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說】從曾經的「霧霾」肆虐,到如今的藍天回歸,北京近年來空氣品質明顯改善。近日,北京市生態環境監測中心主任劉保獻在接受中新社「中國焦點面對面」專訪時表示,2020年北京PM2.5年均濃度為38微克/立方米,創歷史新低。
【同期】北京市生態環境監測中心主任 劉保獻
PM2.5首次降到「30+」,和2013年相比下降57.5%;全年「好天兒」已經達到了3/4,2020年全年優良天數總計是276天;PM2.5優良天達到330天,相當於現在每周PM2.5優良天,就是老百姓說的藍天是6.3天;2020年連續322天沒有PM2.5重汙染,基本從2月中下旬以後,一直到年底都沒有。目前,北京在夏季和秋季基本上消除了PM2.5重汙染。
【解說】劉保獻表示,經過北京市全市共同努力,區域協同減排,北京空氣品質改善在多個方面取得了歷史性的進展。其中環境監測為大氣汙染治理提供了重要技術支撐。
【同期】北京市生態環境監測中心主任 劉保獻
這裡面包括質量濃度監測,能夠實時獲取到PM2.5的結果。我們也有成份監測,比如PM2.5的組成到底是什麼。另外還有衛星遙感,從天上看整個北京在區域裡到底是什麼情況,今天是受沙塵影響,還是受區域整體汙染傳輸影響?我們通過一些監測新技術,為北京各個街道、鄉鎮建立了1000多個小微站,利用傳感器布了一些PM2.5監測網絡。總之,我們藉助各方面手段,組建了一個天、空、地三位一體的網絡,時時刻刻為北京的大氣做監測,就像去醫院做CT掃描,助力大氣汙染治理。
【解說】劉保獻說,目前北京PM2.5年均濃度與洛杉磯、倫敦等城市相比仍然偏高,大氣汙染治理仍需不斷努力。民眾也要科學看待汙染治理問題,認識到其長期性和複雜性。
【同期】北京市生態環境監測中心主任 劉保獻
北京三面環山,就像一個簸箕,汙染從簸箕口進來以後很難消散。乾旱少雨,從汙染空氣擴散角度來講,本身條件受一定限制。另外,整個京津冀區域汙染物的排放總量還是比較大。這個區域集合了鋼鐵、焦炭、玻璃、原料藥等(企業),總產量佔全國40%,而且80%運輸主要靠重型柴油車。所以從這些角度來看,必須認識到整個改善,大氣汙染治理是有艱巨性長期性,是需要一些時間慢慢治理。
【解說】劉保獻表示,將持續秉承信息公開思路,加強宣傳引導,通過各種渠道讓社會公眾參與環保治理。只有動員起全社會的力量,大氣汙染治理才能更加高效,治理歷程才能進一步縮短。
程宇 陳杭 杜燕 李碩行 北京報導
責任編輯:【唐偉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