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文解字:為什麼「聽」字是口字旁?原因竟是意料之外!

2021-01-09 麓風軒

讀過《說文解字》的很多朋友都喜歡琢磨,比如有網友就說,為什麼「聽」字是口字旁?按理說應該是用耳朵在聽啊!是不是可以理解為「口在說,聽的人心裡論斤稱一稱話的份量」?這是形聲字還是會意字呢?但聲音不一定是口說出來的,世間萬物都可以製造聲音!跟「口」有什麼關係,該如何解釋呢?

其實簡化字「聽」字,是一個錯字!原本不是口字旁,右邊也不是「斤」字,寫成口字旁和「斤」字是確確實實搞錯了。後來用得多了,也就將錯就錯,習慣成自然了!這個原因可能出乎意料,但事實就是這樣,且聽仔細分析。

隸書「聽」字

一、先從「聽」的繁體字說起

繁體字「聽」是一個形聲字,從耳惪,壬( tìng)聲。從耳惪(德),即耳有所得。《說文解字》中說:聽,聆也。見下圖《清 · 楊沂孫 · 常棣伐木帖》中寫法:

小篆「聽」字

二、「聽」的簡化字

繁體字的「聽」字音、形、義俱全,應該說是一個很完美的字,唯一的不足就是筆畫較多,因此到了漢字簡化的時候就厄運難逃了。

最初簡化的時候,是取「從口(方框),廳聲」。指用耳朵感受聲音。這個來源於甲骨文中的寫法(見下圖),「從口(方框)」是指耳內的兩個感覺性毛細胞的小區。

甲骨文「聽」字

也有網友論證說:「聽」是後鼻音,簡化後也應為後鼻音,但「聽」的「斤」是前鼻音,破壞了先人造字的原則。所以,不管是口字旁,還是「廳」寫成了「斤」都是不妥的。但後來訛傳為「聽」。用得多了,也就習慣成自然了,但從字源上來分析的話,確確實實是一個錯字。

如果一定要找一個正確的理由的話,也就只能解釋說:「此口非彼口(嘴),外形耳朵眼」。就這麼回事!歡迎網友批評指正和留言探討。

更多精彩內容,敬請關注【麓風軒】

相關焦點

  • 一個口字旁一個當念什麼?曼德拉效應再次出現,這個字根本不存在!
    那麼這個「dang」字該如何書寫呢?在眾人的印象當中,應該是一個口字旁加上當然的當。事實上在中國漢字當中根本就沒有這個字,不管是用百度輸入法還是搜狗輸入法,這個字根本就打不出來。也可以去尋找相關的新華字典,裡面也並沒有關於這個字的記錄,為什麼我們明明記得存在的漢字,事實上根本不存在的,這也反映了曼德拉效應。
  • 口字旁的「當」打不出!難道我們記憶被消除過?
    突然有人談論說打不出口字旁的「當」,筆者表示不服,動手幾下打出拼音dang,結果認真找幾遍還真沒有發現這個字。找不到口字旁的「當」什麼情況?童年的《叮口當貓》呢?總不可能是這個「當」吧?難道的記憶被消除過嗎?還是這個字原本就不存在?
  • 言字旁、口字旁、兩點水、三點水、石字旁、土字旁、豎彎鉤、撇點的解析與寫法
    口字旁字形正方,上寬下窄兩豎內收,三個地方露一點頭豎的起筆和收筆,最後的橫收筆石字旁瘦長,橫短右上傾斜,中間寫撇稍長,弧度勿大,長度比為1:2撇中間寫口,正方,兩豎內收,勿大石字旁,短橫收筆與橫折轉折處右對齊
  • 行書偏旁練習:口字旁、子字旁、工字旁、歹字旁
    以前稱合體字的左方為「偏」,右方為「旁」;現在把合體字的組成部分統稱為「偏旁」。位於字的左邊,叫「左偏旁」;位於字的右邊,叫「右偏旁」。傳統的漢字結構學說裡,根據漢字的構成單位把漢字分成獨體字、合體字兩類。獨體字(日、月、牛、羊、上、下等)由筆畫構成,合體字(休、取、涉、森、竿、架等)則由偏旁構成。
  • 口字旁的這些字體,你寫對了,其他類似字體就不難寫了
    有些字體,我們的敗筆就在於沒有把握好偏旁與部首的書寫規格,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字體間架結構。有些字,其印刷體和書寫體在間架結構上是有一定差別的,主體部分與陪體部分的比例大小,所處位置,都有約定俗成的法則。書寫體往往注重的是筆畫與結構的默契配合。下面,我們就以口字旁的這些字為例。下面夢筆生輝簡單給大家介紹它們的寫法。
  • 楷書中足字旁和三點水旁寫法,在具體字中如何進行應用
    我們今天繼續分享楷書中左偏旁的部首結構,今天我們給大家介紹的足字旁和三點水旁的部首的寫法和應用,三點水旁可能大家對寫法比較熟悉,我們先聊足字旁的寫法吧,足字旁是由一個口和一個止兩個部首組成,口字我們就不多說了,止字的中豎可上面的口字相連,止字的底橫向左突出起筆,向右上形成斜勢。
  • 楷書做偏旁中日字旁和言字旁的寫法,及在楷書中如何佔位應用
    日字旁和言字旁,也是在書法中比較常見的左偏旁部首,不過現代日字旁使用還是頻繁,而言字旁簡體字是比較少了,我們分別認識一下,日字旁就是有日字演變過來,整體偏旁形狀窄長,左豎短,右豎長,整體上面橫畫和中間的短而細,明顯橫細豎粗,橫短豎長的形態。
  • 毛筆書法中偏旁部首的結構特點和書寫方法之三:口字旁與日字旁
    毛筆書法中口字旁和日字旁是比較常見的兩個偏旁。在漢字中的位置也多種多樣,所以書寫時要多加揣摩。多看古人寫的帶這兩個偏旁的例字。「口」字在漢字中的位置比較靈活,可以在字的左邊,也可以在字的右邊,可以在字的上面,也可以在字的下面,不同的位置寫法上有一定的區別。
  • 說文解字:說一下走,此,是,兔這4個字
    接下來說文解字:說一下走,此,是,兔這4個字。1.走,說文解字。《說文》:走,子苟切。趨也。從夭、止。夭止者,屈也。凡走之屬皆從走。『走』的古文字,下為『腳步-止(zhi-3)』,上為『夭-人雙臂擺動』的樣子,組字以此會意表示:手臂擺動著小跑。延伸泛指『獸類的活動行為』,如詞組:飛禽走獸。『走』其本義為:小跑,如《山海經·海外北經》:夸父與日逐走。
  • 說文解字2 你所不知道的耳刀旁
    通常我們所說的耳刀旁包括三種,即:「阝(在左邊)」,「卩」和「阝(在右邊)」。我們先來說「阝(在左邊)」(阜字旁),左耳刀旁的本字是「阜(fu4)」最初的意思是「盤山石階」。《說文解字》對阜的解釋為「大陸也。山無石者,象形」,也就是沒有石頭的土山的意思。
  • 說文解字:今日說一說正,強,醫,覆,這4個漢字
    說文解字:今日說一說正,強,醫,覆,這4個漢字。1.正,《說文解字》:正,之盛切。是也。從止,一以止。凡正之屬皆從正。徐鍇曰:守一以止也。古文『正』從二。二,古上字。古文『正』從一、足。足者亦止也。下為表示『腳步』的『止』,上為前方的目標,以此會意表示:向著前方的目標行進。如《書·湯誓》:予畏上帝不敢不正。
  • 說文解字丨秋天的「秋」字,原本是一隻蟋蟀
    秋,左邊「禾」右邊「火」組成個「秋」字,這是秋的現代簡化字字形,其實,小篆的「秋」也是這樣的字形組成,「禾」旁凸顯了「秋天」禾穀成熟的景象,只不過小篆的秋與當今的秋字不一樣,小篆將「火」與「禾」移了位,「火」在左邊而「禾」在右邊,所以《說文解字》說:「秋,禾穀熟也。」即莊稼成熟,代表收成。遠古時期,先民有用火燒田野的耕作方式,秋收過後,以火燎原,以備來年耕種。
  • 那些有趣的偏旁——月字旁
    漢字文化博大精深,偏旁部首更是漢字文化中至關重要的部分,今天就聊一聊那些「有趣」的偏旁之月字旁。毋庸置疑「月」是月亮的意思,從漢字的演變我們可以一目了然。那麼在漢字中月字旁的字佔了很大一部分,那麼怎麼能高效地記住他們呢?月字旁都有哪些含義呢?
  • 說文解字:國徽,為什麼不能玷汙國徽?
    今天我們說文解字:國徽看看什麼是國,什麼是國徽?甲骨文從戈、從囗。戈為武器,引申為武力、部隊;囗本為包圍,在此指土地。二者相合表示以武力保衛土地。這就是4000多年前,我們祖先創造了這個「國」字的甲骨文含義。所以民主也是在國家保衛之下才有、才可談、沒有國家,談何民族,談何幸福!
  • 說文解字:上,止,正
    說文解字:《易經》的上、止、正《易經》廣大精微,無所不包。「其大無外,其小無內」(《呂氏春秋》),這兩句話大家非常熟悉。大到沒有外面,夠大的吧!小到沒有裡面,夠小了吧!這樣廣大精微的一本書,很多人都會覺得很難讀,難記,難懂,難應用。其實,整部《易經》,可以用三個字來理解。
  • 為什麼只有狗叫聲「汪汪」是水字旁?
    本文來自:百度知道日報前一段時間我們討論過為什麼網際網路上關於貓的信息要遠遠多於狗。其實貓和狗之間還有一個巨大的差異,就是在現代漢語中,貓叫的擬聲詞「喵」,狗叫的擬聲詞是「汪」。差異有多大呢?我們看一下漢字中各種動物叫聲的擬聲詞寫法。「喵嘰嘎哞咩汪」……一堆口字旁的字裡混進了一個三點水。
  • 口字旁的「當」字原來不存在-網友:30多年都記錯了?
    於是乎,網友們都懵了--字旁的「當」字不存在,但記憶中這個字確實存在。這是怎麼回事?只要打開一個輸入法試試就行了。只是為了驗證一下,我試了一下QQ輸入法。當在拼音下有當字,繁體字「當」,但在大家的記憶中,這個字旁邊卻沒有「當」字。怕輸入法字庫出錯,就順手在網上找了一些教材軟體裡的介紹。口頭字旁的「當」字組合為叮噹或叮噹,是公認的。
  • 說文解字系列第七講:礻與示,天地日月星
    下面列舉一些名字與大家共參:1胤褆,2胤礽,3胤祉 ,4胤禛,5胤祺 ,6胤祚 ,7胤佑 ,8胤禩 ,9胤禟,10胤(礻我),11胤禌,12胤祹,13胤祥,14胤禵,15胤(礻禺),16胤祿 ,17胤禮,18胤衸 ,19胤禝 ,20胤禕,21胤禧,22胤祜 ,23胤祁,24胤秘通過對比,我們發現這些皇子的名字中大多都有一個「礻」字旁的字,這是為什麼呢?
  • 月字旁的字,為什麼很多都跟身體有關?
    『月字旁』經常見,有沒有想過:為什麼像肝、膽、肺、腑這類表明器官的漢字,都有『月字旁』呢?簡單點說,現用的『月字旁』其實是『肉字旁』,其寫法與真正的『月字旁』差別微小,時間長了、一來二去,『肉字旁』就成了『月字旁』,所以……。
  • 《周易》說文解字系列之一:說「乾」
    傳世本《歸藏》也寫作「乾」,而在清華大學所藏的戰國竹簡中,這個卦名寫作「倝」,馬王堆帛書《周易》中,這個字寫作「鍵」,而《象傳》則寫作「健」。也就是說,單是《周易》第一卦的卦名,至少就有四種不同的寫法:乾、倝、鍵、健。究竟哪一個才是作者真正想要表達的本字呢?唯一的檢驗標準,就是《周易》的文本自身。只有「以經解經」,才能夠避免脫離作者本意的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