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北京市環境保護監測中心在其官方微博上公布了「北京PM2.5監測布點方案」。這些邊界點建成後,將表徵北京的區域環境背景水平,並在一定的氣象條件下,監測北京與周邊區域汙染的傳輸情況。
昨天,北京市環境保護監測中心在其官方微博上公布了「北京PM2.5監測布點方案」。新方案除保留現有的27個監測點外,還新增8個監測點,其中首次在二、三、四環沿線及核心區道路幹線設置5個交通監測點,專門監測機動車汙染源,全部站點均採用新國標。明年,北京還將啟用新的空氣品質發布平臺,將枯燥的數據轉變成健康指引。
現有27個站點全保留
據了解,北京的空氣品質自動監測系統始建於上世紀80年代,目前已經建成了27個子站,其中有12個屬於環保部要求的國控監測點位,其餘屬於地控監測點位。而據了解,國家對城市空氣品質的評價與考核以國控監測點位的監測結果為準。市環保監測中心公布了布點方案,北京正在建設的PM2.5監測網絡中,原有的27個監測站點將全部保留,此外將新增8個監測站點。
首設機動車汙染監測點
目前,北京對道路交通環境空氣品質影響的監控點為零。在新增的8個監測點中,首次設置了5個離機動車汙染源較近的「交通監測點」。
據悉,這些站點將分別布設在二、三、四環沿線及核心區道路幹線。市環保局相關負責人表示,通過對交通站的監測,可掌握北京機動車尾氣排放的規律、時空分布變化等特點,便於今後開展有針對性的治理工作。
同時,環保部門開展了道路交通空氣汙染監測,其監測結果也將與其他政府部門共享,為政府制定政策提供依據。
新增3市域邊界監測點
新增的另外3個站點為區域點,分別位於北京的東、東南、西南邊界。屆時,北京監測網中市域邊界的區域點將增至6個。
科學研究表明,北京的空氣品質與周邊城市和區域具有較強的相關性,特別是重汙染天氣條件下,區域城市間存在明顯的空氣品質協同性。
這些邊界點建成後,將表徵北京的區域環境背景水平,並在一定的氣象條件下,監測北京與周邊區域汙染的傳輸情況。
■對話專家
北京市環境與公眾研究中心主任馬軍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副院長柴發合
記者:新增的交通汙染監測點有什麼意義?
馬軍:對於一個路網密集的大都市,車多人多,對路上的空氣品質進行監測很有價值。隨著城市的發展,不僅行走在路上的人在增加,交通要道周邊的居民也在增多,這些人所處的空氣環境與普通居民區有很大差別,所以反映路面上的汙染情況十分必要。
記者:國控點和地控點都承擔什麼作用?
柴發合:國控點大體上反映一個區域PM2.5整體的汙染水平,但隨著城市的不斷擴展,單靠國控點是不夠的,地控監測點位的分布更為廣泛。但地控監測點位能更準確地反映該城市內各個區域的PM2.5的時空分布,其監測結果也可以作為市政府考核下一級政府的指標。
■相關新聞
新空氣品質發布平臺數據轉化為健康指引
據了解,明年1月1日起,市環保監測中心將啟用新版空氣品質實時發布系統。市民可隨時登錄市環保監測中心網站,查詢距自己最近的環保監測站點的空氣品質數據,了解身邊的空氣品質。
同時,為便於參考,環保部門還會把PM2.5等汙染物的濃度數據轉化成空氣品質指數(AQI)。不同的AQI對應相應的健康指引,過敏體質等市民可參照健康指引及時採取防護措施。
環保部門表示,正在積極加密監測站點,發布儘可能詳盡的數據,讓監測數據與市民感受更趨一致。
■熱點回應
監測點在「公園」是誤讀
對於北京空氣監測點的布設,此前曾有「為什麼北京的一些監測站點設置在『公園』裡」的爭議。
對此,北京市環保監測中心相關負責人回應,空氣品質自動監測站布點原則是:不能布設在有汙染源和人為活動太多的地方,以避免幹擾。她表示,一般情況下,自動監測站點放在既有老百姓活動的區域,如城關鎮或者市區,同時要稍稍遠離人為活動,以避免人對站點自動監測的幹擾,所以,相比較,街心花園這樣的小公園是比較符合布點原則的,這與所謂「公園」完全不是一個概念。 (記者王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