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門檻讀懂楞嚴經》——能聽到楞嚴經名字的人都是有極大福報的

2021-01-09 若水中觀

P71【是時文殊師利法王子,愍諸四眾,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合掌恭敬,而白佛言:「世尊!此諸大眾,不悟如來發明二種精見色空,是非是義。世尊!若此前緣色空等象,若是見者,應有所指;若非見者,應無所矚。而今不知是義所歸,故有驚怖,非是疇昔善根輕鮮。惟願如來,大慈發明,此諸物象與此見精,元是何物?於其中間,無是非是。」】

【略解】文殊師利法王子合掌白佛:「在座大眾沒有領悟你闡發的見精與色空物象之間關係,『無是見者』與『無非見者』的義理。願如來發大慈悲,開示此諸物象和見精的根本性質,以及『無是』、『無非是』的道理。」

【詳解】

此時文殊師利法王子由於哀愍四眾惶悚失守的樣子,而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合掌恭敬,而白佛言:「世尊!此諸大眾不能悟知如來所開發闡明的見精與色空物象之間的關係,以及『無是見者』和『無非是見』之義理。

「世尊!若此現前所緣之色空等萬象,若是見性的話,就應該可以指陳出來;若萬象非見性者,就該看不到。(然而現在指陳不出見精,但又能見色、空、萬象,)是故而今大眾不知這個義理所歸,故有驚怖,並非大眾往昔所積累的善根少的緣故。(善根輕鮮的人是不堪聽受大乘無上妙旨的)。唯願如來大慈開發闡明,此諸所見之物象和見精的根元是什麼,以及於他們中間的關係、『無是見者』和『無非是見』的道理。

【注釋】

「疇昔」:往昔。

「善根輕鮮(xiǎn)」:「鮮」,少。

「於其中間,無是非是」:見精和物象之間的關係,『無是見者』和『無非是見』的道理。

【若水中觀】

此時文殊菩薩站出來,代替阿難作為請法者,是有深義的。

一方面,阿難和大眾此時經過佛不斷的開示顯見,已經到達原來的思維模式的天花板,暫時無法超越。而文殊菩薩過去是七佛之師,是過來人,自然知道此時眾生的心態,而且也知道此諸眾生善根深厚,堪受大法;

另一方面,此時佛要開顯的是佛菩薩所住三摩地的境界,二乘人不可及,所以文殊菩薩最合適配合佛來為眾生表演了。

善根,就是過去生對於福慧資糧的累積。此生積累福慧資糧,就是精進修行。

善根不夠的人沒辦法接受深奧法義的,反而容易導致他們的懷疑和誹謗佛法,無意中造下極大的惡業。

有時候說法是一種慈悲,有時候不說法也是一種慈悲。

像《楞嚴經》這樣的深奧經典,都是有極大善根的人才會堅持學完的。能聽到楞嚴經名字的人都是有極大福報的。聽到了能學習的就更少了,學習能堅持到底的就少之又少了。

能讀到此處的同修們,千萬不要生退心啊,繼續堅持下去。

P72【佛告文殊,及諸大眾:「十方如來,及大菩薩,於其自住三摩地中,見與見緣並所想相,如虛空華,本無所有。此見及緣,元是菩提妙淨明體,云何於中有是非是?文殊!吾今問汝:如汝文殊,更有文殊是文殊者?為無文殊?」】

【略解】佛告訴文殊及諸大眾:「見與見緣以及所想相,本無所有,根元是菩提妙淨明體,『無是見者』和『無非是見』都是戲論。」

【詳解】

佛告文殊及諸大眾:「十方世界的一切如來,以及諸位分證法身的之大菩薩,於其所自證、自性所安住的三摩地中,能見之見分與所見之緣(相分),以及在此基礎上分別心所起的妄想之相,都如病眼所見到的虛空花一樣,本來就是沒有的。(從本以來即無所有,唯心妄現,是故萬象之中無是見者。)又此能見之見分及所緣之相分,其根元是菩提本心之本妙、本淨、本明之真如本體,云何於其中有『無是見者』與『無非是見』的迷惑與戲論?文殊,吾今問你:你是文殊,你這一個真身裡面是否還有一個文殊叫是文殊,或者真身裡面沒有文殊?」

【注釋】

「大菩薩」:菩薩摩訶薩。此為圓頓菩薩之境界,法身菩薩境界。

「於其自住三摩地中」:「自住三摩地」、「自受用三昧」、「自性三昧」即指首楞嚴三昧;此定即是佛定,唯有佛及大菩薩堪能。於密教中即稱為「本尊三昧」,以為本尊所自證、自住者。

「見與見緣並所想相」:「見」,能見之性;「見緣」,所見的一切物象,為見分之所緣,故稱為「見緣」。「所想相」,即分別心所起諸妄想之相。按《大乘起信論》,「無明不覺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六粗」,「無明」屬於三細裡面的「無明業相」;「見」是三細裡的「能見相」,見分;「見緣」是三細裡的「所見相」,相分。「所想相」就是六粗,相對前面三細顯得粗,但也是很微細的心識活動:智相,相續相,執取相,計名字相,起業相,業系苦相。

「如虛空華(huā),本無所有」:「虛空華」,虛空花。病眼所見,而空中實無華。「本」,從本以來。第八識之見分與相分,乃至第六識的種種妄想之相,內外一切法,從本以來,即無所有,俱是眾生以翳眼所見,唯心妄現。然此知見為佛知見,唯佛及大菩薩,於自住之首楞嚴大定中,方能朗朗照了,現量知見。這兩句話是佛在說明「萬象之中無是見者」。

「此見及緣,元是菩提妙淨明體」:「緣」,即「見緣」。這能見之見分,及所見之相分,原本皆是自性菩提本心的妙淨明體,皆是如來藏真如本體所現,本是一真,更無他物。若以波浪和水比喻的話,波浪是相,水是本體。一切波浪都是水(「萬象之中無非是見」)。

「云何於中有是非是」:既然所有的波浪都是水,哪裡還有是水、或不是水(萬象是見性,萬象不是見性)的爭執與迷惑呢?

「如汝文殊,更有文殊是文殊者?為無文殊?」:如你本來文殊,是否還有一個是文殊的人?或者沒有文殊這個人?

【若水中觀】

這段是佛第四次徹底開顯心性。是最甚深無上之法,涉及到第八識之見分與相分,這是只有佛及大菩薩入於自受用三摩地才能現量照見的,所以阿難及大眾皆迷惑不解,乃至惶悚失守。

故文殊菩薩做當機眾,幫助眾生比量了解佛這番徹底顯性的經文。

古大德一般都用《大乘起信論》來詮解真心顯相的運作原理的——「無明不覺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六粗」。

三細相(第八識):①業相;②轉相;③現相(境界妄現)。

六粗相:①智相(俱生法執);②相續相(分別法執);③執取相(俱生我執);④計名字相(分別我執);⑤起業相;⑥業系苦相。其中①②為第七識,③④為第六識。

所謂「三細」,為於如來藏清淨法體中,一念無明妄起,欲有所見,於是轉第八識為阿賴耶識,這就是三細中的第一細「業相」或「無明業相」。

有「所」就有「能」,於是又一轉,成立能見之「見分」,這就是第二細的「轉相」(義為轉清淨之心體為有能見分。)

有「能」又有「所」,於是又一轉,而成立異相、同相、非同非異之世界、虛空與眾生相,此即是第三細之「境界妄現相」,簡稱「現相」。

所以本經下面有偈說:「迷妄有虛空,依空立世界。想澄成國土,知覺乃眾生。」

這都是從真起妄,而妄有之虛空、世界、及眾生,實皆自心現量。

此處的虛空、世界、與眾生,都指的是細境,那麼與粗境有何差別呢?

這些細境,只在本識中結暗為色,即根身、器界與種子三類的「性境」,作為粗境之胚胎而已。

依此細境之胚胎,再長養出六種粗境,即經中「所想相」。

所想相即六粗:

智相——心依賴所緣境發起最初微細分別,產生「愛」或者「不愛」;

相續相——智相當中的分別心持續相續不斷,形成苦樂,起惑造業,維持生死輪迴;

執取相——在相續分別的基礎上,形成了執著和取捨,苦樂感受被強化;

計名字相——執著取捨進一步強化,妄立虛假的名字相、名詞等加以計較執著;

起業相——執著和取捨苦樂,維護名字、榮譽、利益等概念,發動造作事業,造種種業;業系苦相——隨業受報,生死死生,不得自在。

由此可見「見與見緣並所想相,如虛空華」,均是由一念無明而生起的虛妄境界。

但同時,「此見及緣,元是菩提妙淨明體」,這些虛妄的本元,卻是真妙明心之起用。猶如波浪相和水體均為溼性,其性不二,故稱一真法界。

「文殊」在此比喻一真法界,一真法界即是一體,本來就沒有是非二相。

於是佛說你是文殊,你這一個真身裡面是否還有一個人是文殊,或者真身裡面沒有文殊?

我們來看下文文殊師利菩薩是如何回答的。

另外,蕅益大師在《楞嚴經文句》裡,對這段佛第四次徹底開顯心性的解讀非常好,文字並不複雜,筆記下來供大家參考:

自住三摩地者,所謂自受用三昧,即大佛頂首楞嚴王三昧是也;如來究竟,菩薩分證,故皆能知法自性,徹法源底,不墮是非是妄想中也。

見者,八識能緣之見分,見緣者,八識所緣之相分,此二即是依他起性;如以麻為繩,亦如依於真月捏成二月也。

所想相者,於此相見二分,不了惟是依他起性,妄生我法二執,名為徧計執性;如以繩為蛇,亦如迷天上月捉水中月也。

如虛空華本無所有者,不惟徧計本空,抑且依他如幻;如麻上不惟無實蛇相,亦並無實繩相,真月不惟無影相,亦並無二相也。

此見及緣元是菩提妙淨明體者,以真如不守自性,於自證上幻成見相二分,只此二分,全是自證之體,正隨緣時而常不變;如繩二分,全體皆即是麻,如天二月,全體即是真月,云何可分是與非是耶?

既知繩即是麻,二月惟一,則雖指蛇即麻,指影即月,亦無不可;但徧計無體,故不說之。

此菩提,亦指四智菩提:所謂第八識之見相二分,元是大圓鏡智菩提妙淨明體;第七識之見相二分,元是平等性智菩提妙淨明體;第六識之見相二分,元是妙觀察智菩提妙淨明體;前五識之見相二分,元是成所作智菩提妙淨明體。

寂照不二,故妙;照而常寂,故淨;寂而常照,故明。

又既是菩提妙淨明體,亦即涅盤元清淨體——妙故,即是性淨涅盤;淨故,即是方便淨涅盤;明故,即是圓淨涅盤也。

P73【「如是,世尊!我真文殊,無是文殊。何以故?若有是者,則二文殊;然我今日,非無文殊,於中實無是非二相。」】

【略解】【詳解】

文殊答言:「如是,世尊!我是文殊真體,真體內不會另有一人是文殊的。為什麼呢?若有另外一個稱為是文殊的話,就有二個文殊了(然而只有一個文殊);同時,我今天在這裡,我真體內並非沒有文殊(因為我就是文殊);所以我這真體內實在不能說『是有文殊』和『非有文殊』(這兩種說法都是虛妄)。」

【注釋】

「我真文殊,無是文殊」:我是文殊真體,更無另外一個人稱為「是文殊」。

「若有是者,則二文殊」:若有另外一個稱為「是文殊」的,那就變成有二個文殊了。筆者認為,此句猶如後文「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的翻版。

「然我今日非無文殊」:但我現前確實是就是文殊,並非沒有文殊真體(喻真如本性有真體,不是什麼都沒有。)

「於中實無是非二相」:在一文殊體中,實在沒有「是文殊」、或「非文殊」二相可說。一真法界裡論是論非,皆是戲論。

P74【佛言:「此見妙明,與諸空塵,亦復如是。本是妙明無上菩提淨圓真心,妄為色空及與聞見。如第二月,誰為是月?又誰非月?文殊!但一月真,中間自無是月非月。是以汝今觀見與塵,種種發明,名為妄想,不能於中出是非是。由是真精妙覺明性,故能令汝出指非指。」】

【略解】佛繼續說:「所以你們認為見精『現在你前』是錯誤的妄想,種種前塵物象以及依此而產生的種種發揮闡明,都是妄想分別的二法,沒辦法從中超越『無是見者』和『無非是見』兩種局限。只有明了這個真精妙覺明性,本是一真,才能令你們超越『指得出來』和『指不出來』的局限。」

【詳解】

佛言:「此妙明的見精,與諸空、塵象,也是這個道理。其本體是妙明無上菩提本來清淨圓滿周遍之真如本心,由最初一念妄動,故轉妙明為無明,因而虛妄地化為所見之色、空,及能聞能見之見精。譬如捏目而見第二月,誰為真月?誰為非真?文殊,只有一月真(捏目之手鬆開即見),中間自無是月與非月。

「所以你們認為見精『現在你前』是錯誤的妄想,種種前塵物象以及依此而產生的種種發揮闡明,都是妄想分別的二法,沒辦法從中超越『無是見者』和『無非是見』兩種局限。只有明了這個真精妙覺明性,本是一真,才能令你們超越『指得出來』和『指不出來』的局限。」

【注釋】

「此見妙明,與諸空塵」:妙明之見精與所見之萬象。「空、塵」概括一切物象,即萬象。

「亦復如是」:這是與「真文殊、是文殊、非文殊」的比喻作法合:妙明之見精與所見之萬象,與文殊一樣,只有一真之體,並無是與非。

「無上菩提」:菩提有三種——二乘菩提(證一切智);菩薩菩提(證道種智);佛菩提(證一切種智)。佛菩提至高無上,即無上菩提,一切眾生與佛並皆有之,只是眾生自迷不覺,為妄想分別執著塵勞所覆蓋。

「妄為色空,及與聞見」:「妄」,虛妄,以非有而幻化似有,故是虛妄。「色空」,所見之相分。「聞見」,能聞與能見,即見分或見精。

「如第二月」:如捏目所見的第二個月亮。「捏」,比喻一念無明妄動;「目」比喻本覺本明。眼睛本來明亮不花(本覺、本明),一捏之後不能聚焦(轉本明為無明);不能聚焦看月亮時,就看到有第二月(從真起妄)。

「誰為是月?又誰非月?」:對捏了眼睛而見到兩個月亮的人來說,他就會產生疑問:「到底哪一個是真的月?又哪一個不是真月?」其實放手即真。比喻一真法界,唯是一真如體,更無是非、真假。

【若水中觀】

至此,第八番顯見——顯見不分結束。從P66-P74段,算是這八番顯見裡面篇幅最大的了。因為越到後面,義理越艱深,自然佛要通過種種方便開示眾生,所以篇幅大了。

此番顯見不分的目的是讓阿難和大眾領會一真法界不二法門之真義。

在第六番顯見——見性不雜裡,顯示見性迥脫根塵;第八番顯見——見性不分裡,又顯示見與物不分。第六番顯見性之「明」義,第八番顯見性之「妙」義。這兩番顯見又同時顯見性之「周遍圓滿」義。

第二番顯見——顯見不動和第七番顯見——顯見無礙中,顯示「不動」義。

第三番顯見——顯見不滅,顯示「不生不滅」義。

第四番顯見——顯見不失和第五番顯見——顯見不還中,顯示「常住」義。

上述七番顯見,均含有「常」義。

結合第一番顯見——顯見是心非眼,此心『常、住、妙、明、不動、周圓』的妙真如性就全部開顯完畢了。

阿難尊者此時仍未完全開悟,心中仍有迷團。因為當時古印度外道也有主張「真我遍滿十方」的自然外道,似乎也有佛開示的妙明真心的某些特質,所以心存疑慮,向佛諮詢。

相關焦點

  • 楞嚴經解釋:楞嚴咒功德利益讀誦
    諸位師兄都知道誦持楞嚴咒語會得到無上的功德和福報,那是因為和楞嚴咒在佛學中的地位有很大的關係,楞嚴咒被奉為萬咒之王,同時也是佛學中最重要,最長的一個咒語,很多人都是喜歡將楞嚴咒做成護身符一樣的存在,他們將楞嚴咒製作成可佩戴的視頻,佩戴在自己的身上,有時候它們的家裡也會懸掛上楞嚴咒,以此來達到退避諸邪和保一家安寧的目的
  • 《楞嚴經》釋疑:楞嚴經怎麼背誦
    其實楞嚴經的背誦方法是每個人都不一樣的,我們可以將自己的背誦楞嚴經的經驗分享一下,到時候諸位師兄可以選擇自己喜歡方法修行。下面就是末學的背誦楞嚴經的方法和經驗:1、基礎之一(楞嚴咒先背熟;楞嚴咒熟背後可增強背經信心,同時亦可得咒力加持)儘量每天堅持拜佛 拜懺 以消業積福 祛除我慢2、儘量一心不亂,嚴持淨戒,恭讀全經100部以上(以達到經文熟練,消除文字障) 經文熟練後,法師警示我們一定要避免讀三句經(如是我聞,一片妄想,信受奉行),若伏滅妄想,心定在經文上,功德不可思議。
  • 楞嚴經常識:楞嚴經咒背誦方法
    楞嚴咒出自《楞嚴經》,全稱「佛頂光明摩訶薩怛多般怛藍無上神咒」。《楞嚴咒》是咒中之王,亦是咒中最長者(2622字),佛經上說這個咒關係整個佛教的興衰,加持力量無比強大。世界上只要有人持誦楞嚴咒,就是正法存在。在寺廟中,《楞嚴咒》是早課的必誦之咒。
  • 楞嚴咒的秘密之:楞嚴咒為什麼要安排在楞嚴經的第七卷
    熟悉佛家文化的人,大概都會對楞嚴咒有所了解。楞嚴咒是一條長達2600多字的長咒語,出自《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因為出自楞嚴經,所以大家習慣於稱之為楞嚴咒,在楞嚴經中對這條咒語給出的名稱為:佛頂光明摩訶薩怛多般怛囉無上神咒,又名:大方廣妙蓮華王十方佛母陀羅尼咒。
  • 每天十分鐘,學習《楞嚴經》|歷代高僧對《楞嚴經》之評價
    使人轉物同如來,彈指超無學者,無尚《楞嚴》矣」!  明·交光真鑑大師:  「是則斯經也,一乘終實,圓頓指歸。語解悟,則密因本具,非假外求;語修證,則了義妙門,不勞肯綮,十方如來得成菩提之要道,無有越於斯門者矣夫」!
  • 永遠不要瞧不起讀《楞嚴經》、《心經》、《金剛經》的人
    王安石曾經寫一首詩勸女兒讀《楞嚴經》:秋燈一點映籠紗,好讀楞嚴莫憶家。能了諸緣如夢事,世間唯有妙蓮花。他不僅對《楞嚴經》進行校正,還親自註疏此經。8.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生死相續,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淨明體,用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輪轉。《楞嚴經》是歷史上經典的佛法百科全書,號稱開悟的利器,極其富有文學價值,有人曾說:「自從一見《楞嚴》後,不讀人間糟粕書。」2、《金剛經》:《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來自印度的初期大乘佛教,是佛教中國最著名的經典之一。
  • 每天十分鐘,學習《楞嚴經》(90)|太虛大師:楞嚴大意
    民三四、在普陀著《大佛頂首楞嚴經攝論》。民九、在湖北演講,編成《楞嚴研究》。《楞嚴經》對於本人自身修學上,亦有因緣。故今講大意,殊覺深切有味。三、空出:萬物出於有,有出於無,虛無為道本,虛無為萬有出生的根源。如中國的道家。在印度亦有虛無外道,萬物之本,歸之於空。上列各種學說,離合錯綜,非常複雜。舉其大要,約分前述三類。 如上所述,宇宙變現,似有一定體相不可踰越之界限。其實三界眾生生死流轉,無始無明迷惑顛倒,起煩惱業,得分段報,而有一切大小、自他等差別。
  • 別小看那些讀《金剛經》、《楞嚴經》、《心經》的人
    人們常說:「《金剛經》破色相,《楞嚴經》破空相,方顯《心經》。」在佛教的語境裡,「色」指代世間一切存在的實體,「空」指真空的本體,也指幻象,「相」的含義更宏大,指人心中的執念。所以,《金剛經》看世界,《楞嚴經》看自己。那這幾部經書又都是誰寫的,怎麼流傳進中國的呢?
  • 誦讀楞嚴經有何功效?這幾點學佛的人千萬牢記
    楞嚴經,作為佛教經書中的重要典籍,其影響力可謂不言而喻,同時楞嚴經被佛教的人譽為」經中之王「,是因為此經關係到佛教的興衰,相傳楞嚴經是支持著天地沒有毀滅的靈書,所以深受佛教及學佛者的追捧與親睞,但提及楞嚴經有何功效,所有學佛者的答案都各有不同,為了讓學佛者能明白楞嚴經的功效,我特意查閱了功德人生
  • 修佛之人必讀《楞嚴經》,讀得越多,開悟越快
    凡讀懂楞嚴之人,無不被其周密斟細的思辨,和深奧幽微的哲理所傾倒,而拍案叫絕。歷史上,有無數曾經誤以為佛法為愚學的人,讀了楞嚴後即誠心折服。因此,本經歷來又是接引知識分子的利器、降服外道的金剛杵。慧律法師在講經中曾笑言:「你去看看楞嚴經,佛的那個智慧,嚇死人!」《楞嚴經》不僅是一部佛學大全,亦是菩提路上的明燈,修行過程中的照妖鏡。
  • 讀《楞嚴經》、《心經》、《金剛經》:讓你找到真實的自己
    現代人很忙,忙於工作,忙於家庭,忙於所謂的世俗人情,慢慢地,很少有人能抽出一點時間來認識自己。如果你有時間,可以看看鏡中的自己,是不是有點兒陌生了?前段時間,有個停車場的男人火了。下班回家,在車裡足足待了半個多小時。出門工作,和人打交道,心靈已經疲憊不堪,想到回到家裡,要面對一大堆的柴米油鹽醬醋,中年人難免陷入「崩潰」之中。
  • 妙湛總持不動尊,首楞嚴王世稀有!楞嚴經是如何輾轉來到我國的?
    同時我們也懂了一個道理,一切經歷都不是沒用的,如果阿難沒有摩登伽這一劫,也不會有這樣的機遇,讓我們有機緣學習如此精妙的法。人的閱歷不見得都是開心的美好的,但並非都是沒用的。看待任何問題也是這樣,雖然我們遇到了不好的事,如果用消極的心態去接受,那我們只會當做是破財免災,倘若是用積極的心態,說不定能發現不一樣的事。
  • 《楞嚴經》五陰本因同是妄想
    若妄元無,說妄因緣,元無所有。何況不知,推自然者?是故如來,與汝發明,五陰本因,同是妄想。】五陰區宇的五十種陰魔到這裡已全部介紹完畢,於是佛開始對以上所說法義作總結。佛說:如是所說楞嚴大乘法門,先於過去世恆河沙那麼多的劫數中,有微塵數那麼多的如來,都是因得楞嚴法門而心開意解,開悟自性,終得無上大道的。
  • 佛教:隨緣在《楞嚴經》中原來是這種意思,你可能還不知道
    《楞嚴經》第121課妙湛總持不動尊,首楞嚴王世希有。銷我億劫顛倒想,不歷僧祇獲法身。願今得果成寶王,還度如是恆沙眾。將此深心奉塵剎,是則名為報佛恩。伏請世尊為證明,五濁惡世誓先入。令我早登無上覺,於十方界坐道場。舜若多性可銷亡,爍迦羅心無動轉。這一段,特別有加持力。妙湛總持不動尊,首楞嚴王世稀有,這兩句是贊什麼呢?贊佛和法的妙,贊佛贊法。第一句贊的是能說之佛,首楞嚴王是贊所說之法,因為《首楞嚴經》不是佛說的。後三個字世稀有就是讚嘆這個人和法都是非常世間稀有的,三寶。
  • 誦楞嚴咒好處多,看看《楞嚴經》裡怎麼說?
    在《楞嚴經》中佛告訴弟子們,末法時期想有禪定,不誦楞嚴咒無有是處。可見楞嚴咒對我們有多麼的重要,法師也常說:誦楞嚴咒,下下根基增長,上上根基成就,我們業障如猛風吹沙一樣,日漸消損!好像開水澆冰,慢慢就化了,不知不覺中你明白了很多道理,不知不覺你業障消了,不知不覺你有智慧了,不知不覺你做到了,不知不覺你莊嚴了。
  • 《無門檻讀懂楞嚴經》連載:世界和眾生、山河大地是如何形成的
    世尊常常推獎我是最擅長說法的人;而我現今聽聞如來所開示的精微奧妙法音,就像一個聾子在百步之外聆聽蚊蚋的聲音,連看都看不到,更何況能聽到!佛雖然已經宣說明白萬法即藏性的道理,去除了我很多的疑惑,但是我還沒有完全究竟的詳細了解此義而達到沒有疑惑的地步。「世尊!如阿難等有學眾生,雖然頓開悟本覺妙心,但是習氣還沒有漏盡。
  • 楞嚴經·卷七|楞嚴咒的出世間功德(05)
    「行、住、坐、臥」四威儀皆能令善知識感到滿意,故而在恆何沙數的如來會中被推舉為大法王子,成為如來弘揚佛法的左膀右臂。這裡不免要和世間人做一下對比。一方面,如果將心比心的想,當看一個人不順眼時,是不是對他的行、住、坐、臥都看不順眼,既然如此,如何還能將他放在身邊,重用於他,為自己添堵呢?
  • 《楞嚴經》:釋迦牟尼七日成佛,「打禪七」到底多重要?
    眾所周知,《楞嚴經》是一部極重要的大經,也可以說是一部佛教修行大全。《楞嚴經》在古代被收入《禪門日誦》中,成為了僧眾每日必做的早課;而在歷代在打禪七之前,都要先修七日到七七日的「楞嚴法會」。因此,到現在還有很多寺廟的僧人每天的早課都會誦讀《楞嚴經》。由此可見,楞嚴咒對於修行人是非常重要的。
  • 楞嚴經常識:楞嚴咒如何背誦
    其實很多人現在都比較注重家中的避邪,所以很多人都在家中掛上了楞嚴咒,還有的人就想要將楞嚴咒背誦下。但是苦惱於楞嚴咒的背誦並不是那麼簡單的,所以說我們要找到正確的背誦楞嚴咒的方法才可以:1.利用手機記憶進入網站或將楞嚴咒全文下載到手機,利用上下班手機,或是工作休息時間看上幾眼,能讀幾句是幾句。每天重複讀誦,不用花專門的時間,也不影響工作和生活。
  • 楞嚴經·卷三|小結、及讀者討論與互動(29)
    繼續邊讀邊聊《楞嚴經》。第三卷的脈絡相當清晰。首先,觀照六入,看看六根的真相。當六根緣六塵,居根、塵中而顯發出見性、聽聞性、嗅聞性、知味性、知覺性和覺知性等覺性,這些覺性所覺知的六根和六根勞相,皆是因分別和執著而產生的菩提瞪發勞相。這些菩提瞪發勞相是從哪裡來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