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大爆炸時代,會篩選、懂思考是避免群體偏執的關鍵

2021-01-10 沓雲莊主

這段時間,娛樂圈真是熱鬧,楊冪和劉愷威離婚鬧得沸沸揚揚,網友更是喊話王思聰。其實這些都不算事兒,就是典型的娛樂八卦。

但說起胡歌,惋惜家暴男蔣勁夫,卻被網友罵慘就顯得有些讓人無法理解了。胡歌的原話應該是對年輕人感到惋惜,並說錯了就是錯了。當然言語中也有鼓勵其重新站起來的意思,但作為合作過的朋友這也算人之常情。

胡歌微博內容

網上搜索

與此毫不相干的又想起另外一件事,10月份重慶萬州公交車墜江事件,先是全民對轎車女司機聲討不斷,謾罵的、詛咒的、要其償命的聲音不絕於耳,但幾天後劇情180度翻轉,證據證實女司機不是加害者反而是受害者,大多數先前批判者保持了沉默,相信其心理可能念叨一句原來罵錯了。

作為從事法律廣州10年,曾經在法檢兩院辦案5年的我,不由得細思極恐。因為好在該事件有視頻證實。若事件發生在偏遠地區,車內沒有監控該怎麼收尾?女司機會不會被人肉,會不會現實中被人潑油漆,會不會自殺?自殺後會不會被人說成是活該。

事發時現場

這些年來網絡暴力事件層出不窮,僅僅是這些人不嫌事大,喜歡湊熱鬧嗎?

我看不是,其中不乏自以為公正、同情死難者希望認真對待該事件發表意見之人。是我們社會整體的思維習慣和判斷標準出了偏差。而原因,我們需要說一說信息大爆炸帶給我們的影響才能弄清。

一、第一次聽到信息大爆炸

2002年夏天的下午,家鄉涼城,天空有些昏沉,天氣不算燥熱但也過於溫暖,教室外三兩隻鳴蟲與知鳥的叫聲說不上此起彼伏,但也勝過斷斷續續。

我正在四樓的教室瞌睡,當然這並不是午睡的時間。中學時我總是睡不夠,高二,不愛聽課。正在上的是語文課,沒有無趣的數字,但也沒有歷史的畫面感,屬於乏味又不討厭的學科,在氣溫和鳴蟲的催眠下我當然得睡上一覺。除了高考之外,我日常語文成績一般,也幾乎不聽課,但閒暇時對詩詞歌賦與成語頗為感興趣,詞句與成語裡的典故於我來說是趣味。回想起來讓人想到教學方法,但這是另外一碼事了。

語文老師正在講解本學期第一次模擬考的試卷。也許是睡到節點,也許是語文老師突然提高了分貝,也許是因為窗戶破洞裡突然吹進來的一股涼風,和著老師清脆的一句「下面我們看閱讀理解」,猶如醍醐灌頂,我打了一個激靈。

我也來了興致,跟著老師的指引看了一遍原文,內容是網際網路時代信息傳播面臨的機遇與危機。印象最深的內容是,隨著網際網路的發展和普及,信息傳播途徑越來越多越來越便捷,傳播效率也越來越高,信息提供者越來越廣泛,我們將處於一個「信息大爆炸的時代」,而海量的信息裡不乏冗餘、無用的信息,也會充斥著錯誤、有害的信息,我們如何過濾垃圾信息、篩選有用信息、接收和分析信息成為一個難題。

印象深刻的原因一方面是對那時候並未普及的網際網路的神秘興趣,一方面是我奇葩的腦袋裡想像著網絡科技非常發達的科幻世界。

二、信息傳播平臺的興起

2004年開始,QQ空間、人人網、博客這些門戶網站開始為個人用戶提供域名及空間,每個用戶都能在網絡上介紹自己,記錄心情,發表文章,珍藏照片。

不到數年,傳播更為便捷的微博、公眾號等媒介興起,為消息的短平快傳播提供了高速路。隨後又從單純的文字圖片傳播途徑發展到抖音、微視這些即時互動、可視化的多媒體信息傳播平臺,面對這突如其來的新鮮傳播途徑,全民參與,全民熱情高漲,每個人都成了信息的提供者,每個人也成了信息的接受方,人性裡的從眾、報團心理也發揮了作用,面對每天鋪天蓋地的碎片化信息,你拼命追趕,生怕錯過一條信息就被時代拋棄,或者晚發了一個見聞就措施了揚名立萬的機會。

但隨著傳播門檻的變低,傳播群體的全民化,語文試卷裡擔憂的情況早已發生,且已經影響到現代人的思考習慣和行為方式。

三、信息大爆炸的影響

一是因信息大爆炸,發布信息的門檻變低,無論合作信息渠道,都充斥了大量的虛假信息,不良信息,錯誤信息,這會輕則讓我們花費很多時間應付,不甚其煩。重則上當受騙,做出錯誤選擇。

二來因為信息提供者眾多,同一類型,同一事件多人報導,導致信息重複。自媒體行業做內容搬運已成為行業規則之一,但內容搬運就是信息重複的始作俑者,如不加以管制,會浪費我們大量時間。

三是現在各類網站為提高流量,都以大數據算法每天為同一客戶推送同類新聞。信息同質化導致我們接受的信息就是信息海洋裡的孤島。

四是從安靜的看紙質書籍,到網絡剛起步時悉心瀏覽學庫文章,再到看熱搜刷幾十字的微博就侃侃而談,表面上我們接受信息越來越多,但其實看到的是一個又一個孤立的,沒有論證的,缺乏系統性考量的信息碎片,這種信息碎片也許與實際情況相差甚遠,缺乏系統性。

最後,更為嚴重的是,長期在短平快的海量信息的影響下,群體性的出現不再深入思考及觀念行為的偏執化。

人的大腦在興奮時會分泌多巴胺讓人愉悅,現在的八卦新聞、綜藝節目、網絡直播、奇遇怪論各類信息應有盡有,總有一款能讓你興奮,為了保持興奮人會潛意識加快瀏覽信息的速度,越來越走馬觀花,讓大腦難以進入深度思考的工作狀態。那種突破自我、不斷創新的研究精神,打破砂鍋問到底的求真精神,也漸漸消失。

由於長期的碎片化信息帶來的各類片面觀念或觀點的影響,甚至某些信息的提供者為達到博眼球煽動情緒的目的故意激將、片面的陳述事實和觀點,人們越來越缺乏獨立深度思考的能力和習慣,又養成了「快」的習慣,使得越來越多的人變得偏激、衝動。在網絡不用負責的環境裡,隨處充滿網絡暴力可見一斑。

四、面對信息大爆炸的時代,我們該如何自處,甚至如何引導未成年人呢

除了自我和控制子女少接觸無意義的信息、少玩電子遊戲產品、少沉迷在八卦新聞之外,我們首先應該重視的是,在身處信息海洋之前,鍛鍊好自己的邏輯思維能力,系統思考能力,搭建知識框架的能力,而這些能力的基礎,來源於知識的積累和思維鍛鍊。

第二步,我們可以將關注點主要集中在優質的信息提供平臺,在初步篩選所需信息後,對優質信息要養成精讀的習慣,如果讀書是學習,那麼讀的時候養成系統思考、旁徵博引、舉一反三的習慣顯得同等重要。古語有言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第三步,通過我們初步篩選並認為是有用信息的時候,通過精度、深度思考、與自己現有認知體系、知識體系進行充分論證後,若判斷為無用信息則可以剔除。若為有用信息,則納為自己的知識體系,這樣才能做到個人知識和認知的進步,也才能真正的發揮信息的作用。

最後,我們應該時常保持警惕,警惕這信息大爆炸的年代,人人狂歡的年代,集體遺失了對珍貴的關注,對苦難的同情,對文明的傳承,對知識的尊重和對未知的敬畏。別讓真正值得關注的信息,反而被淹沒在了大海。

尤瓦爾·赫拉利在《未來簡史》寫道過去想阻擋思想言論,做法是阻擋信息流通。但到了21世紀想阻擋思想言論,反而靠的是用不相關的信息把人淹沒。

相關焦點

  • 第五講:如何篩選和辨認有效權威的高考信息
    本文是訓練營的第五講:如何篩選和辨認有效權威的高考信息,本講課程目錄:1. 搜索信息的技巧方式2. 高考權威信息的分辨3. 了解高考信息常用的網站對於我們中國學生來說,高考可以說是學生生涯中最重要的一場考試。經過多輪高考改革之後,現在無論是高考考試模式、選拔方式、高校錄取渠道等等,都出現了很大改變。
  • 崑山花臂男事件:遇到偏執型人格障礙群體,請務必用這種方式處理
    當然,最重要的是:普通人在遇到這類群體時如何區分,如何避免自己不受傷害。 在詳細梳理前,我們先來回顧下這一事件:2018年,8月27日,一花臂寶馬車司機龍某(以下通稱龍哥)先是佔用自行車道,後是與正常行駛的電動車發生追尾。事故發生後,社會龍哥開始對電動車男子進行拳打腳踢。
  • 「熱讀」面對信息大爆炸的時代,理性的人會這樣做
    或許你剛剛看了一篇娛樂類新聞,它也許會告訴你那個明星又跟誰談戀愛了、誰誰誰又出軌了;又或許剛剛你看了一篇科技類報導,它也許會告訴你小米又出什麼新的手機,錘子又出了什麼新的產品;又或許你剛剛看了情感類文章,它也許會告訴你男生做什麼行為說明是喜歡你,怎樣好好愛一個人等等。最後慢慢回想會發現好像我也沒了解到什麼,對以後的生活也不會有什麼影響。網際網路的實質是什麼?
  • 展望2020|李鋒:未來教育如何避免資訊時代的「數字文盲」
    當今,信息技術顯著地推動著社會各方面的發展,改變了人們的交流模式、科學發現模式、經濟發展模式……在全新數字環境中,「數字勝任力」已成為與「讀、寫、算」一樣重要的社會生存能力,不具備數字勝任力就會成為資訊時代的「數字文盲」。
  • 盤古開天闢地是人類自我意識的覺醒,不是宇宙大爆炸
    可能是在舊石器時代,也有可能是人猿剛從樹上下來滿地跑的時代。但有一點可以肯定,那時候的人類還不穿樹葉獸皮,無論男女都是光著身子晃悠。有這麼一個人,在某一天,他偶爾抬起頭,看見了天空。然後他低下頭,看見了大地。你猜他看見了什麼?你先別往下翻,我用圖片隔開,你自己想想答案:他看見了自己。沒錯!是自己。
  • 政協委員關注老年人資訊時代現狀 多招助力「銀髮族」跨越「數字...
    與之相伴而生的是部分老齡群體面臨「數字鴻溝」的難題。老年人不會使用乘車碼、健康碼、微信支付搞不定……讓很多老年人對這個現代化的信息社會只有一聲聲的嘆息。在此次兩會上,不少委員也把關注的目光放在了這一問題上,在進行了詳實地調查後,委員們提出了一些建議,希望全社會動員起來,助力「銀髮族」跨越「數字鴻溝」。
  • 科學界八大宇宙誕生理論各抒己見,宇宙大爆炸理論搖搖欲墜
    篇前言:有宇宙哲學家言:換一個角度思考,你會看到不一樣的世界;換一種思維思考,你會看到更多的世界;如果能從多維角度同時思考,你將會看到宇宙隱藏的所有奧秘。本篇文章將從八個不同的思維角度闡述宇宙起源,認真思索,每一個或許都比「大爆炸理論」來的實在有理據。或許,它們中的某一個或其中兩個就是宇宙起源的本相。
  • 宇宙黑暗時代星系觀測再獲重要突破
    在之前的工作中,他們觀測獲得了一個宇宙早期(大爆炸後約8億年,約為宇宙當前年齡6%時)的星系候選者樣本,並發現在該宇宙年齡處,宇宙星系際彌散介質中氫的電離比例為約50%。 在最新的工作中,他們使用美國卡內基天文臺麥哲倫望遠鏡獲得了其中6個星系的光譜證認,確認它們為宇宙大爆炸後約8億年的星系,證認成功率高達67%。這一重要研究在《天體物理快報》發表(ApJL,845, L16)。
  • 如何用八字篩選對自己有用的人?
    如何用八字篩選身邊可以提升自己運勢的人?一 、先篩選群體,就是看哪一類人群體最自己幫助最大。以食傷為用的,子女下屬小輩群體對自己有利。以官殺為用,就是領導,上級,老公/男朋友。以印梟為用,長輩,歲數大的,領導,媽媽,家庭。以財星為用的,爸爸,老婆/女朋友。以比劫為用的,兄弟,朋友。二、篩選與自己喜用神五行靠攏的人。八字喜火,選夏天生的或者火日八字喜金,就是秋天生的或者日日。八字喜木,選春天生的,或者木日。
  • 宇宙黑暗時代再電離研究獲重要突破
    該項目使用智利CTIO天文臺4米口徑望遠鏡上的超大視場暗能量相機,通過專門定製的窄帶濾波片,系統搜尋宇宙黑暗時代萊曼阿爾法發射線星系(紅移~7.0),他們觀測獲得了一個宇宙早期(大爆炸後約8億年,約為宇宙當前年齡6%時)的星系樣本,並由此發現在該宇宙年齡處,宇宙星系際彌散介質中氫的電離比例為約50%。
  • HR篩選簡歷,最重要的只有兩個字:好看!
    每年3月,人肉市場開啟,「紅杏出牆」,「不安於室」……找工作這事兒,寫簡歷是第一步,明哥從HR篩選簡歷的角度,和你分享一下製作簡歷的注意事項。簡歷是一塊敲門磚,是自我推銷的工具,用來展示你的專業技能和綜合素質,是贏得面試機會的關鍵。關於簡歷製作,第一個問題是:什麼時候寫?
  • 怎樣避免過度思考,想太多?7條讓你快速提高行動力的建議
    做事之前,預先地思考和規劃可以提高我們的工作效率和做事的成功率。然而,有那麼一部分人,他們總是熱衷於不斷地深入思考,保持所謂的「理性",習慣於持續地準備與等待,希望著擁有更好的出手機會。每當事情經歷過後,這些人又總是會想:如果……會怎麼樣,假如……會怎麼樣。
  • 資訊時代如何閱讀?專家:大學生過多拇指閱讀也許會帶來低智化傾向
    無論在課堂、食堂、操場、宿舍,還是同學聚會或一起散步,甚至在騎車去課堂的路上,總有很多學生不時地盯著手機屏幕,要麼忙於回復QQ和微信信息,要麼刷朋友圈或網頁,即使在朋友聚會時,也是 「機不離手」。以大數據為特徵的資訊時代帶來了超級便利的同時,也正讓我們陷入數據泥潭。當拇指快速滑動屏幕,單看標題就能獲得信息時,誰還願意深入閱讀呢?
  • 匯中集團文化|保持深度思考,是一項珍貴的能力
    在這個信息爆炸快節奏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能力逐漸退化了。不願思考的人,就像在溫室待久的花,會做出許多偏離事實的主觀判斷,漸漸喪失了對生活的控制權。 保持深度思考很重要,那我們具體應該怎麼做呢?本文從信息的入腦、過腦、辨別等方面,告訴你如何搭建深度思考模型,以及通向深度思考的渠道有哪些。
  • 有了素材和想法就是思考了嗎?你錯的很離譜,沒有它,談不上思考
    來自日本思考大師外山滋比古教授的《思考整理法》基於豐富深刻的思考體驗,提出了獨特又高效的思考整理法;比如根據自己的關注點、興趣、價值觀對知識進行過濾,有助於思考的整理。一、為何會過度思考不好呢?1、一條路走到黑,容易鑽N角尖老師經常會說你在一些小問題上太較真了,你自己鑽進N角尖裡了 。
  • 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與科學家說的宇宙大爆炸理論竟如此神似
    現代宇宙學中最主流的宇宙誕生論,是宇宙大爆炸理論。那麼中國古代最早的宇宙誕生論是什麼呢?其中描述的過程與現代的宇宙大爆炸理論有沒有相似之處呢?因為在遠古時代,能夠生存下來已經是非常不易了,哪有閒心去研究宇宙萬物呢?所以,很有可能八卦是遠古時期的地圖,而八個方向的符號分別代表了各個方向的地理特徵。有了這張地圖,自然會對當時的人類狩獵行為給予極大的幫助。
  • 中外學者發現一批宇宙大爆炸後形成的星系
    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王俊賢教授領銜的中國、美國、智力研究團隊近期探測到一批宇宙大爆炸後約8億年的早期星系,為研究宇宙早期的星系形成與演化奠定了基礎。 國際學術期刊《天體物理快報》日前發表了該成果。
  • 來自中國、美國與智利的天文學家發現六個新星系 誕生於宇宙大爆炸...
    據俄羅斯衛星網10月16日報導,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王俊賢發起組織,由中國、美國、智利三國天文學家參加的研究小組,在宇宙黑暗時代星系觀測研究領域再獲突破性進展,發現了在宇宙大爆炸8億年後形成的六個星系。
  • 大腦科學最新研究:學霸們思考時,都做了這個動作(你也學得會)
    咱們拿大腦和計算機比一比,計算機非常容易替代我們的思考,現在計算機下圍棋的能力已經超過了人類,但計算機的運動能力遠不如人類,機器人運動起來很笨拙。人類強大的感官系統需要佔用大量的腦資源,大腦為了節省資源,能避免思考就避免思考。我們在學習時,要面對大量陌生的知識,大腦會拒絕思考,所以,我們會不喜歡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