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看古裝劇的時候,劇中的人物動不動就是一個「四大皆空」,這個詞一聽就是不食人間煙火的高大上玄學詞彙,模仿的也不少。但是都說「四大皆空」,可真正知道「四空」是啥的人卻很少,這個詞可是一個很關鍵的詞,在儒釋道三家經典學派當中,三個詞其實都有著不一樣的解釋。先來談談道家,在三種主流學派中,道法可一直都是完全植根於咱們中華傳統,而且一直都是沒有被異域文化過多地幹涉和影響的。
所以道學的傳統,其實代表著的就是咱們中國的傳統,道法的創始人老子,就是咱們春秋戰國時期的思想家,他所代表的,也正是那個時代古人出世的思想。在道家的說法中,「道」就是一切的核心,其他事物都是從「道」中發展出來的。在《道德經》的原文中就有過這種記載,「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所以所謂的「四大」指的也就是這裡的「道,天,地,人」。而道家的思想一向很玄妙,有無難易,世間萬物在道法當中都是相輔相成的,所以說這裡的四大皆空也就不難理解了。
那麼對於儒家而言,所謂的「四大」又是什麼呢?
在咱們傳統文化中,儒家的禮儀道德一直都是規範群眾行為,保證民眾思想一致性的一種思想工具。在它統治中國幾千年的時間裡,中國的知識分子一直都是保持著入世的思想,秉承著讀書為國,為當官為百姓的主題思想。所以儒學所尊崇的「四大」其實也和綱常倫理有著密切的關係,這也其實就是所謂的「忠孝仁義」,古人常說,君子就應該秉承這種「忠孝仁義」的行為準則,讀書為了功名,為官要盡忠職守,為人要孝順父母,為友要講義氣。
而電視劇中常說的這「四大皆空」其實是針對「出家人」的,出家人和紅塵斬斷了羈絆,不再受世間倫理道德所束縛,自然也就不必再拘泥於四大,更是可以保證這「四大皆空」了。那麼真正的出家人心中的「四大」又是什麼呢?佛教中的「四大皆空」又和儒家以及道教有什麼區別呢?說出來大家可能會感到意外,因為這典型的唯心佛教,它所尊崇的「四大」竟然是「地」「風」「水」「火」這些物質上的元素。
咱們中國古代其實也有這樣的說法,就比如所謂的「陰陽五行」,金木水火土五種元素是宇宙的根本,是世界的本源。但是這其實是一種樸素唯物主義的觀念,雖然承認了世界是物質的,但分析的方式其實略顯狹隘了。佛教的想法和這種古老的樸素唯物主義有相同之處,也有很大的差別。佛學認為世界的本源並不是這種物質性的東西,但是世間萬物又都由這些物質所構成,總之佛家的思想很是複雜,但源頭都是圍繞著這「四大」而來的。
雖然儒釋道三家都有著不同的「四大」,但是這所謂的「四大皆空」其實也是佛教的一種術語,總之世界是複雜的,而佛學的思想是超世豁達的,咱們常人不能理解也算是情有可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