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老師該講什麼?學生最「煩」什麼?專業課程該塑造什麼?
「對於課程思政來說,最大的傷害是什麼?是老師自己也一知半解。如果備課或者知識儲備不足,有些大而化之的論斷,會對學生產生誤導,包括認知方法和價值觀上的誤導。」復旦大學歷史系副教授姜鵬時常以此自問警醒。
「高校所有課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師都負有育人職責。」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思路的轉換,為課程育人開闢出新路徑,也為教育者帶來了壓力與挑戰。
近年來,復旦大學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如何使其如糖溶水,入鹽入味,專業課教師在摸索和實踐中,逐步回答三個問題:老師該講什麼?學生最「煩」什麼?專業課程塑造什麼?
直面輿論場中「偽命題」,歷史專業課專門論述「屈原問題」
目前,復旦大學課程思政建設已實現「三個全覆蓋」:在建示範課程412門,課程思政覆蓋所有院系專業課程;已建專業思政試點18個,專業思政覆蓋所有哲學社會科學院系,同時向理工科專業快速推進;「課程體系-跨學科隊伍-學術研究-實踐基地-案例庫建設」五位一體的醫學課程思政體系覆蓋所有醫學生教育。
歷史系副教授姜鵬,思考的不僅是歷史知識的傳遞,更有課堂對現實社會的回應。歷史如鏡,觀照著過去、當下與未來,但這面鏡子有時會被汙染。當歷史教育遇見課程思政,應該如何拂去鏡面的塵埃,讓真理的色彩輝映?
在姜鵬看來,「思政課程」是專業的思想政治教育,而「課程思政」的首要前提,在於課程本身的專業性。以專業知識為根基,讓歷史的明鏡誠實反映歷史,是通往課程思政最基本的路徑。
《<資治通鑑>導讀》在復旦已開設近12年,姜鵬有豐富的授課經驗。面對課程思政的新要求,他堅持「變與不變」:變的是課堂教學細節,不變的是歷史研究的專業態度。
在這個專業的課堂上,思政教什麼?姜鵬的理解是,從專業角度出發,關注當下的輿論環境,捕捉同學們普遍存在的認知誤區,並通過教學對其進行糾偏。
例如,《資治通鑑》裡沒有出現過屈原。每逢端午,便有人為了吸引流量炒作話題,以此為所謂論據,否認屈原的存在,以歷史的虛無化消解人們的愛國主義與文化自信。「如果輕易被他們帶節奏,就會影響我們的認知方法,進一步影響到世界觀和價值觀。」姜鵬意識到。
在他的課堂上,對《資治通鑑》中的「屈原問題」進行專門的論述,分別從質疑派和辯護派的角度引經據典,介紹古人對於這個問題的看法,並指出這一現象是史料選擇的自然結果。「司馬光寫過很多詩,其中專門寫過悼念屈原的詩歌,所以他怎麼可能會認為屈原是不存在的呢?把《資治通鑑》作為屈原不存在的依據,這是不成立的。」
直面學生對「形式主義」反感,教師先理論聯繫實際
作為社科領域的資深教師,復旦經濟學院教授石磊一貫強調政治意識與學術研究的一體性。「政治本身就融在整個社會發展體系當中,把學術講到位的時候,裡面一定有政治,而『課程思政』不過是把思政元素凝練出來,再融入具體的教學場景中去。」他說。
石磊坦言,在與學生交流過程中,能夠察覺到青年人對於形式主義的反感,感受到不小的壓力,更感到面對日新月異的社會,要用專業知識講好中國故事,絕非易事。「思政元素如果融合得不好,很容易出現兩張皮。」經過不斷探索,他總結出一套實現「課程思政」的方法論,即「四個打通」:理論與實踐打通、中西方打通、歷史與現實打通、學術知識與思政元素打通。
他認為,如果單純講理論,老師是得心應手的,難的是去了解與理論相對應的實踐。因此,他致力於讓學生了解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給學生「一個全景性的描述」。溯流歷史,要學會透過歷史了解當下,應意識到自身話語體系與國際共用話語體系的共通性,將中國的經驗融入世界性的知識範疇中。
「學生入耳入腦入心,首先要求老師入耳入腦入心。」在這個過程中,石磊意識到了自身知識儲備的不足,通過補充閱讀,及時自我更新。
有一次,課上講到「產權」這個概,他發現到大家關注的都是西方學者的理論,產生了疑問:中國自古真的沒有產權理論嗎?
他研讀經典文獻,從《孟子》《淮南子》《呂氏春秋》等中國古代思想專著中找到了成熟的產權理論,並親自抄寫相關章節,把書法作品帶到課上。學生們驚喜於老師的「隱藏技能」同時,也對中國的產權理論也有了更直觀的認識。
有時,「課程思政」會被誤解為既定的、單向的思想灌輸。「強調思政並不是剝奪學生自由思考的權利。」石磊鼓勵學生自由討論、積極表達。只要基於正確的價值觀,他歡迎學生得出和自己不同的結論,在交流中深化對當下中國的認識。
思政教育與專業提升相得益彰,尋找「最優解」
值得一提的是,在「課程思政」概念正式提出前,很多老師都做到了教授專業知識的同時,對學生進行價值引領。「只是之前不這樣稱呼而已,這個概念提出之後,我們系成立了課程建設團隊,一起備課。」復旦大學教務處處長、物理學系教授蔣最敏介紹,當老師們試圖挖掘怎樣將思政教育和專業知識傳授巧妙結合時,發現物理學科有獨特的優勢。
「世界是物質的,物質是運動的,運動是有規律的……這些都是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也是物理教學中的基本觀點。」蔣最敏認為,人們只有正確認識世界以及自身在世界中的作用,才能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而通過物理教學培養學生正確的世界觀,是物理學科本身的特點,也是物理學的優勢,物理教師應發揮這一優勢,把對學生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的培養融匯到教學中去。
但是僅僅做到這些還不夠。他強調,課程思政還可在人文精神、家國情懷、科學規範、學術道德等方面進一步實現課程的價值引領功能。
以一次變質量體系課堂為例,蔣最敏做完火箭的一系列相關公式推導之後,同學們開始好奇火箭的起飛質量、燃料等問題。這時,他開始介紹我國的火箭技術發展。「到了這裡還不夠,還要讓學生繼續思考。事實上我們的客機不光是噴氣獲得推力,同時也要把周圍的東西吸進來,它的噴口也有很多,不同噴口的推力怎麼算?每個噴口不一樣怎麼算?教科書已經點到為止的內容,就這樣被延伸了下去。」
他繼續帶著同學們對公式進行改寫,探討多噴口的情形,介紹我國在矢量大推力發動機方面的研發成果,並播放2018年珠海航展時裝備矢量大推力發動機的國產殲-10B戰機表演「眼鏡蛇機動」、「落葉飄」等高難度機動動作的視頻,幫助學生了解中國是繼美俄之後世界上第三個掌握矢量大推力發動機技術的國家。
「講授這部分內容時,學生對祖國矢量發動機研發方面取得的成績表現出很高的熱情和關注度,不僅幫助大家拓展了知識範圍,培養了他們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很好地激發了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以及敢於創新、勇攀高峰的科學精神。」蔣最敏說,課程思政教育與課程質量提升相互促進、相得益彰。
本文來源:東方網 作者: 責任編輯:顧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