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望2020|李鋒:未來教育如何避免資訊時代的「數字文盲」

2021-01-13 網易

2020-01-16 18:37:28 來源: 中國信息技術教育

舉報

  

  當中外醫生在地球兩端協作完成同一個手術,當教師根據每位學生的情況布置因人而異的作業,當交通管理員利用「城市大腦」實時管理道路狀況……這些只是資訊時代撲面而來的幾個縮影。當今,信息技術顯著地推動著社會各方面的發展,改變了人們的交流模式、科學發現模式、經濟發展模式……在全新數字環境中,「數字勝任力」已成為與「讀、寫、算」一樣重要的社會生存能力,不具備數字勝任力就會成為資訊時代的「數字文盲」。

  數字環境下審視社會公民的生存能力

  移動通信、大數據和人工智慧等新技術的發展加強了現實與虛擬學習空間的深度融合,促進了現實與虛擬用戶的相互塑造,推動了現實與智能工作者的協同工作,形成了一個全新的數字生存環境。

  0 1

  兩個空間深度融合

  智能終端和移動通信把世界聯通為一個大的信息系統,拓展了人們的活動空間。「網際網路+」把以學校、工廠、科研機構等為代表的「真實空間」與以網際網路為載體的「虛擬空間」進行了深度融合,兩個空間的融合影響著社會要素關係的變化,重構出混合式社會生態系統。例如,人們出行可以通過電子地圖規劃最優路線,購物可以通過電商平臺「貨比三家」,甚至人們的工作也要打破「朝九晚五」的工作方式,而是根據領域業務信息的變化不斷地調整工作狀態。忽視虛擬空間存在,不具備將現實與虛擬空間結合起來的應用能力,就意味著失去了一種新的生存機會。

  0 2

  兩種用戶相互塑造

  數字環境為人們提供了豐富多樣的數位化資源,也為實時收集人們的活動數據、客觀反映人們的生存狀況提供了可能。通過採集用戶數據可以將每位用戶刻畫成一個「虛擬用戶」,即每有一位「真實用戶」,依據他們的活動數據就可以塑造出一個「虛擬用戶」。在資訊時代,通過抓住真實用戶的數據構建虛擬用戶,通過描繪虛擬用戶特徵有針對性地服務真實用戶,已成為一種新的服務業態。大數據對兩種用戶的相互塑造,為社會各領域的工作者提供了真實、客觀的依據,促進了人們從「基於經驗」到「基於數據」的轉向。忽視虛擬用戶的存在,不具備數字環境下有效獲取、分析和應用數據的能力,也就意味著失去了一種新的生存手段。

  0 2

  兩類工作者協同工作

  作為新一輪社會發展的核心驅動力,人工智慧賦能社會各領域。從數位化生存環境來看,如果說移動通信將真實空間與虛擬空間結合起來,大數據把真實用戶與虛擬用戶結合起來,那麼人工智慧則把「真實社會工作者」與「虛擬社會工作者」進行了結合,也就是說,當用戶面臨一位真實工作者時,就可能同時會存在一位虛擬工作者為用戶提供相應的輔助支持。對於真實工作者來說,學會與智能工具打交道,有效利用智能工具高效地服務信息社會,已成為一種新的服務方式。人工智慧改變的已不僅是生存環境,更是生存方式。忽視人工智慧對社會變革的影響,不主動適應智能環境,也就意味著失去了一種新的生存方式。

  資訊時代呼喚具有信息素養的社會公民

  在現實與虛擬相互融合的世界裡,傳統的國與國之間的邊界已被打破,無時無刻不在的互聯,貢獻著無時無刻不在的商機,也暗藏著無時無刻不在的危機——「阿里巴巴」們可以把中國製造銷售到世界各地,「斯諾登」們則能夠輕易竊得全球各方位的信息。在利用信息技術推動社會進步和發展的同時,抑制和抵抗信息技術帶來的各種危害,加強網絡信息管理,推進網際網路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當務之急,而長治久安之道則是不斷增強公民自身的信息素養。

  信息素養的內涵隨著數字環境與社會發展需求的變化也在不斷發展,其核心要素表現為信息意識、計算思維、數位化學習與創新和信息社會責任。顯然,當今的信息素養教育絕不僅僅是要讓新一代掌握信息技術工具,會基本操作,它更關注的是:學生要能自覺地面對現實問題,合理地應用信息技術,而不是成為技術工具的「奴隸」;學生能綜合利用信息技術與其他領域的融合,而不是單純成為信息技術的「消費者」;塑造學生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使其負責任地生活在信息社會中。

  因此,加強社會公民的信息素養教育,就是使他們能從容應對現實與虛擬世界中的挑戰,不會因「現場註冊變為網絡註冊」「紙質材料變為電子資源」而手忙腳亂,激發他們對個人和社會發展的危機感,準確判斷個人現狀與社會人才需求的差異,迎頭趕上,積極促進社會的安全和進步,啟迪他們的使命感,了解信息社會發展特徵,內化所肩負的建設使命。

  發揮學校作為信息素養教育的主渠道地位

  提高公民的數位化勝任力,避免資訊時代「數字文盲」的出現,要發揮學校作為信息素養教育的主渠道地位。

  首先,信息素養教育是面向全體學生的教育,而非個別人需求的教育,每一位學生都不能少。這種教育責任既不能推給社會,也不能完全推給家庭,更不能推給風起雲湧的商業培訓機構,而是要由學校擔負起來,充分發揮學校作為學生信息素養教育的主渠道地位。

  其次,研製符合時代特徵的信息技術課程體系。信息素養教育是一種普適性教育,是每位信息社會成員都需要具備的素養。學校信息技術課程既不是要讓學生學習多麼高深的信息技術知識,以成為「信息技術專家」,也不是要讓學生掌握一些軟硬體操作技能,以便適應職業發展的需要,而是面向核心素養的教育,將信息意識、計算思維、數位化學習與創新和信息社會責任滲透到學校教育中,這就需要建立小學、初中、高中一體化的信息技術課程體系,幫助學生從小養成信息技術應用的好習慣,扣好信息技術應用的「第一粒扣子」,引導他們理解信息技術基本知識與技能,掌握基本的應用方法,並隨著新技術、新工具的發展,讓這些能力得以不斷遷移與發展。

  此外,要改革信息技術教育方法,加強STEM教育。從課程實施的角度來看要提高學生應用跨學科知識解決真實情境中問題的能力,就要將科學、工程、人文藝術和數學等學科的教育引入到信息技術教育中,改革計算機操練式的教育方法,開展跨學科融合的STEM課程。通過STEM教育方式,實現信息技術與多學科知識融合,將信息技術創新教育理念落實到學習活動和動手實踐中,為學生提供體驗信息技術、應用信息技術、實現信息技術與其他領域相結合的學習機會,發展學生在數位化環境中的適應力和創新力,提高學生利用信息技術解決問題的能力。

  可見,在兩個空間、兩種用戶、兩類工作者的數位化變革大背景下,為避免資訊時代「數字文盲」的出現,加強青少年信息素養教育刻不容緩,改革學校信息技術課程刻不容緩,改變傳統教育方法刻不容緩。

  (作者單位:華東師範大學開放教育學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2020國際科創節暨全球數字大會12月開幕 展望數智未來
    北京2020年11月19日 /美通社/ -- 12月22日,科技領域的高規格活動-2020國際科創節暨全球數字大會將在北京舉行,活動主題為:創新引領 數字賦能。議題設置上,涵蓋5G應用、人工智慧、雲計算、大數據、工業網際網路、量子信息、區塊鏈、未來社區與智慧醫療、智慧城市、數位化轉型等。
  • 「新英語 新未來」 新方向國際教育2019年度總結暨2020年度展望會議
    1月14日上午,新方向國際教育2019年度總結暨2020年度展望會議在中國廣州總部召開,本次會議的主題是「新英語 新未來」。新方向國際教育廣州總部的人員參與了本次會議。會議上,CEO陳裡青先生對目前的教育市場現狀進行了分析,英語教育仍佔教育市場的最大份額,而其運營模式卻在不斷地發生著變化。英語教育存在著線下人員成本增加、線下外教管控嚴格,國家新法規下使得辦校成本上升,一線城市英語教育市場飽和等制約發展因素,但同時線上教學模式受青睞,AI成為教育的重要手段,4-6線城市、「小而美」社區校區發展勢頭足。
  • 政協委員關注老年人資訊時代現狀 多招助力「銀髮族」跨越「數字...
    在此次兩會上,不少委員也把關注的目光放在了這一問題上,在進行了詳實地調查後,委員們提出了一些建議,希望全社會動員起來,助力「銀髮族」跨越「數字鴻溝」。關注現狀:數字鴻溝、新技術「失能」使老年人背負心理負擔政協委員張鴻俊在提案中說,「健康碼」所折射的不僅是一場關於時代進步的「快慢之爭」,更是一個多數大眾利益和少數弱勢群體權益如何平衡兼顧的問題。
  • 教育事業70年:從文盲率80%到義務教育鞏固率94.2%
    從新中國成立之初80%的文盲率,到如今94.2%的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  教育優先 築基發展(大數據觀察·輝煌70年)  1949年至1965年的10多年間,共有近1億青壯年文盲脫盲,文盲率迅速下降至38.10%。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統計,2015年,中國的文盲率已降低至3.6%。把人口大國轉變為人力資源大國,這稱得上20世紀中國教育史上最輝煌的篇章。
  • 網龍受邀參加2020第四屆藍鯨教育大會 分享教育出海成果
    (原標題:網龍受邀參加2020第四屆藍鯨教育大會 分享教育出海成果)
  • 2021—2025年數字經濟九大技術趨勢展望
    未來5年,手機成本正在上升,催生移動網際網路、社交軟體與個人及企業雲存儲市場的爆發。三、數字孿生1.數字孿生城市將從萌芽期邁入成長期數字孿生城市的內涵是在城市信息的建設過程中,在虛擬的數字環境中再映射出城市環境中的物理環境和管理流程活動,通過數字孿生理念和統一的平臺,實現高效可持續的城市管理方式。
  • 佩妮周運2020.9.21-9.27 展望未來 以身作則
    不僅僅是你,時代的大環境也很艱難,沒有人可以吃到免費的午餐。也許看待外面世界和自己後院事件的最好方式就是事情並不會總是這樣的。讓心來說話。財務狀況對很多處女座來說,現在不是借力未來的時候。而這個建議可能會在其他更私人的事情上派上用場。不要借力於未來。
  • 益萊儲2021新年展望:未來既充滿不確定性又有無限可能
    益萊儲2021新年展望:未來既充滿不確定性又有無限可能 潘海夢 發表於 2021-01-07 09:34:24 作者:益萊儲亞太區高級副總裁潘海夢 2021年1月8日
  • 數字賦能 共創未來
    習近平主席向論壇致賀信,強調中國願同世界各國一道,把握信息革命歷史機遇,培育創新發展新動能,開創數字合作新局面,打造網絡安全新格局,構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攜手創造人類更加美好的未來。習近平主席的賀信,展現了中國同世界各國攜手發展網際網路和數字經濟的真誠願望,為各國充分釋放數字經濟潛力、共同推進全球網際網路治理注入動力,指明路徑。
  • 2021,區塊鏈及數字貨幣9大展望
    2020年我們見證了太多歷史,同時我們也感受到太多的不確定性,而不確定性正是焦慮的來源之一。2021年開年,我們從萬般頭緒中理出了對區塊鏈行業的9條展望,相信這9條展望能幫諸位讀者在諸多不確定性中找尋到一點確定性。1、比特幣將更加受機構和資本的重視,成為大類資產配置工具之一。
  • 「後疫情時代」的共振復甦——2021年中國經濟展望
    展望2021年,中國經濟雖仍有可能受到疫情擾動,但由於我國在疫情防控方面已積累較多經驗,足以避免類似於歐美的二次暴發情形,在相對正常的社會環境下,內外需將會同步向好,從而推動經濟繼續沿著復甦路徑回升,不過,在基數作用下,全年將呈現前高后低局面。
  • 【深度解析】未來5年數字經濟中的關鍵技術將如何發展?
    不同國家、不同地區、不同行業、不同企業數字經濟發展的進程不同,當前我國正處於數字經濟的中期,技術進步對於社會發展的影響越來越大,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商業模式都在加速演進。總體來看,社會生產力需求推動了技術的進步,技術的進步又進一步推動了經濟的發展。接下來我們來分析一下未來5年(2021—2025)數字經濟中的關鍵技術發展趨勢如何?
  • 無人駕駛的未來 後疫情時代如何抵達
    疫情期間,從無接觸測溫到在線辦公,雲會議、在線教育、在線發布會、雲逛街、雲旅遊等,人工智慧在這場戰役中大顯神威,以前沒有的模式在不斷被創造,人工智慧對眾多行業的「賦能」作用也開始顯現並迅速獲得人們的青睞。特別是一些物資運輸和物流方已經採用無人車送貨的方式,避免人與人直接接觸的問題;有些醫院採用了無人消毒、清潔車;有些在醫院為患者進行無人送餐等。
  • 《中國教育報》重磅盤點:向上!2020中國教育發展觀察|回望
    在職前培養方面,要用新技術新方法武裝師範生,加強在線教育教學方法、技術融入教育等方面的課程,同時要加強教師教育者隊伍建設;職後培訓方面,要更加重視教師數字素養的培訓,而且要提高相關培訓的實際效果,注重於支持教師在實踐中運用新技術新方法。
  • 第12屆東莞經濟年會落幕,百度分享移動時代企業如何創變
    如今隨著信息化的崛起,東莞也面臨一個新轉型——數字經濟。在領導致辭之後,進入到專家分享環節,眾多嘉賓分享專業領域知識和企業發展戰略。產業運營專家林建強圍繞《大灣區時代東莞的產業的轉型創新》與在座嘉賓進行了探討。
  • 年終特輯:100位輿情分析師眼中的2020與2021
    展望未來,基層治理溝通渠道將多樣化、現代化,響應速度邁入「快車道」,助推基層治理者快速研判及更好地處置問題,就地化解一線群眾矛盾糾紛。從「停課不停學」到「復學複課」,從「在線教育」再到「教育新基建」,一系列教育新政策、新舉措的落地釋放了教育行業紅利,也推動了教育事業全面發展。展望2021年,如何把教育「蛋糕」分好,更大程度地提高人民群眾的獲得感,關鍵靠改革。期待2021年中國教育,邁開新步伐,開啟新徵程,破除頑疾,將改革進行到底。
  • -文盲 文盲率 掃除 拼音字母 小部分 德國...
    近日《人民日報》有劉仲華一文,介紹瑞典教育界一場爭論,即德哥爾摩北部的索倫土那區教育局長瑪麗亞?斯德豪斯向媒體宣布,將用電腦取代小學生最初兩年的書本教材,遭遇瑞典教育大臣揚?比約克隆德的強烈異議。我是贊同後者的。凡事都怕一種傾向掩蓋另一種傾向。大力掃除「現代文盲」之際,也得防止「傳統文盲」捲土重來――由於整個社會注意力的轉移,這類傾向最容易被忽視。當此時也,最需要為政者的清醒。
  • 社科院展望2025年我國數字經濟巨大規模
    中國社會科學院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2日在京發布《中國數字經濟規模測算與「十四五」展望研究報告》。從行業結構性特徵看,目前我國信息通信技術(簡稱 ICT)滲透效應的作用發揮還很不充分,「產業數位化」發展有著巨大潛力。2018年,「產業數位化」佔傳統產業增加值的比重僅為8.8%。分行業看,僅有非 ICT機械、建築業、金融和保險業3個行業超過整體平均水平,食品飲料製造及菸草製品業、化學工業、房地產業的佔比甚至不到3%。
  • 信息大爆炸時代,會篩選、懂思考是避免群體偏執的關鍵
    正在上的是語文課,沒有無趣的數字,但也沒有歷史的畫面感,屬於乏味又不討厭的學科,在氣溫和鳴蟲的催眠下我當然得睡上一覺。除了高考之外,我日常語文成績一般,也幾乎不聽課,但閒暇時對詩詞歌賦與成語頗為感興趣,詞句與成語裡的典故於我來說是趣味。回想起來讓人想到教學方法,但這是另外一碼事了。語文老師正在講解本學期第一次模擬考的試卷。
  • 2019年回顧與2020年展望
    2019年-2020年,預計這個數字會發展到2000萬家左右。也就是說,中國民營中小企業的主體部分,在融資難的生存壓力下,將集體轉向數字經濟新動能。信息革命,就這樣,在宏觀經濟決策部門與宏觀經濟學家一無所知的情況下,於無聲處總爆發了。正如許小年指出的:「財政政策、貨幣政策,他的作用是拉動需求,而在需求中,他其實主要拉動的是投資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