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改善怎麼樣 讓小動物「說話」:北京將建20餘處生態監測站

2020-12-01 中國網財經

  森林、溼地、綠地,究竟能給城市生態環境帶來怎樣的改善?讓數據和「小動物」說話,本市將在全市範圍內建設20餘處生態監測站,通過大數據分析以及小動物的種群分布、遷徙情況等,更加直觀地體現生態建設成果。

  20餘處站點

  監測三類生態系統

  市園林綠化局科技處相關負責人介紹,這20餘處生態監測站中有8處是在已有的監測站點上進行改建,另有10多處是新建站點。根據監測側重點的不同,分為森林生態系統類型、溼地生態類型系統和綠地生態系統類型。

  森林生態系統類型監測點,分布在門頭溝百花山、密雲水庫、懷柔喇叭溝門、通州東郊森林公園等地;溼地生態類型系統監測點,分布在海澱翠湖、延慶野鴨湖、順義漢石橋溼地、房山長溝泉水溼地等地;綠地生態系統監測點,分布在通州張家灣、北京市園林科學研究院等地。

  8處改建站點絕大部分是科研機構現有監測站。由於各站的研究課題、監測指標、數據格式不盡相同,導致監測數據難以整合,很難形成覆蓋全市的生態研究成果。

  布設紅外相機

  補生物多樣性監測「短板」

  市園林綠化局科技處高級工程師張博介紹,這20多處生態監測站將有統一的監測指標體系,覆蓋大氣、土壤、水環境、生物多樣性四個方面。根據所在環境的特點,又各有各的側重點。例如位於城區範圍內的綠地生態系統監測點,會重點監測PM2.5等細顆粒物在一天中的濃度變化、不同類型的植物配置對汽車尾氣等汙染物的吸附情況等;森林生態系統監測站點,會重點監測負氧離子、土壤有機質、野生動物種群變化情況等。

  生態監測體系中,生物多樣性監測最引人注目,這也是長期以來本市生態監測工作中的「短板」。「生態環境好不好,小動物有發言權。」張博介紹,生物多樣性的豐富程度是評價生態環境質量高低的重要指標,「像北京水毛艮,只有在清澈水域中才能存活。而像鷹隼這類處於食物鏈頂端的猛禽,也只有在小動物出沒頻繁、生態系統較為完善的區域駐留。」

  生物多樣性監測將通過布設紅外相機等監測設備實現。紅外相機是一種對野生動物「非損傷性」的動物種類調查和影像記錄技術,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逐步應用於野生動物的研究領域,具有對動物幹擾小、影像資料便於存檔和檢索等優點,能抓拍難以觀察的珍稀物種,並且可以在野外持續24小時工作。

  這種監測手段已在松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有成熟的應用,工作人員捕捉到了野豬、豬獾、果子狸、貉、狍子等大量野生動物在山林裡生活的生動鏡頭。

  所有監測點將在

  「十四五」期間建成

  這20多處生態監測站中,十三陵林場監測站、海澱翠湖溼地監測站、延慶野鴨湖監測站等已完成招投標,進入開工建設階段。懷柔喇叭溝門監測站、懷柔北房鎮砂石坑人工針闊混交林監測站、順義漢石橋溼地監測站等正在進行前期的財政評審工作。所有站點將在「十四五」期間全部建成。

  通過布點生態監測站,本市將建立起覆蓋全市的生態監測體系。不僅能科學反映生態建設成果,還能為市民日常生活、假日出遊等提供靠譜的參考意見。如春季哪些區域花粉濃度較高、哪些區域楊柳飛絮較為嚴重、秋季全市各區域彩葉的變色情況、預計最佳觀賞期等,都可以通過大數據分析獲知。本報記者 王海燕

(責任編輯:羅伯特)

相關焦點

  • 從「一座孤站」到基本全覆蓋 看成都市新津區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建設...
    城南長秋山脈逶迤綿延,臨水矗立,情致恬淡無一絲煙火氣,造化本身宛如一幅絕妙的山水長卷……美景,是大自然給新津的饋贈,但是要維護這個美,卻是一項非常難的工作:一旦有汙染物進入河流,控制不好就意味著在新津匯聚的五河都將被汙染;一旦某處大氣被汙染,這「一水二丘七分壩」的錯落美景就變成了一片「煙氣朦朧」……如何長效保持住這份美,這是放在成都市新津生態環境局面前的一道難題。
  • 守好改善生態環境的生命線
    生態環境是城市之本。近年來,銀川在黃河流經領域顯現出河湖密布的綠洲生態特徵。 銀川作為西北三面環沙中的一片綠洲,在城市建設中堅定不移實施生態優先戰略,改善環境,保護溼地,以此來增強城市生態抵抗能力和城市生態免疫力,從而構建水資源環境良好的存續發展模式,不斷提高現有水資源環境功能,實現綠色轉型發展,守好改善生態環境生命線。
  • ...去年全省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 PM2.5、PM10為有監測記錄以來最...
    6 月 3 日上午,省政府新聞辦召開全省生態環境新聞發布會,對 2019 年全省生態環境狀況進行通報。記者獲悉,去年全省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多項指標達到近年來最好水平。全省平均優良天數比例 71.8%,全省 16 個設區市重度及以上汙染天數累計 70 天,同比下降 50.0%。
  • 全文實錄|山東發布2020年10月和1—10月全省生態環境質量狀況
    省生態環境廳大氣處、水處、土壤處、省生態環境監測中心相關負責同志參加發布會,並回答記者提問。發布會由省生態環境保護宣傳教育中心副主任薛梅主持。以下是新聞發布會全文實錄:今天,我們邀請到省生態環境廳大氣環境處處長張金智先生、水生態環境處四級調研員劉時先生、土壤生態環境處副處長蕭大偉先生和省生態環境監測中心水室主任石敬華先生,為大家介紹1-10月份水氣環境質量狀況,通報秋季秸稈禁燒工作情況,並就相關問題回答大家的提問。
  • 山東建成1997個環境監測站 實現四級環境空氣品質自動監測全覆蓋與...
    北極星環境監測網訊:1月11日,記者從山東省生態環境廳獲悉,山東全省共建成環境空氣品質自動監測站1997個,監測數據全省互聯共享,在全國率先實現省、市、縣、鄉四級環境空氣品質全指標自動監測全覆蓋。按照「科學布點、精準監控、全面覆蓋」的原則,山東全省共建成環境空氣品質自動監測站1997個,其中國控站107個、省控站57個、縣(區)站182個、鄉鎮(街道)站1651個。每個空氣站均配置了標準監測設備,監測全部六項指標(SO2、NO2、PM10、PM2.5、CO、O3),監測數據全省互聯共享。在全國率先實現省、市、縣、鄉四級環境空氣品質全指標自動監測全覆蓋。
  • 緊鑼密鼓 生態環境監測新啟航
    為深入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保障飲用水水質安全,2021年1月4日,新年伊始,梧州生態環境監測中心即緊鑼密鼓部署開展飲用水水源地水質監測工作。中心領導班子分批下沉監測一線,赴各縣(市、區)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採樣現場工作。
  • 堅決守好改善生態環境生命線
    會議提出,2021年要紮實抓好生態環境保護,保護好黃河、治理好汙染、建設好生態,堅決守好改善生態環境生命線。  會議提出了2021年全區經濟工作的總體要求,其中明確要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為時代使命,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目的,堅決守好三條生命線,走出一條高質量發展的新路子。
  • 北京建35個自動監測站 手機可查空氣品質
    記者6月5日從北京市環保局獲悉:目前,北京全市建成35個空氣品質自動監測子站,是全國發布數據站點數量最多的城市。北京市的35個自動監測子站,在功能上涵蓋了城市環境評價點、城市清潔對照點、區域背景傳輸點和交通汙染監控點等四類。
  • 省生態環境廳印發《貴州省生態環境監測數據質量管理辦法(試行)》
    牟珂 攝日前,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於深化環境監測改革提高環境監測數據質量的意見》、原環境保護部《環境監測數據弄虛作假行為判定及處理辦法》等有關法律法規和政策規定,貴州省生態環境廳結合我省實際情況,印發《貴州省生態環境監測數據質量管理辦法(試行)》(以下簡稱《辦法》),並於2021年1月1日起正式實施。
  • 銅梁生態環境持續穩定向好
    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1月8日16時30分訊(通訊員 李慧敏)擦亮藍天、保衛碧水,良好的生態環境是一項普惠的民生福祉。近日,筆者在銅梁區安居鎮楊樂村看到,沿江而建的民居離涪江直線距離不到100米,碧綠江面倒映山壁,綠樹紅花掩映農房,詩意田園畫卷撲面而來。
  • 2019年海南省生態環境狀況公報
    遴選大比武活動成績優異的9名選手代表海南參加第二屆全國生態環境監測專業技術人員大比武,取得了輻射監測專項團體三等獎和2項個人三等獎的好成績。本次大比武活動,是弘揚「工匠精神」、提高監測數據質量、打造生態環境保護鐵軍先鋒隊的一次大練兵,是提高生態環境監測科學化、標準化、規範化的一次大檢閱,對引導社會公眾全面了解生態環境監測、促進全社會共同參與生態環境保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 天更藍 水更清 地更淨 環境更優美 嘉興港區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
    原標題:天更藍 水更清 地更淨 環境更優美 嘉興港區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   讓天更藍、水更清、地更淨、環境更優美,是嘉興港區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堅實足音
  • 【生態環境改善】《秘境之眼》 豹
    【生態環境改善】《秘境之眼》 豹 2021-01-05 20:3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北京35個PM2.5監測站點試運行數據全部上線發布
    交通點位於車流量大、路網密集的交通主幹線周邊,用以反映交通幹線周邊的環境空氣品質狀況、掌握機動車尾氣排放的規律、時空分布變化等特點。    據介紹,35個站點將通過為期約3個月的試運行。北京環保部門計劃於2013年1月1日起,按照國家新的《環境空氣品質標準》規定,發布35個站點的各項汙染物監測數據,並對空氣品質狀況做出評價。
  • 排名分數雙提升 嘉善生態環境滿意度測評獲佳績
    2021-01-08 20:21 |共享聯盟嘉善站 記者 胡引鳳 通訊員 吳禕蕾 編輯 沈宇昕
  • 北京市民今可上網查詢空氣品質 今年將建PM2.5監測站
    此前北京的空氣備受詬病(圖片來源:新華網)  中廣網北京1月12日消息(記者李文蕊) 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導,昨天,北京市環保局發布消息稱,今天起北京市民只要登錄北京市環境保護監測中心網站  今天開始,北京27個監測子站的空氣品質單站數據將在環境保護監測中心網站滾動發布,市民上網可隨時了解自己所在區域的空氣品質情況。  記者今早打開了北京市環保監測中心的網站,在網站左側邊欄十分醒目的位置能一眼看見天藍色的空氣品質實時發布的專欄,專欄最上邊標明了今天的日期,緊接著下面就是空氣品質日報。
  • 北京給大氣做「CT掃描」 建成「天地空」一體化監測體系
    本文轉自【中國新聞網-國內新聞】;中新社北京1月9日電 (陳杭 杜燕)在2013年以後,北京經過幾年努力,建成了全世界比較領先的天、地、空三位一體的大氣PM2.5監測體系。北京市生態環境監測中心主任劉保獻在接受中新社「中國焦點面對面」專訪時談到,環境監測對於大氣,就像做「CT掃描」,為它找到一些問題。 從2013年僅連續87天無PM2.5重汙染,到2020年連續322天無PM2.5重汙染,北京空氣品質明顯改善。這其中,環境監測數據的準確性為推進大氣汙染治理起到了關鍵作用。 「環境監測在整個大氣汙染治理過程中,提供了非常強大的技術支撐。」
  • 北京順義將建PM2.5監測站 地點及數量正在調研中
    2013年,順義區將「突出抓好京密引水渠、龍道河、京平高速、淺山區聯絡線、白馬路等綠色生態走廊建設,力爭全年新增造林面積4.5萬畝。」開復工回遷安置房和保障性住房510萬平方米、5萬套,竣工回遷安置房197萬平方米、1.6萬套,竣工保障性住房31萬平方米、4200套。   2013年,順義區將「加快推進中醫院遷建、友誼醫院順義院區、地壇醫院順義分院建設步伐。」
  • 一座脊梁守護一方水土——懷念生態環境保護基層工作者趙中平
    崇明環境監測事業的領路人在2006年和2008年這兩個年份裡,崇明區環境監測站承擔了兩次環境本底調查監測工作。這項大規模工作,是為了給上海市政府發布的《崇明生態島建設綱要(2010-2020年)》(以下簡稱《綱要》)提供諸多生態狀況的本底值。這兩次調查監測的主要負責人,都是趙中平。採樣點的選擇和數據的記錄,是當時監測的關鍵。
  • 北京發布2017年環境公報 空氣品質達標天數226天
    交通汙染監控點監測結果表明,交通環境PM2.5年平均濃度值為66微克/立方米,高於全市平均水平13.8%,二氧化氮年平均濃度值為68微克/立方米,高於全市平均水平47.8%。空氣品質南北差異顯著《公報》顯示,全市空氣品質南北差異顯著,位於北部、西北部的生態涵養發展區好於其他區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