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昌文方法:儒家思想就是向內求!

2021-01-10 騰訊網

行有不得反求諸己。事情,都是我的錯,我要想辦法解決,跟任何人沒關係。這就是儒家思想。儒家思想就是凡事向內求。

把自己那一個環節做好,那一個小點做好,做到極致,自然有人跟您合作,您就會活得越來越好。金錢是對您做好事情的獎勵。

儒家思想,是講究要求自己的。我自己的工作有沒有做到位?我的人格修養如何?做沒做到位?我的小事,是不是做好了?儒家不太關注別人,要求別人,也就是嚴於律己,寬以待人。大多數凡人,是天天在網絡上說別人的不是跟我看看自己以不是做調益方向,多想想自己什麼沒做到位,而不是成天指責別人。我們的核心思想,永遠是向內求。

我們沒賺錢,沒出單,就是我們沒流量。我們沒有認認真真做音頻、視頻、文章。我們的文章沒價值,我們沒有去關注同行。

一切事,都向內求。自己沒本事,成天怪別人是沒有什麼意義的。一切事,都是自己內部的原因。

我們找女朋友,找的女朋友拜金,貪慕虛榮,沒有大家風範,也是我們自己的事情。說明我們眼光有問題,說明我們的判斷力有問題。我們一切都是修正自己,這就是王道思想,就是儒家思想。

相關焦點

  • 陳昌文:看一個人的面相,就能知道一個人的財富,一個人的未來!
    我們社群,天天講儒家思想,就是提升德行,提升人的面容。讓人看起來,就能發財。我們社群,改善人的面相。心地。。我們的儒家思想系統,傳統文化系統。——陳昌文4、人的語言系統,面相,都來至於自己的起心動念,壞人就是壞的面相,吸引不了財富。好人,就是好人面相,吸引得了財富。
  • 儒家的核心思想「仁」是什麼?
    圖片來自網絡儒家的「仁」是什麼「仁」是儒家最基本的社會倫理範疇,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其他的禮、義、廉、恥、孝、悌、忠、信等無不圍繞仁展開,三綱五常是儒家倡導的基本社會倫理準則,而「仁」是五常之首的地位。所以,了解儒家思想,首先就要理解儒家的「仁」的基本涵義。「仁」的本意是親和的意思,指人和人之間互相親愛。《說文解字》仁,親也。孔子明確提出:仁者,愛人。儒家認為應當用「仁」來處理倫理社會關係,主張人和人之間應該互相尊重、互助和友善,而孝悌則是「仁」的根本。在孔子看來,人應該友愛大眾,親近賢德的人(《論語·學而》)。
  • 《陳昌文讀書會》陳昌文:人生的大半痛苦,都是由不合適的人際關係帶來的。
    ——陳昌文儒家思想,非常注重交朋友。益者三友,損者三友。一個人交到了壞朋友,就會被影響成壞人。千萬別以為自己可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這是幻想自己的德行比普通人高,這是不可能的。遠離壞人,德行差的人,儘量交往德行好的人。這才是個儒者。
  • 了解儒家思想,明白孝悌的重要意義
    落實孝悌之道的意義在儒家的經典中,關於悌的論述,往往是和孝連在一起的,因為「孝悌」是維繫家族血脈傳承最重要的紐帶,而且孝悌的實現,不僅是一家一姓之事,它是儒家真精神的外化和體現。在家族內,兄弟友愛,家庭才會和諧,不讓父母因兄弟不和而擔憂,這是對孝的初步延伸。走出家門,在外以對待親兄弟一樣的態度對待尊長,正所謂「入則孝,出則悌」,這是孝的再度延伸。
  • 儒家思想的《十三經》
    以儒家思想為代表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著千百年來中華民族的思想觀念和價值追求,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和精神動力。我生在孔孟之鄉,對儒家文化有著濃厚的興趣。2014年初,縣委宣傳部推出廣場儒學講堂,從北京請了一位社科院教授講了第一堂課。第二堂課由縣宣傳部副部長宣講。機緣巧合,並不算太熟悉儒家文化的我,被縣委宣傳部選定講第三講,我當時演講的題目是《百善孝為先》。演講後的反響還不錯,時任縣委常委、宣傳部長一直堅持聽到結束,並愉快地與我合影留念。
  • 先秦儒家論玉的思想視界-姚海濤
    先秦儒家論玉的思想視界——以孔子、孟子、荀子為例 姚海濤(青島理工大學 琴島學院,山東 青島 266106) [摘 要]先秦儒家論玉具有鮮明的學派傳承特徵,在立論上具有明顯一貫性,在入思向度上卻呈現出差異性,可謂「玉」彩紛呈。
  • 解鎖人生快樂密碼,向內求
    小時候的快樂很簡單,小時候的思想很單純。小時候想做一件事情的時候,就會去做。即使做了也不會想太多。而長大之後我們開始顧慮身邊人的看法。總會自我腦補很多戲,覺得別人心裡究竟在怎麼想我呢!殊不知,其實這個世界除了你自己之外,真的沒有人會關注你。很多人都不能真正享受一段感情帶來的幸福感。往往會在感情中患得患失。
  • 中華伏羲八卦正道思想是怎樣被儒家篡改成邪道的?
    中華文化的靈魂是伏羲八卦正道思想,是與決定萬物眾生存在和發展的自然法則想通的正道。八卦代表萬物,五行代表所有不同性質的物質能量的相生相剋動態平衡關係,陰陽說明了自然智慧能量與物質能量的動態平衡關係。不能用儒家個體思維方式思考個體人存在的意義,不存在絕對個體人的意義。個人的存在不是個人的意識決定的,也不是儒家說的是父母決定的,人活著不是意識決定的。人吸收能量與輸出能量的動態平衡關係決定了人體內的能量動態平衡關係,決定了生命存在,這種動態平衡關係不是意識控制的,是本來存在的自然智慧控制的。
  • 癸巳 向內求 有禪機
    圖片來源於網絡1953年和2013出生的朋友,年柱是癸巳,長流水命!因此,癸巳日出生的人,無論男女,由於自帶財官印,無論是涉及到錢財,職務,學歷,思想,職權方面的事,都能 比 其他人 容易得到。癸巳日,是癸水坐正官、正印和正財,財官印連生,循環清正,有權力、有貴氣,生活富裕。
  • 專訪| 香港儒家範瑞平:蔣慶是更純粹的儒家
    百年中,隨著傳統社會的瓦解,生活方式的變化,儒家文化似已成雲煙往事,雖時有儒者賡續其 學、振發其旨,卻難挽其頹勢。然而近年來,中國社會出現了一種向傳統價值和傳統生活的轉向,所謂「國學熱」即其明證。一批被稱為「新儒家」的學者正努力應 對社會現實作出調整,以求在古代思想中,挖掘中國現代化的思想資源。
  • 偽君子與真君子的區別在哪裡,為何有人說儒家虛偽
    儒家思想作為我國代表性傳統文化之一,被冠上「虛偽」二字,大抵在於有私心之人對儒家思想之僵化運用,讓大多數不明所以的人對儒家思想之踐行逐步流於形式,而不知其真意。同時,儒家思想裡面攘括了許多倫理道德知識,以及一些禮儀規範,這些知識和規範,有其在行為上的表現形式。
  • 向內求,觀自在,真誠一些
    【感悟】向內求,觀自在。「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蘇軾之所以是蘇軾,這句話可不是輕易蓋的。聽醫師說,月圓之夜,順產的多,歡樂自然多。無論我們表現出來的是「真相」和「假象」,其實都有價值,我經歷過如此,隨著身體漸復,醫師通知我,練功加大難度;別向外求,別期望外在的東西,中藥的力量有限,還需靠你自己。
  • 創立於先秦時期的墨家思想,與儒家有何不同?為何被長期湮沒
    墨家思想,是由我國先秦時期偉大的思想家和傑出的科學先驅墨子創立的,墨家思想當時與儒家和楊朱思想並稱為顯學(指盛行於世且影響較大的學術派別)。然而我國兩千年來,各個朝代卻都獨尊儒術,墨子和他的思想被淹沒在歷史潮流之中了,現代人們對他的了解也不多。
  • 「三綱五常」,「五倫八德」,儒家思想是精華還是糟粕
    學習傳統文化,尤其是儒家經典,我們經常會看到像「三綱五常」、「五倫八德」這樣的論述,那麼,這綱、常、倫、德,具體是指什麼呢?對於我們又有什麼意義呢?在我國儒家倫理文化中,三綱五常是其重要的思想內核,為歷代儒客尊崇,儒教通過三綱五常的教化來維護社會的倫理道德、政治制度。
  • 楊朱「一毛不拔」的思想學說,為何能抗衡儒家墨家,被世人所尊崇
    而這也是達爾文演化論的思想。莊子受其思想的影響,也提出了放自然,絕仁義,回歸自然的主張。所以楊朱後來又提出了,「知生之暫來,知死之暫往」,從而「樂生」,以"存我為貴",既不能"損一毫而利天下",也不能"悉天下奉一身"。「全性保真,不以物累形」等「為我」、「貴己」的思想。
  • 儒家怎麼看待數據隱私問題——兼論「數據化儒家」的可能性
    而本文的目的之一,也便是本著「消除跨專業對話壁壘」的學術初心,向讀者展示激活傳統文化資源應對新技術時代的可能性,由此甚至為一種具有「數碼化的儒家」(digitalized Confucianism)色彩的新技術路線的發育,提供思想層面上的預備性討論。然而,使得本文的討論得以展開的「元語言框架」,既不來自於現代信息科學,也不來自於儒家傳統,而是來自於馬克思的歷史唯物論。
  • 儒家義務倫理辨正
    但是,如果把整段話綜合加以理解,那麼孟子所要告訴慎子的意思就是,一個君子在侍奉君主時所應盡到的重要義務就是引導君主遵守王道、實行仁政,於是這裡的「務」被賦予「倫理義務」的指向。人生在世,必定要做人、做事,也就是時時處處必定要有所「務」;同時,人生活在各種社會關係中,他人和社會必定會向他提出各種各樣的義務,使每個人不僅必須盡到對自己的義務、責任,還要務必傾力、務必專心。
  • 秋晚」:中秋情思與儒家「八德」相契合
    濟寧市運河文化研究會會長杜慶生就是其中一員,四世同堂的一家人共同觀看了這場晚會,他告訴記者:「繼往開來,濟寧都有兩張文化名片為世人矚目,這就是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文化,以及以京杭大運河為代表的運河文化。今年,中秋晚會將主會場定在曲阜尼山,對於濟寧壯大『兩張名片』提供了絕佳機會。」在杜慶生看來,作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中秋節背後所蘊含的美好寓意與儒家思想的主張是不謀而合的。
  • 讀文|季羨林:佛教與儒家和道教的關係
    這當然是儒家思想,但道教並不違反它。而佛教卻偏偏破壞這一套。在佛教同道教和儒家的鬥爭中,這是對它很不利的一個方面。 按照世界宗教史上的一般規律,宗教都是具有排他性的。在這裡,原因並不像一般人所相信的那樣是由於宗教信仰和學說的不同。如果這樣說,那只是皮毛之論。關鍵是經濟利益。打擊別人,爭取信徒,也就是爭取布施,爭取廟產。佛道鬥爭也不能例外。
  • 人生之道,應該外馳還是內求?
    中華傳統文化中,很重要的一個思想,就是反求諸己,而不是向外馳求。如王陽明所說,聖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向之求理於事事物物者,謬矣!。《了凡四訓》中也說,「若不反躬內省。而徒向外馳求。則求之有道。而得之有命矣。內外雙失。故無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