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中的「象」字是用的最多的,它的解釋也是最多樣。然而就是兩儀生四象的「四象」沒能解釋正確!為什麼呢?
《易經》中太極的生生不息之「氣」裂變成清輕濁重的二氣,這個二氣形成兩儀天地後,再繼續裂變為四象。四象是什麼?為什麼要叫四象?
《周易.繫辭》:「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它說明了開天闢地中的八卦是怎麼樣形成的。而「兩儀生四象」是表明了「四象」是由本源天地兩儀裂變的,這種化生方式是以優勝劣汰為進化原則的。這句話是「四象」二字的最早來源之處,就是從這句話開始,四象的解釋是花樣百出,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
中國古來的「四象」以少陰、少陽、老陰、老陽說法為多,當然也有其他多種說法。現在就單純地摘錄了一些歷代以來的具有代表性「四象」的言辭(沒有改動,解釋),以供易學愛好者參考。為了不討人嫌,只作一點點我個人的看法。
晉.張華《博物志》卷一:西方少陰,日月所入。東方少陽,日月所出。
《漢書.律曆志上》:少陰者,西方。西,遷也,陰氣落物,於時為秋。
裴駰集解引《漢書音義》:少陽,東極。
王闓運《衡陽常氏家廟碑》:前設大殿,戶向少陽。
《文選.顏延之<三月三日曲水詩序>》:正體毓德於少陽。李善註:正體,太子也……少陽,東宮也。
漢晉之間時,少陰少陽皆指方向,位置。也有引申為方向所代表季節的。以及太子之位的。然而「象」不應該是方向,位置。
三國時期吳國學者虞翻 註:「四象,四時也。」
高亨 註:「四象,四時也。四時各有其象,故謂之四象,天地生四時,故曰:『兩儀生四象。」這個「四時也」指的就是春、夏、秋、冬四時之象。
周易尚氏學:「四象即四時,春少陽,夏老陽,秋少陰,冬老陰也。老陽老陰即九、六,少陽,少陰即七、八。故四象定則八卦自生。」
《朱子語類》:「《易》中只有陰陽奇耦,便有四象,如春為少陽,夏為老陽,秋為少陰,冬為老陰。」
這是漢唐以來承襲了三國時期吳國學者虞翻解釋這個「四象」的說法。把四象說成四時,四季。四時是立卦為畫以後,演卦的根本,這樣才能達到往來進退,相互變化,自然常態。而四季是立卦為畫以後,卦的內在性命。值得懷疑的是這四時,四季是 「象」嗎?
《易.繫辭》:十有八變而成卦。唐.孔穎達疏:「每一爻有三變……其兩多一少為少陽者,謂三揲之間,或有一個九、有一個八而有一個四,或有二個八而有一個五,此為兩多一少也。如此三變既畢,乃定一爻;若兩少一多為少陰,謂初與二三之間或有四,或有五,而有八也;或有二個四,而有一個九,此為兩少一多也。」 以七為少陽,以八為少陰。
《左傳註疏》引《易》云:說者謂七為少陽,八為少陰,其爻不變也。九為老陽,六為老陰,其爻皆變也。
唐柳宗元《與劉禹錫論易書》:老陽數九,老陰數六。
宋沈括《夢溪筆談.象數一》:《易》象九為老陽,七為少;八為少陰,六為老陰。
高亨 註:「四象:少陽、老陽、少陰、老陰四種爻象也。」
周易大傳今注:七指少陽之爻。八指少陰之爻。九指老陽之爻。六指老陰之爻…四營謂爻象之四個營區也…四營即四象。
這是《易.繫辭》:蓍草佔卜中出現的卜數轉化成的陰陽爻當做了的「四象」。
唐呂巖《憶江南》詞:「八卦九宮看掌上,五行四象在人身。」這個四象雖然是指金、木、水、火,但是還是從四時季節的說法依據過來的。另外說明一下,單純的周易是沒涉及到五行的。
孔穎達說,四象在卦上,則為實象、假象、義象、用象。這個「四象」是卦上的四象,並非兩儀演繹出來的四象。
清王夫之《張子正蒙注.大易篇》:「天地之四象,陰、陽、剛、柔也。《易》之四象,則吉、兇、悔、吝也。」這是「易」道所演繹出來的天地定位與立卦的根本,但這「四象」並非是兩儀演繹出來的「象」。
清龔自珍 《五經大義終始論》:「聖人之以能有名號者,有四象焉:曰暇、曰順、曰雍、曰嘉。」 這四種治政要求也應該不是「象」。
《西遊記》第一回:日、月、星、辰,謂之四象。這是四象,但實際不是 「易」中的四象。
經脈分手少陽經和足少陽經。手少陽經為三焦經,足少陽經為膽經。分手少陰經和足少陰經。手少陰經為心經,足少陰經為腎經。中醫運氣學說中亦以「少陰」指君火。另外,《東醫壽世保元》又描述了四象人的性氣和情氣,稱:「太陽之性氣恆欲進而不欲退;少陽之性氣恆欲舉而不欲措;太陰之性氣恆欲靜而不欲動;少陰之性氣恆欲處而不欲出」,「太陽之情氣,恆欲為雄而不欲雌;少陰之情氣,恆欲為雌而不欲雄;少陽之情氣,恆欲為外勝而不欲內守;太陰之情氣,恆欲為內守而不欲外勝。」太陽人「其性便便然」,少陽人「其性恢恢然」,太陰人「其性卓卓然」,少陰人「其性坦坦然」。這些都是中醫學裡假借(象)易學四象之名而已,並不是兩儀生四象的「四象」。
清方以智《通雅.六書形聲轉假說》:「用修曰:六書當分六體。班固雲象形、象事、象意、象聲、假借、轉注是也。四象為經,假借、轉注為緯。」這是解釋字的形法和來源。
古代把黃道赤道附近的二十八宿星辰,劃分為東南西北各有七宿,把每七個星宿聯繫起來形象成動物,作為「四象」,也稱為四靈。如:
東方的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角宿象龍角,氐房象龍身,尾宿象龍尾,它們連起來像一條騰空而起的龍,稱為東方蒼龍。
南方的井、鬼、柳、星、張、翼、軫七宿,柳為鳥嘴,星為鳥頸,張為嗉,翼為羽翮,它們連起來像一隻展翅飛翔的鳥,稱為南方朱雀。
西方有奎、婁、胃、昴、畢、觜、參七宿,像一隻躍步上前的老虎,稱為西方白虎。
北方有鬥、牛、女、虛、危、室、壁七宿,像一隻緩緩而行的龜,稱為北方玄武。
從易經的角度講此四象是古包犧氏仰首觀察的天象,即蒼龍、朱雀、白虎、玄武,二十八宿以及附近的星辰。文王作爻辭時有相當的一部分就是根據天象來解釋爻辭的。明末清初黃宗羲也以天象來解乾卦之象,他認為東方蒼龍七宿:角、亢、氏、房、心、尾、箕。故全卦以龍為喻。初爻,子丑月,黃昏,蒼龍入地,故曰「潛」.二爻,辰巳月,蒼龍昏見天田星下,故曰「見龍在田」。三爻,申西月,大火西流,龍將入地,故曰「夕惕」。四爻,寅卯月,角宿昏見天淵之分,故曰「在淵"。五爻,午未月,龍星昏中於天,故曰「在天」。六爻,成亥月,平旦,龍見於東北,晝晦其形,故曰「亢"。
先秦的《禮記.曲禮》已有記載:「行前朱鳥而後玄武,左青龍而右白虎。」
《疏》:「前南後北,左東右西,朱鳥、玄武、青龍、白虎,四方宿名也。」
《三國志.管輅》記載:「輅隨軍西行,過毋丘儉墓,倚樹哀吟,精神不東,人問其故,輅曰:林木雖茂,無形可久;碑言雖美,無後可守。玄武藏頭,蒼龍無足,白虎銜屍,朱雀悲哭,四危以備,法當滅族。不過二載,其應至矣。」 風水中將 「四象」的形象及動作譬喻地形以示吉兇禍福。
郭璞《葬經》:「經曰:地有四勢,氣從八方。故葬以左為青龍,右為白虎,前為朱雀,後為玄武。玄武垂頭,朱雀翔舞,青龍蜿蜒,白虎馴。形式反此,法當破死。故虎蹲謂之銜屍,龍踞謂之嫉主,玄武不垂者拒屍,朱雀不舞者騰去。土圭測其方位,玉尺度其遐爾。以支為龍虎者,來止跡乎岡阜,要如肘臂,謂之環抱。以水為朱雀者,衰旺系形應,忌夫湍流,謂之悲泣。」
這些風水方位是作為上應天星的「四象」,不是兩儀生的「四象」。
另外也有解釋「四象」純粹是錯誤的,比如把四象解釋成「神物、變化、垂象、河圖洛書」的。分析其錯誤的原因無非就是根據《繫辭》裡的這幾句話:「是故天生神物,聖人則之;天地變化,聖人效之;天垂象,見吉兇,聖人象之;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易》有四象,所以示也。繫辭焉,所以告也;定之以吉兇,所以斷也。」
上屬所述「四象」雖然經過了歷代易學家的發揮,已經完整和形象也很完善了。但是,這個四象卻不是周易講的「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四象。
要想精準地了解「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四象,就佔用你一點時間聽我給你聊一聊吧。
「四象」一詞最先出自《易.繫辭》:「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四」的含義就是自然數字,這是無疑的。「象」是地球陸地上最大的哺乳類動物,借指非常明顯的形狀及樣子。從周易的根本上說,應該是「是故《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像此者也」。「像」這個形聲字本義是相貌相似的意思。
周易主要的根本是講卦象的,而卦象就是已存在的像(自然中的畫面)。正如天地是《易》的門戶一樣,夜晚關閉門戶就像地(坤),白天打開門戶就像天(乾),這樣一閉一開就有了陰陽變化,往來不窮地出入就能通達。現在的這個畫面,借取它形意製作而成的就是器物,製成後用它的過程就叫做(作)法,利用它能出入天地的門戶,我們都稱它為「神」。
周易中的象也是有好多種的。以卦的總象來說,有《周易》六十四個六爻卦的大象及六畫之象;有六爻卦斷合的彖象;有八個三爻單卦的分象;有六個單爻的爻象及爻位之象;有卦所映照的天象;有卦所代表形狀的「物象」;有卦表示的神情動態之狀的「意象」;以及卦的反對之象,方位之象,互體之象,象徵比象等。其大象及六畫之象是本象,其它逐點之象為小象。
為什麼要在經傳中用四十個這麼多的「象」字呢?孔子意思說:聖人見天下事物繁雜且精微深奧,就比擬其形狀容貌,象徵其物事所宜,做了「八卦以象告」 ,「聖人立象以盡意」。這是因為書裡的文字也不能完全表達要說的意思,也不可以真實的感受,完全看到。這時聖人創立「象」來補全他表達的意思,設立卦來完全揭示他的道理真偽,再用盡意的話,加以變通來推演它、疏通它,使《易》道得到它完全的便利,驅動使用它,就能夠盡情發揮卦的神奇精妙。
隨上,應該也說清楚了易卦中的「象」了。如有好的就這話題,可隨時在評論區評論或聊天。接下來就不跑題太偏了,回到正題。
古人的這篇《繫辭》是字字珠璣珍寶,每一個文字的位置、含義都是特定不能改換的,都是有博大精深的用意。如果改動了,就像損毀了的寶貝一樣。
《繫辭》是整個《周易》的靈魂。而《繫辭》裡的「《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兇,吉兇生大業」這句話是《易經》承上啟下的主軸線。而「四象」是解讀這句話的關鍵。
西漢的讖緯類道易數術典籍《乾鑿度》說, 世界演化時,第一有了 「太易」,這時都沒有呈現氣態。第二有了「太初」,這時氣態開始出現了。第三有了「太始」,這時氣態開始轉化為形態。第四有了「太素」,這時形態開始轉化為物質。 「四象」也是氣質,它是在太初與太始的演化之間形成的氣質,它是進化成長中的氣質。
《易》說,兩儀生成四象,四象生成八卦,依據八卦來推斷吉兇,知道吉兇就能隨意選擇而建功立業了。因此效仿這些規則而形成開合門戶的動態畫面,沒有比法象-天地,這個形象的比喻更好的了,開合天地之門戶的通達變化,就是四時在更替,顯示四時更替的有最明顯的懸垂之象-日月。
法象的「法」就是規則,框架的意思;而懸象的「懸」就是不停靠任何在一邊的意思。這個「法象、懸象」就是兩儀,它們講的就是兩個元素:內、外。這樣的一個整體,就是兩儀生成的四象-「天、地、日、月」,這時的四象還在不停地運動進化著。它是以天地門戶為框架,日月在內不停地運行,形成了陰陽剛柔,形成了四時八節,形成陰陽老小(6789),形成了金木水火。這個四象裡既包括有形的物質,也包括無形的量質。
其實從太極到八卦的生成過程,這個模式說的就是宇宙中物質世界演化的過程。這樣從兩儀天地裡, 「天」生出了無形的「神」;「地」生出了有形的「物」。聖人認定了兩儀天地中的各種各樣的變化,聖人效仿它;天空中的垂象-日月的運行使你見到了各種各樣的吉兇,聖人照著模仿它製作法律以及器物。這樣探索不盡的天空中彰顯出來的圖像,洛河周圍部族既定已成的風俗習慣及各種文化,聖人都選則照做。
聖人認為天地生成的萬物,天地的各種變化都有一定的內在道理存在著,《易》有這四種物象,是天地要展示給世人看的呀。《繫辭》也正是基於這些而寫的,也是想要告世人這些,讓世人以此判定自己所言所行的吉兇的。
所以《周易》中有太極而生成兩儀而生成四象八卦,正是為了讓世人探尋事物的繁雜,求索事物的幾微,鉤推道理的深遠,是以斷定天下的吉兇,促成天下自然常態的。
我說的這個兩儀生的「四象」對嗎?就再從《繫辭下傳》檢驗一下吧。
《繫辭下傳》一開始就說「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荀子議兵》:故仁人用兵,聚則成卒,散則成列。這兩句話中其中的「列」意思一樣。 「列」是一個名詞,意思是排列為有序而完整的行列(豎排稱「行」,橫排稱「列」)。「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八卦」排列成有序而完整的行列後,四象就在其中了。
看「易生八卦圖」裡,四象坤(地)、坎(月)、離(日)、乾(天)在「八卦」排列成有序而完整的行列中。
再看「先天八卦圖」裡,乾(天)、離(日)、坤(地)、坎(月)也在八卦這個有序而完整的行列正中。
《繫辭下傳》第二章就說「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
《繫辭下傳》第二章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包犧氏仰觀於天,他白天在泰山上看到的天象是天空中懸掛著太陽,黑夜在泰山上俯身看到的地象是遠處的大地以及地外的星辰和月亮。
再觀察鳥獸身上的花紋與大地中的山川河流相間形成的紋理,遠近對比,思索類象,於是依照它們條紋的斷續,開始創製了八卦符文。藉以通達天地的規則,用來掌控萬物的情形狀態。
包犧氏仰俯觀察到的最明顯的物象就是,八卦最主要的本體(四象):天地日月。
包犧氏對比思索到的最明顯的類象就是,形成巫師文化的道紋符咒來源。
此文或有不足之處,歡迎在評論中發表自己的觀點,若有其他問題也請在評論區留言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