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10月07日)11點53分,央行宣布:自2018年10月15日起,下調大型商業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城市商業銀行、非縣域農村商業銀行、外資銀行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1%。這是年度金融市場又一重大事件。
本次降準所釋放的部分資金用於償還10月15日到期的約4500億元中期借貸便利(MLF),除去此部分,降準還可再釋放增量資金約7500億元。也就是說本次降準釋放的資金高達12000億。
本次定向降準的亮點有三:
一是降準的幅度很大,原來一般是0.5%,現在是1%。
二是國慶期間外圍股市普遍走低,預計對周一的A股產生很大影響,本次降準有對衝外圍利空之意。
三是9月份美聯儲加息,市場利率和國債收益率普遍走高,對人民幣匯率形成壓力。
降準是中國央行最致命的貨幣政策工具之一,幾乎等同於降息,當降準後商業銀行短時間內獲得大量的流動資金,並通過「降低法定存款準備金率→商業銀行法定準備金減少→商業銀行放貸能力增加→社會總貨幣量增加→貨幣擴張、經濟擴張」的方式影響全社會的投資、消費甚至出口,在目前銀行存款高基數的背景下,央行哪怕是降準僅有0.5%,對社會信用的擴張都是不可估量的。
其於此,央行對降準工具的作用往往慎之又慎,自2015年10月24日降準降息後,2016年、2017年央行從未使用過,但是進入2018年後,經濟形勢發生巨大的變化央行重啟降準工具,本次是年內第4次降準,這預示著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