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這個故事,算是投射現象的典型案例:
有一次,蘇軾和佛印一起打坐參禪,對面而坐。蘇軾問:」大和尚,我坐在這,你看我像什麼?「佛印微笑道:」我看你像一尊佛。「蘇軾聽了很得意,對佛印說:」你知道我看你坐在那裡像什麼嗎?我看你像一坨牛糞。「蘇軾回家之後自豪地將這件事告訴蘇小妹,沒想到小妹冷笑地說:」參禪講的是見心見性,心裡有什麼,看見的就是什麼,佛印說你是一尊佛,說明他心中有佛,你說佛印是牛糞,想想你心裡有什麼吧。」
1
投射的定義
投射,指的是人們把自己的性格、態度、動機或欲望,「投射」到別人身上。可以用四個字簡單形容投射——以己度人。
具體到精神分析領域,「投射」的定義更為特殊一些,指的是個體將自身擁有的某些惡習、自己不能接受的性格、特徵、態度、意念和欲望轉移到別人身上。弗洛伊德和榮格認為,投射是一種抵抗焦慮的心理防禦機制。
投射現象在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見。
由投射發出的行為有積極和消極之分。積極的投射讓一個人能看到他人身上的優秀品質,通常他自己身上也有這些品質。這種投射讓他對這個人表示欽佩,並且希望成為朋友。消極的投射則會把自己身上的消極情緒排斥到外部世界中去,這些消極內容通常是投射者討厭或害怕的東西。
投射通常是一種潛意識的心理推動力量,個體通常很難察覺到自身的投射,但榮格認為,無論一種投射隱藏得有多深,都有一個暴露的鉤」(hook),即一種趨向於被投射品質的行為的傾向。當一個人說別人有某種權力欲時,人們通常可以在這個人身上看到這種權力欲,但投射者自己卻矢口否認。也就是說,認識他人的投射比較容易,但認識自己的投射就很難甚至很痛苦。「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可以很精闢地表達投射的這種性質。
2
人際交往中的投射
在人際交往中,投射會出現在很多方面。認知方面,自己覺得好的東西,就以為其他人也覺得好;情感方面,對於喜歡的人,越看越覺得優點多,對於不喜歡的人,越看越討厭,到處是缺點;願望投射,把自己的主觀願望強加於人……
投射效應中有個負面典型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滿口謊言的人,總覺得別人在騙自己;貪婪的人,覺得別人也視錢如命;嫉妒心強的人,傾向於將別人的行為歸為嫉妒;自卑的人,別人隨便一句話都覺得是在嘲諷自己;作弊的人總會申辯,哪個人不作弊?……
3
投射的三種類型
有學者提出投射有三種類型:經典投射、歸屬投射、補足投射。
. 經典投射,個體並未意識到自己的不稱心特性,而將這些特性加到他人身上。這種情況下,個體不僅壓抑了這些特性,還把它們投射到他人身上。有研究指出,那些不了解自己有吝嗇、固執等特徵的人,相較於有同樣特徵卻了解自己的人,前者更容易將這些特徵投射到他人身上。
. 歸屬投射,個體意識到自己的不稱心特性,認為他人也具有同樣的特性。Holmes指出,個體更願意把這些特性投射到自己喜歡或尊敬的人身上,達到減少焦慮的目的。
. 補足投射,個體意識到自己的某些不稱心特性,卻把產生特性的原因歸咎於他人。這種投射能使個體為自己的情感或行動尋找理由,以減輕內心焦慮。
相關文章:
移情的發展階段,在道德與美學中的重要意義
移情,基本概念,常見的幾種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