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除了第一篇《關雎》外,最為人所熟知的應該就要屬這一首《桃夭》了,尤其是喜歡看古裝電視劇、古風和女頻小說的,同時也是生僻字最少的一篇了。下面上正文: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其實。之子于歸,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于歸,宜其家人。蕡(fén):果實碩大的樣子;蓁(zhēn):樹葉繁密的樣子。
《桃夭》是一首語言非常美的詩,以桃花為意象,讚頌、祝福出嫁的女子,祝願她在出嫁後,與夫家相處和順,家庭和美。全詩分為三章,每章的前兩句都是對桃花、桃樹的描寫。「桃之夭夭」,描寫的是桃花盛開,生機勃勃的狀態。「灼灼其華」,「華」同花,灼灼原本是火焰燃燒的狀態,在這裡是形容盛開的桃花顏色鮮豔如火;「有蕡其實」,是描寫桃樹碩果纍纍的狀態;「其葉蓁蓁」,是描寫桃樹枝葉繁茂的狀態。「之子于歸」,女子出嫁的意思;「宜其室家」,是與夫家和順、美滿的意思,「室家」、「家室」、「家人」都是指的夫家。
通讀全詩,我們可以想像出這樣的畫面:桃花盛開的時節,一位與桃花爭豔的美麗女子,正在梳妝打扮,等著自己的情郎騎著白馬來迎娶。家裡的長輩們,一面為她梳妝,一面一遍遍地叮囑她,出嫁後要與夫家好好相處,爭取早日生子,為夫家開枝散葉。其實這樣的畫面,直到今天仍然大同小異,只不過白馬變成了寶馬,嫁衣變成了婚紗,長輩們的叮囑除了家庭和睦、早生貴子之外,還要加一條防著老公藏私房錢。與夫家和睦相處這點好理解,「之子于歸,宜其室家(家室、家人)」,講的就是這個意思,是對女子嫁入夫家後家庭關係方面的祝福和告誡,從古至今一貫如是。可能有人會問,那麼,「早生貴子」、「開枝散葉」又是怎麼理解出來的呢?其實只要拿這兩個詞對照一下原詩,就很好理解了,正好對應著「有蕡其實」,「其葉蓁蓁」兩句。
《桃夭》每章的前兩句,看似在描寫桃花、桃樹,實則同樣是對這位即將出嫁的女子的祝福和要求。「桃之夭夭」指代的就是這個即將出嫁的女子,「灼灼其華」是讚頌她的美麗。這是一貫以來的習慣,我們總說「女孩子最美的就是她穿上嫁衣的那一刻」。後世不少詩詞也會用桃花來讚美女子,比如那句著名的「人面桃花相映紅」。「有蕡其實」是對女子早生貴子的期盼,「其葉蓁蓁」是對女子能夠幫助夫家開枝散葉、興旺發達的祝福。結合2000多年前生產力低下,重視血脈延續的社會背景下,這樣的祝福和要求是順理成章,並且有其現實意義的。關於這一點,我們明天讀《螽斯》細聊。
綜上所述,對於這首詩,我們可以這麼理解。「桃之夭夭」描寫的是桃樹,也就是這位即將出嫁的女子現在的狀態,美得如同盛放的桃花一般。而「灼灼其華」、「有蕡其實」、「其葉蓁蓁」則是祝福者所期望達到的,桃樹在不同階段所應該呈現的狀態,開花、結果、葉茂,暗藏對女子出嫁後不同人生階段的祝福,層層遞進。出嫁時,應該人比花嬌;出嫁後,就要早生貴子,為夫家延續血脈;接下來就要幫助夫家開枝散葉,興旺發達。這樣理解,也就能解釋,為什麼「桃之夭夭」和「有蕡其實」這兩個並不不能同時出現在桃樹上的狀態,會放在一起同時出現了。其實一直到今天,我們對於新婚的祝福仍然也沒跳出過這個範圍,「幸福美滿」、「早生貴子」仍然是婚禮上能夠聽到的最多的祝福語。
然後,我們再結合《樛木》來看一下。《樛木》裡說,男子娶妻,如藤纏樹,賢妻進家,福祿將至。相應的,《桃夭》中,同樣也有類似的意思,女子嫁入夫家,就要幫助夫家昌盛。這其中所體現的是漫長的封建男權社會中男主女次的婚姻觀念,中西皆同。中國古代,女子嫁人後,就失去了自己的名字,變成了某某氏,如夫家姓李,娘家姓張,則稱為李張氏。好的是,中國的這一習俗在解放後已經逐漸消亡。而在西方,女子嫁人後改夫姓的習慣,一直延續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