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段時間,娛樂圈真是熱鬧,楊冪和劉愷威離婚鬧得沸沸揚揚,網友更是喊話王思聰。其實這些都不算事兒,就是典型的娛樂八卦。
但說起胡歌,惋惜家暴男蔣勁夫,卻被網友罵慘就顯得有些讓人無法理解了。胡歌的原話應該是對年輕人感到惋惜,並說錯了就是錯了。當然言語中也有鼓勵其重新站起來的意思,但作為合作過的朋友這也算人之常情。
與此毫不相干的又想起另外一件事,10月份重慶萬州公交車墜江事件,先是全民對轎車女司機聲討不斷,謾罵的、詛咒的、要其償命的聲音不絕於耳,但幾天後劇情180度翻轉,證據證實女司機不是加害者反而是受害者,大多數先前批判者保持了沉默,相信其心理可能念叨一句原來罵錯了。
作為從事法律廣州10年,曾經在法檢兩院辦案5年的我,不由得細思極恐。因為好在該事件有視頻證實。若事件發生在偏遠地區,車內沒有監控該怎麼收尾?女司機會不會被人肉,會不會現實中被人潑油漆,會不會自殺?自殺後會不會被人說成是活該。
這些年來網絡暴力事件層出不窮,僅僅是這些人不嫌事大,喜歡湊熱鬧嗎?
我看不是,其中不乏自以為公正、同情死難者希望認真對待該事件發表意見之人。是我們社會整體的思維習慣和判斷標準出了偏差。而原因,我們需要說一說信息大爆炸帶給我們的影響才能弄清。
一、第一次聽到信息大爆炸
2002年夏天的下午,家鄉涼城,天空有些昏沉,天氣不算燥熱但也過於溫暖,教室外三兩隻鳴蟲與知鳥的叫聲說不上此起彼伏,但也勝過斷斷續續。
我正在四樓的教室瞌睡,當然這並不是午睡的時間。中學時我總是睡不夠,高二,不愛聽課。正在上的是語文課,沒有無趣的數字,但也沒有歷史的畫面感,屬於乏味又不討厭的學科,在氣溫和鳴蟲的催眠下我當然得睡上一覺。除了高考之外,我日常語文成績一般,也幾乎不聽課,但閒暇時對詩詞歌賦與成語頗為感興趣,詞句與成語裡的典故於我來說是趣味。回想起來讓人想到教學方法,但這是另外一碼事了。
語文老師正在講解本學期第一次模擬考的試卷。也許是睡到節點,也許是語文老師突然提高了分貝,也許是因為窗戶破洞裡突然吹進來的一股涼風,和著老師清脆的一句「下面我們看閱讀理解」,猶如醍醐灌頂,我打了一個激靈。
我也來了興致,跟著老師的指引看了一遍原文,內容是網際網路時代信息傳播面臨的機遇與危機。印象最深的內容是,隨著網際網路的發展和普及,信息傳播途徑越來越多越來越便捷,傳播效率也越來越高,信息提供者越來越廣泛,我們將處於一個「信息大爆炸的時代」,而海量的信息裡不乏冗餘、無用的信息,也會充斥著錯誤、有害的信息,我們如何過濾垃圾信息、篩選有用信息、接收和分析信息成為一個難題。
印象深刻的原因一方面是對那時候並未普及的網際網路的神秘興趣,一方面是我奇葩的腦袋裡想像著網絡科技非常發達的科幻世界。
二、信息傳播平臺的興起
2004年開始,QQ空間、人人網、博客這些門戶網站開始為個人用戶提供域名及空間,每個用戶都能在網絡上介紹自己,記錄心情,發表文章,珍藏照片。
不到數年,傳播更為便捷的微博、公眾號等媒介興起,為消息的短平快傳播提供了高速路。隨後又從單純的文字圖片傳播途徑發展到抖音、微視這些即時互動、可視化的多媒體信息傳播平臺,面對這突如其來的新鮮傳播途徑,全民參與,全民熱情高漲,每個人都成了信息的提供者,每個人也成了信息的接受方,人性裡的從眾、報團心理也發揮了作用,面對每天鋪天蓋地的碎片化信息,你拼命追趕,生怕錯過一條信息就被時代拋棄,或者晚發了一個見聞就措施了揚名立萬的機會。
但隨著傳播門檻的變低,傳播群體的全民化,語文試卷裡擔憂的情況早已發生,且已經影響到現代人的思考習慣和行為方式。
三、信息大爆炸的影響
一是因信息大爆炸,發布信息的門檻變低,無論合作信息渠道,都充斥了大量的虛假信息,不良信息,錯誤信息,這會輕則讓我們花費很多時間應付,不甚其煩。重則上當受騙,做出錯誤選擇。
二來因為信息提供者眾多,同一類型,同一事件多人報導,導致信息重複。自媒體行業做內容搬運已成為行業規則之一,但內容搬運就是信息重複的始作俑者,如不加以管制,會浪費我們大量時間。
三是現在各類網站為提高流量,都以大數據算法每天為同一客戶推送同類新聞。信息同質化導致我們接受的信息就是信息海洋裡的孤島。
四是從安靜的看紙質書籍,到網絡剛起步時悉心瀏覽學庫文章,再到看熱搜刷幾十字的微博就侃侃而談,表面上我們接受信息越來越多,但其實看到的是一個又一個孤立的,沒有論證的,缺乏系統性考量的信息碎片,這種信息碎片也許與實際情況相差甚遠,缺乏系統性。
最後,更為嚴重的是,長期在短平快的海量信息的影響下,群體性的出現不再深入思考及觀念行為的偏執化。
人的大腦在興奮時會分泌多巴胺讓人愉悅,現在的八卦新聞、綜藝節目、網絡直播、奇遇怪論各類信息應有盡有,總有一款能讓你興奮,為了保持興奮人會潛意識加快瀏覽信息的速度,越來越走馬觀花,讓大腦難以進入深度思考的工作狀態。那種突破自我、不斷創新的研究精神,打破砂鍋問到底的求真精神,也漸漸消失。
由於長期的碎片化信息帶來的各類片面觀念或觀點的影響,甚至某些信息的提供者為達到博眼球煽動情緒的目的故意激將、片面的陳述事實和觀點,人們越來越缺乏獨立深度思考的能力和習慣,又養成了「快」的習慣,使得越來越多的人變得偏激、衝動。在網絡不用負責的環境裡,隨處充滿網絡暴力可見一斑。
四、面對信息大爆炸的時代,我們該如何自處,甚至如何引導未成年人呢
除了自我和控制子女少接觸無意義的信息、少玩電子遊戲產品、少沉迷在八卦新聞之外,我們首先應該重視的是,在身處信息海洋之前,鍛鍊好自己的邏輯思維能力,系統思考能力,搭建知識框架的能力,而這些能力的基礎,來源於知識的積累和思維鍛鍊。
第二步,我們可以將關注點主要集中在優質的信息提供平臺,在初步篩選所需信息後,對優質信息要養成精讀的習慣,如果讀書是學習,那麼讀的時候養成系統思考、旁徵博引、舉一反三的習慣顯得同等重要。古語有言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第三步,通過我們初步篩選並認為是有用信息的時候,通過精度、深度思考、與自己現有認知體系、知識體系進行充分論證後,若判斷為無用信息則可以剔除。若為有用信息,則納為自己的知識體系,這樣才能做到個人知識和認知的進步,也才能真正的發揮信息的作用。
最後,我們應該時常保持警惕,警惕這信息大爆炸的年代,人人狂歡的年代,集體遺失了對珍貴的關注,對苦難的同情,對文明的傳承,對知識的尊重和對未知的敬畏。別讓真正值得關注的信息,反而被淹沒在了大海。
尤瓦爾·赫拉利在《未來簡史》寫道過去想阻擋思想言論,做法是阻擋信息流通。但到了21世紀想阻擋思想言論,反而靠的是用不相關的信息把人淹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