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國演義》中,關羽爭長沙,魏延在長沙殺了原長沙太守韓玄,歸降了劉備。
而諸葛亮說他腦後有反骨,要將他斬首,說他「食其祿而殺其主,是不忠也;居其土而獻其地,是不義也」。
這理由其實站不住腳,在這天下大亂,群雄並起的時代,要想成就霸業,必須招攬天下的英才,才能讓天下歸心。如果前來歸降的人才都心有顧忌 怕被認為不忠,那豈不是因小失大,斷送了霸業之路。
魏延遊戲中形象
但演義中的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也是極有可能看出魏延的端倪的。
我們往玄乎了說,魏延,是不是有魏國延續之意。《三國演義》第一百零三回「上方谷司馬受困,五丈原諸葛禳星」諸葛亮在祈命禳星時,因為魏延突然闖入禳星帳中,「延腳步急,竟將主燈撲滅」致使諸葛亮祈命失敗。若諸葛亮祈命成功,以他在演義中「多智近乎妖」的表現,說不定能滅亡魏國,而魏延結束了這一切都幻想。
所以在演義中,說魏延腦後有反骨,是有理由的,並沒有冤枉魏延。
而正史《三國志 魏延傳》記載,魏延是「以部曲隨先主人蜀」。說明一開始魏延就是劉備的人,並沒有歸降這件事,也就自然沒有諸葛亮的那一番評論。
而且正史中的魏延也是為蜀漢立下了赫赫戰功。入川作戰收服重鎮,鎮守漢中保蜀中平安,隨軍北伐進獻奇計等等。也是蜀漢不可多得的優秀人才。
但魏延雖作戰勇猛,但性格孤傲。諸葛亮只因沒有採納他的計劃,就常常滿腹牢騷;對楊儀被諸葛亮信用,又尤其不服,最後竟不顧諸葛亮新亡,蜀漢急需穩定內部,而與楊儀刀兵相見。
這種不顧大局的行為,當然也就註定大失軍心,使他落得個身敗名裂的可悲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