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9月份開學季的來臨,學生用品市場迎來銷售旺季,學生購買商品的檔次越來越高,家長出手也很闊綽。江門不少商家表示,高檔一點、價格貴一點的商品更受學生歡迎。專家認為,學生高消費容易導致攀比、浪費等現象產生,家長要注意引導。
「現在的孩子很會挑東西」「臨近開學,來書店買文具的學生比平時多了三成左右。」記者在江門購書中心文具專區看到,不少家長帶著孩子在選購,其中,書包、書套、鉛筆盒都比較受歡迎,且樣式繁多、價格不菲,印有卡通頭像的書包價格普遍都在100元以上,貴一點的就要200元。該書店文具部銷售人員龐小姐告訴記者,暑假期間不少家長會帶孩子到書店玩,但是這兩天才開始真正買東西,而且消費金額都在100元到200元左右,「現在的小孩子都很會挑東西,買一個書包100多元,再買幾支斑馬筆,一次消費一兩百元很正常。」購書中心的鄧經理亦表示,臨近開學的這段時間,來買書的家長學生比平時多七成左右,小學生以購買教輔書籍、字典為主,初中生則購買文學名著較多。
不少床上用品店也瞄準了這一商機,打出「學生寄宿用品大優惠」等廣告。港口路一家床上用品店的店長徐小姐告訴記者,最近這段時間,每天都可以賣出4到5套學生床上用品,平時則幾乎不會有人來買,「感覺很多家長都捨得花錢了,好一點的空調被五六百元一張,一天也能賣出三四張。」而同樣位於港口路的床上用品店陳老闆則表示,最近這幾年有些學校包辦了學生的床上用品,導致生意受到影響,不過仍有不少家長擔心孩子不夠用,前來另外買些枕頭、被子等,「現在一天能做成五六單學生生意,遲些到開學前一個星期生意會更好。」
「現在學生來買手機都要選智能機,雙核的價格普遍在2500元以上。」開學季也旺了手機市場,蓬萊路一家手機專賣店的銷售員阿平表示,今年手機的款式比較多,來買手機的學生也比往年多,「現在店裡每天大概售出10臺手機,其中有兩三臺是賣給學生的,以中學生為主,估計25日之後會迎來學生購買手機的高峰期。」相比於手機市場,同為電子產品的電腦市場則未見有起色,記者走訪了建設路幾家大型電腦賣場,不少商家都表示,電腦的銷售旺季將會在開學之後。
大學生「開學裝備」花近萬元記者走訪市場發現,不少家長早已做好心理準備,覺得開學花個一千幾百元肯定少不了。記者在江門購書中心遇到曾先生的時候,他正在給兩個孩子挑選課外輔導書,有《滿分作文》、《小狀元單元測試題》、《新華字典》等,打算給兩個孩子各買一套。曾先生表示,自己雖然賺錢不多,但在孩子的教育方面很捨得投入,前幾天還給他們買了練字的臨摹本,光是買書每個人花就了不少於200元。
填字本、拼音本、鉛筆、橡皮擦、被子、水杯……朱小姐的兒子今年9月即將入讀幼兒園,數日前,她收到了幼兒園寄來的《致家長的一封信》,上面列出了需要購買物品的清單。「家裡的被子太大不能拿到幼兒園去,要重新買,在嬰兒用品店一張純棉的被子都要六七百,再加上其他的東西,一千元肯定不夠。」
小學生開學添新文具,大學生開學則青睞電子產品。電腦4200元、手機3000元、數位相機1700元、床上用品800元,一共9700元,這是今年考上廣州大學的劉建文剛剛備齊的「開學裝備」,花了父親和母親整整一個月的工資。他坦言,不想買太便宜的,免得不好用以後換更麻煩。其母親玲姨也表示,上大學一生一次,在經濟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都會儘量支持。
把孩子的消費引向理性軌道臨近開學季,北京出現的「傷不起的iphone三件套」更是給學生和家長敲了警鐘。
五邑大學心理學老師傅蓉表示,學生在購買開學「行頭」過程中表現出來的浪費、攀比傾向與目前社會風氣、學校教育、家庭教育都脫不了關係,「首先,當前社會商業氛圍比較濃厚,電視、網絡上的商業廣告容易造成孩子對名牌的崇拜;其次,在校園裡存在著給老師送禮、請老師吃飯等行為,老師會對一些富學生區別對待,容易導致攀比心理;最後,家長的言傳身教對孩子有著最直接的作用,如果父母自身也是攀比之人,那孩子也容易受影響,如果父母一向是孩子要什麼就給什麼,那孩子就會養成我要什麼你就要給我什麼的思想。」
江門市委黨校政治教研室教師李向軍則認為,現在學生群體中出現攀比的苗頭,不少是身為成年人的父母把自己的攀比心理強加到孩子身上,「孩子一般都很單純,他們看中一樣東西純粹是因為好用或者好玩,不會在意牌子,反而是有些家長覺得如果孩子使用名牌自己臉上有光,久而久之,孩子也會被家長『帶歪』。所以,家長以身作則,加強引導,把孩子的消費習慣引導到理性的軌道上來,培養良好的理財習慣最重要。」
應該如何培養孩子良好的理財習慣呢?江門職業技術學院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部鄧復群副教授認為,要培養孩子良好的理財習慣應該從小開始,家長一要教會孩子理念,二要教會孩子方法。他建議,家長在孩子需要用錢的時候,首先要問清楚他用來做什麼,並且告訴他這些錢來之不易,讓他學會珍惜;其次,在孩子需要購買如開學用的生活用品時,要幫助孩子學會分類,看看哪些是必須要買的,哪些是可買可不買的,教會孩子把錢用在刀刃上。
「在理財習慣的培養過程中,父母應該注重培養孩子延後享受的理念。」傅蓉認為,現在的孩子心態比較浮躁,希望想要什麼就馬上能得到什麼,如果能讓孩子明白付出才有收穫的道理,孩子才會更加珍惜財富,「在國外,當孩子需要用錢的時候,父母告訴他可以通過修剪草坪來賺,一次一塊錢,這一塊錢可以放在父母那裡,等湊夠需要的數目再給孩子,或者由孩子拿著自己規劃。這樣讓孩子通過一個耐心等待的過程才能得到想要的東西,就會明白財富的來之不易,學會珍惜以及如何規劃自己的財富。」
另外,任教於範羅岡小學的李老師表示,希望家長不要盲目地給孩子購買太多新文具,「每一天值日生都會從地上撿到很多鉛筆、橡皮擦,但都沒人認領,看到就心痛。」
更多精彩內容,請點擊進入文化產業頻道>>>>>
(責任編輯:程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