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為何把一晝夜劃分成十二個時段?午時三刻、五更天是指幾點?

2021-01-10 傳統文化圓桌派

在某電影裡,報時官可算火了一把。

別人忙忙碌碌生生死死,他淡定地坐那兒準時吆喝一嗓子:

「巳正,大荒落——」

「戌,萬物滅盡——」

在古代,沒有鐘錶,人們是怎麼計算、怎麼掌握時間的呢?

早在殷商時代,我們的先祖就有了明確的時間意識和時間觀念。因為對世界的認識有限,殷商時期的人們在生活中大事小事都要佔卜,非常依賴神明。

因而他們眼中的"時間",是一種依照神的旨意行事的"神話時間"。

而在"神話時間"之外,人們還通過勞作摸索出了另一套"曆法時間"。通過日升日落,古人已經有了關乎昨天、今天和明天的對"日子"的認識。

他們創造了自己獨特的計時方法和計時儀器,也產生了自己獨特的計時單位——時、刻、更、點。

一、時辰

古人把一晝夜劃分成十二個時段,每一個時段叫一個時辰,一個時辰相當於現在的2小時。

從西周起,這種計時方法就已經非常成熟了。

漢代為十二時辰起了詩情畫意的別稱,並用天幹地支中的十二地支來表示。

在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中,這些計時名稱常常出現。

如,《西遊記》第一回:「且就一日而論:子時得陽氣,而醜則雞鳴;寅不通光,而卯則日出;辰時食後,而巳則挨排;日午中天,而未則西磋;申時哺而日落酉;戌黃昏而人定亥。」其中的「雞鳴」、「日出」、「食後」、「挨排」、「西磋」、「哺」、「日落」、「黃昏」、「人定」等,就是各個時辰的具體說法。

二、刻

大約西周之前,古人就把一晝夜均分為100刻。折合成現代計時單位,則1刻等於14分24秒。

「百刻制」是我國最古老、使用時間最長的計時制。

我們在古代作品中經常看到「午時三刻」的說法。

午時三刻,按照現在的計時方法,是差十五分鐘到正午12點。

京劇《定軍山》有個經典唱段:「這一封書信來得巧, 助我黃忠成功勞。站立在營門三軍叫, 大小兒郎聽根苗;頭通鼓,戰飯造;二通鼓,緊戰袍;三通鼓,刀出鞘;四通鼓,把兵交。 進退俱要聽令號,違令難免吃一刀。三軍與爺歸營號,到明天午時三刻成功勞。

《西遊記》第九回:「卻說魏徵丞相在府,夜觀乾象,正萟寶香,只聞得九霄鶴唳,卻是天差仙使,捧玉帝金旨一道,著他午時三刻,夢斬涇河老龍。」

午時三刻也是古代重罪犯人行斬刑的時辰。午時三刻,夢斬涇河老龍,以顯示老龍罪行極重。

三、更

漢代皇宮中值班人員分五個班次,按時更換,叫「五更」,由此便把一夜分為五更,每更為一個時辰,其對應如下:

一更天:戌時 19:00 – 21:00二更天:亥時 21:00 – 23:00三更天:子時 23:00 – 01:00四更天:丑時 01:00 – 03:00五更天:寅時 03:00 – 05:00

由於古代報更使用擊鼓方式,故又以鼓指代更。

白居易的《長恨歌》:「……遲遲鐘鼓初長夜,耿耿星河欲曙天。鴛鴦瓦冷霜華重,翡翠衾寒誰與共?……」

其中的「鼓角」、「鐘鼓」都是古時用來打更的器具。

四、點

古代使用銅壺滴漏計時,以下漏擊點為名。

一更分為五點。所以,一點的長度合現在的24分鐘。

如《西遊記》第九回:「卻說那太宗夢醒後,念念在心。早已至五鼓三點,太宗設朝,聚集兩班文武官員。」

「三更兩點」就是指深夜11:48;「五鼓三點」就是指凌晨04:12。

相關焦點

  • 從「寅時不開光,卯時亮堂堂」說古人對一晝夜的時間劃分
    我告訴他們說,寅時是四更,在凌晨三到五點,天確實沒有一絲亮光;卯時呢,是早上五至七時,古人已經在上班籤到了,天光自然十分明亮。沒想到,其中一個年輕人就要我講一講:「古人的一晝夜都是怎麼說的,比如『半夜三更』,比如『午時三刻』,具體指的什麼時間?」我是這樣回答他們的——  古人主要根據天色來把一晝夜分為若干時段。
  • 半夜三更、午時三刻,究竟是幾點幾分?
    (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來計量一天當中的時間,通常所說的一個時辰便是指現在的兩個小時,這樣的計時方法是中國古代曆法的重要組成部分。戌時夜的開始,稱作一更天或者起更;亥時為二更天;子時為三更天;丑時為四更天;寅時為五更天。有早年農村生活經驗的人,常聽說五更一大早起床,即零晨三點到五點。六更天是沒有的,五點到七點之間,天已發白,無需打更。常說的半夜三更,便是指二十三點到一點之間。
  • 古代常說「午時三刻」,到底古代對時間是怎麼劃分的?
    並劃分了時區,以穿過白令海峽的日期變更線作為一天的始終,這裡也被定義為地球東西經共同的180度,以這條經度線開始分別往東西兩個方向依次遞減經度,東西經在地球經度0度再次重合,這裡就是我們地理課本上的本初子午線,因此地球就這樣被劃分為東半球和西半球。
  • 「三更半夜」中的「三更」指的是幾點?
    「三更半夜」中的「三更」指的是幾點?
  • 耕育更時藉助古代五更計時便利現今交通旅行
    「耕育更時」概念及計時方式「耕育更時」就是把現今使用的24小時計時系統和中國的五更計時方法相結合,變革成一種新型的24小時計時方式。中國古代五更計時是將一晝夜分為十二個時辰和一百刻(百刻制與漏刻有關),其中四十刻歸於夜,六十刻歸於晝。四十刻中,每十刻為一段,共四段,加上首尾共五個結點,記為五更。由於非整除的關係,每個時辰的刻數不是完全一致的。
  • 夏季午時三刻,民間禁忌,不得不防!
    最嚴重的就是午時不能垂釣,否則就不合適。過去坊間的位理學上有「寧釣早晚一刻,不釣午時半天」的說法。為何午時不能垂釣呢,這與「殺生」有關。我們看電影或者看古代小說,往往看到「午時已到」等說法,這就是午時三刻開刀問斬時候,因此需要禁忌。與上同理,午時也是陰陽相交的時候,通常不能做大的決定。子時是一陽生,午時是一陰生。
  • 為何古人把一天分為十二個時辰?
    比如,為何古人會把一天分成十二個時辰?我們的先祖們是如何在沒有精確測量儀器的情況下,給生活加上了這些有效又奇妙的"標尺"的呢?早在殷商時代,我們的先祖就有了明確的時間意識和時間觀念。此時的時間觀念,正反映著當時的人們對存在或世界統一性的理解。因為對世界的認識有限,殷商時期的人們在生活中大事小事都要佔卜,非常依賴神明。
  • 午時三刻禁忌!這些事千萬不能在大中午做!
    另外,十二時辰中,子時、午時都是最關鍵的時辰。請務必記住,切勿隨意妄為,以免惹禍上身。很多朋友喜歡垂釣,但是垂釣也是有時間禁忌的。最嚴重的就是午時不能垂釣,否則後患無窮。過去坊間的風水學上有「寧釣早晚一刻,不釣午時半天」的說法。為何午時不能垂釣呢?這與殺生有關。我們看電影或者看古代小說,往往看到「午時已到」等說法,因為這是午時三刻開刀問斬的時候,因此需要禁忌。與上同理,午時也是陰陽相交的時候,通常不能做大的決定。子時是一陽生,午時是一陰生。夜裡頭的十一點到凌晨一點,這個時候陽氣開始生發了,就需要護陽。
  • 成語三更半夜中的三更指的是大概幾點?螞蟻莊園3月25日答案今天...
    今天支付寶螞蟻莊園2020年3月25日的問題是【成語「三更半夜」中的三更指的是大概幾點】和【小雞寶寶考考你,生活中我們常說的「肥牛」不包括以下哪一項】。你知道答案嗎?下面小編就為大家帶來了答案,不清楚的朋友快來看看吧。成語三更半夜中的三更指的是大概幾點 螞蟻莊園3月25日答案今天的問題是:成語「三更半夜」中的三更指的是大概幾點?
  • 三更半夜中的三更指的是大概幾點?螞蟻莊園3月25日答案
    成語「三更半夜」中的三更指的是大概幾點?這是支付寶螞蟻莊園3月25日小課堂每日一題的題目。小夥伴們知道三更指的是幾點鐘嗎?不知道的小夥伴們都來看看編編為大家整理的螞蟻莊園3月25日每日一題答案吧!
  • 古代時刻表是怎樣算的,午時三刻究竟是11:45還是12:45?
    午時三刻的計算,既牽扯到古代計時方法的規律,也與經緯度有關係,是一個時間觀念的演變史。11:45和12:45的分別,具體對應的是西安和北京的區時。古代朝代早期多建都於西安,晚期以北京居多,故而午時三刻的計算多以兩地為參考系。
  • 子時是幾點到幾點
    子時指23時至第二天1時,也有午夜、子夜、夜半、夜分、宵分、未旦、未央等別稱;十二時辰是古人根據一日間太陽出沒的自然規律、天色的變化以及自己日常的生產活動、生活習慣而歸納總結而成。古時候一晝夜被分為十二個時段,每一個時段為一個時辰,每一個時辰又對應十二生肖中不同的屬相,且每一個時辰都有自己的別稱。十二個時辰的別稱分別是:子(zǐ)、醜(chǒu)、寅(yín)、卯(mǎo)、辰(chén)、巳(sì)、午(wǔ)、未(wèi)、申(shēn)、酉(yǒu)、戌(xū)、亥(hài)。
  • 古人是如何計時的?古代一刻是現在的15分鐘嗎?
    國學晚自習◆ ◆ ◆ ◆ ◆國學知識古代一個時辰等於現在2個小時,但古代的一刻是現在的15分鐘嗎?「三更夜半」是現在的幾點?「彈指」、「瞬息」、「一念」、「剎那」,它們之間如何換算?來,漲知識,收藏吧!時辰古人最常用的計時用語是「辰」,也稱「時辰」。
  • 古代被判了死刑的人,為何都是在午時三刻執行?主要是三大原因
    在現在很多古裝的影視作品中,經常能夠看到罪犯被縣太爺判決斬立決或者秋後問斬,但是,無論是斬立決還是秋後問斬,一定會在午時三刻行刑。通常的情況是,罪犯被擺好位置,監斬的官員正襟危坐,劊子手擦一下大砍刀。這時大家只等待時間的到來。
  • 公考常識積累:十二時辰
    2 十二時辰對照表 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把一晝夜劃分成十二個時段,每一個時段叫一個時辰。十二時辰既可以指一天,也可以指任何一個時辰。十二時辰相當於24小時,每個時辰等於2小時。
  • 事業單位常識積累:十二時辰
    在現代生活中,時間的記錄單位是通過「時分秒」來記錄的,但是在中國古代的事件記錄方法非常具有中國特色,那就是十二地支。   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把一晝夜劃分成十二個時段,每一個時段叫一個時辰。十二時辰既可以指一天,也可以指任何一個時辰。十二時辰相當於24小時,每個時辰等於2小時。   十二時辰是古代中國勞動人民根據一日間太陽出沒的自然規律、天色的變化以及自己日常的生產活動、生活習慣而歸納總結、獨創於世的。生活之美,被古人融入點點滴滴。
  • 三更指的是幾點鐘
    三更又稱子時,是指當天23時至第二天1時,也有午夜、子夜、夜半、夜分、宵分、未旦、未央等別稱;古人將一天分為十二個時辰:子(zǐ)、醜(chǒu)、寅(yín)、卯(mǎo)、辰(chén)、巳(sì)、午(wǔ)、未(wèi)、申(shēn)、酉(yǒu)、戌(xū)、亥(hài)。
  •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時辰計時法到底是啥?古人的記時方式不一般
    其實,我們在不少古裝劇中都聽過這個計時法,什麼午時三刻、子時、丑時、打更等等也是耳熟能詳,但是十二時辰計時法究竟是如何計時的,和我們現在的二十四小時計時法又有什麼相同之處呢? 古人主要根據天色把一晝夜分為若干時段。
  • 江蘇宿遷十二時辰,「美」時「美」刻
    江蘇宿遷十二時辰,「美」時「美」刻 2019年11月20日 16:44:12 | 來源:中國金融商報網
  • 古時的「秋後問斬」和「午時三刻」處死,到底為何這麼講究?
    「午時三刻」問斬,到底有什麼講究? 其實,與「秋後問斬」這句話相對應的還有一個詞,想必大家也再熟悉不過了,那就是「午時三刻」。 每當電視劇中有人要處斬時,隨著喊出「午時三刻已到」,劊子手就要動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