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性突破!北京2020年PM2.5年均濃度首次實現「30+」

2021-01-21 荔枝網新聞

  18日,北京市召開「回顧『十三五』展望『十四五』」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大氣汙染治理專場。北京市生態環境局副局長、新聞發言人於建華表示,2020年PM2.5年均濃度首次實現「30+」,為38微克/立方米,實現歷史性突破,本市大氣治理等共治格局基本形成。

  大氣治理等共治格局基本形成

  於建華表示,「十三五」期間,打贏藍天保衛戰取得了決定性的成就。本市基本形成了大氣治理的共治格局。本市成立了市委生態文明建設委員會,專設大氣汙染綜合治理及應對氣候變化工作小組,全面加強了黨對生態文明建設和大氣汙染防治工作的領導。明確各區各行業生態環境保護工作職責分工,建立生態環境保護督察機制,將藍天保衛戰納入績效考核,有效壓實了各級各部門「最後一公裡」責任。企業生態環境保護主體責任意識普遍增強,努力建設成為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企業。社會公眾主動參與生態環境監督治理,踐行綠色生活方式,綠色發展理念深入人心。「黨委領導、政府主導、企業施治、公眾參與」社會共治格局基本形成。

  產業結構綠色轉型,以疏解非首都功能為「牛鼻子」,累計淘汰退出不符合首都功能定位的一般製造業和汙染企業2154家,完成1.2萬家「散亂汙」企業分類整治和動態清零,第三產業佔GDP比重進一步提升。能源結構綠色低碳,大力推進能源清潔化戰略,燃煤消費總量不斷下降,基本實現平原地區「無煤化」,優質能源佔比逐年提高,在北方城市中率先基本解決燃煤汙染問題。車輛結構綠色優化,疏堵結合累計淘汰老舊機動車109.1萬輛,推廣新能源車40.1萬輛,國五及以上排放標準機動車佔比超過60%,處於全國領先水平。城市面貌綠色潔淨,堅持「平臺共享、部門負責、執法規範、環保督察、信息公開」,狠抓施工、道路、裸地揚塵精細化治理,城市潔淨度顯著提升;2020年,全市降塵量為5.1噸/平方公裡每個月,同比下降12.1%,在京津冀及周邊地區「2+26」城市中保持前列。

  北京大氣法規標準體系國內領先

  據介紹,北京市大氣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顯著提升。法規標準體系國內領先,修訂《北京市大氣汙染防治條例》,制定實施《機動車和非道路移動機械排放汙染防治條例》,法治保障更加有力;在用大氣類地方標準達41項,全力構建國內領先、世界一流的環保標準體系;加大資金支持力度,有效支撐了燃煤鍋爐清潔能源改造、老舊機動車淘汰更新、汙染企業整治退出等重點措施的實施。

  科技支撐更加有力,建成「天空地」一體化、智能化空氣品質網格化監測系統,實現對所有鄉鎮(街道)顆粒物監測全覆蓋;搭建全國首個重型汽車在線監控平臺、建成全市統一的揚塵視頻監控平臺、創新開展揮發性有機物(VOCs)和道路塵負荷走航監測;利用「熱點網格」技術,實現精準識別、精準執法,在環境監測、汙染源監管等方面全面構建「智慧+環保」監管新模式。

  區域協作也更加深入。統一立法、統一標準取得重大突破,京津冀協同開展「機動車和非道路移動機械排放汙染防治條例」專項立法並同步實施,是京津冀三地首部區域協同立法;統一發布實施《建築類塗料與膠粘劑揮發性有機化合物含量限值標準》,是環保領域京津冀三地首個區域性統一標準。重點時段、重點領域精準聯防聯控,在生態環境部等國家有關部門的統一指導下,區域共同開展秋冬季大氣汙染、夏季揮發性有機物(VOCs)治理攻堅行動;統一空氣重汙染預警分級標準,共同實施重點行業績效分級、差異化管控,協同應對重汙染天氣,區域空氣品質整體改善。

相關焦點

  • 北京PM2.5年均濃度首次實現「30+」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1月4日電北京市生態環境局4日通報稱,北京市空氣品質改善取得標誌性、歷史性突破,大氣環境中細顆粒物(PM2.5)年均濃度首次實現「30+」,為38微克/立方米。全年空氣品質優良天數為276天,較上年增加一個多月。
  • 「十三五」期間北京市空氣品質持續明顯改善 PM2.5年均濃度首次...
    在生態環境部等國家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指導下,經過全市共同努力、區域協同,空氣品質改善取得標誌性、歷史性突破,2020年,PM2.5年均濃度首次實現「30+」,為38微克/立方米。人民群眾藍天幸福感顯著增強,北京市大氣汙染治理被納入聯合國環境署「實踐案例」,為全球其他城市,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的城市提供借鑑。
  • 2020年北京PM2.5年均濃度創歷史新低,首次達「30+」
    新京報快訊(記者 李玉坤)記者1月4日從北京市生態環境局了解到,2020年北京大氣環境中細顆粒物(PM2.5)年均濃度首次實現「30+」,為38微克/立方米,實現「十三五」規劃目標。PM2.5年均濃度為38微克/立方米市生態環境監測中心主任劉保獻介紹,2020年北京市大氣環境中PM2.5等四項主要汙染物同比均明顯改善,其中PM2.5年均濃度為38微克/立方米,首次達到「30+」水平,同比下降9.5%;可吸入顆粒物(PM10)、二氧化氮(NO)連續兩年達到國家二級標準;二氧化硫(SO)年均濃度穩定達到國家標準並保持個位數水平。
  • 2020年北京PM2.5年均濃度38微克/立方米 為有監測記錄以來最優
    人民網北京1月4日電 (尹星雲)記者今天從北京市生態環境局獲悉,去年經過全市共同努力、區域協同,在氣象條件整體有利的情況下,北京市空氣品質改善取得標誌性、歷史性突破,大氣環境中細顆粒物(PM2.5)年均濃度首次實現「30 」,達38微克/立方米,為有監測記錄以來最優,人民群眾藍天獲得感、幸福感顯著增強
  • 北京PM2.5年均濃度達有監測記錄以來最優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1月4日訊 (記者 楊學聰)2020年,北京市PM2.5年均濃度達到有監測記錄以來的最優——38微克/立方米!圖說:2013-2020年北京四項主要汙染物年均濃度變化「經過全市共同努力、區域協同,在氣象條件整體有利的情況下,北京市空氣品質改善取得標誌性、歷史性突破,大氣環境中細顆粒物(PM2.5)年均濃度首次實現『30+』。」北京市生態環境局相關負責人表示,這一數據實現了「十三五」規劃目標,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圓滿收官。
  • 2020年北京市PM2.5年均濃度38微克/立方米 為有監測記錄以來最優
    4日,北京市生態環境局發布2020年北京地區空氣品質報告,北京市空氣品質改善取得標誌性、歷史性突破,大氣環境中細顆粒物(PM2.5)年均濃度首次實現「30+」,為38微克/立方米。2020年空氣品質總體情況及特徵2020年北京市大氣環境中PM2.5等四項主要汙染物同比均明顯改善,其中PM2.5年均濃度為38微克/立方米,首次達到「30+」水平,同比下降9.5%。可吸入顆粒物(PM10)、二氧化氮(NO2)連續兩年達到國家二級標準,二氧化硫(SO2)年均濃度穩定達到國家標準並保持個位數水平。
  • PM2.5年均濃度38微克/立方米
    本報北京1月5日電  (記者朱競若、賀勇)記者從北京市生態環境局獲悉:2020年北京市空氣質量改善取得標志性、歷史性突破,大氣環境中細顆粒物(PM2.5)年均濃度首次實現「30+」,為38微克/立方米,與2013年相比下降57.5%。
  • 北京PM2.5年均濃度38微克/立方米 為有監測記錄以來最優
    ■ 中國工業報 曹雅麗2021年1月4日,北京市生態環境局召開2020年北京市空氣品質新聞發布會。北京市生態環境監測中心主任劉保獻介紹,北京市空氣品質改善取得標誌性、歷史性突破,大氣環境中細顆粒物(PM2.5)年均濃度首次實現「30+」,為38微克/立方米,人民群眾藍天獲得感、幸福感顯著增強,實現「十三五」規劃目標,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圓滿收官。
  • 去年北京PM2.5年均濃度為38微克/立方米 同比降9.5%
    「人努力,天幫忙」,經過全市共同努力、區域協同,在氣象條件整體有利的情況下,北京市空氣品質改善取得標誌性、歷史性突破,大氣環境中細顆粒物(PM2.5)年均濃度首次實現「30+」,為38微克/立方米,人民群眾藍天獲得感、幸福感顯著增強,實現「十三五」規劃目標,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圓滿收官。北京市大氣汙染治理經驗被納入聯合國環境署「實踐案例」,為全球其他城市,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的城市提供借鑑。
  • 京津冀空氣品質明顯改善 PM2.5年均濃度去年比2015年降36%
    中新網北京12月8日電 (記者 杜燕)「十三五」期間,京津冀三地空氣品質實現大幅明顯改善,細顆粒物(PM2.5)年均濃度2019年與2015年相比下降36%,區域共享空氣品質改善成果。北京市PM2.5年均濃度從2015年的80.6微克/立方米降至2019年的42微克/立方米,2020年1-10月北京市PM2.5累計濃度為39微克/立方米,在區域「2+26」城市中濃度持續保持最優。這是北京市生態環境局總工程師劉賢姝在今天舉行的一場發布會上介紹的。
  • 2020年北京全年「好天兒」達四分之三 夏秋季基本消除PM2.5重汙染
    【解說】從曾經的「霧霾」肆虐,到如今的藍天回歸,北京近年來空氣品質明顯改善。近日,北京市生態環境監測中心主任劉保獻在接受中新社「中國焦點面對面」專訪時表示,2020年北京PM2.5年均濃度為38微克/立方米,創歷史新低。
  • 全國190城PM2.5年均濃度排行榜發布,你家排第幾?
    全國190城PM2.5年均濃度排行榜發布,你家排第幾?       由於環保部2014年發布的空氣品質統計數據,仍舊是基於74城的統計,有環保組織基於前述平臺的發布的實時數據,製作出了全國190座有PM2.5監測的城市的排名。       根據該環保組織提供給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的統計結果顯示,PM2.5年均濃度最高的10座城市,仍有7座都在河北,另外3座在山東。
  • 2019年北京市PM2.5年均濃度42微克/立方米 PM10和NO2首次達到國家...
    2019年經過全市共同努力,在區域空氣品質同步改善、氣象條件較常年整體有利的情況下,北京市大氣環境中細顆粒物(PM2.5)等四項主要汙染物同比均明顯改善。其中PM2.5年均濃度為42微克/立方米;二氧化氮(NO2)、可吸入顆粒物(PM10)首次達到國家二級標準;二氧化硫(SO2)年均濃度穩定達標並連續三年濃度達到個位數。
  • 北京2020年3/4的天數空氣品質優良,「好天」比去年多36天
    北京市生態環境局今天(4日)發布消息,2020年,北京市空氣品質改善取得標誌性、歷史性突破,大氣環境中細顆粒物(PM2.5)年均濃度首次實現「30+」,為38微克/立方米,與國家標準(35微克/立方米)的差距進一步拉近。
  • 2018年北京空氣品質報告出爐 連續195天無PM2.5重汙染
    去年9月公布的《北京市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提出,到2020年,本市空氣品質要在「十三五」規劃目標即56微克/立方米左右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重汙染天數明顯減少。行動計劃第一年剛剛結束,北京已經交上了一份漂亮的答卷。  2018年,北京市PM2.5年平均濃度為51微克/立方米,較2017年同比下降12.1%。
  • 河南2019年大氣環境成績單發布:PM2.5和PM10圓滿完成國家目標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郭兵 PM2.5和PM10圓滿完成國家和省定目標任務,各項各項汙染指標達到近年來最好水平,PM2.5濃度連續5個月達到國家空氣之間二級標準,1月7日,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從省政府新聞辦召開的「2019年重點民生實事落實情況」第9場新聞發布會上獲悉,我省汙染防治攻堅強力推進
  • 濟南兩會訪談|張懷成:濟南PM2.5首次實現「40+」,有監測記錄以來...
    1月10日晚, 濟南市政協委員、山東省濟南生態環境監測中心站長張懷成在接受濟南報業全媒體記者採訪中表示,過去的一年,濟南市PM2.5年均濃度首次實現「40+」,為47微克/立方米,這是自有監測記錄以來的最好水平。但對於處在高質量發展階段的濟南來說,汙染防治政策力度將會越來越大,尤其大氣汙染防治是百姓都關注問題,需要持續改進。張懷成介紹,濟南在大氣汙染防治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 首次!房山這項空氣品質指標達到國家二級標準!
    大氣環境中細顆粒物(PM2.5) 年均濃度首次達到國家二級標準 為35微克/立方米 人民群眾藍天獲得感、幸福感顯著增強 實現「十三五」規劃目標 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圓滿收官
  • 濟南去年優良天首次超六成 全年PM2.5濃度創自有監測記錄以來的最...
    (資料片)濟南市政協委員、山東省濟南生態環境監測中心站長 張懷成「2020年,濟南全年PM2.5濃度為47微克/立方米,是自有監測記錄以來的最好水平。全年62%的天數為優良天,首次超過60%。」1月10日,政協第十四屆濟南市委員會第五次會議報到現場,濟南市政協委員、山東省濟南生態環境監測中心站長張懷成帶來了一組關於濟南市2020年環境治理的成績單。
  • 2016年北京PM2.5年均濃度同比下降9.9%全年重汙染日39天
    資料圖:1月2日,北京霧霾持續。據悉,預計1月4日夜間前後空氣品質將逐步好轉。 中新社記者 李慧思攝中新社北京1月3日電 (記者尹力)2016年北京PM2.5年均濃度為73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9.9%,但仍超國家標準1.09倍;全年重汙染日39天,較2015年減少7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