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的發展離不開哲學,這幾乎是科學界有識之士的公論。著名的科學史學者庫恩在他的《科學革命的結構》一書中指出:「在公認的危機時期,科學家們必須轉向哲學分析,作為解開他們領域中的謎的工具,……牛頓物理學在17世紀出現以及相對論和量子力學在20世紀出現,並不是意外的事件,兩者都是以研究傳統的哲學分析為先導。」應當指出的是,現代正是一個資源與環境危機日益加重、科學研究面臨突破當前困境的關鍵時期,哲學思想的指導自然就更為突出了。
令人驚奇的是,我國古代學者在科學哲學的論述中有許多十分深刻而又符合現代情況的真知灼見,其中,《荀子·天論》是極其重要的一篇。
由於《荀子·天論》中哲學思想論述的完善,本文將按原文依次介紹,只作了一些同現代大氣科學有關的注釋,以期表達其中的哲理。
該文首先提到「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肯定了自然規律的客觀性,不受人世間治亂的影響。接著又寫道:「應之以治則吉,應之以亂則兇。」指出吉兇完全決定於人類如何去應對這些客觀的規律性。如果順應客觀規律,就能造福人類,這就是吉;如果不顧客觀規律,倒行逆施,就能增加災害,這就是兇。
回顧極「左」思潮泛濫時,盲目在我國中部推廣雙季稻,在北方擴大灌溉面積,所產生的種種災害,就能反襯出「應之以亂則兇」的深刻意義。
重要的是荀子提出了三條正確應對自然規律的原則:「疆(強)本而節用,則天下不能貪;養備而動時,則天下不能病;修道而不二,則天下不能禍。」其中最重要的是第一條。「本」原指農業,而今,人類社會已越過農業社會、工業社會,進入到高度信息化的現代社會,那麼「本」就應當泛指全部生產與信息。也就是說,首先應當加強經濟基礎的建設。「節用」就是節約與提高效率的意思。應當認為,「節用」不是不得已而為之的消極措施,而是科學精神的積極表現。科學的目的在於提高效率,而效率的直接表現是少用人力,少用物力,少用資源,卻做出更多更好的成果。
據報載,我國是世界最缺水的13個國家之一。在中國,每生產1噸糧食所用的水量為發達國家的2至3倍,每生產單位GDP用水量是發達國家的10至105倍。可見我國科學技術的落後與資源的緊缺主要在浪費上。
特別是引起嚴重環境汙染的「三廢」物質,無不都是可以再生利用的有用物資。變廢為寶是環境危機與資源危機的共同出路,也是「節用」的一種表現。
「養備而動時,則天不能病」,說明只要有了貯備,又能抓住時機與季節,就不會有災害。「修道而不二,則天下不能禍。」指出只要不違背自然規律,就不怕自然災害。這兩條都是「疆(強)本而節用」的進一步發揮。
然後,該文作了一個結論:「故水旱不能使之饑渴,寒暑不能使之疾,妖怪不能使之兇。」可以看出,荀子所說的天,主要內容指的就是變化無常的天氣和氣候。為了免除天氣與氣候的災害,除了以上的三個原則以外,荀子又提出了四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從天而頌之,孰與制天命而用之。」這個問題點出了荀子的自然觀的根本思想。意思是,你對天的讚頌,不如你開發自然界的潛力,為我而用。其中特別重要的是中國古代的水利,至少有兩個方面領先當時世界。一個是宏觀上我國有夏禹治水,這是古代世界唯一的改造自然的巨大工程。這一工程為我國建成世界最大最先進的農業生產基地奠定了基礎,為幾千年不間斷的文化做出了物質保證;另一個是微觀上我國建立了以精耕細作為基礎的生態農業,使我國農業哲學思想至今仍發出耀眼的光芒。
第二個問題:「望時而待之,孰與應時而使之?」即等待時機的到來,不如應用面臨的機會。這就是機會時時有,看你知不知和用不用。這裡蘊藏著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的深刻哲理。
第三個問題:「因物而多之,孰與騁能而化之。」就是說,不要拋棄過多的物資,可以開發多種用途,繁榮社會經濟。
第四個問題:「思物而物之,孰與理物而勿失之也?」即想使物為我所有(物之),不如使之發揮作用,才是對它最好的擁有。
這四個問題指導人們如何正確處理人與物的關係,達到「制天命而用之」的目的。在四個問題之後,荀子又作了一個結論:「願與物之所以生,孰與有物之所以成,故錯人而思天,則失萬物之情。」就是說,物之所以產生,在於它有自己的功用,如果忽視人的作用而只想到天,那麼就失去了物的價值和本意。
荀子是兩千多年前的一個學者,在人與天、人與物的關係上作出如此深刻的哲學思考,簡明深入地總結出人的重大作用,重視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無疑對於發揮資源的潛在價值和避免災害有著不可忽視的意義。人類發展到了現代,已經擁有了強大的科學技術力量,回頭再閱讀這篇文章時,覺得它非但沒有過時,反而更增加了新的智慧的光芒。應當說,荀子的三條原則和四個問題,正道出了現代各種危機的要害,指出了今後的出路。這就顯現出哲學思維的前瞻性與永久的魅力。
應當說,現代有了先進的技術,為技術而學,為技術而用,幾乎成為知識分子常見的人生歷程,但這絕不會帶來真正的發展。我們要發揮技術的作用,就要想到「因物而多之,孰與騁能而化之。」從哲學的角度駕馭現代技術,突破視野的局限,才能真正走上創新之路。(來源於2004年6月26日《中國氣象報》 作者:張家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