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中外醫生在地球兩端協作完成同一個手術,當教師根據每位學生的情況布置因人而異的作業,當交通管理員利用「城市大腦」實時管理道路狀況……這些只是資訊時代撲面而來的幾個縮影。當今,信息技術顯著地推動著社會各方面的發展,改變了人們的交流模式、科學發現模式、經濟發展模式……在全新數字環境中,「數字勝任力」已成為與「讀、寫、算」一樣重要的社會生存能力,不具備數字勝任力就會成為資訊時代的「數字文盲」。
數字環境下審視社會公民的生存能力
移動通信、大數據和人工智慧等新技術的發展加強了現實與虛擬學習空間的深度融合,促進了現實與虛擬用戶的相互塑造,推動了現實與智能工作者的協同工作,形成了一個全新的數字生存環境。
0 1
兩個空間深度融合
智能終端和移動通信把世界聯通為一個大的信息系統,拓展了人們的活動空間。「網際網路+」把以學校、工廠、科研機構等為代表的「真實空間」與以網際網路為載體的「虛擬空間」進行了深度融合,兩個空間的融合影響著社會要素關係的變化,重構出混合式社會生態系統。例如,人們出行可以通過電子地圖規劃最優路線,購物可以通過電商平臺「貨比三家」,甚至人們的工作也要打破「朝九晚五」的工作方式,而是根據領域業務信息的變化不斷地調整工作狀態。忽視虛擬空間存在,不具備將現實與虛擬空間結合起來的應用能力,就意味著失去了一種新的生存機會。
0 2
兩種用戶相互塑造
數字環境為人們提供了豐富多樣的數位化資源,也為實時收集人們的活動數據、客觀反映人們的生存狀況提供了可能。通過採集用戶數據可以將每位用戶刻畫成一個「虛擬用戶」,即每有一位「真實用戶」,依據他們的活動數據就可以塑造出一個「虛擬用戶」。在資訊時代,通過抓住真實用戶的數據構建虛擬用戶,通過描繪虛擬用戶特徵有針對性地服務真實用戶,已成為一種新的服務業態。大數據對兩種用戶的相互塑造,為社會各領域的工作者提供了真實、客觀的依據,促進了人們從「基於經驗」到「基於數據」的轉向。忽視虛擬用戶的存在,不具備數字環境下有效獲取、分析和應用數據的能力,也就意味著失去了一種新的生存手段。
0 2
兩類工作者協同工作
作為新一輪社會發展的核心驅動力,人工智慧賦能社會各領域。從數位化生存環境來看,如果說移動通信將真實空間與虛擬空間結合起來,大數據把真實用戶與虛擬用戶結合起來,那麼人工智慧則把「真實社會工作者」與「虛擬社會工作者」進行了結合,也就是說,當用戶面臨一位真實工作者時,就可能同時會存在一位虛擬工作者為用戶提供相應的輔助支持。對於真實工作者來說,學會與智能工具打交道,有效利用智能工具高效地服務信息社會,已成為一種新的服務方式。人工智慧改變的已不僅是生存環境,更是生存方式。忽視人工智慧對社會變革的影響,不主動適應智能環境,也就意味著失去了一種新的生存方式。
資訊時代呼喚具有信息素養的社會公民
在現實與虛擬相互融合的世界裡,傳統的國與國之間的邊界已被打破,無時無刻不在的互聯,貢獻著無時無刻不在的商機,也暗藏著無時無刻不在的危機——「阿里巴巴」們可以把中國製造銷售到世界各地,「斯諾登」們則能夠輕易竊得全球各方位的信息。在利用信息技術推動社會進步和發展的同時,抑制和抵抗信息技術帶來的各種危害,加強網絡信息管理,推進網際網路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當務之急,而長治久安之道則是不斷增強公民自身的信息素養。
信息素養的內涵隨著數字環境與社會發展需求的變化也在不斷發展,其核心要素表現為信息意識、計算思維、數位化學習與創新和信息社會責任。顯然,當今的信息素養教育絕不僅僅是要讓新一代掌握信息技術工具,會基本操作,它更關注的是:學生要能自覺地面對現實問題,合理地應用信息技術,而不是成為技術工具的「奴隸」;學生能綜合利用信息技術與其他領域的融合,而不是單純成為信息技術的「消費者」;塑造學生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使其負責任地生活在信息社會中。
因此,加強社會公民的信息素養教育,就是使他們能從容應對現實與虛擬世界中的挑戰,不會因「現場註冊變為網絡註冊」「紙質材料變為電子資源」而手忙腳亂,激發他們對個人和社會發展的危機感,準確判斷個人現狀與社會人才需求的差異,迎頭趕上,積極促進社會的安全和進步,啟迪他們的使命感,了解信息社會發展特徵,內化所肩負的建設使命。
發揮學校作為信息素養教育的主渠道地位
提高公民的數位化勝任力,避免資訊時代「數字文盲」的出現,要發揮學校作為信息素養教育的主渠道地位。
首先,信息素養教育是面向全體學生的教育,而非個別人需求的教育,每一位學生都不能少。這種教育責任既不能推給社會,也不能完全推給家庭,更不能推給風起雲湧的商業培訓機構,而是要由學校擔負起來,充分發揮學校作為學生信息素養教育的主渠道地位。
其次,研製符合時代特徵的信息技術課程體系。信息素養教育是一種普適性教育,是每位信息社會成員都需要具備的素養。學校信息技術課程既不是要讓學生學習多麼高深的信息技術知識,以成為「信息技術專家」,也不是要讓學生掌握一些軟硬體操作技能,以便適應職業發展的需要,而是面向核心素養的教育,將信息意識、計算思維、數位化學習與創新和信息社會責任滲透到學校教育中,這就需要建立小學、初中、高中一體化的信息技術課程體系,幫助學生從小養成信息技術應用的好習慣,扣好信息技術應用的「第一粒扣子」,引導他們理解信息技術基本知識與技能,掌握基本的應用方法,並隨著新技術、新工具的發展,讓這些能力得以不斷遷移與發展。
此外,要改革信息技術教育方法,加強STEM教育。從課程實施的角度來看要提高學生應用跨學科知識解決真實情境中問題的能力,就要將科學、工程、人文藝術和數學等學科的教育引入到信息技術教育中,改革計算機操練式的教育方法,開展跨學科融合的STEM課程。通過STEM教育方式,實現信息技術與多學科知識融合,將信息技術創新教育理念落實到學習活動和動手實踐中,為學生提供體驗信息技術、應用信息技術、實現信息技術與其他領域相結合的學習機會,發展學生在數位化環境中的適應力和創新力,提高學生利用信息技術解決問題的能力。
可見,在兩個空間、兩種用戶、兩類工作者的數位化變革大背景下,為避免資訊時代「數字文盲」的出現,加強青少年信息素養教育刻不容緩,改革學校信息技術課程刻不容緩,改變傳統教育方法刻不容緩。
(作者單位:華東師範大學開放教育學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