珠最終也會吞噬掉祈願的人類,讓人們最後失去肉體,不入輪迴。
要付出這樣巨大的代價,少年建文本希望自己能夠獲得某種驚天動地的能力,希望自己能夠因此找到父親被刺殺的真相,希望自己可以擔當得起大明太子的稱號。
但讓他無法理解的是,他的海藏珠,中間藏著的是一粒沙,而屬於他的能力,竟然沒有任何的攻擊力或者輔助力。
建文的海藏珠,贈予他的只有一種能力,即「承受痛苦」。
得到海藏珠的建文,可以將他人身上的痛苦,轉接到自己的身上,將他人受的傷,用自己的肉體消化。
建文得知自己的能力後,差點沒暈厥,掙扎著說:
「這不是世上最沒用的本事麼?」
佛家裡說,佛祖之所以普度眾生,並非是有能力憑空化去了世人的苦,痴,貪,嗔,狂,而是佛祖用自己的身體替世人承受了這些欲望的苦果。所以有割肉餵鷹,所以有捨身餵虎,所以有「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
少年建文,天性仁慈寬厚,海藏珠映射的是他內心真正的渴望,而這一次的旅程,也是要幫助他認清自己。
實話說,凹叔看到這裡的時候,也是一頭霧水,心說這建文太慘了。
小說主角不應該都是金手指大開的龍傲天麼,唯獨這建文,開場就倒黴的死了爹不說,一路磕磕絆絆,歷經千辛萬苦,卻只能得到這麼個能力。這故事還能繼續下去麼?
這就是馬伯庸的特別之處,他為建文賦予的人格,為這個故事注入的內核,讓《四海鯨騎》在冒險小說中顯得如此與眾不同。
在小說的結尾,建文終於來到了終點,來到了佛島,知道了一切的真相。這其中,有關他自己,有關他的父親,有關整個大明江山,也有關他一直想要尋找的內心。
他明白了海藏珠中那一粒沙的含義,這一次的旅程之後,他才是真正地長大了,知道了自己真正要的是什麼。
3
夢中的少年
歷史上真正的建文帝,一生似乎也都在找尋一個答案。
史書上對朱允炆的評價為:
「惠帝天資仁厚。踐阼之初,親賢好學,召用方孝孺等。典章制度,銳意復古。嘗因病晏朝,尹昌隆進諫,即深自引咎,宣其疏於中外。又除軍衛單丁,減蘇、松重賦,皆惠民之大者。」
最初朱元璋選中朱允炆當接班人,也是看中了他的仁厚。朱允炆從小飽讀聖人詩書,受到儒家的禮教,崇文重禮,而又胸懷國民,對得起一個「仁」字。
相對比爺爺朱元璋對功臣的毫不留情,叔叔朱棣對異己的殘忍兇狠,建文帝可真稱呼得上是一位仁君。
《四海鯨騎》中的少年建文
對待自己的同胞兄弟,建文有長兄的風範。父親朱標去世之後,建文將年幼的三個弟弟接來與自己同住,只因為不想他們獨自飽嘗喪親之苦。
在父親和爺爺去世之前,他也一直服侍塌前,噓寒問暖,陪伴親人走完最後一程。
建文始終心存仁慈。朱元璋去世,朱棣自己不敢上京奔喪,派了自己的三個兒子去表忠心,建文大可以扣住三個堂兄弟,拿他們當作質子,但最終他沒這麼做,放了這三人回去。
交待耿炳文討伐朱棣時,建文也表示,希望可以留下自己的叔叔一命(雖然此舉被詬病為「愚蠢的仁慈」)。
少年建文
在治國上,他體恤百姓疾苦,對一向賦稅不公的江南地區實行減少土地稅的政策;同時,對當時寺廟僧侶大肆佔領人民土地一事,作出改革舉動,要求僧侶將土地使用權歸還給農民。
和故事中的建文一樣,真實歷史上的建文帝朱允炆,一生似乎也用自己的仁義寬厚,摸索著一條為君之道。
只可惜,也許帝王家需要的並不是「仁慈」,而是「狠辣」。
還是少年的建文,曾在那次夢中的旅程中,四海遨遊,某日,一海中異獸化作人型,登上了他的青龍船,對他說:
「一切皆是緣法。你沒選它,它會選你。」
建文生硬地回答:
「這可不是我選的。」
老人說:
「你就是我們要找的人。這是你的劫數,也是你的因果。」
建文看著他走遠了,再想挽留時,卻再也尋不著他的身影。
「一連串輕快的腳步聲在甲板響起。一個玉袍少年飛快地從碉樓裡跑出來,懷抱釣竿,往船尾跑去。他十六七歲,長臉寬眉,唇邊已有淡淡的絨毛,可臉上仍帶著幾分稚氣。」
「那位叫顯照的高僧這樣回答:『一閃善念,即登極樂;一閃惡念,即墮地獄。成佛成魔,輪迴六道,運命從無定數,只看一念之間如何抉擇。』」
「建文望著化作飛灰的魔像,恍如隔世。他伸手摸向胸部,嵌有砂礫的小小海藏珠自動滾到了他的手上。建文依然選擇承受的那些痛苦,終於有了回報。綿延千年的高僧的怨念,終於得到了解脫。肉身化為灰燼,魂魄卻投入到那一枚海藏珠中,化為一粒黃澄澄的舍利子。」
——《四海鯨騎》
↓凹叔推薦↓
《唐朝穿越定居指南》
森林鹿 著
磨鐵圖書出品
以淺顯風趣的筆調,介紹唐人衣、食、住、行、語言、娛樂、宗教、節慶、社會制度等多個方面,從細節出發,展現唐代(主要是初唐時期的長安)社會圖景。
這並不是一本穿越小說,意在告訴讀者穿越到唐朝並定居於此,需要注意一些東西。
書中提到「穿越」,是因為作者寫作此書的初衷是難以忍受時下流行的古代穿越劇中錯漏百出的歷史細節,以「穿越指南」作反諷調侃之意。
作者假定一種情境,即作為現代人的讀者,如果穿越到了唐朝,他們親眼所見的真實唐人生活會是什麼樣子的。
文中提供的大量歷史細節,源自古籍、出土文物,敦煌壁畫以及該領域的學術專著、專業論文等,雖語言詼諧,但調侃適度,引經據典,內容嚴謹,是一本唐代風俗史方面的入門讀物。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本文採編:Anchor;本文編輯:Anchor、渣狸;監製:袁復生。如需轉載開白,請在後臺回復」轉載「。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