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某電影裡,報時官可算火了一把。
別人忙忙碌碌生生死死,他淡定地坐那兒準時吆喝一嗓子:
「巳正,大荒落——」
「戌,萬物滅盡——」
在古代,沒有鐘錶,人們是怎麼計算、怎麼掌握時間的呢?
早在殷商時代,我們的先祖就有了明確的時間意識和時間觀念。因為對世界的認識有限,殷商時期的人們在生活中大事小事都要佔卜,非常依賴神明。
因而他們眼中的"時間",是一種依照神的旨意行事的"神話時間"。
而在"神話時間"之外,人們還通過勞作摸索出了另一套"曆法時間"。通過日升日落,古人已經有了關乎昨天、今天和明天的對"日子"的認識。
他們創造了自己獨特的計時方法和計時儀器,也產生了自己獨特的計時單位——時、刻、更、點。
一、時辰
古人把一晝夜劃分成十二個時段,每一個時段叫一個時辰,一個時辰相當於現在的2小時。
從西周起,這種計時方法就已經非常成熟了。
漢代為十二時辰起了詩情畫意的別稱,並用天幹地支中的十二地支來表示。
在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中,這些計時名稱常常出現。
如,《西遊記》第一回:「且就一日而論:子時得陽氣,而醜則雞鳴;寅不通光,而卯則日出;辰時食後,而巳則挨排;日午中天,而未則西磋;申時哺而日落酉;戌黃昏而人定亥。」其中的「雞鳴」、「日出」、「食後」、「挨排」、「西磋」、「哺」、「日落」、「黃昏」、「人定」等,就是各個時辰的具體說法。
二、刻
大約西周之前,古人就把一晝夜均分為100刻。折合成現代計時單位,則1刻等於14分24秒。
「百刻制」是我國最古老、使用時間最長的計時制。
我們在古代作品中經常看到「午時三刻」的說法。
午時三刻,按照現在的計時方法,是差十五分鐘到正午12點。
京劇《定軍山》有個經典唱段:「這一封書信來得巧, 助我黃忠成功勞。站立在營門三軍叫, 大小兒郎聽根苗;頭通鼓,戰飯造;二通鼓,緊戰袍;三通鼓,刀出鞘;四通鼓,把兵交。 進退俱要聽令號,違令難免吃一刀。三軍與爺歸營號,到明天午時三刻成功勞。
《西遊記》第九回:「卻說魏徵丞相在府,夜觀乾象,正萟寶香,只聞得九霄鶴唳,卻是天差仙使,捧玉帝金旨一道,著他午時三刻,夢斬涇河老龍。」
午時三刻也是古代重罪犯人行斬刑的時辰。午時三刻,夢斬涇河老龍,以顯示老龍罪行極重。
三、更
漢代皇宮中值班人員分五個班次,按時更換,叫「五更」,由此便把一夜分為五更,每更為一個時辰,其對應如下:
一更天:戌時 19:00 – 21:00二更天:亥時 21:00 – 23:00三更天:子時 23:00 – 01:00四更天:丑時 01:00 – 03:00五更天:寅時 03:00 – 05:00
由於古代報更使用擊鼓方式,故又以鼓指代更。
白居易的《長恨歌》:「……遲遲鐘鼓初長夜,耿耿星河欲曙天。鴛鴦瓦冷霜華重,翡翠衾寒誰與共?……」
其中的「鼓角」、「鐘鼓」都是古時用來打更的器具。
四、點
古代使用銅壺滴漏計時,以下漏擊點為名。
一更分為五點。所以,一點的長度合現在的24分鐘。
如《西遊記》第九回:「卻說那太宗夢醒後,念念在心。早已至五鼓三點,太宗設朝,聚集兩班文武官員。」
「三更兩點」就是指深夜11:48;「五鼓三點」就是指凌晨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