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中的六氣司天模型,就是以地球為中心

2021-01-09 隱士申子源

最近,學習《黃帝內經》的人多起來,有中醫愛好者,有天文學,有專家教授,氣候學的,農業的,甚至旅遊的,都有人進入來學習了解。

其中,本來是秘傳部分的五運六氣,隨著研究的人多起來,也就揭開神秘的面紗了。

五運六氣,的主要組成部分,就是由五運:金、木、水、火、土;六氣:風、熱、暑、溼、燥、寒,組成。

五運六氣的時間周期,一般都對標年周期。

把年周期作為一個基本周期來衡量計算,在年之上有更大的周期,就是大司天,就是元會運世系統,那是非常龐大大時間單位。

在年之下的時間周期,就是月,日,時辰,分鐘,秒鐘,這些都是。

我們現在就來詳細的講述,以年為周期的六氣輪迴規律和數理模型。

六氣:風、熱、暑、溼、燥、寒;

D對應:厥陰風木、少陰君火、少陽相火、太陰溼土、陽明燥金、太陽寒水;(這是地球循環模型)

T對應:少陽相火,陽明燥金,太陽寒水,厥陰風木,少陰君火,太陰溼土;(這個對應是天道的循環模型,合乎三陰三陽循環規律,很穩定的循環。)

以上的六氣循環,包括之前提到的五運循環,都是一個周期接著一個周期,如環無端,每年循環一周,用數學語言說,上述的循環單位是最基本單位,不可約,相對年周期而言。我們畫一個圖,表示天道循環,和地道循環。

地道循環:主氣,地球的規律,按照上述D對應循環規律;

天道循環:客氣,日月五星整個太陽系整體對地球的影響,上述T對應的循環規律;

要理解主氣和客氣,五運六氣的,甚至其他的天文觀測資料,人們總是習慣站在地球,以自己所在的觀察點去看待問題的,觀察天體運動的。

所以日心說,也是一種相對的觀察必要選擇,不是就要絕對批判。從這個角度看,去中心化也許就是一種幻想而已。

日心說也不是絕對正確的,整個太陽系圍繞著銀河系的中心在旋轉著,整個銀河系還圍繞著更大的宇宙中心在旋轉著,所以都不是絕對的。

但是以我為中心,以地球為中心觀察宇宙,才可以著手開展工作,什麼都不說,一開始就把自己批判掉了,那麼接下來如何觀察呢,站在太陽上面去觀察,數學體系都要重新建立,儀器也沒有,觀察成本大,還費事。

想想這樣一個場面,每當看到月亮的時候,就開始想了,這不是我看到的月亮,應計算一下月亮相對太陽的位置,那才是真正的月球位置啊,要不然就對不起老師的日心說了啊。這場面夠喜感的吧。

弄清楚這點,那麼地球的六氣循環周期就是主氣,年復一年都一樣,每天都是春夏秋冬,春夏秋冬,如環無端。

而站在地球上,今年是戊戌年,去年是丁酉年,明年是巳亥年,每年都是變動的,小的周期是六年一周期,更大的周期是十年,十二年,三十年,六十年,180年,360年,10800年,129600年為一元。

我們就看一年的,比如丁酉年六氣對應,如下:

戊戌年的六氣對應如下:

主氣不變,逐年類推之。

五運六氣系統可以嚴密的配合幹支紀法,這個是非常重要的知識點。

本文由隱士申子源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

相關焦點

  • 《黃帝內經》的「五運六氣」告訴你!
    【摘要】《黃帝內經》指出「冬不藏精,春必病瘟」。根據《黃帝內經》五運六氣,大致能夠看到2020年的氣候概況,經過了2019年的暖冬,庚子年將在一個極寒的春天之後,進入到相對乾旱的夏季。可以說是春寒短暫,而夏熱漫長。
  • 《黃帝內經》:五運六氣,什麼是「主氣、客氣、司天、在泉」?
    《黃帝內經》:五運六氣,什麼是「主氣、客氣、司天、在泉」?作為中醫理論的基石,《黃帝內經》不僅包含有我們比較熟悉的基礎理論部分,如陰陽五行,藏象經絡等學說,「運氣學說」也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素問》81篇裡,關於「運氣學說」的就佔了6篇之多。但因為其內容實在過於深奧,尤其是對古文水平逐漸降低的現代人來說,更是晦澀難懂。
  • 《黃帝內經》中的五運六氣養生法
    如果是第一步是太角,第二步就是少徵,第三步就是太宮……如果第一步是少角,第二步就是太徵,第三步就是少宮……這就是太少相生。 六氣,傳下來的特殊曆法 六氣是一種特殊的曆法, 幾近失傳,幸虧被《黃帝內經》傳承下來。其中,司天管上半年,在泉管下半年。
  • 《黃帝內經》陰陽五行——少陽司天之壬戊寅申年(十五)
    《黃帝內經》素問——六元正紀大論篇第七十一 《黃帝內經》小常識:五運六氣土運主管甲己年
  • 《黃帝內經》陰陽五行——太陰司天之丁癸丑未年(二十一)
    《黃帝內經》素問——六元正紀大論篇第七十一 《黃帝內經》小常識:五運六氣土運主管甲己年
  • 黃帝內經:五運六氣,古老的天文地理。2021辛丑牛年五運六氣
    黃帝內經:五運六氣,古老的天文地理。2021辛丑牛年五運六氣《黃帝內經》,現在人們多把此書稱之為——我國最早的醫學典籍,在我國傳統文化中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內容覆蓋廣博,自然、生物、心理等無所不包,可謂包羅萬象,因此,喜愛傳統文化的很多人都在讀。在我國古代,一直流傳有「秀才學大夫,只要一晌午」的說法。原因在於,這些傳統文化的古籍都是相通的。
  • 黃帝內經——二十八宿、五天之氣、九星
    《內經》認為甲已為土,乙庚為金,丙辛為水,丁王為木,戊癸為火的原因,是因為看到天上二十八宿間有似雲似霧的五色氣,即黃色土氣,紅色火氣,白色金氣,蒼色木氣,黑色水氣的所謂五天之氣。這五色之氣各流布於有關各宿,如黃土氣流布於心尾角參四宿之上等等。二十八宿又與地上以幹支和乾坤巽艮排列的24萬相對應,所以黃色土氣流布於甲已的方位,因而有甲已土運等等。這實際上就是古代式盤的種。
  • 《黃帝內經》土樞四象數術藏府觀考釋
    脾胃居於樞紐和核心地位,乃源於太極之祖氣,為人身之中氣,四藏生化皆藉其元氣。此圖式最能完美的表達出《內經》的數術藏府模型,堪稱《內經》數術藏府觀的最佳詮釋。提要:本文主要研究《黃帝內經》以中土(脾胃)為樞的藏府模型與數術思想之間的關係。古代醫術屬於方技範疇,數術、方技兩者則合稱為「方術」。
  • 「五運六氣學習」-六氣
    關於六氣,這裡有一個看似不是問題的問題,就是六氣中的「火」,應該是「熱」呢?還是「火」呢?還是兩者都行?六氣在天,五行在地,在天之六氣是無形的,在地之五行是有形的。所謂無形是眼睛所看不到的,有形是指眼睛能見到的。
  • 正月二十九,孝順節,拗九粥,符合《黃帝內經》五運六氣
    正月二十九被稱為「孝順節」,與福州地區的民俗,在這一天為家裡老人煮「拗九粥」有關。「拗九粥」不僅寓意良好,也是一款改善體質的養生佳品。因為拗九粥所用材料均甘溫補脾,益氣禦寒,比如花生、紅棗、桂圓、蓮子、紅糖等溫補之物,與糯米同煮,黏糯滑軟,香甜可口,營養豐富,易於消化,有健脾、潤腸、補氣、安神、清心、養血等功效,能補氣養血、健脾暖胃,所以在寒冷的正月食用有益壽的功效。
  • 《黃帝內經》陰陽五行——太陰司天之己乙辛丑未年(二十二)
    《黃帝內經》素問——六元正紀大論篇第七十一 《黃帝內經》小常識:五運六氣土運主管甲己年
  • 黃帝內經氣候之說和五運循環
    在黃帝內經中五天叫一候,三候叫一氣,也就是一個節氣,六氣叫一時,一時就是說的一個季節,四時就是春夏秋冬每一年的的主客氣加臨的日期、氣的盛衰、虛實的起因等情況,都是不同的,因為五行不同,則五行所化之氣不同,比如今年庚子年,主運就是金運,司天為少陰君火,在泉為陽明燥金,現在為夏至,三之氣,為少陽相火,若少陽相火淫勝治病,臨床表現為煩心,眼睛紅,欲嘔,反酸,尿血、譫妄,發熱等疾病,內經給出了相應的治則,治則就是治以鹹熱,佐以甘辛,以苦堅之。
  • 丙申年五運六氣相關預測
    2016年為丙申年,其氣候特點和疾病發生的可能性,可從中醫五運六氣的角度進行預測。但文章作者也提醒大家:本文並未明確提出丙申年專指2016年,只是將《黃帝內經》中關於「丙申年」的五運六氣理論介紹給讀者,供參考。
  • 王永炎院士神預測疫情,告訴你五運六氣是什麼
    厥陰風木司天,已經描述了太虛元象。上半年,是比較和緩的。下半年,特別是在冬至前後,也就是連續到明年的春季,要有瘟疫發生……」後面的事,到現在為止,相信大家因為足不出戶,已經很明了。王院士為什麼能預測有疫情,而當中五運六氣是什麼?中醫自皇帝內經而來,但皇帝內經易經差不多,很多人看不懂,或者每個人看都有自己的看法,至傷寒雜病論很多人就看懂了,有了完整的理論治療體系。
  • 《黃帝內經》:天人合一,理解了才是「真人」,更有健康
    這個問題,《黃帝內經》早就提出了「天人合一」的觀念。內經認為,人和自然是有機地、緊密聯繫在一起的,想要更健康,只能「順應天時」,不可「逆天行事」。《靈樞·邪客》:"天有日月,人有兩目。地有九州,人有九竅。天有風雨,人有喜怒。天有雷電,人有音聲。天有四時,人有四肢。天有五音,人有五臟。天有六律,人有六腑。天有冬夏,人有寒熱……"。
  • 《黃帝內經》:「邪氣反勝」,如何根據五運六氣理論來「制邪氣」
    《黃帝內經》:「邪氣反勝」,如何根據五運六氣理論來「制邪氣」。我們都知道,中醫的最高境界就是「治未病」。不管這個目標是否能達到,但確實戳到了每個人的痛點。生活中不再有病榻纏綿之苦,更不會再有生離死別之痛。每個人都能健康快樂地生活,然後「盡其天年」乃去。可願景是美好的,現實卻是殘酷的。我們的身邊,每天都還是存在著各種疾病的演變。更令人遺憾的是,這個趨勢,並沒有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而放緩,反倒有愈演愈烈之勢。
  • 神獸話「五運六氣」
    沒想到吧,咱們老祖先居然在先秦時期的《黃帝內經》裡就用了大數據分析的科學方法的,而西方大數據理念是2009年才提出來的。怎麼樣,牛不牛,帥不帥?我們祖先的智慧就是這麼博大精深。「五運六氣」這四個字就充滿了神秘色彩,的確,我個人認為它是黃帝內經中很高深的內容之一,但卻對我們了解不同年份不同氣候對身體的影響至關重要。你想像天氣預報那樣預測今年氣候變化嗎?
  • 黃帝內經——「五運六氣」歷的年、月、日制
    在前幾篇文章中我們已經說明,《內經》以為「天」一晝夜行盡周而超過太陽一度,而太陽一晝夜差「天」一度。由於這個一度和一天有同一件事表現為兩個方面的特性,因而在天以度來記,在歷就以日來記。「天」運轉366周,太陽只運行了365周,較「天」差了一周,一周天採用365.25一日。
  • 從《黃帝內經》陰陽應象大論篇,感受天地萬象
    在《黃帝內經》陰陽應象大論篇第五中,黃帝直接說道: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於本。故積陽為天,積陰為地。陰靜陽燥,陽生陰長,陽殺陰藏,陽化氣,陰成形。寒極生熱,熱極生寒,寒氣生濁,熱氣生清。清氣在下,則生飧洩;濁氣在上,則生(月真)脹。此陰陽反作,病之逆從也。
  • 五天之氣的內涵和五行含義以及五運六氣的來源
    《黃帝內經》有言:其在天為玄,在人為道,在地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化生氣。五天之氣貫穿宇宙的最宏觀到最微觀,那麼五天之氣是如何和五行四季對應起來的?這就是中國古代著名的五氣經天圖,如下:(圖一)其中:丹天之氣,經於牛女奎壁四宿之上,下臨戊癸之位,立為火運。黅天之氣,經於心尾角軫四宿之上,下臨甲己之位,立為土運。素天之氣,經於亢氐昴畢四宿之上,下臨乙庚之位,立為金運。玄天之氣,經於張翼婁胃四宿之上,下臨內辛之位,立為水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