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是闡述天地世間關於萬象變化的古老經典,是群經之首,是博大精深的辯證法哲學書。伏羲被稱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位列三皇五帝,仰觀日月星鬥,俯察山川景物, 「一畫開天,道啟鴻蒙」,道生一,無極變太極;一生二,太極變兩儀;二生三,兩儀變四象;三生萬物,四象旋轉,世界誕生。
現代天文學告訴我們,地球圍繞著太陽公轉,也圍繞著傾斜的穿過兩極的地軸自轉。地球 Earth 圍繞著地軸自轉形成了白晝、黑夜(陰、陽)交替,因為在同一時間裡,只有半個地球會面向著太陽。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會看到旭日東升和夕陽西下的出現。
地軸是傾斜的,地球與太陽公轉軌道平面有66度34分的交角,所以地球的南北半球在一年的不同時期得到的日照就會不相同,日照溫度的不相同,這就是產生一年四季的原因。地球在圍繞著太陽公轉周中所經(過)歷的四個不同的位置,這使地球地球溫帶區域出現了四季的變化。
《易傳·繫辭上傳》:「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根據現代天文學科學知識結合《易經》辯證法哲學,《易經》太極、兩儀、四象現代科學解釋為:「易有太極(一個地球),是生兩儀(南半球和北半球),兩儀生四象(春、夏、秋、冬四季分別對應少陽、老陽、少陰、老陰四象),四象生八卦(化生萬物),五行配八卦形成了天地萬物。
伏羲xiantianbaguat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