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幾篇文章中我們已經說明,《內經》以為「天」一晝夜行盡周而超過太陽一度,而太陽一晝夜差「天」一度。由於這個一度和一天有同一件事表現為兩個方面的特性,因而在天以度來記,在歷就以日來記。「天」運轉366周,太陽只運行了365周,較「天」差了一周,一周天採用365.25一日。這與「四分法」的數據是一樣的。太陽慢於「天」一周,經歷春夏秋冬四時,故四時成一歲。
月亮運轉最慢,每晝夜較「天」差十三度多,較太陽差十二度多,所以過二十九天半多差太陽一周,過二十七天多差「天」一周。在這一周中,月亮開始出現於天上,叫「月始生」,到月圓(望)時叫「月廓滿」,到月亮看不到時(晦或朔)叫「月郭空」。月亮這種相位變化的周期就叫作一月。可見「月」實在是指朔望月。
除了年和月的規定外,還有二十四氣和七十二候的規定。《六節藏象》說:「五日謂之候,三候謂之氣,六氣謂之時,四時謂之歲」,即五天多叫做一候,十五天多叫傲一氣,九十天多組成一時,即一季。這就是古代曆法中傳統的二十四節氣和七|十二候。對於上述的三個規定,《五運六氣》歷是當作基本的前提而加以遵守的。除了朔望月不予提及(但不違背)外,其它兩項規定的數據都加以採用。
從前幾篇的敘述中,可以大致將這個歷作如下的描述:一年有四時,三百六十五日二十五刻。四時氣候的變化可用三陰三陽的六氣分為六步來表示。六氣分為兩種,即主氣和客氣。主氣的六步是氣候變化的常令,大體上按風、溫、熱、雨、涼、寒六個季節的次序排列,每一步六十天八十七刻半,年年如此不變。客氣也有同樣的六步,但其順序與主氣稍有不同,即熱和雨互相調位,按溫、雨、熱、涼、寒、風的次序,其第一步氣隨不同的年分變動,加臨於主氣之上,而客氣的作用要大於主氣。
如同在一個恆定的布景上展示出不同的畫面一樣。主氣和客氣的第一步氣都從大寒日開始,例如1978年主氣第一氣為厥陰風木,從去年的大寒日起算,歷六十天八十七刻半而入第二步主氣少陰君火;客氣第一氣為太陽寒水,也從去年大寒日起算,經六十日八十七刻半入第二氣厥陰風木。因此六氣的起始點是大寒。這六十日八七刻半的一步又分為初、中兩氣,每一氣為30日43.75刻,即《六微旨》講的:「位有終始,氣有初中」和「初凡三十度而有奇,中氣同法」。於是建立了一年六季,十二個月,每月30日43.75刻的曆法。正如《至真要》說:「天地合氣,六節分,而萬物化生矣」;和《六元正紀》說:「上下交互,氣交主之,歲紀華矣,故曰:『位明氣月可知乎,所謂氣也。
這裡有一點要加以考察,即一年的起始點大寒,是怎樣確定的。《六節藏象》說:「所謂求其至者,氣至之時也,謹候其時,氣可與期」,又說:「求其至也,皆歸始春」,王冰注調:「凡氣之至,皆謂立春前十五目,乃候之初也」。即「始春」謂立春前之十五日,即大寒。《六微旨》中說:「顯明之右,君火之位也,君火之右退行一步相火治之,復行一步,土氣治之;復行一步,金氣治之;復行一步,水氣治之,復行一步,木氣治之;復行一一步,君火治之」。
這裡是主氣六步的次序,從顯明之右的君火(即少陰)開始。顯明是指太陽在卵位升起,即二月中氣春分,可見《內經》述主氣之序是從春分開始起作用的少陰君火開始。《天元紀》中則明確說:「少陰所謂標也,厥陰所謂終也」,標者上首之意,終自是下端之意,可見是以春分為起點。從這裡可以推斷:「五運六氣」歷的歲首是春分,而不是大寒,正如太初曆之以冬至為歲首,但以立春為正月節氣一樣,大寒只是初氣開始之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