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給大氣做「CT掃描」 建成「天地空」一體化監測體系

2021-01-09 環球網

本文轉自【中國新聞網-國內新聞】;

中新社北京1月9日電 (陳杭 杜燕)在2013年以後,北京經過幾年努力,建成了全世界比較領先的天、地、空三位一體的大氣PM2.5監測體系。北京市生態環境監測中心主任劉保獻在接受中新社「中國焦點面對面」專訪時談到,環境監測對於大氣,就像做「CT掃描」,為它找到一些問題。

從2013年僅連續87天無PM2.5重汙染,到2020年連續322天無PM2.5重汙染,北京空氣品質明顯改善。這其中,環境監測數據的準確性為推進大氣汙染治理起到了關鍵作用。

「環境監測在整個大氣汙染治理過程中,提供了非常強大的技術支撐。」劉保獻認為,環境監測一直是汙染治理的基石、耳目、頂梁柱。

他提到,環境監測對於大氣,就像做「CT掃描」,為它找到一些問題。

他介紹,在2013年以後,北京經過幾年時間,陸續建成了全世界比較領先的三位一體的大氣PM2.5監測體系。

比如,北京通過新技術為各個街道、鄉鎮建立1000多個小微站,利用傳感器布設PM2.5監測網絡,治理精細化程度越來越高。

北京開展裸地監測。他說,就像在天上放了一個照相機,用衛星每月給北京照相,從相片裡識別哪個地方有裸地,然後儘快覆蓋或要求管理部門管理好裸地,減少揚塵。

劉保獻還提到,北京建立了PM2.5來源解析的技術體系,「對PM2.5進行剖析,就像人得病了首先要對症下藥」。

他表示,PM2.5來源解析,就是建立環境和汙染源之間的定量關係。北京於2014年第一次發布了PM2.5來源解析結果,顯示北京本地來源31.1%是機動車、22.4%是燃煤、18.1%是工業、14.3%是揚塵。針對以上四大來源,北京「對症下藥」,在2013年至2017年制定了系列措施,包括壓減燃煤、控車減油、治汙減排、清潔降塵。到2017年,北京PM2.5年均濃度降至58微克/立方米,取得了階段性成果。

2017年以後,北京又對PM2.5開展來源解析,於2018年再次發布PM2.5來源解析結果,調整了大氣汙染治理方向,比如燃煤源鞏固成果,逐步開展深入治理;對移動源、揚塵源重點開展治理等。

「2020年PM2.5年均濃度創歷史新低,首次降到『30+』。」他強調,PM2.5來源解析對大氣汙染治理,特別是治理措施方向的確定發揮著很大的作用,這項工作要持續不斷地開展、更新。(完)

相關焦點

  • 祁連山國家公園:已實現4000平方公裡天地空一體化監測
    泰伯網消息,自2017年試點以來,祁連山國家公園逐步推進天地空一體化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建設,目前已實現國家公園約4000平方公裡監測範圍。其中,按照建立天地空一體化生態環境監測網絡的要求,公園先後實施了油葫蘆片區智能化監測管控工程、黃藏寺監測管控工程、黑河源區智能化監測管控工程建設3個項目,目前已實現國家公園約4000平方公裡監測範圍,同時可對覆蓋區域進行火情和人類活動等方面進行監測和預警。
  • 颱風監測與預報-中國氣象局政府門戶網站
    長期以來,風雲衛星為颱風的監測預報提供了重要支撐。靜止氣象衛星重點在於颱風的實時定位定強,並監測颱風登陸的時間地點和造成的風雨影響。極軌氣象衛星具有大氣三維探測能力,可以揭示颱風內部熱力和雲雨結構,為颱風路徑和強度預報提供依據。
  • 國家核安全局:輻射環境監測網絡系統初建成 國控質量監測點位987個
    新華社北京4月21日電(記者榮啟涵)記者21日從國家核安全局獲悉,「十二五」期間,我國輻射環境監測網絡系統初步建成,國控質量監測點位由792個增加到987個。其中自動監測站從136個增加到161個,輻射環境安全預警監測點由27個增加至40個。同時,還在全國38座重要核設施附近建設監督性監測系統。
  • 廣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印發珠江三角洲地區生態安全體系一體化...
    6.生態安全一體化的管理體制機制有待建立和完善。相關各類專項規劃之間缺乏銜接,生態安全體系建設標準難以統一。區域內相關部門及各級政府間缺乏生態安全信息共享,生態安全一體化監測、監管等機構不健全,涉及生態安全的突發事件預警、防控等機制尚未完善,生態安全一體化的保障能力和管理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   (四)重要意義。
  • 環境改善怎麼樣 讓小動物「說話」:北京將建20餘處生態監測站
    8處改建站點絕大部分是科研機構現有監測站。由於各站的研究課題、監測指標、數據格式不盡相同,導致監測數據難以整合,很難形成覆蓋全市的生態研究成果。   布設紅外相機   補生物多樣性監測「短板」   市園林綠化局科技處高級工程師張博介紹,這20多處生態監測站將有統一的監測指標體系,覆蓋大氣、土壤、水環境、生物多樣性四個方面。
  • 北京2020年PM2.5年均濃度首次實現「30+」
    北京市生態環境局副局長、新聞發言人於建華表示,2020年PM2.5年均濃度首次實現「30+」,為38微克/立方米,實現歷史性突破,本市大氣治理等共治格局基本形成。   大氣治理等共治格局基本形成   於建華表示,「十三五」期間,打贏藍天保衛戰取得了決定性的成就。本市基本形成了大氣治理的共治格局。
  • 北京建35個自動監測站 手機可查空氣品質
    記者6月5日從北京市環保局獲悉:目前,北京全市建成35個空氣品質自動監測子站,是全國發布數據站點數量最多的城市。北京市的35個自動監測子站,在功能上涵蓋了城市環境評價點、城市清潔對照點、區域背景傳輸點和交通汙染監控點等四類。
  • 中國焦點面對面:北京的藍天是如何多起來的?
    北京市生態環境監測中心主任劉保獻接受中新社「中國焦點面對面」專訪。中新社記者 蔣啟明 攝  中新社記者:請您談一談,北京是如何提高環境監測數據的準確性?做好這項工作對於推進大氣汙染治理有什麼作用?  環境監測一直是汙染治理的基石、耳目、頂梁柱,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簡單歸納的話,有這麼幾點:  一是環境監測對於大氣,就像做「CT掃描」,為它找(到)一些問題。  在2013年以後,北京經過幾年的時間,陸續建成了全世界比較領先的三位一體的大氣PM2.5監測體系,包括質量濃度監測,能夠實時獲取PM2.5結果。
  • 我國成功構建世界首個天地一體化量子通信網絡
    原標題:我國成功構建世界首個天地一體化量子通信網絡最新發現與創新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潘建偉團隊與中科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等單位合作,構建了世界上首個天地一體化量子通信網絡,並進行了長達兩年多的穩定性和安全性測試、標準化研究以及政務金融電力等不同領域的應用示範。
  • 從「一座孤站」到基本全覆蓋 看成都市新津區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建設...
    「如果放在幾年前,這個工作真的太難做了!2016年,新津的環境監測點位,包括水(地表水、降水、飲用水)、氣、聲等,就有143個,監控大氣的就只有在城區的1座空氣自動子站,監控水源也只有1座入境的自動監測預警水站,一旦出現問題,無法做到及時溯源。雖然新津只有三百多平方公裡,但面對轄區內上千家工業企業、畜禽養殖場、餐飲娛樂場所等各項工作,現有環境監管人員簡直『不堪重負』。」
  • 2020年北京全年「好天兒」達四分之三 夏秋季基本消除PM2.5重汙染
    【解說】從曾經的「霧霾」肆虐,到如今的藍天回歸,北京近年來空氣品質明顯改善。近日,北京市生態環境監測中心主任劉保獻在接受中新社「中國焦點面對面」專訪時表示,2020年北京PM2.5年均濃度為38微克/立方米,創歷史新低。
  • 2020年北京空氣品質優良天數為276天 較2019年增36天
    從2013年PM2.5年均濃度89.5微克/立方米,到2020年的38微克/立方米,北京正通過精細治理,扎紮實實,一微克一微克地把PM2.5濃度「摳」下來,給市民更多藍天。  監測細:1200餘個「毛細血管」滲透到街鄉  大氣治理,北京努力多年,從2013年至2016年,北京市的PM2.5年均濃度每年遞減,已經取得一定的成效。
  • 做一次CT,對人體的傷害有多大?對照《輻射劑量表》,心裡有數了
    「因為去年年中被查出肺部有纖維灶,所以做了3次CT,聽人說,多次做會致癌,是真的嗎?「 「本人身體體質很差,體檢要求做CT,可是我擔心輻射會致癌,怎麼辦?」
  • 北京二三四環首設PM2.5監測點 現有站點全保留
    昨天,北京市環境保護監測中心在其官方微博上公布了「北京PM2.5監測布點方案」。這些邊界點建成後,將表徵北京的區域環境背景水平,並在一定的氣象條件下,監測北京與周邊區域汙染的傳輸情況。昨天,北京市環境保護監測中心在其官方微博上公布了「北京PM2.5監測布點方案」。
  • 德州建成「三縱四橫」管網體系
    記者從新聞發布會上獲悉,德州中心城區建成100公裡的「三縱四橫」管網體系,丁東水庫、大屯水庫「雙庫一網、雙水源」聯網供水,日供水能力達到106萬方。  德州市現代水網體系加速完善,圍繞「根治水患、防治乾旱」,加快補齊現代水網工程短板,為全市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水利支撐保障。
  • 深圳「一街一站」空氣監測體系上線 PM2.5數據實時可查
    新華社深圳6月6日電(記者王豐)記者6日從深圳市人居環境委員會獲悉,深圳市「一街一站」網格化空氣監測體系6日正式啟動上線,全市74個街道的PM2.5監測站點的監測數據均已接入該系統。深圳市人居環境委員會副主任盧旭陽介紹,近年來,深圳市空氣環境質量明顯改善。
  • 我國PM2.5 監測技術所面臨的挑戰
    我國在大氣汙染防治方面的一系列重大舉措的出臺,標誌著我國環境管理開始由以大氣汙染物排放總量控制為目標導向向以環境質量改善為目標導向轉變。《環境空氣品質標準》(GB 3095—2012)《大氣汙染防治行動計劃》(國發〔2013〕37號)《大氣汙染防治行動計劃實施情況考核辦法(試行)》(國辦發〔2014〕21 號)《大氣汙染防治行動計劃實施情況考核辦法(試行)實施細則》(環發〔2014〕107 號)
  • 小衛星辦大事 「北京2號」星座全天候監測災害
    原標題:小衛星辦大事 「北京2號」星座全天候監測災害   北京時間7月11日0時28分,印度極軌衛星運載火箭-C28成功將首批3顆第三代「災害監測星座」——「北京2號」星座發射升空。   「災害監測星座」的特點是:地面解析度高,可提供更多的災害細節;採用新型相機,在不增加衛星質量和星上電能消耗的前提下, 使衛星掃描面積相當於已有其它商業衛星能力的10倍;重訪率高,可對突發性災害(如火山噴發、地震等)進行觀測;成本低,前兩代星座每代只相當於一顆普通遙感衛星花費的一半,卻能夠基本滿足災害監測預報所需的高質量、全天候及重複觀測時間短的要求,並使得有的發展中國家第一次擁有了屬於本國的衛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