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時三刻的計算,既牽扯到古代計時方法的規律,也與經緯度有關係,是一個時間觀念的演變史。11:45和12:45的分別,具體對應的是西安和北京的區時。
古代朝代早期多建都於西安,晚期以北京居多,故而午時三刻的計算多以兩地為參考系。西安約東經108度,北京約東經116度,相差一個小時,一個屬於東七區,一個屬於東八區。
古人以十二地支計時,子醜寅卯如此順延。午時為上午十一點到下午一點,中間相差兩個小時。古時代把一天分為十二個時辰,一日100刻,對應下來每刻為14.4分鐘。地球自西向東轉,按照現代時區,北京比西安早一個小時。
午時三刻,我們在戲文、古典小說和電視劇中經常看到,開刀問斬犯人。古人相信陰陽學說,殺人為陰事,必須以陽氣相互配合抵消。
古人普遍認為一天之內,午時之際,陽氣最盛,太陽相對直射,地面上陰影最短,古人云:何處見清輝,登樓正午時,就是如此。此時陽光明媚,最適合處罰罪犯,有利於鬼魂消散,轉入輪迴。
清代之前,長期採用一日百刻制,清代以後改為1日96刻,也就是說如果仔細算下來,11:45或12.45隻符合清代的計時方法,而不符合清代之前的計時方法。明末之後,西方鐘錶和現代時間觀念傳入後,日晷刻度逐步被沙漏刻度所取代,時間才變成一個精確化的存在。
(古代時刻與現代時間對照表)
同時,地方時、區時也有區別。西安北京相差不到15度,其實是45分鐘,嚴格意義來說也不到一個時區,其地方時有更精確的數字,但這並不影響古人模糊的時間概念和計算方法。
當然,古代計時方法也有午初、午正的區別。一個時辰八個刻度,前四刻為午初,後四刻為午正,午時三刻,一般來說指代午正三刻,以清代的計算方法,也就是12:45分。
實際上,古今時間一致,只是精確化程度不一。古人是沒有所謂到底11:45還是12:45的概念的,授時與曆法為國之重器,和農業息息相關,普通老百姓只有大致時刻觀念。現代科學計時方法下,才出現根據時區劃分的差異,也就導致了上面的爭議。
古人行刑過程中,一看日晷或漏刻,二看杆狀物投影變化,其實也沒有那麼現代意義上的精確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