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多家媒體報導,日前,國家衛生計生委、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發布關於進一步深化優質護理、改善護理服務的通知,要求持續改善護理服務態度,杜絕態度不熱情、解釋沒耐心、服務不到位等現象。通知要求,到2015年底,全國三級醫院的各個病房都要開展優質護理服務。
「護士去哪了?」這句病房裡的高頻話語,看似平常,實則隱含著患者及其家屬對「護士沒耐心」現象的不滿。在醫患關係仍待修復的背景下,兩部門聯合發文要求杜絕護士「沒耐心」現象,其政策善意無疑值得點讚。不過,筆者認為,欲治「護士沒耐心」,除了在行業自律層面要求其提高職業素養之外,必須解決「重醫輕護」和醫療資源配置不均衡等問題。因為 「護士沒耐心」很大程度上是「重醫輕護」等現象派生的問題。
事實上,被稱為「白衣天使」的護士,他們中的絕大多數人並非天生「沒耐心」,也並非不願有「耐心」。比如,一名輸液護士一天內要負責為五六十名患者輸液,核對患者信息、配置藥物、詢問病情、找準血管、藥水消毒、靜脈注射、換藥拔針,諸多環節環環相扣,且耽誤不得。假如哪個環節耽誤或「耐心」了1分鐘,護士或會遭排隊患者的不滿甚至謾罵。在此情形下,耐心與效率,孰輕孰重,會讓護士陷入兩難境地。
透過一些護士「沒耐心」的現象,我們不難發現其背後的原因。由於多種原因,我國部分醫院長期「自力更生」,為留住優秀醫生而「以藥養醫」,造成了「重醫輕護」的現象。在醫院有限資源的分配比重中,醫生往往佔據優勢,因其能為醫院直接創收,而護士在醫療和創收過程中的作用,無疑處於從屬地位。因此,一些醫院不惜代價招徠名醫,而出於節省成本計,對護士聘用工作不夠重視,以致醫護比例嚴重失衡。數據顯示,有的醫院,護理收入不足醫院全部收入的0.5%,護理收費僅為護理成本的10%左右,這更加激發了醫院「重醫輕護」的意願,以致「餵飽醫生的嘴,跑斷護士的腿」的現象愈演愈烈。
其實,早在1978年,當時的國家衛生部就發文規定,醫療機構病床與護士的配備比例不得低於1∶0.4。2008年國務院出臺的《護士條例》,再次以法律形式將這一標準確定下來。37年過去了,這一「床護比」標準如今仍難以落實。2012年我國每千人口註冊護士僅為1.85人,低於世衛組織的建議標準,更遠低於發達國家每千人口註冊護士6人的水平。
更令人憂慮的是,近年來,隨著大醫院的快速擴張和人滿為患,社會對優質護理服務的需求日增。同時,由於護士工作負荷重、待遇較低、前景堪憂等因素,不少護士、護校畢業生紛紛逃離或放棄護士行業,以致「床護比」離「參考標準」相差更遠。此外,分級診療難以落實,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護士人手緊張狀況。
此次兩部門以行政性的「通知」對護士「沒耐心」現象說不,顯然不乏倡導與警示意義,但並非是藥到病除的「特效藥」。若要從源頭上根治「護士沒耐心」,就必須持續推進醫改,著力改變當前「重醫輕護」現狀,給予護士更多實現自我價值的空間,提高其職業認同感。如此,方能讓相關部門制定政策的善意落到實處,真正讓護士更有愛心、耐心和細心。(屈金軼)
來源:長沙晚報
責任編輯:侯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