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思政課,學生來晚了「站票」都沒了

2021-01-10 中國經濟網

2020全國教書育人楷模⑩

他是一名高校思政課教師

在他的課堂上

「座無虛席」「掌聲起伏」

「營養有味」是主旋律

他用內心的真正熱愛

讓思政課

往心裡走、往深裡走

他就是2020年

全國教書育人楷模

海南大學教授

張雲閣

教育小微帶你走近

他的教育故事

↓↓↓

一生一心 為學生引路

——記2020年全國教書育人楷模、海南大學教授張雲閣

個頭不高,但講起話來字字鏗鏘;年近花甲,一談起馬克思便激情澎湃;身體患疾,仍始終把思政教育放在第一……從事高校思政工作35年,海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張雲閣從未停止過熱愛的腳步和鑽研的勁頭。他以「真學」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態度、「真懂」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功底、「真信」馬克思主義的理論覺悟、「真講」馬克思主義的理論精神,描繪出一名高校思政課教師,如何終其一生學習好、傳播好、發展好馬克思主義的人生軌跡。

真學真信

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

張雲閣和馬克思主義的結緣起於1981年。彼時,他剛考入哈爾濱師範大學政治教育專業,入學時,系裡安排觀看連續劇《卡爾·馬克思的青年時代》。電影鏡頭對準青年馬克思,對張雲閣而言,似有一種人生經歷的共鳴,迅速激發了他深入研究馬克思主義的欲望。

連續劇播放剛過半,張雲閣就起身前往圖書館。「馬克思太偉大了,馬克思主義就是科學、就是真理,光看連續劇不解渴,必須去找原著來看。」張雲閣希望從馬克思身上和馬克思主義中汲取靈感,進而用馬克思主義去分析世界上發生的一切。

大學畢業後,張雲閣回到家鄉,在一所師範院校當思政課教師,其間17年,他仍對探究馬克思複雜的思想世界念茲在茲。2002年,他攜妻兒來到吉林大學攻讀博士學位,一門心思研究馬克思。

「讀博3年,是最辛苦的時期,也是收穫最大的時期。」張雲閣回憶起那段時光,妻子讀研,孩子上初中,全家沒有收入,生活清貧,每天家庭、教室兩點一線。在這3年裡,他潛心研讀黑格爾、馬克思等人撰寫的文獻,在卷帙浩繁中一邊探索一邊收穫,更加深了對馬克思主義理論複雜內涵的理解。

2005年,張雲閣博士畢業後選擇到海南大學任教。從東北到海南,他對馬克思主義的熱情與堅定不因時空的轉變而遞減,相反,張雲閣在海南安居定業後,更加全身心地投入了馬克思的研究。

帶領團隊、講授課程、做好研究……作為院長、一線教師,張雲閣每天的時間安排得滿滿當當。還有3年就退休了,許多同齡人已進入「半退休」狀態,工作放一放,身體養一養,可張雲閣不管面臨何種狀況,毫不動搖對馬克思主義的研究,即使沒有專門的時間學習,也要從別的事情上「擠」出來,他早就把學深悟透馬克思主義真理當作精神追求、當作職業習慣。

日積月累,如今他家已有近5000冊有關馬克思主義的藏書,藏書量達學院圖書館的四分之一。

2017年,張雲閣因工作過度勞累,4次住院。住院期間,他依然牽掛著課程建設、學生學習,在病床上,他用網絡視頻與課程組的老師們進行集體備課,出院第二天就站回了教室的講臺。

「馬克思主義是我終身堅定的信仰。」張雲閣說,思政課教師要有十足的底氣,才能從傳播知識的教書匠,晉升為塑造學生品行的引路人。

走深走心

讓每一堂思政課都鮮活

「枯燥」「參與度低」,這是許多學生給思政課的標籤。但在張雲閣的課堂上,「座無虛席」「掌聲起伏」「營養有味」是主旋律。為什麼張雲閣的課這麼受歡迎?

「馬克思主義過時了嗎?」「中國走改革開放道路,社會主義不靈了嗎?」「共產主義是烏託邦嗎?」……課堂上,張雲閣常常拋出尖銳的話題,在學生之間、師生之間開展辯論,張雲閣以活躍的思維、強大的思辨能力和良好的口才,透徹回答學生們犀利的問題,不僅贏得滿堂喝彩,更讓馬克思主義紮根學生心田,堅定青年學生的信仰。

「孩子們不是不喜歡思政課,而是不喜歡乾巴巴的思政課。」張雲閣說,思政課理論性強,需要旁徵博引,結合當下國情實際、學生思想實際,才能把經典的課程講得通俗易懂。

憑藉生動、鮮活的課堂,張雲閣收穫了很多「粉絲」。今年剛從海南大學畢業的學生陳月說:「雖然張老師上的是我們的公共課,但是我們都特別喜歡,爭著坐前排,畢業了,很捨不得張老師的思政課!」

在入學時,很多選擇馬克思主義學院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的學生是被調劑過來的,對本專業不抱太多信心。然而,張雲閣的課讓學生們不僅打消了疑慮,還更加堅定了選擇思政專業的決心。今年,海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不僅轉專業率為零,還吸收了4個其他專業的學生。

華中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郭明飛是張雲閣多年的好友,他如此評價張雲閣:「你一點也不像快退休的人,課堂、學院乃至學校,都被你影響得很有朝氣。」張雲閣說:「那是因為我內心真正熱愛,我願意讓思政課『嗨』起來,往心裡走、往深裡走。」

實幹實效

培養新時代馬克思主義者

即使上了35年的思政課,且已快到退休之年,張雲閣仍沒有停下課程改革、研發的腳步。今年秋季學期,海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將有一門新課「馬克思史話」,這是張雲閣與團隊研發數月的新課程,這門課用生動的故事講述馬克思偉大的一生。

身居領導職位,張雲閣依然不離教學一線:「我喜歡給學生講課,讓研究的成果有傾訴之地,教育工作者若離開了講臺就像農民離開土地、演員離開舞臺,沒有了生命力,我會一直站在講臺上。」

每節課前,張雲閣都會認真備課,十幾年如一日,即使課本上的內容早已爛熟於心。

「思政課就是要把黨的最新方針政策第一時間傳遞到課堂,我們黨的思想、理念、觀點在不斷更新,這就對思政課教師的知識儲備、創新意識、服務意識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張雲閣說,「要達到這樣的要求,唯有通過刻苦學習,不斷研究吃透教材、學習黨的創新理論、研究政策導向、關注國際時事,才能把原來的『一桶水』變成『長流水』,讓思政課堂變鮮活。」

在張雲閣的帶領下,海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的教學成績越來越顯著。學院的思想政治教育專業被列入國家一流本科學科建設點。今年,該院本科生考研錄取率高達57.8%,在海南大學位居第一,就業率位居全校第二。

得知張雲閣當選2020年全國教書育人楷模,他的學生、重慶工商大學思政課教師葉俊在微信朋友圈寫道:「恩師張雲閣曾言:『當一名思政課教師,做學生的引路人,這輩子無怨無悔。』只有秉持著這種信念,才能成為真正的教書育人楷模!」

同葉俊一樣,如今,張雲閣的許多學生接過他的思政教育火炬,在全國各地傳播、發展馬克思主義。

「疫情期間,衝在最前線的是醫生,但在意識形態的戰場上,衝在最前線的是思政課教師。」雖然臨近退休,但張雲閣始終認為自己重擔在肩,「即使退休,我也不會停下研究馬克思主義的腳步,當代中國,面對複雜的國際環境,面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深化改革的歷史任務,更需要我們運用馬克思主義這一『偉大的認識工具』作出開創性探索。」

原標題:他的思政課,學生來晚了「站票」都沒了 | 感念師恩·楷模⑩

來源:中國教育報

相關焦點

  • 北大書記朱善璐:世界上沒有哪一所高校沒有思政課
    2016年10月12日晚,北京大學理科教學樓107教室內座無虛席,講臺上北大中文系教授杜曉勤繪聲繪色地講著柳宗元《封建論》,講臺下320名來自北大、清華、人大等8所高校的選課學生聽得格外認真。如果你認為這就是一堂課普通的中文系課程,那就錯了,這恰是一節思想政治課。
  • 思政課在文化長廊裡延伸
    當下的思政課如何從學校文化中汲取力量,實現更好的育人效果?近年來,江蘇省新海高級中學依託省級課程基地和重大項目建設,打造了校園廊道系列主題文化,成為學校顯性文化的亮麗風景線和展示學校精神氣度的窗口。而用好文化長廊,也成為學校改革創新思政課,實現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育人轉型的新機遇。
  • 2020思政實踐課 | 「傳承紅色基因,不負青春韶華「——北大經濟...
    100多位思政課教師、專業教師等擔綱思政實踐課任課教師,25個開課院系書記或院長全部參與帶隊,在革命老區、城鎮鄉野、田間地頭開展實踐課教學;100多位馬克思主義學院和各院系研究生黨員擔任思政實踐課助教;3226名選課學生正在生動的社會大課堂中學思踐悟總書記回信,讀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和社會主義發展史,追尋中國共產黨的歷史足跡,觸摸新中國的發展脈絡,在抗疫主戰場感受戰疫精神,在改革主陣地見證發展力量
  • 是思政課精英教師,科學研究中的超能手
    這可不是一堂文學鑑賞課,而是獨具馮婷特色的思政課。從教以來,她一直崇尚詩性審美,認為在思政課中加入詩歌可以更大的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達到共鳴。1、「加速度」造就奇特屬性85後的馮婷,2015年博士畢業後就一直在西安工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任教,現任思想政治理論教研部主任。她年紀輕輕,就已評上了副教授。
  • 思政課要抓好「知、情、意、行」
    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以下簡稱思政課)改革創新,關係著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根本問題,肩負著鑄魂育人、立德樹人的神聖職責。辦好思政課,全面提升學生思想政治理論素養,必須實現知、情、意、行的統一。「知」是基礎,不能忽視認知問題。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只有正確引導學生充分認知思政課,才能有效落實思政課的改革創新。首先,要「知」思政課的重要性。
  • 搶佔網絡思政「微陣地」 把思政工作做進學生心坎兒裡
    近年來,武漢職業技術學院積極探索「微時代」背景下思政教育新路徑,增強思想政治工作時代感和吸引力,搶佔網絡思政「微陣地」,努力讓思想政治工作活起來,為青年學子守護了一方網絡淨土,把思政工作做進學生心坎兒裡,實現了思政教育有機融入、潤物無聲。
  • 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打鐵必須自身硬」
    這就要求高校思政課教師提升自身的思想政治道德修養,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的宣傳,自己要真學、真信、真踐行。 思政課教師在培育提升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引領學生學習成才、幫助學生排解思想心理困惑等方面承擔著無可替代的職能。
  • 雲端觀摩|應用心理學專業教師團隊課程思政的初步探索
    強調 「 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中華女子學院黨委高度重視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改革創新,注重增強思政課程的思想性、理論性、親和力和針對性。
  • 湖南省屬高校思政教師配備率達90%
    2020年會暨建設高質量思政課研討會上了解的情況。近兩年來,我省高校在思政課實踐教學方面做出了一系列有效探索。其中,湖南農業大學組織教師赴寧夏開展「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小康」社會實踐研修,與田漢文化園合作建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思政課實踐教學基地;湖南工商大學全員參與學習培訓、學術研討、暑假參觀考察與社會調研等活動;湖南交通職院組織教師赴湘南、湘西革命老區,製作了半條被子、十八洞村、飛虎隊等11個紅色故事系列視頻,為思政課教學提供了鮮活素材;長沙民政職院構建「校內校外、理實結合」的實踐教學方式,開闢校外實踐教學基地
  • 西安市新城區思政教育養德育之光燃希望之火
    西安市新城區教育局黨委加強黨對教育工作的全面領導,強化黨建引領教育改革發展,堅持五育並舉,在辦好思政課關鍵上下功夫,在加強思政課隊伍上下功夫,努力讓每一堂思政課有意思有意義,引導學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 「紅船精神」引領全科育人 守正創新做好思政教育——2020年南湖區...
    在簡短的儀式之後,專題研討活動分為思政課課堂展示、沙龍式論壇以及論壇點評報告三個環節開展。思政課教學現場展示讓人眼前一亮。來自新豐鎮中學的南湖區學科帶頭人、浙江省「優課」一等獎獲得者王佳老師執教《凝聚價值追求》。王老師以「抗疫精神」為出發點,找到最貼近當今時代、貼近學生生活的民族精神的具體體現。什麼是民族精神?為什麼要弘揚民族精神?如何弘揚民族精神?
  • 【思政講理】在問題導向中創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實踐機制
    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包括思想政治工作在內的一切工作都要圍繞這個根本任務開展,歸根結底是做好人即大學生的工作。這就要求我們要高度重視大學生的現實需求,直面和揭示制約他們成長成才的因素,科學合理地制定目標,精準發力解決問題。這就建構起了思想政治工作的邏輯鏈條,即「問題導向—目標指向—精準發力」。
  • 春運來了!「站票」、「硬座」和「軟臥」英語怎麼說?
    那本期我們就來總結一下各種票用英語怎麼說吧。1)「站票」英語咋說呢?春運來了!「站票」、「硬座」和「軟臥」英語怎麼說?首先說一說大學時候經常買到的站票吧。站票的英文表達比較長,叫做standing-room-only ticket。直接翻譯就是只允許站立空間的票。
  • 以德樹人 努力開創清溪德育思政工作新局面
    1月13日上午,清溪鎮召開2021年全鎮中小學創建德育思政特色工作動員大會。副鎮長錢暖枝,教育管理中心工作人員、全鎮中小學校長、德育主任、少先隊輔導員、年級組長、班主任代表等共約150人參加了會議。會議首先對《2021年清溪鎮創建中小學德育思政特色工作方案》進行解讀。
  • 課程思政如何如糖溶水,如鹽入味?專業課教師須先答這三題
    學生最「煩」什麼?專業課程該塑造什麼?  「對於課程思政來說,最大的傷害是什麼?是老師自己也一知半解。如果備課或者知識儲備不足,有些大而化之的論斷,會對學生產生誤導,包括認知方法和價值觀上的誤導。」復旦大學歷史系副教授姜鵬時常以此自問警醒。  「高校所有課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師都負有育人職責。」
  • 寧大為遂昌高山茶打上「防偽標籤」,讓思政...
    他認為,要想把課程講得深入淺出、易於理解,應該有強大的科研做支撐。而當前分析檢驗類研究生教學中,存在重理論講解、輕實際應用的趨勢,很多學生發了不少論文,但在解決複雜工程問題時候卻沒有思路,甚至手足無措。而老師在教學中,如果沒有大量的科研做積累,有些問題是很難體會透徹或者上升到另一個高度。如何做到讓學生做科研和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兼顧?就要儘可能地多去做科研,然後轉化出來。
  • 知情意行:新時代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的四維規約
    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何科學認知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思政課建設的重大決策部署,如何客觀面對高校思政課建設的新形勢新任務新挑戰,如何切實增強辦好思政課的信心以及全面提高思政課質量和水平,是開展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研究的關鍵議題。  理論創新每前進一步,理論武裝就跟進一步,這是我們黨加強自身建設的基本經驗。
  • 寧大探索「思政微課間」 碎片時間變「黃金時間」
    浙江新聞客戶端 記者 紀馭亞 通訊員 包莉莉 鄭俊朋 沈妍伶這個學期,寧波大學的同學們在課間都有了共同期待——聽「思政微課間」的現場講課或收看視頻。原來,這是該校團委正在探索的新型思政課,即利用課間的碎片化時間進行課程設計,起到思政自然嵌入、教育潤物無聲的效果。
  • 自從有了「多多課」,這所學校的學生都愛上了體育課!
    自從有了「多多課」,這所學校的學生都愛上了體育課!記者來到二十五中學,「一探究竟」「我的偶像是科比,多多課我就選擇了籃球這一項目。」「我喜歡跳舞,就選擇了體育舞蹈。」……進入校園,記者才知道,原來學生口中的「多多課」,是對體育多樣化課程的「愛稱」,不少學生都表示,「多多課激發了我對運動的興趣。」
  • 「雲」家訪讓思政教育更「新潮」——濟南大學2021年寒假輔導員...
    1月6日起,濟南大學以「送溫暖建平臺 促就業助成才」為主題的2021年寒假輔導員家訪活動第13年如約啟程,學校領導帶領機關幹部、學院領導、思政課教師、黨外知識分子和輔導員班主任162人組成的23個工作組線上「奔赴」省內外46個地市、71個縣區的171個學生家庭「雲」走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