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2日是2019年的第一個工作日,寒潮籠罩下的海口冷雨淅瀝,海邊凌風入膚,省委書記劉賜貴一行櫛風沐雨,就推進「海澄文」一體化、加快區域協調城鄉融合發展,赴海口、文昌調研。
文明東過江通道是南渡江上的第一條過江隧道,也是海口江東新區的重要交通工程,目前已經開始圍堰施工。劉賜貴一行來到這裡,向全體建設者致以新年的問候,鼓勵大家拿出「百日大會戰」「百日大行動」的勁頭,在保證質量安全的前提下加快進度,打造精品工程。他指出,海南相繼開工一大批項目,各有關部門要進一步優化服務,簡化審批,倒排工期,充分體現「2019落實年」的要求。
劉賜貴實地走訪海口市民遊客中心,詳細了解12345指揮中心的運行情況,肯定海口打造「智慧城市」的進步,要求政務大數據充分體現系統性、聯動性、完整性、協調性的要求,對城市管理和旅遊服務各方面的實時情況心中有數,更好服務市民遊客。
2019年1月2日,省委書記劉賜貴赴海口、文昌、澄邁調研「海澄文」一體化工作情況。圖為在鋪前大橋建設現場,劉賜貴仔細了解大橋建設、鋪前中心漁港等省市戰略性重大工程建設情況。海南日報記者王凱 攝
在江東新區規劃展示中心,劉賜貴強調,江東新區作為海南自貿區自貿港建設的示範區,一定要發揮海南最大優勢,在規劃建設中充分體現生態要求,貫徹生態理念,形成獨具海南特色的總部經濟集聚區。
江東大道向東,主體工程全部完成的鋪前大橋,如同一條巨龍橫跨大海,連接起海口文昌。劉賜貴對工程建設克服科學難題,創造多個國內第一表示讚賞。從大橋往東,嶄新的文昌濱海旅遊公路連接起多個原本僻靜的海灣,劉賜貴要求有關部門著眼長遠,將「五路」理念融入海南每個交通基礎設施。
在龍樓魯能山海天項目環保督察整改現場,劉賜貴對原來侵佔海岸的建築整體後移,岸線復綠成為休閒公園表示肯定。他要求各級各地堅決落實環保督察和海洋督察的整改要求,切實解決存在問題,同時對新建項目嚴格把關,把海南「最大本錢」保護好;建議有關單位在此設立標識,告訴後人這段故事,彰顯海南環保決心,教育更多人增強環保意識。
劉賜貴一行實地考察了文昌航天超算大數據產業集群項目的規劃準備情況,勉勵企業找準海南航天產業的發展方向和特色,以需求為導向,打造該領域全國最先進的產業集群,逐步做大做強。
夜幕降臨,劉賜貴一行在回程中不辭辛勞,專程走訪了海口繞城高速美蘭機場至演豐項目工地。他強調,江東新區的每個項目都要精雕細琢,以久久為功的毅力打造精品,從一個個項目點滴匯聚起高質量發展的江東新區。
省委常委、常務副省長毛超峰,省委常委、秘書長胡光輝,省委常委、海口市委書記張琦及省直有關部門、海口、澄邁、文昌有關負責人參加調研。(彭青林)
相關新聞:
「海澄文」交通一體化駛入「快車道」
1月2日,海文大橋建設現場,工人們正在加緊橋面施工。海南日報記者 王凱 攝
海南日報文城1月2日電(記者 李佳飛 計思佳 彭青林 陳卓斌)從高空俯瞰,橫跨鋪前灣海域的海文大橋,猶如一條巨龍,連接起海口江東大道和文昌濱海旅遊公路。海文大橋建成通車後,海口至文昌鋪前的車程將縮短至20分鐘。
「以前從文昌鋪前去海口,走老路要3個小時的車程。後來海文高速通車,途經三江、羅豆等地也要1個半小時左右。」今年71歲的退休教師張光濃高興地告訴記者,以後從海口出發,順著江東大道,過了橋就能回到鋪前老家了。
協同發展,交通先行。近年來,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海口、澄邁、文昌三地牢固樹立「一盤棋」思想,積極謀劃和推動了海文大橋、江東大道、海口繞城高速等一批重大交通基礎設施項目建設,「海澄文」一體化發展駛入「快車道」。
高位謀劃 一張藍圖幹到底
中國有句古話「遠親不如近鄰」,以地緣優勢促進合作共贏是一種趨勢。早在2015年6月,時任省長劉賜貴在海口調研時,就曾作出推行「海澄文」一體化的重要戰略部署,提出「以三市縣佔全省1/6的土地,聚集全省1/3的人口,貢獻全省1/2的GDP」的戰略目標。
2017年5月,省委常委、海口市委書記張琦率隊到文昌考察,強調必須牢固樹立「一盤棋」的思想,在「多規合一」引領下,堅持「一張藍圖幹到底」,努力打造區域合作典範,加快推進「海澄文」一體化。
同年7月,省發改委印發《海澄文一體化綜合經濟圈發展規劃(2016-2030)》。
為加速基礎設施一體化進程,海口市充分依託美蘭空港、海口海港,積極推進「東西雙港驅動」,支撐「海澄文」一體化區域大發展。同時,海秀快速路二期、繞城高速二期相繼開工建設;江東大道二期路網預計年底實現功能性通車;美蘭機場二期,新海港區三期,馬村港區三期、四期,定海大橋海口段連接線等項目穩步推進。
在澄邁,位於老城經濟開發區的盈濱海灣大橋飛架南北、氣勢磅礴。作為「海澄文」一體化經濟圈首個建成的重大基礎設施,這座大橋為市民遊客自海口市區穿行至澄邁老城新增了一條便捷的通道。
與此同時,澄邁縣按照互聯互通、共建共享的原則,加快了「五網」基礎設施建設,完成了老城快速幹道(國道G225澄邁段)改建工程,加快了疏港公路的拓寬升級改造等,並將老城經濟開發區納入海口城市輕軌規劃建設範圍,拉開了區域發展的交通「骨架」。
高效推進 多項指標創第一
進入1月的瓊北,細雨霏霏,氣溫驟降。但在海口文明東越江通道、海文大橋、海口繞城高速二期等重要交通基礎設施項目的施工現場,機器聲轟鳴,工人們忙碌,一派火熱朝天的建設景象。
「高水平規劃、高標準建設、高效率推進,是貫穿『海澄文』基礎設施一體化建設的重要原則。」海文大橋施工方、中國公路工程諮詢集團海南海文大橋項目指揮部指揮長吳敬武告訴記者。
作為文昌木蘭灣規劃區與海口江東組團對接的關鍵節點性工程,海文大橋從規劃之初就備受各界關注,是我省有史以來投資規模最大、橋塔最高、跨度最長的獨塔雙索麵鋼箱梁斜拉橋,也是國內防震、抗風級別最高的跨海大橋,更是目前國內唯一跨越地震活動斷層的跨海大橋,刷新了多個海南和國內建橋第一的紀錄。
「為響應海南自貿區、自貿港建設號召,以及支持『海澄文』一體化發展,項目參建單位在保證安全質量的前提下,加大投入、克服困難,計劃將於2019年春節提前貫通。」吳敬武說,目前,每天約有300餘名工人在進行收尾趕工。
離海文大橋不遠處,我省首個跨江隧道工程——海口文明東越江通道項目施工現場也是一片繁忙。「越江通道的規劃不僅是為了擴容,更是為了拉開城市格局,推進南渡江兩岸由『軸線』布局模式轉向『網絡化』均衡發展模式。」海口市政府相關負責人介紹,該項目自開工以來,一直採取南渡江江東、江西同步施工的方式,以加快推進施工進度。
高度融合 三地同下「一盤棋」
2018年12月28日凌晨,隨著最後一遍清理工作完成,海口江東大道(二期)實現功能性通車。文昌市發改委相關負責人表示,該項目對發揮海口輻射帶動功能,促進瓊北地區的旅遊資源開發和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意義重大,也有利於文昌藉助更為便利的交通優勢,融入瓊北旅遊圈。
交通先行,以構建互聯互通、共建共享、無縫銜接的綜合交通網絡為基礎,「海澄文」一體化建設正不斷加快,優勢互補、高度融合的開放型經濟初見雛形。
數據顯示,近3年來,「海澄文」區域發展總體快於全省平均水平。從2018年前三季度情況看,「海澄文」地區生產總值1534.7億元,約佔全省經濟總量的43.3%,與2014年佔全省總量40.6%相比,提高了2.7個百分點;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71.2億元,增長19.3%,佔全省總量的27.6%。
在海口繞城公路美蘭機場至演豐段公路項目施工現場,施工方代表、中鐵建崑崙投資集團項目代建指揮長陳三彪告訴記者,海口繞城公路美蘭機場至演豐段公路是海口江東新區成立後的第一個項目,也是海南省交通路網建設重點項目。項目建成後,將成為進一步推進「海澄文」一體化、做大做強瓊北綜合經濟圈的重要交通樞紐。目前,該項目進展順利,具備條件的線段已開始進場施工。
同時,澄邁縣加快了大豐互通立交升級改造,並推進了粵海鐵路海口南站至馬村港區鐵路(貨運)專線、新型建材工業園區至粵海鐵路連接(貨運)專線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