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西晉南嵋陽鎮的某條路上,立著一塊略顯粗糙的「招牌」,上書「起名」二字,不少路過的人都忍不住多看兩眼,畢竟在這個時代,會請人給孩子算名字的人已經不多了。但當地很多老百姓,還是願意上門找這位「起名大師」聊一聊,此人便是痴迷《周易》45年的樊昭威,樊大爺。
樊昭威,山西人,今年已是74歲高齡,樊大爺很健談,身子骨也很硬朗,完全看不出來已是七旬老人。他說道,自己老家有一間大房子,並且每個月都有退休金,但他卻放著安逸的退休生活不過,一個人跑到這裡來給人看相、算名字。
而他之所以選擇這裡,是因為此處背靠峨嵋嶺這個大「靠山」,前面是條大公路車來人往像個大「河流」,依山傍水,可是難得的「風水寶地」,所以10年前他無意中發現這個地方時,便下定決心留在這裡,作為自己的安身之所。
而樊大爺和《周易》的緣分,最早要從1974年說起,那時候他還年輕,是中專畢業的高材生,還是農業機耕隊裡的大紅人,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去同學家裡吃飯,同學的父親常年研究《周易》,那時候樊大爺對《周易》還不了解,便多問了幾句,沒想到很快就被裡面的風水、相面知識所震撼,從此有了興趣,並開始了研究《周易》的道路。
《周易》,即《易經》,是我國傳統經典之一,相傳它是周文王姬昌所作,內容包括《經》和《傳》兩個部分,裡面涉及的內容相當廣泛,可以說是包羅萬象,既是相書,也是數學書,更是一本哲學書,自誕生以來便是統治者治國安邦的理論根據,絕非一些人口中所說的「迷信」。
萬世師表孔夫子曾說過:讀懂了易經,人生就不會犯大錯;
宋代理學家朱熹更是耗盡心血,親自註解《周易》;
晚清重臣曾國藩亦認為:《易經》是安身立命的根本;
著名企業家馬雲也多次在公開場合表示,自己的成功,得益於比別人更早讀《周易》,並說道:職場人都應該讀一讀《易經》;
就在去年,《周易》上的知識甚至成為公務員的考題。
這一切,都證明了《周易》對中國的重要意義,對《周易》有著40多年研究經驗的樊大爺更是直言,自己雖然研究它那麼久,但其實只是「初級水平」,就拿他最擅長的起名、相面來說,《周易》講究「五行相生相剋」,一個人該起什麼樣的名字,得符合五行之說。
從相生來講,則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從相剋來講,則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一切皆有講究,中國的象形文字,同樣是按照五行來定型的,比如屬木的漢字就主要用木字、草字頭;屬金的,就得是金字旁、利刀旁。一個好的名字、正確的名字,往往影響一個孩子的一生。
由於其中學問太深,所以樊大爺才認為,自己研究它四十多年,不過是「初級水平」罷了。而從樊大爺的狀態、氣色各方面都不難看出,他每天都非常快樂,思維邏輯也無比清晰,完全不像一個70多歲的老人,而他把一切功勞,都歸在《周易》上。
樊大爺表示,自己如今的生活,只遵循4句話,那便是:快樂每一天,健康每一天,珍惜每一天,奮鬥每一天。看上去簡單,做上去可不容易,在此也惟願老人能繼續健康快樂地生活,繼續追求自己所喜所愛的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