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老人痴迷老物件收藏 數千件藏品講述「光陰的故事」

2020-11-27 中國青年網

中新網柳州12月8日電 題:廣西老人痴迷老物件收藏 數千件藏品講述「光陰的故事」

作者 朱柳融

數百冊泛黃的小人書,一字排開的老式時鐘,不同年代的電影放映機,各式收音機、錄音機等老物件,擺滿了位於廣西柳州市「寬窄」門店,在這10多平方的店鋪裡講述「光陰的故事」。

12月7日,當店鋪老闆謝志寬拿出上個世紀70年代出產的16毫米電影放映機,從鐵皮箱裡抽出一個圓鐵盒,取出片子拉上膠片,扭動傳動軸,放映機開始轉動,白色的幕布上出現了黑白電影《奇襲》。

聽見動靜後,不一會兒店鋪圍了十餘人,擠滿狹窄的過道。「這感覺像回到小時候一樣。」年過六旬的謝志寬表示,小時候到電影院看一部電影要花5分錢到1毛錢,也時常有人拿著電影放映機到村裡放電影,街坊鄰居都會早早地搬著凳子「霸位置」。

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娛樂生活越來越豐富,老式電影放映機逐漸退出人們的視野。但愛好收藏的謝志寬,卻把它們當成寶貝收起來。

「從8毫米到75毫米,國產或是進口,我收藏有幾百臺電影放映機,電影拷貝膠帶也有2000多卷。」謝志寬笑著介紹,這些都是時代的印記,也是他們這一代人的回憶。

玩了25年收藏的謝志寬,不僅有這些「寶貝」。

走進謝志寬位於柳州市文惠路西一巷的家中,仿佛進入了收音機、收錄機的「博物館」。從紅燈牌、熊貓牌等國產品牌,到日本、英國、美國等地進口的收音機、收錄機,出自上個世紀30年代到90年代,擺滿了一到三樓的五個房間,猶如在時光隧道中穿梭。

謝志寬擁有的第一臺收音機,花了他一年的工資。

「收音機、自行車、縫紉機及手錶是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的『三轉一響』,家裡有一臺收音機很威風。」謝志寬回憶起往事,1983年同事結婚,收到香港親戚送的一臺三洋牌收音機,樓上樓下住著,同事有空就放,讓謝志寬愛不釋手。

謝志寬天天上門磨同事,想要把這臺收音機買下。「磨了半個月,同事才答應賣。」謝志寬介紹,一共花了350元,相當於他當時一年的工資,「我那時在醫院放射科工作,每個月工資30多元」。

從此,謝志寬慢慢迷上了收藏收音機,1986年辭掉了醫院的「鐵飯碗」,進入收藏行業。

「辭去工作以後,也有一個過渡期,真正開始收藏從1994年開始。」謝志寬介紹,以前很多人搬家就丟東西,謝志寬和收舊電器的人熟悉,他們會主動「送上門來」,「以前收一個十多塊,貴點幾十塊,現在沒有幾百塊買不到」。

隨著圈子越來越大,謝志寬跑到河北、山西、雲南等地,只為拿到一臺收音機。「現在收音機收藏有1000多臺,收錄機也有幾百臺,還有半導體、電唱機等。」謝志寬說,家裡都放不下了,還租了倉庫來存。

很多機器年代久遠存在故障,無法使用。為了讓老物件重新「發聲」,謝志寬自學了修理,有時要拆掉幾臺同機型的收音機,才能修好一臺。

一邊收藏的同時,謝志寬也開店出售。「有很多人和我一樣,都喜歡收藏懷舊。」謝志寬表示,讓這些老物件和有懷舊情懷的人相遇,也能讓它們繼續發揮餘熱。(完)

(來源:中國新聞網)

相關焦點

  • 海壇歷史的收藏者:老物件裡藏著嵐島歲月!
    各種民間瓷器、舊票據、電話機和各類農具等被伊海精心收藏,成為家中獨特的裝飾品。伊海告訴記者,家中像這樣生產生活類的舊物件藏品現已上百件。 收藏老物件,是伊海數年如一日的興趣愛好,別看他並沒有刻意展示,但家中的藏品卻應有盡有。小到碗筷,大到木質風車、印刷模板,件件都是他的珍寶。
  • 走進80後小夥的「收藏屋」!
    他喜歡收藏痴迷歷史熱愛傳統文化他就是「80後」收藏愛好者王 寧 飛走進王寧飛家裡記者立刻被眼前琳琅滿目的藏品吸引到處都是厚厚的書籍、毛主席頭像毛主席語錄全冊、各年份報紙每拿起一張照片,王寧飛都能說明來歷,講出照片中的故事,眼裡滿是歡喜和對歷史過往的回憶。今年32歲的王寧飛在我區應急管理局工作,在幹好本職工作的同時,他還利用閒暇,從各處收集喜歡的藏品。紅色文物、老報紙、老照片、小人書……雖然這些有時間印記的老物件本已淡出人們的視野,成為老一輩人的回憶,可這一位「80後」小夥子卻偏偏痴迷收藏這些老物件。
  • 小心老標籤成藏品護身符
    清雍正 釉裡紅三多紋碗   有「老標籤」的藏品更值錢 但行家提醒收藏還是看藏品「本體」  收藏者薛先生從去年秋拍開始入市,目標很明確—買有「老標籤」的藏品:「市場魚目混珠,有老標籤就是   在市場上,有文物商店老標籤的拍品受到認可。如某拍賣行曾推出清華學瀾、金城書畫合璧紫檀雕龍摺扇一把,就特別註明「附帶北京文物商店舊藏標籤」,另一件拍品「北京文物商店舊藏精製《寓言故事圖》端硯一盒4件」,也特地註明「此件藏品帶北京市文物商店標籤」,並附加「帶原裝木盒」。也有拍賣行見機推出文物商店舊藏的專題或專場。
  • 小心老標籤變成藏品護身符
    原標題:小心老標籤成藏品護身符  收藏者薛先生從去年秋拍開始入市,目標很明確——買有「老標籤」的藏品:「市場魚目混珠,有老標籤就是『護身符』。」不過,有「老標籤」的藏品就一定能驗明「真身」嗎?
  • 7旬老人把2個老物件當作傳家寶,3萬不賣留給兒子,看看是個啥
    7旬的姚大叔和老伴住在村子的西頭,影友老師記憶力很好直接把車子開到了大叔的家門前,走進院內我們把給兩位老人家洗的10寸大照片送給了他們,姚大叔非常高興,接過照片樂呵呵的看著,然後熱情的招呼大家回房去一起吃早飯。
  • 走進濟南古鐘錶博物館,聽2800座古鐘錶講劉氏家族的收藏故事
    是由劉榮全、劉榮芹、劉榮昌、劉榮光、劉榮躍姐弟5人,在繼承家父劉恩陽畢生鐘錶收藏心血的基礎上,拿出自有藏品組建而成。我被這些古老的鐘聲吸引,用心聽著劉氏家族與鐘錶的故事。鐘錶與劉氏家族的故事走進博物館,就如進入鐘錶的世界。中國的、外國的;古老的、現代的;大的、小的;金的、銀的等等,讓人眼界大開。
  • 御街老物件講述40年前愛情 大伯花一個月工資追女孩
    這裡是杭州最有味道的「老底子」,藏著原汁原味的市井風情。一期整治完畢的御街·二十三坊修舊如舊,每一個角落似乎都在講著老底子的故事。  昨天上午,一位大伯手捧著一個40多年前的老物件——半導體收音機,出現在鼓樓旁的望仙閣上。
  • 2021年《國博日曆》,桌面上的藏品寶庫,帶你領略千年華夏文明
    圖片源自網絡總建築面積近200000㎡,大大小小的展廳有48個,收藏了1400000+件(套)文物。面積廣,藏品豐富:秦始皇時代軍官用的虎符、保存完整的西漢木簡、鑲著金邊的白玉杯、明成化年間的瓷罐、晚明時代的大漆珍品……從考古文物到歷代傳世精品,從古籍文獻到當代藝術,從皇家珍藏到民俗器具……一件件氣韻古雅、工藝精湛的時代珍藏,帶你領略千年文明芳華。
  • 這些氣象老物件,帶你穿越70年時光|獻禮國慶
    幾十年間,歲月更迭,總有些東西,承載著記憶,替我們守住了時光留下的那些故事,每當看到它們,就像打開了一道閥門,過往的日子便傾瀉而出……今天,小編找到了一些承載著那些年氣象工作者記憶的「老物件」,邀請你來聽聽它們守住的故事。
  • 樂山收藏愛好者還原民國新式婚禮:66年前份子錢送美元
    日前,樂山收藏愛好者張旭東用他收藏的一套藏品,向成都商報記者還原了一場民國時期的「新式婚禮」。結婚證書顯示,當時婚禮於1948年8月20日在「成都外南竟成園」舉辦,而禮簿單上則記錄了17人趕禮,份子錢共計5300萬元。
  • 尋找鍾村人記憶中的老物件,「記住鄉愁,留住美麗回憶」有償...
    退耕遺留的各式農作工具,見證著時代的發展,講述著一段段農耕故事。竹領:用來裝魚蝦,草蜢(餵鳥),魚蝦、草蜢都是拿來賣的,那時候溝裡、河裡、水田裡特別多,現在很難見到了。牛拖犁:以牛牽引用於翻土,犁鏵、犁壁為鐵製,餘皆木製,讓牛帶動牛犁工作,把泥土耙松,以便種植農作物。
  • 00後、90後愛買"老物件" 黑白電視機價格比彩電貴
    弟娃兒,這些老物件的年頭,估計比你的年紀都大哦……   零零後、九零後成了二手市場常客,看重顏值不看重實用性,黑白電視機價格貴過彩電   「弟娃兒,擺在這裡的老物件的年頭,估計比你的年紀都大哦……」店主老陳面對諮詢商品是否為仿舊的年輕顧客,抿了一口老蔭茶,慢悠悠地說,語氣裡頗有些得意。   江北區董家溪跳蚤市場是我市最大的二手市場之一。原本是中老年人淘舊貨的陣地,近來「90後」、「00後」卻儼然成為消費主力。
  • 最新一批浙商捐贈藏品入駐浙商博物館
    通訊員 王懌婷1月6日,浙商博物館二屆二次理事會在杭州舉行,會上同時舉行最新一批典型藏品捐贈入館儀式。「浙商也是一座文化寶庫,浙商博物館是打開這個寶庫的一扇大門。」浙商博物館開館六年來,已經入館浙商文化相關的各類實物藏品近3000件,電子檔藏品萬餘件。此次理事會上,新湖集團、圓通速遞、徐龍集團、華茂集團、太平鳥、富春控股集團以及肖國英、倪慶從等浙商企業和個人向浙商博物館捐贈了一批珍貴實物資料——浙江新湖集團:新湖集團在西藏亞東縣帕裡鎮建辦新湖鄉村幼兒園的園牌和碑記各一個。圓通速遞:最新的飛機模型。
  • 《光陰裡的故事》開機 高至霆引領創業新熱潮
    近日,由李田執導,林允、高至霆等主演的青春勵志劇《光陰裡的故事》在青島開機。其中,95後新銳演員高至霆在劇中飾演一位為人仗義並且重情重義的熱血創業青年畢來福,敬請期待!該劇主要講述了陳一朵(林允飾)在七歲的時候遇到一位空降來的哥哥畢來福(高至霆飾)之後發生的一系列的故事。
  • 古稀老人住土磚屋不離開,家人為其尋1種老物件,看看是啥東西
    不過,山裡有的老人卻對土磚屋有感情,情願住在土磚屋裡,並且熱衷於用老物件,這是怎麼回事呢?圖為2020年2月18日,在山村拍攝的一棟瓦屋,如今成為村民生產用房。這種老式木床是當地木匠師傅製作出來的,然後經過油漆粉刷並由藝人彩繪而成,做工精細。製作這種木床需要提前確定好放在哪個房間,再由木匠師傅在房間裡拼裝,否則,一旦拼裝完成後,再抬到其它房間不太容易,因為體積大而無法抬進門。
  • 星鬥視界 |砸下幾個億,寧買藝術品不買樓,收藏家中的十大土豪
    眼下,中國藝術品市場走過了25年曆程,正處在新老藏家接棒時期,老藏家的轉型,新生代、富二代、藏二代收藏家的風格凸顯,都指向角色和風格更加多元化的國際潮流。喬志兵對當代藝術的痴迷深入骨髓,自2006年底開始收藏中國當代藝術便一發不可收。他不斷走訪藝術家工作室,並且以每個月都在買的速度增加收藏。時隔一年之後的巴塞爾博覽會則為他打開了另外一扇收藏大門,他的收藏更加開放,不限於國界與媒介,富有冒險精神。
  • 這兩件黃花梨筆筒,年代、工藝、形狀各不相同,但都值得擁有
    其中以名貴黃花梨製作的筆筒,到清朝康熙年間得到了很大發展,但因存世極少,也具有較高的收藏價值。7月初,應知名實力派收藏家李偉(華子)之邀,我從天津專程赴長春,在與李偉充分溝通交流的同時,也參觀很欣賞了他的各類藏品,確實眼界大開,很有收穫。李偉收藏了很多明清黃花梨家具及用具,其中就包括不少筆筒。
  • 農村11件老物件,你全都知道它叫什麼和它的用處嗎?
    這次阿秋回農村了,因為自己又是寫三農領域的文章,所以趁此次回家,特意從家中的各個角落裡,收集了11件農村經常用到的一些樸素的老物件  這些老物件,幾乎在農村家家戶戶都有,特別得常見,雖然很常見,但是有些老物件,我們可以用農村話叫得出它的名字,但是當你用普通話,稱呼它的時候,頓時就傻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