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光輝思想!(8)

2021-01-08 騰訊網

《荀子》是戰國末年著名唯物主義思想家荀況的著作。

《漢書·藝文志》著錄"《孫卿子》三十三篇"。班固注曰:荀子"名況,趙人,為齊稷下祭酒。"顏師古注曰:"本曰荀卿,避宣帝諱,故曰孫。"也有的說"荀"、"孫"古代同音,兩種說法都能成立。"三十三篇"可能是"三十二篇"之誤。劉向的《荀卿新書敘錄》載孫卿書322篇,除去重複的290篇,定為32篇,這與現在通行的《荀子》32篇基本相符。《隋書》、《舊唐書·經籍志》、《新唐書·藝文志》都著錄12卷,這大概是劉向編訂的32篇本。《宋史·藝文志》著錄20卷,這是唐代楊倞又重新編定的32篇本,也就是現在的通行本。楊倞本與劉向本的區別只是篇目次序略有不同。楊倞改書名為《荀卿子》,簡稱《荀子》。

根據《史記·孟子荀卿列傳》記載,《荀子》這部書是荀況晚年為總結當時學術界的百家爭鳴和自己的學術思想而編寫的。

關於《荀子》一書的作者問題,在學術界也有爭論:

一種看法認為《荀子》32篇全是偽書,其代表是呂思勉、楊筠如。

另一種看法是《荀子》32篇全是荀況所作,其代表是杜國癢。

第三種看法是《大略》以下6篇,是荀子弟子的作品,其代表是郭沫若、梁啓超、餘德建等。其中餘德建認為,這幾篇是漢武帝、漢宣帝時的儒生偽撰,根據是書中引用了晚出的《公羊傳》、《穀梁傳》、《大戴禮記》的文字。我們認為,前兩種看法過於偏激,第三種看法有一定道理。

在《荀子》一書中,反映荀況唯物主義自然觀的,主要是《天論》、《非相》等篇。

荀子在《天論篇》開頭便說:"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應之以治則吉,應之以亂則兇。強本而節用,則天不能貧;養備而動時,則天不能病;循道而不貳,則天不能禍。"這就徹底否定了天有意志的說法,把自然界的客觀規律與人類社會的發展狀況區分開來。

這就是荀況"天人相分"的觀點。

他說:"天不為人之惡寒也輟冬,地不為人之惡遼遠也輟廣,君子不為小人之匈匈也輟行。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數矣,君子有常體矣。"在天人相分的基礎上,荀況大膽地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光輝思想。

他說:如其把天看得非常偉大而仰慕它,怎麼不把天當作一種物來畜養它,控制它?如其順從天而頌揚它,怎麼不掌握和控制天的變化規律來利用它?如其仰望天時坐等它的恩賜,怎不因時制宜,使天時為生產服務?荀況這種"人定勝天"的思想,把先秦唯物主義思想發展到最高峰,成為中國唯物主義思想史上的一顆燦爛明珠。

在《非相》篇中,荀況堅持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用大量的歷史事實,徹底否定和批判了唯心主義相術。他說:觀看人們的相貌,不如研究人們的思想;研究人們的思想,不如選擇正確的思想方法。相貌不能決定人們的思想,而思想卻受一定方法的支配。方法正確,而且思想能遵循它,雖然相貌醜陋,只要思想方法對頭,也不妨礙成為君子。雖然相貌好,但思想方法不對頭,也免不了成為小人。人們的禍福與人的相貌無關,而是由人們後天選擇什麼道路決定的。這就揭穿了唯心主義相術的騙人把戲。

反映荀況唯物主義認識論思想,主要表現在《解蔽》、《正名》、《勸學》等篇中。在《解蔽》篇中,荀況首先肯定了人具有認識事物的能力和事物是可以被認識的這一唯物主義認識論的基本前提。

他說:"凡以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以所以知人之性,求可以知物之理,而無所凝止之,則沒世窮年不能偏也。"他認為,人們認識上的通病,是被事物的一個片面所局限,而不明白全面的道理。人們糾正了片面認識,才能使認識符合正道,對正道三心兩意則必然迷惑。

這就強調了認識要有正確的方法和途徑。在《正名》篇中,荀況強調了感性認識的作用,他說:人都有對感覺印象進行分析辨別的能力,然而只有依靠聽覺器官才能辨別聲音的不同,依靠視覺器官才能辨別形狀的不同,所以心的驗證能力一定要等到感覺器官接觸所感覺的對象以後才能發揮作用。如果感覺器官接觸了外界事物而不能認識它,心對它考察了而說不出道理來,那麼人們沒有不把這種情況說成是沒有知識的,這就是根據感官接觸外物而確定名稱同和異的情況。

在"名"、"實"關係問題上,荀況主張"實"決定"名","名"一定要符合"實"的唯物主義認識路線。在《勸學》篇中,荀子談了知識的來源問題,他認為人的知識才能不是天生的,而是後天學習教育的結果,從而駁斥了"生而知之"的先驗論。

他特別強調後天學習的重要性,並用"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形象比喻,說明學習沒有止境和後來居上的道理,勸導人們要進行廣博地學習,要發揚"鍥而不捨"、"用心一也"的精神,反對死記硬背、不求甚解和雜而不專,成為激勵後人學習的名篇佳句。

荀子的倫理思想,主要反映在《性惡》、《修身》、《禮論》等篇中。針對孟子提出的"性善論",荀況針鋒相對地提出了"性惡論"。他認為,人的本性就是"目好色、耳好聲、口好味、心好利"和"飢而欲飽"、"寒而欲暖"、"勞而欲休"的自然屬性,這些自然屬性只有通過封建倫理道德來嚴格加以限制,才能變成性善的,才符合封建禮儀。因此,荀況特別注重後天學習教育的作用,從而批判了孟子宣揚的"天賦道德論"。荀況談論人性,雖然只注重人的自然屬性,而忽視了人們的社會性,但他能從人對物質生活的基本要求作為研究人性的出發點,反對孔孟空談仁義道德,無疑具有唯物主義的性質。

荀況的政治思想和經濟思想,主要反映在《王制》、《富國》、《王霸》、《君道》、《臣道》、《強國》等篇中。為了加強封建統治,鞏固地主階級政權,荀況提出了"隆禮敬士"、"尚賢使能"的用人原則。

他在《王制》篇開頭便說:"賢能不待次而舉,罷不能不待須而廢,元惡不待教而誅,中庸民不待政而化。""雖王公士大夫之子孫也,不能屬於禮義,則歸之庶人。雖庶人之子孫也,積文學,正身行,能屬於禮義,則歸之卿相士大夫"。這就徹底否定了孔孟讚揚的封建世襲制。

在如何治理國家問題上,荀況提出了"重法愛民"、"賞罰嚴明"的政治綱領。他認為,統治階級治理國家和統治人民,一定要有一套嚴密的政治法令和賞罰措施。對人民,在沒有給它利益之前就從它身上謀取利益,不如先給人民利益然後再從人民中索取利益更有利;不愛護它就重用它,不如先愛護它然後再重用它更為有效。荀況認為,只有賞罰嚴明,才能治理好國家。

他說:"賞行罰威,則賢者可得而進也,不肖者可得而退也,能者可得而官也。"(《富國》)"王者之論,無德不貴,無能不官,無功不賞,無罪不罰。朝無幸位。民無幸生。"(《王制》)這樣國家的政治才能清明,人民才能安居樂業。

在經濟思想方面,荀況主張一方面用賞罰嚴明的制度來鼓勵人民發展生產,增加財富,另一方面他又提出了"強本抑末"、"節用裕民"、"開源節流"的經濟措施,加強發展農業生產,抑制商品流通,不斷開拓新的財源,限制統治階級的費用,以此達到國家富強、人民富足的目的。荀況這種經濟思想,集中代表了中小地主階級的利益,同時也符合人民的願望。

《非十二子》、《儒效》兩篇,主要是荀子對思孟學派的批判。《樂論》主要闡發了荀況的音樂理論及其社會的作用。

《議兵》主要闡述了荀況的軍事理論。《賦》運用詩歌文學語言,闡述了荀子學派的政治主張。《大略》以下6篇,都是荀子學派的作品,內容比較龐雜,有些思想與荀子思想不盡一致。總之,《荀子》一書是我們研究荀況思想和荀子學派的主要參考資料。

【出處】:附錄-中華歷代學術名著導讀-卷01

相關焦點

  • 「制天命而用之」
    應當指出的是,現代正是一個資源與環境危機日益加重、科學研究面臨突破當前困境的關鍵時期,哲學思想的指導自然就更為突出了。  令人驚奇的是,我國古代學者在科學哲學的論述中有許多十分深刻而又符合現代情況的真知灼見,其中,《荀子·天論》是極其重要的一篇。  由於《荀子·天論》中哲學思想論述的完善,本文將按原文依次介紹,只作了一些同現代大氣科學有關的注釋,以期表達其中的哲理。
  • 荀子提出的「明於天人之分」是什麼意思?
    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重視人的地位,不太討論性與天命;墨家則主張天志明鬼,藉助有意志的天來為其政治思想辯護;以老莊為代表的道家主張道法自然,泯滅了天人之間的差別;陰陽五行家的理論,主張陰陽感應,走向迷信。荀子是先秦哲學的集大成者,他在繼承儒家注重人倫思想的基礎上,提出了「明於天人之分」的觀點。
  • 「制天命而用之」,這曾是中國歷史上石破天驚的進步
    5月25日上午,山東省圖書館尼山書院「荀子公開課」第二講在大明湖畔「奎虛書藏樓」開講,復旦大學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林宏星擔任主講嘉賓,做了題為《荀子的天道觀》的講座。荀子,名況,戰國後期人,時人尊稱為荀卿,漢時稱為孫卿。
  • 主張人性有惡,制天命而用之,法學大家的儒家導師非他莫屬
    主張人性有惡,制天命而用之,法學大家的儒家導師非他莫屬一位培養了兩位法學大家的儒家學者,提到這個人,可以算是人們多年來探討爭論的人物——什麼樣的人可以既修習儒家學派,又在教學過程中耳濡目染的影響他的兩位學生,成為了法學的代表人物。
  • 古代原始宗教,制天命而用之,巫術
    大家好,我是姜陽陽,今天給大家說說古代原始宗教,制天命而用之,巫術。講究「制天命而用之」的中國人,不像虔誠的宗教國民那樣聽任神義的安排,他們用巫術來在被動中尋求主動、在「解釋世界」時謀求「改造世界」。高一等的社會,巫術常是得自靈與怪,然而靈與怪之於巫術也是習得來的,不是自行創造的。所以相信巫術是遠在荒古便已天然存在,乃是普遍的信仰。」上引《國語·楚語》所云:「民神雜揉」「家為巫史」正反映了巫術乃是當時的普遍信仰。有巫術就會出現巫現。張光直認為半坡遺址出土的彩陶盆上常見的帶魚形的人面,就是巫師的形象。
  • 讀《荀子》悟人性|人性咋就那麼惡?
    這位大賢,思想和作風有點偏激,他不但提出「人之初,性本惡」的觀點,同時否定孟子和子思繼承了儒家思想,自稱為孔子思想的真正繼承人。他的很多名言流傳至今,潤澤華夏大地,對今天的我們仍有很大的啟發和激勵意義。他的人性「性本惡」之論,在今天的社會被越來越多的人所認可與體悟。如果早學一點荀子的東西,可能對我們有更多的啟發與警醒,就會對今天的社會提前有很多的思想準備。
  • 易經智慧:天命是什麼?孔子為何強調要「畏天命」?
    俗話說「天命難違」,關於「天命」這個話題,在《論語》中至少出現過兩次,一次是在《為政》篇中,「五十而知天命」,另一次是在《季氏》篇中: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聖人之言。」那麼什麼是天命呢?
  • 捋一捋儒家傳承脈絡,有四位築基大佬,周公、孔子、孟子、荀子
    今天就說說四位築基大佬,周公、孔子、孟子、荀子!周公是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出身貴族!兩次輔佐周武王東伐紂王,並製作禮樂。這個人文治武功都有不凡的建樹。頭銜不少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教育家。據《尚書·大傳》記載"一年救亂,二年克殷,三年踐奄,四年建侯衛,五年營成周,六年制禮樂,七年致政成王。"老先生第一次確立了周王朝的嫡長子繼承制,把家和國融合在一起,提出了國家的概念。
  • 孟子說人性善,荀子說人性惡,西方說人有原罪,到底誰對呢?
    事實上,從整體看人性從古至今從來沒有劇烈的變動過,優秀的思想家、企業家、政治家、智慧精英、尤其是商人,都是深諳人性之道的一群高級物種。西方人主張原罪,而中國歷史一直是人性善和人性惡之分,下面就一起來跟隨哲學詩畫深入了解下。01人性的光輝——人之初,性本善「性本善」的始祖是孟子。孟子是誰呢,大家所熟悉的《孟母三遷》中的兒子就是他。
  • 先秦儒家論玉的思想視界-姚海濤
    在這一蛻變中,玉脫掉了石頭的外衣,甚至摒棄了物質財富的代表者,變身為諸子思想的載體。先秦諸子對玉的態度與其哲學思想存在高度一致性。如先秦道家對玉也存在學術好感,其雖論玉,但根本不會在意玉與道德的關聯性,不會誇讚雕琢之玉,而只關注璞玉似道這一特點。故道家在春秋辯玉爭鳴中提出的論玉思路是「非寶而言其他。」[1]126如《道德經》中「玉」字出現僅三次。
  •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與孟子思想概述
    孟子的仁政自疆界始:理想的井田制孟子講:「明君制民之產,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飽,兇年免於死亡。」這樣看來,孟子所謂的治民之產業,是以滿足奉生送死的最低生活需求為標準的。他不反動貴族奢侈,他只反對貴族過度奢侈。他不反動貴族聚斂,他只是反對貴族竭澤而漁式地聚斂。他重視勞動者的生活境遇,提出了「民為貴,君為輕」的觀點,但他從來不認為勞動者能擁有與統治者一樣富貴的資格。
  • 「和合」思想及其當代價值
    畜之以道,則民和;養之以德,則民和。和合故能習,習故能偕。」在中國古代,「和合」一詞具有豐富的哲學意蘊。西周時期的史伯曾提出:「夫和實生物,同則不繼。以他平他謂之和,故能豐長而物歸之。」這種「和實生物」的觀念在中國思想史上產生了重要的影響。與西方神創論不同,中國古代不少思想家認為萬物是派生於不同事物諸因素之間和合的結果。
  • DNF牛郎星的光輝有什麼用 怎麼獲得牛郎星的光輝
    DNF牛郎星的光輝有什麼用 怎麼獲得牛郎星的光輝 發布時間:2020-07-28 09:06 來源:未知 作者:
  • 孟子講人性本善,荀子講人性本惡,兩人互相矛盾嗎?
    孟子和荀子都是先秦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孟子繼承了孔子的仁者愛人思想,並將這個學說發展成了仁政和王道理想。荀子繼承了孔子的禮的思想,並發展成了禮法兼治的思想。他們其實是儒家的一體兩面。或者說,孟子是唱紅臉的角色,而荀子,是唱白臉的角色,他們都是儒家人生哲學舞臺上的大師。孟子的性善論認為,人的本性是善的。孟子從生活經驗中得到啟發,認為人的本心中有善的種子。
  • 《我的俠客》天命之人角色卡作用升級介紹 天命之人角色卡作用是什麼
    導 讀 我的俠客天命之人角色卡的作用是專門提升角色的道具哦,其作用還是很大的,但是缺點就是提高了招募難度,想要獲取其他角色的話難度變高了呢,下面就給各位帶來具體使用及獲取內容吧
  • DNF織女星的光輝怎麼才能獲得 織女星的光輝有什麼用
    DNF織女星的光輝怎麼才能獲得 織女星的光輝有什麼用 發布時間:2020-07-28 08:57 來源:未知 作者:
  • 創立於先秦時期的墨家思想,與儒家有何不同?為何被長期湮沒
    墨家思想的核心內容,與儒家思想的不同之處墨子是墨家思想(墨家學說)和墨家的創立人,也是墨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墨家在先秦時期影響很大,曾與儒家並稱「顯學」,當時的百家爭鳴,有「非儒即墨」之說。墨子提出了「兼愛」「非攻」「尚賢」「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樂」「節葬」「節用」等觀點,以兼愛為核心,以節用、尚賢為支點。下面簡單說一說墨家思想的核心內容。1.
  • 曾國藩:真正內心強大的人,都懂得「盡人事而聽天命」
    《易·繫辭》「尺蠖之屈」八句,盡性也;「過此以往」四句,知命也。曾國藩認為,儘自己的努力獲得所知,這就是性;將自己所不知者聽其於天,這就是命。《易·繫辭》中有這麼幾句話:「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龍蛇之蟄,以存身也。精義入神,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這八句,說的是盡性。即:龍蛇之類,嚴冬酷寒的時候在土洞裡冬眠,以保全它們的軀體。
  • 淺談墨家思想對現代社會貢獻
    墨家思想以兼愛為核心,意即人人平等互助互愛。提倡「兼以易別」,反對儒家所強調的社會等級觀念。墨家提出「兼相愛,交相利」,就是要普通大眾待人如己、愛人如己、相親相愛,從而大愛無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並以理想化的思想境界,達到和諧的社會關係。
  • 論制煞 化煞與神煞制伏之法!
    未年之納音之金制之也。午未方殺遁。得庚午辛未土。用戊或己巳月合納音。木亦可制。餘仿此推。其怨殺。仇殺。報殺。禁殺。暗刃。飛廉。小耗。流射天命。地輔帝車。白虎殺。喪門陰中煞。天地官符。炙退。羊刃。牛皇七殺。破碎殺。皆仿此制之。皆能生效。無不應驗。制炙退法:如甲子年炙退在卯。以五虎遁得卯。殺屬丁卯火。宜用水年月日時制之。餘仿此法便通。炙退乃馬前一位。宜用三合。六合。年月日時扶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