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過《說文解字》的很多朋友都喜歡琢磨,比如有網友就說,為什麼「聽」字是口字旁?按理說應該是用耳朵在聽啊!是不是可以理解為「口在說,聽的人心裡論斤稱一稱話的份量」?這是形聲字還是會意字呢?但聲音不一定是口說出來的,世間萬物都可以製造聲音!跟「口」有什麼關係,該如何解釋呢?
其實簡化字「聽」字,是一個錯字!原本不是口字旁,右邊也不是「斤」字,寫成口字旁和「斤」字是確確實實搞錯了。後來用得多了,也就將錯就錯,習慣成自然了!這個原因可能出乎意料,但事實就是這樣,且聽仔細分析。
隸書「聽」字
一、先從「聽」的繁體字說起
繁體字「聽」是一個形聲字,從耳惪,壬( tìng)聲。從耳惪(德),即耳有所得。《說文解字》中說:聽,聆也。見下圖《清 · 楊沂孫 · 常棣伐木帖》中寫法:
小篆「聽」字
二、「聽」的簡化字
繁體字的「聽」字音、形、義俱全,應該說是一個很完美的字,唯一的不足就是筆畫較多,因此到了漢字簡化的時候就厄運難逃了。
最初簡化的時候,是取「從口(方框),廳聲」。指用耳朵感受聲音。這個來源於甲骨文中的寫法(見下圖),「從口(方框)」是指耳內的兩個感覺性毛細胞的小區。
甲骨文「聽」字
也有網友論證說:「聽」是後鼻音,簡化後也應為後鼻音,但「聽」的「斤」是前鼻音,破壞了先人造字的原則。所以,不管是口字旁,還是「廳」寫成了「斤」都是不妥的。但後來訛傳為「聽」。用得多了,也就習慣成自然了,但從字源上來分析的話,確確實實是一個錯字。
如果一定要找一個正確的理由的話,也就只能解釋說:「此口非彼口(嘴),外形耳朵眼」。就這麼回事!歡迎網友批評指正和留言探討。
更多精彩內容,敬請關注【麓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