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千六百多年前的四月初八,釋迦牟尼佛誕生在今天尼泊爾南部的迦毗羅衛國。母親是拘利國的摩耶公主,父親是迦毗羅衛的淨飯國王。在摩耶夫人四十五歲的時候有了身孕,依照習俗回娘家生產,在藍毗尼園無憂樹下,太子降生了。淨飯王晚年得子心中歡喜,為太子取名悉達多·喬達摩。喬達摩是家族的姓,悉達多是名字。寓意吉祥和一切功德成就。太子降生後,曾有一個有名的預言家,預言太子成人後,若在家則為轉輪聖王,若出家則成就大覺,普利天下。
太子自幼聰慧異常,喜沉思。看到當時印度社會的貧富懸殊和種姓制度的不平等,由此生出追求種姓平等之志;他參加春耕慶典,看到農夫烈日下勞作,耕牛被鞭打,土裡的蟲子被翻出來,鳥兒爭相啄食,眾生為了生存弱肉強食,由此心生悲憫;看到貧困交加的老人,痛苦的病人,送葬中的死人,還有修行的沙門,面對人生的生老病死種種痛苦,遂決定尋找解脫之法,象沙門一樣出家修行。淨飯王為了留住太子,為他娶了妃子並生下兒子羅喉羅,又想通過奢華的生活打消太子出家的念頭,均未能如願。太子在十九歲的二月初八午夜告別妻兒,自此成為一個修道者。
太子多次求訪明師,尋找解脫之道,數年時間,毫無成就,於是走上了獨自精進求道的道路。他在苦行林中,苦修六年仍無法求得解脫之道,他悟到苦行不是根本的辦法後,調養好身體,來到畢缽羅樹下,以吉祥草敷金剛座,跏趺而坐,立下不成就正覺則不起座的大誓願,於是靜心默照,思維解脫之道,摒除一切雜念,運用最高的智慧去思考探索,於十二月初八後夜豁然大悟,徹見了宇宙人生的真相,成就了無上正等正覺!
佛陀所覺悟的真理就是緣起法。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之所以不能成佛是無明煩惱障蔽了佛性。佛陀成道後,開始說法度眾生。佛陀第一次初轉法輪,是為曾離去的五位隨從說四聖諦法,他們聞法後,證得阿羅漢果,這是最早的比丘,從此具足了佛法僧三寶,也是最初的僧團。不久,波羅奈國的耶舍和五十個同伴追隨佛陀出家。耶舍的父母俱梨迦長者及夫人也皈依佛陀,即最早的優婆塞和優婆夷(在家弟子)。佛陀又度化了拜火教的迦葉三兄弟,此三人帶領千人弟子同時皈依,從此佛陀聲名遠揚。頻婆娑羅王建造了竹林精舍獻給佛陀,這是佛陀在古印度傳法的根據地是佛教史上第一個僧伽藍。此後舍利弗和目犍連就是在此聽法,並帶徒眾二百五十人皈依佛陀。
佛陀成道後第六年,回國看望年邁的父親和姨母,並度化了阿難等幾個堂弟和兒子羅喉羅。淨飯王九十三歲病重垂危,佛陀再回國為父親說法,後扶柩送終,布施財物,以示孝敬。
佛陀八十歲時身體染病,自知即將入滅,於是選擇在拘屍那拉城外的娑羅樹下入滅。即使在身體衰弱時還度化了最後一位弟子須跋陀羅。拘屍那拉國王和弟子們用最高禮儀為佛陀舉行荼毗,火不燒而自燃,佛陀的舍利由八國國王請去供奉,至今還留在人間。
佛陀自三十一歲成佛後直到涅槃,住世說法四十九年,度人無數,佛陀是眾生的安慰者與救護者。他把一切眾生當作自己的父母子女一樣愛護,所教化對象不分貴賤、貧富、種族、信仰,用一生實踐了慈悲平等、普度眾生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