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江西無黑狗」?徒留在民間傳說裡的那一聲嘆息

2021-01-09 無量天真1

在江西民間,一直流傳著「江西無黑狗」的說法,意思是整個江西都不會有純黑色的田園犬。

也是奇怪,平常在鄉間見到的黑狗,一般在脖子上都有一簇白毛,要不就是肚兒白或者四爪踏雪,也或是眼眉上出現兩簇白毛,俗稱四眼狗,不行就尾巴尖尖也要白一簇,不管怎樣,都難見到純色小黑。

或許這本就是土狗的特色吧!如果不是老百姓口口相傳的故事提醒,或許很少有人會去注意到這一現象。民間傳說,多少帶著傳神意味,很多是不會廣為傳播的,地方歷史地方傳承。

贛西北是傳統的客家民族聚集地,自古以竹木業為主要經濟項目,「棚民」是指傳統造紙術裡的工人,在歷史上,棚民為了爭取自由平等,擺脫地主階級的壓迫和剝削,一直沒有停止過戰鬥。

萬曆二年,李大鑾兄妹和表弟楊青山組織四方「棚民」起義,帶領七萬人以黃岡洞為根據地,在深山老林裡把李家坪的一個寺廟為聚義廳,大修「點校場」和「跑馬場」,並揚言黃崗山有王者之氣要出真命天子,自封「楚王」。

廣為流傳的是他用雙親墳頭上的三根翠綠當神箭,一箭射中皇帝的御床,一箭射中太監,一箭射在金鑾殿的龍椅上。神宗大驚,慌忙令星相師察星象,發現「江西黑了半邊天」,於是發下10萬羽林精兵進剿黃崗山。李大鑾從此也就正式揭竿起義,山中的神箭竹稱呼也由此而來

但在民間另一種說法中,李大鑾兄妹武藝高強,射到皇宮中去的,是用的犁頭當箭。在百姓心中,有這種膽氣的人,自然都是不一般的人。相傳是黃崗山中有一口天然水井,只要喝了這口井的水,就能強身健體,使人充滿力量。李大鑾就據此井附近安營紮寨。

而當神宗派兵進剿時,總是找不到李大鑾的營房,於是到民間去暗訪,有人說,李大鑾家有一隻黑狗,愛躺在圍牆上,只要它在圍牆上,別人就看不見那棟房子,但只要把狗誘下來,那房子就赫然出現。

知道了這個秘密,也就破解了最外圍的防禦,待到起義被平定,神宗為了防止再次出現這類事件,說了句從此「江西無黑狗」,帝王金口玉言,狗界抖三抖,江西無黑狗據說就是從那時開始的。

那口水井,也倒進去一萬根繡花針,破了井水的功效。

傳說中更多的傳奇故事,也暗喻了義軍失敗的真正原因。

義軍在當時的勢力,據說當時除了黃崗洞駐重兵外,他還遣義軍在銅鼓古橋與大緞、奉新百丈、萬載黎沅、宜豐車上等地建立分寨;可攻州陷府,退可固守老巢,表現出了高超的軍事才能。義軍曾一度攻下和佔據寧州(修水)、宜豐、銅鼓、武寧、靖安、奉新、萬載、上高、瀏陽、平江等縣,已經引起了統治者的極大恐慌。

明王朝多次派兵「「徵剿」,雖告失敗,但可以想像,這也同樣會使義軍壓力倍增。傳說中風水先生給其年老的母親堪輿墓地,指出一風水寶地,並說此穴可出真命天子。外困、內惑,促使他急不可耐。

傳說中,在墓地剛剛完工時,他就對老母說:「母親,您進去坐坐,看看哪個位置更舒適,」

他的母親信以為真,走了進去,李大鑾隨即命人把墓門關上,他的母親馬上明白了怎麼回事,在墓中絕望地說道:「沒登天子位,先起殺人心,註定有起頭、沒結果。」

於是,失敗,源自不好的預言,是民間故事中習慣對結局設定的梗,但也起到另一種教育作用。

風水先生看到李大鑾屋後山谷中長滿了高大的翠竹,便對李大鑾說:「以後每年都要往竹林裡倒三十六擔大米,將有天兵天將來助你一臂之力。」

但是李大鑾並沒完全按照先生的指引,只是往竹林中倒了三十六擔稻殼。

在史料中記載,李大鑾頗有軍事才能,利用丹霞山地勢的險要,建立了很多烽火寨子首尾相顧,形成有力的防線。鄧子龍通過喬裝暗訪,打入義軍內部,通過內外夾擊,才瓦解了義軍的力量,而襲擊也來得非常突然。

傳說中,李大鑾臨時應敵,山谷中的竹子爆開,跳出一個個小人,但都因為不夠成熟,腳軟手軟,力量不夠,沒法給出有力的抗擊,都是因為李大鑾沒有按照風水先生的指引,造成這一個重大失誤。

而他的妹妹,有一頭漂亮的長頭髮,當明軍攻來時,她來不及把頭髮梳起來,就飛身上馬,結果頭髮纏在馬腿上,活活被拖死。

歷史的真相,已湮滅在時空深處。人們更喜歡用神話來塑造英雄,就算失敗,也是被神眷顧的人。

根據歷史上的例子,其實推理真相也不難,鄧子龍是出名的抗倭英雄,他有非常豐富的作戰經驗,他的士兵都是經過嚴格軍事訓練的正規軍,而農民起義軍,要和正規軍抗衡,後果可想而知。

在歷史上,史料記載的實例,是李自成攻克寧武關時,守將周遇吉用區區幾千人馬,就讓李自成前後戰死將士七萬餘人,傷亡慘重,曾一度讓闖王想要放棄,解散部隊回家務農。

而李大鑾的農民「山地師」,在正規軍面前,戰鬥力弱的就如竹子裡沒有練熟的「天兵天將」,這比喻也就不為奇了。

在農民軍起義失敗後,圍繞黃崗山方圓四十裡封為「官山」,在封地內居民全部遷出,黃崗洞的西部「洞口」也成了「哨前」。

當時,封山的界石放到了銅鼓縣江頭村。這也極大地縮小了銅鼓的土地面積,於是,在初次劃定時,每到晚上,就有村民偷偷抱了界石,往外挪動,一夜能送出老遠去。最終界石挪到了江頭村外十幾裡的槽口,這也成為民間悄悄流傳的佳話。

過了二百來年,清代乾隆年間「有旨,山洞歸新昌縣管理,洞外民山歸寧州(今修水)管理」,「官山」才得以解禁,現在設立了「官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華夏兒女對歷史,總是帶著善意包容的理解和想像力,將悲慘的事實用神話加以修飾,只為了後人能更好地記住他們。

「江西無黑狗,」寓言背後,是鄉土上一段深埋的歷史,一道深深的痕跡,只徒留一聲嘆息。

相關焦點

  • ​石狗傳說 你知多少?
    廣東各地一直以來也有不少關於狗的傳說,其中河源市連平縣上坪鎮中村有一隻立在桃花山上的「石狗」,相傳此靈犬是玉帝「賜」給當地村民的「寶物」;而在雷州半島一帶的石狗,據稱是「呈祥靈物」的「守護神」;在肇慶盤古祖廟裡供奉的「盤瓠皇」神像,則是民間相傳的「狗頭王」。近日,廣州日報記者分赴省內等地,為讀者挖掘有關「狗的傳說」。
  • 【黎族民間故事】動物傳說蛇為什麼有毒
    蛇為什麼有毒   據說遠古時期,所有的蛇都是沒有毒的,有毒的只是蜈蚣。蜈蚣喝完酒對孤兒說:「你的救命之恩我是不會忘記的,但我離家很久了,現在該回去了。」孤兒只好送它走了。  蜈蚣走著走著,酒性發作,覺得頭昏腦漲,眼冒金星,天旋地轉。一陣山風吹來,它打了一個寒噤,「譁――」的一聲,連酒帶毒液一同吐了出來。酒香隨風飄蕩,山裡各種各樣的蛇,聞到香味紛紛趕來,爭著吃蜈蚣吐出來的湯飯酒肉。眼鏡蛇、金環蛇、銀環蛇、五步蛇跑得最快,吃到的毒物最多,因此它們最毒。
  • 楠溪江神童 太保石的故事-民間傳說-民間傳說-水母網
    只見他不慌不忙地放下茶水罐,去田頭撂來一大捧紅樹葉,口中念念有詞,「呼——」地吹了一口氣,將樹葉撒向水田裡。他衝舅舅叫一聲:  「舅舅,你說能插好,就慢慢插吧,我放牛去啦!」  說也怪,那些紅樹葉泛著金閃閃的紅光,飄呀飄的,一沾田水就立即變成活蹦亂跳的紅田魚。從此,蒼坡稻田裡年年出現紅田魚。據說,楠溪江的 紅田魚就是這麼來的。
  • 求姻緣為什麼會拜月老?月老的民間傳說
    生活中未婚的男女想要求姻緣的時候,都會想要去拜月老,那求姻緣為什麼會拜月老?有什麼典故傳說嗎?在我國民間信仰神仙體系的家族中,有位專管人間夫妻婚姻的老神仙,稱之為月老,而傳說誰和誰能夠成為夫妻,那都是月老用紅帶系在男女雙方腳跟上的,成人後緣分到了就自然相遇了{一}求姻緣為什麼會拜月老?
  • 讀首詩再睡覺|時光裡不斷改型的臉,只是一聲嘆息
    葉面上紋理,居然,很清晰就像手拿著早餐趕地鐵,那些記憶不要指望能夠爬在震旦大廈的牆時光裡不斷改型的臉,只是一聲嘆息.若能擁有一杯領地,活出咖啡的味青春過後,被倒棄,已無悔起碼,擁有過加奶的機會,和與紅唇擦肩而過的最短距離.
  • 闢邪傳說之黑狗牙
    《禮論》記載:狗屬於「至陽之畜」,對於陰邪有天然的震懾作用。但是不是所有的狗牙都可以避邪。能避邪的狗牙要求是黑狗,這種說法是根據二郎神的哮天犬的形象來說的,二郎神的嘯天犬就是黑色的。哮天犬民間通常把黑狗牙用於夜間使用。
  • 崇禎十二年紫禁城中「九蓮菩薩顯聖」事件,背後真相讓人一聲嘆息
    萬曆皇帝的生母慈聖皇太后,民間又稱為李太后,是明朝的重要歷史人物之一。一般人印象中的李太后,性情剛烈,對兒子萬曆皇帝的管束十分嚴格,《明史》記載,「太后教帝頗嚴,帝或不讀書,即召使長跪」,是一位十足的「虎媽」。
  • 民間傳說中的五通神指的是正神還是邪神?
    有人說它供奉的就是「五通神」,又名「五郎神」。傳說它能變化種種怪異,尤其善於變為青年男子迷惑婦女。蒲松齡的《聊齋志異》一書中有兩篇關於「五通」的故事,所寫的五通神專門淫人婦女,有的被斬殺,顯了原形,原來是馬、豕等妖物。由於人們懾於五通的淫威,多爭先恐後供以香火,這就是上述五聖小廟隨時可見的原因。尤其到了明清時代,五通神的香火更旺,有人乾脆將五聖廟拆小改大,建成了正式規模的廟宇。
  • 民間故事:七月十五了,說幾個民間傳說中常見的鬼玩玩兒!(一)
    這就是命啊,不是說你想看日出就能看的,大老遠的跑去海邊等著,回來臉和天就變成一個色兒了,心情當然多少會有些不好,不過好在天熱,玩水也是不錯的選擇,就這樣溜溜的玩了一天,中午朋友爸爸在車裡還眯了一覺,下午四點多鐘返程!還是一路高速啊,等到了我們這邊的出口,大約是開車開累了,也不在高速上了,朋友爸爸就把車給了朋友開,自己到副駕駛歇著去了。
  • 現在很少見到純黑狗,連流浪狗裡都沒有,是什麼原因
    但說起來原因卻也客觀,大家看不到是人們都不養,人們不養,所以也沒有人丟棄。所以,有主人的狗中沒有黑色狗,流浪狗中自然也不會有了。那就有必要從根源上解釋一下,人們為什麼不養黑狗的原因了。首先,在我國養狗方面,最早的說法是黑狗可以闢邪,但這是很迷信的說法,卻在我國尤其是鄉村還是有一定市場的。所以,有的農村家庭專門養只黑狗,用來鎮宅之用。
  • 明年是辛丑牛年,俗語「二月無九,豬狗吃黑」啥意思?有道理嗎?
    導讀:辛丑牛年將至,俗語「二月無九,豬狗吃黑」啥意思?二月有九嗎?天氣越來越冷了,不過,現在已經是到數九寒冬的季節了,天寒地凍也是在情理之中的事了。天冷了,大家要注意做好防寒保暖措施。不過,在民間,農民還是習慣用陰曆來記事,包括農民進行農耕生活也是以陰曆年來展開的,而農民認為的2021年是從正月初一開始的,而俗語說的「二月無九,豬狗吃黑」這裡說的也是以陰曆二月來計算的。這裡說的「二月無九」是說陰曆二月沒有數九天,也就是從一九到九九都沒有到陰曆而月,所以也叫陰曆二月不見九。這裡我們就要通過數九來判斷這樣說法對不對了。
  • 中國曆朝歷代關於狗的美麗傳說[組圖]
    古代對於狗的評價,以「義犬說」影響最大,屢有義犬救主、義犬伸冤、義犬報恩等傳奇故事見諸文學作品與民間傳說。    《續搜神記》中有這樣一個故事:晉代有個姓楊的後生,養了一條狗,他與這狗出入相隨,形影不離。一次,他喝醉了酒,路過一片沼澤地,躺到草地上就睡著了。時逢野火燎原,風勢正盛。狗驚恐大叫,可是這後生酣睡不起。狗情急生智,跳到了水裡,帶上一身水,灑在了後生所臥的草地上。
  • 【民間故事】女貞子的傳說
    [民間故事] 女貞子的傳說 得知員外欲將女兒許配給縣令的小舅子林海為妻,錢許氏把頭搖得似撥浪鼓。雖然她還沒見過林海,但對這個「衙內」的品行、劣跡早有耳聞。黑瘦男子見狀嘆息一聲,轉身出去了。 「爹,娘,孩兒找得你們好苦啊……」黑瘦男子不久去而復返,只是身後多了個年輕女子。此女子與夫人一個照面,便撲上去嚎啕大哭。錢員外猝不及防,目瞪口呆。這焦家的女兒雖然一身粗衣布裙,體態、容貌倒真的與女兒十分相似,更離奇的是,連聲音也與貞子一般無二。
  • 為什麼說狗是動物界裡面最通人性的?
    大概在七八千年前人類就開始訓化飼養狗作為人類的幫手了,在以前遠古時期狗作為人類打獵的幫手是非常被重視了,那時候狗就相當於是自己的家人一樣,後面到了商朝以後有明確的法令規定,狗是不能隨意捕殺的。到了近代的戰場上,狗也是人類非常重要的合作夥伴,搜尋炸彈、追捕敵人、等等狗狗都是勇往直前的。那麼為什麼在這麼多種動物裡面人類偏偏選擇了狗這種動物呢?
  • 民間傳說:王三奶奶、河神、巨靈神
    我國古代的民俗文化多做多樣,且源遠流長,今天就為大家介紹其中的民間傳說:王三奶奶、河神、巨靈神。王三奶奶碧霞元君的佐神不少,如送子娘娘、痘神娘娘、眼光娘娘之屬,均為其他女神共有,此處不敘,僅介紹一位泰山娘娘在京津一帶所獨有的佐神,王三奶奶。顧頡剛《遊妙峰山雜記》道:娘娘(碧霞元君)正殿的右手有小間供王三奶奶。
  • 鼠年說鼠,為什麼叫耗子?為什麼十二屬相排第一?
    鼠咬天開的傳說不光在中國,甚至不光在漢族流傳。老鼠是混沌天地的第一個「破壞者」,所以日夜的過度那一刻是老鼠的位置,子時。 混沌初分,天開於子,地闢於醜,人生於寅,天地再交合,萬物盡皆生。傳說天地之初,渾沌未開。老鼠勇敢地把天咬開一個洞,太陽的光芒終於出現,陰陽就此分開,民間俗稱「鼠咬天開」。老鼠也成為開天闢地的英雄。
  • 民間故事:狐仙為妻的故事
    傳說,馮氏弟兄三人,一同從江西徒遷來黔。走進地屬正安州道真地界叫大埡口的一個地方,弟兄三人在路旁一個大巖阡的水井裡喝水。休息了一會,大哥提議叫大家繼續趕路,老三說:「我喝水時,看見水井裡有一顆米、一尾魚。這是一個魚米之地,我不走了。」大哥、二哥門兒交代一番,他們二人就往四川去了。
  • 神弓寶劍的傳說-民間故事的傳說-民間故事
    誰知那妖怪到宮廷來求親時,大家一看,竟是一個王八變成的妖精:他蛇頭、兔尾,矮墩墩的,還背著個鬥篷似的甲殼。公主一見,恨得咬牙切齒,冷不防抽出佩刀,對準那王八精頸脖砍去。只聽「咔嚓」一聲,王八精倒地就死了聽說那王八精全靠爪子有靈,如果爪子還在,不久仍可恢復原形。所以公主就把那王八精四個腳砍下來,割下爪子,用來做弓弩的扳手。
  • 老濰縣五道廟裡藏著的民間傳說
    與五道廟有關的民間傳說1、民間傳說仙師「老師父」為鐵狸子、狐狸或黃鼬中得道成仙的神靈。流傳最廣的說法是:清末民初,一位鶴髮童顏的老者自東北方向來到濰縣西南關。他醫道高明,求醫問藥者絡繹不絕,後來老者突然失蹤。大家便聯想起五道堂南側一處類似於鐵狸子、狐狸或黃鼬洞穴的斜坡狀洞口。甚至有人活靈活現地說自己親眼看見老者化作一道白光進入洞穴。
  • 中國古代神話一一你聽說過幾個中國關於狗的傳說
    在動物界中,是有很多人類的好朋友,要說跟人類感情最深的,跟隨人類最久的,還得是說狗,又名犬,是最早被人類馴養的動物,起碼有上萬年的歷史了,人類和狗的友誼可以說是歷史悠久,非同一般,看看中國的十二生肖裡面,狗就有一席之地,在古代定六畜的時候,狗也是其中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