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漢將軍號不常置,除重號將軍,其餘「雜號銜」皆為軍隊出徵前臨時任命,戰爭結束後收歸朝廷。
將軍,不常置,掌徵伐背叛。--《續百官志》
註:即使是「重號將軍」也多有缺置。
註:重號即兩漢時期的大將軍、驃騎、車騎、衛將軍、前後左右(四方),合稱「八重號」。魏晉重號又有徵、鎮、安、平。
因此,兩漢將軍號,尤其是雜號,大多有其固定隱喻。
如鎮守帝國南部邊境者通常稱「伏波」,渡海遠徵者多稱「樓船」。
三國漢季皇綱崩毀,禮樂徵伐自諸侯出,故雜號將軍的命名構造、除美號類(如建忠、建義、建德),更多表現為「殺賊」。譬如:徵虜、蕩寇、破虜、討虜、平寇、討逆等,不一而足。
最近在閱讀《三國志》時發現了一個非常有趣的將軍號:「揚武將軍」。
乍看之下,揚武隱喻「發揚武功」,屬常見褒義;但實際考察冠「揚武將軍」號的人物,多有「乏糧」甚至「食人」經歷,頗為可怖。
且越早期的揚武將軍,食人魔屬性便越發強烈;反倒是三國中後期,揚武將軍逐漸正常化。「食人魔」的恐怖色彩趨於消弭。
本文可以看作一篇「略開腦洞」的隨筆漫談,僅作一家之言。讀者朋友如不喜本文觀點,亦不妨舍糟粕而取精華。權作梳理歷任揚武將軍的小考,亦不失為收穫。
獻醜了。
本文共 4800 字,閱讀需 10 分鐘
魏國的揚武將軍
魏國揚武將軍,可考者有王忠、張繡、滿寵、郭淮、王基。
魏國的揚武將軍,有著非常明顯的恐怖色彩。
(1)王忠
王忠,司隸校尉部扶風人。董卓敗死(192),李郭陷長安,重操權柄。興平元年(194)馬騰據郿縣(屯糧之所)叛亂,引發翌年(195)的恐怖饑荒,史書一般稱「三輔亂,人相食」。
時(194)三輔民尚數十萬戶,傕等放兵劫略,攻剽城邑,人民飢困,二年間相啖食略盡。--《魏書六 董卓傳》
王忠在興平年間出奔荊州,半道斷糧,竟食人血肉為生;還靠著災民,組建了一支恐怖的饑民軍團。
註:三輔無糧,倖存者恐怕不乏食人經歷。
三輔亂,(王)忠飢乏啖人,隨輩南向武關。--《魏略》
王忠還攜此饑民軍團、阻擊替劉表招募災民的婁圭,之後北上投曹。
忠隨魏武轉戰,因功受封揚武將軍。這給「揚武將軍」蒙上了一層血腥悽厲的色彩。
揚武將軍都亭侯王忠、奮威將軍樂鄉侯劉展、建忠將軍昌鄉亭侯鮮于輔、奮武將軍安國亭侯程昱……等勸進。--《魏公勸進表》
五官將令俳取冢間髑髏系著忠馬鞍,以為歡笑
五官中郎將曹丕,性情真摯且行為乖張,喜作弄臣子。
王忠隨駕,曹丕竟命滑稽藝人,從墳冢中掘出骷髏骨骸,懸其馬鞍,以此隱喻忠「食人故事」,以為歡笑。
五官將知忠嘗啖人,因從駕出行,令俳取冢間髑髏系著忠馬鞍,以為歡笑。--《魏略》
註:俳即滑稽藝人,以說、唱取悅人主,且多為侏儒。
註:五官將即丕。
揚武將軍王忠,聲名在外,是典型的食人惡魔。
(2)張繡
張繡亦有食人過往,但書法記載比較隱晦。
張繡是張濟侄,屬涼州軍。初平末至興平年間(192-195)李傕、郭汜擅政長安,殺樊稠。張濟驚懼,出屯弘農以避禍。
興平元年(194)三輔亂,饑荒來襲。張濟軍隊斷糧,竟被逼著一路從弘農(函谷關)南奔荊州,在南陽郡寇暴抄掠。
史書記載非常明確:張濟飢餓。
濟飢餓,至南陽寇略,為穰人所殺。--《魏書六 董卓傳》
不止是張濟飢餓,整個涼州軍都處在恐怖的饑荒中。
張濟為了搶糧,不顧性命,身先士卒,在穰縣遭到劉表軍士射殺。侄張繡攝領餘眾。劉表以糧草招誘張繡,繡竟棄血仇而降表,從此作荊州外藩,屯宛,替表鎮守南陽。
(劉表)使人納其眾,(繡)眾聞之喜,遂皆服從。--《後漢書 卷七十四-劉表傳》
註:南陽郡治即宛城。
張濟、張繡的部隊,乏糧潰散,甚至軍團主帥竟因搶糧而死。軍隊內部大飢人相啖食,斷難避免。
註:建安元年(196)劉備敗入廣陵,軍隊內就出現了「人相食」的恐怖景象,靠糜竺散盡家財、才穩住軍心。事見《英雄記》。
張繡降曹後,無尺寸功,竟直接受封「揚武將軍」。
繡從賈詡計,復以眾降。繡至,太祖執其手,與歡宴,為子(曹)均取繡女,拜揚武將軍。--《魏書八 張繡傳》
可怪之處在於、張繡本人是有漢廷正式敕封的,原為「建忠將軍」。
繡隨濟,以軍功稍遷至建忠將軍,封宣威侯。--《魏書八 張繡傳》
三輔大亂後,張繡在曹營卻成了「揚武將軍」。
頗疑「揚武」之號另有隱喻。
(3)滿寵
滿寵本酷吏,對內望風承旨,對外冷血無情。是曹操麾下的兇殘打手。
寵有威儀,惡名在外,隨曹仁鎮樊城,抵禦關羽。
建安二十三年(218)至二十四年(219),關羽數次領兵襲擊樊城。二十四年羽借江水暴漲,大敗于禁,復斬龐德。羽軍鋒極盛,梁縣、郟縣、陸渾地區的盜匪都響應關羽號召。
曹仁與滿寵被困數月,上天無路,入地無門。軍心潰散。
建安二十四年初,魏王兵敗漢中,老病衰殘,大限將至,甚至無力返回鄴縣,只得暫居洛陽行宮(實際曹操就沒能再活著回鄴縣,崩於洛陽)。此時魏武甚至動了將獻帝遷都河北的念頭;樊城更是十萬火急、危在旦夕。
史書對此記載頗為詭異。
說滿寵召集城內兵士,與共盟誓,之後沉白馬於水中(樊城城內已經被關羽灌水所淹),穩定軍心。
羽急攻樊城,樊城得水,往往崩壞,眾皆失色。(滿)寵乃沈白馬,與軍人盟誓。--《魏書二十六 滿寵傳》
頗疑此處為春秋筆法。
寵乃沈白馬,與軍人盟誓
樊城被圍數月,必然斷糧。曹仁宿將,久經沙場,此時也深知軍心難御(仁即贊同棄城之策)。
或謂(曹)仁曰:「今日之危,非力所支。可及羽圍未合,乘輕船夜走,雖失城,尚可全身。」--《魏書二十六 滿寵傳》
只有斷糧才會導致軍心渙散。
可見此時樊城早已無糧,滿寵又怎會沉白馬於水?
我猜真實情況,是寵殺馬分食。類似張遼守合肥,捶牛犒賞死士,募八百先登大破吳軍一般。
遼夜募敢從之士,得八百人,椎牛饗將士,明日大戰。--《魏書十七 張遼傳》
「沉白馬」是假,「殺白馬分食」是真。
靠著滿寵宰殺軍馬鎮定軍心,魏軍熬到了徐晃的援軍和孫權的背刺,關羽敗走,樊城得救。
翌年(220),魏武崩於洛陽。曹丕繼位,以全樊城之功,授滿寵「揚武將軍」。
寵力戰有功,羽遂退。進封安昌亭侯。文帝即王位,遷揚武將軍。--《魏書二十六 滿寵傳》
可見,曹魏的揚武將軍,恐怕與饑荒和食人深相勾連。
(4)郭淮
郭淮鎮雍涼,素有威望。
魏太和五年(231),蜀軍北伐。郭淮籌集軍糧,而「隴右無谷」。明帝欲從關中運糧以資郭淮,而郭淮則鎮撫地方羌胡,自籌軍糧,遂不飢乏。
郭淮因功,遷揚武將軍。
五年,蜀出滷城。是時,隴右無谷,議欲關中大運,(郭)淮以威恩撫循羌、胡,家使出谷,平其輸調,軍食用足,轉揚武將軍。--《魏書二十六 郭淮傳》
郭淮是曹魏中後期的名將,其揚武將軍,與食人、殺馬無關,僅與乏糧有關。
(5)王基
王基是曹魏後期名將,與司馬氏深相友善。
註:王基本傳為「揚烈將軍」,而《王基斷碑》記載為「揚武將軍」。
王基的揚武將軍,不見乏糧記載,遑論食人惡事。可見,隨著時間推移,揚武將軍的恐怖色彩也逐漸褪散。
當然,這也與大環境、尤其是屯田的成果和戰爭頻率的降低密不可分。
蜀國的揚武將軍
蜀漢的揚武將軍,與魏國相類似,而酷烈程度不及。
蜀國揚武將軍,可考者有法正、鄧芝。
(1)法正
法正是季漢政權最早記載的揚武將軍。
先主定蜀,遷法正蜀郡太守,揚武將軍,內統都畿,外為謀主。
註:成都即蜀郡郡治,法正權勢可見一斑。
法正出身極為特殊,他與曹魏的揚武將軍、「食人狂魔」王忠是同鄉,皆司隸校尉扶風人。
法正字孝直,扶風郿人也。--《蜀書七 法正傳》
法正也是在「三輔大亂,人相啖食」的情況下,亡命出奔,與同鄉孟達南入益州,投奔劉璋。
建安初,天下饑荒,正與同郡孟達俱入蜀依劉璋。--《蜀書七 法正傳》
考慮到彼時三輔地區的慘狀,再結合法正老家扶風郿縣連續遭到馬騰、李傕等人血腥清洗的恐怖過往,恐怕法正亦難逃食人厄運。
須知,當時連天子劉協都只能以腐敗發臭的牛骨為食,公卿百官倒斃盈路;法正作為地方二流豪族,根本沒可能獨善其身。
天下饑荒,(法)正與同郡孟達俱入蜀
陳壽在法正贊語處,又有隱喻;將法正擬作曹魏的程昱、郭嘉。
法正著見成敗,有奇畫策算,然不以德素稱也。擬之魏臣,其程、郭之儔儷邪?--《蜀書七 法正傳》
郭嘉淫亂無行,放縱輕薄,以智術取寵於魏武,然法正並無淫亂失德的記載,僅說其性格偏狹,睚眥必報,可知對比人物並非郭嘉,而是程昱。
註:程昱「性剛戾,與人多迕」,與法正相似。見《魏書十四 程昱傳》
程昱最為人不齒的「功績」,就是屠殺本縣(兗州東郡)人戶,製作醃(人)肉乾兒,充當曹操的軍糧。
程昱以此獲譏於天下,為人不齒。位不至公,皆出於此。
初,太祖乏食,(程)昱略其本縣,供三日糧,頗雜以人脯,由是失朝望,故位不至公。--《世語》
註:三公須由道德楷模、年高德劭者充任;程昱功勳至大,卻官止車騎將軍(高階武職),無能為公。昔日賈詡為太尉,亦遭孫權恥笑。
陳壽將法正與程昱相對比,其真意一目了然。
可見,季漢的首任「揚武將軍」,亦充斥著血腥可怖的色彩。
(2)鄧芝
鄧芝是諸葛亮北伐時期的揚武將軍。與趙雲共出箕谷,敗於曹真。趙雲左遷鎮軍將軍,鄧芝記載不詳。亮卒,遷前將軍。
及亮北住漢中,以芝為中監軍、揚武將軍。--《蜀書十五 鄧芝傳》
註:以此觀之,鄧芝似未遭貶謫。
以鄧芝官階履歷看,其揚武將軍與食人、乏糧均無關;諸葛亮天下奇才,出兵必備足輜重,從不輕兵犯險。
可見鄧芝(後主時代)的揚武將軍,與一般的高階雜號已無區別。
吳國的揚武將軍
吳國的揚武將軍,相對魏、蜀兩國正常許多。
幾乎不見恐怖色彩,而更類似門閥子弟「由文入武」的階梯。
吳國揚武將軍,可考者有吳景、張休、朱異、全緒、陸式。
(1)吳景
吳景是孫堅妻弟,孫策、孫權舅父。也是有記載的孫吳政權(袁術時期)的首任揚武將軍。
吳景的揚武將軍,是孫吳政權中唯一一個有可能與「乏糧啖人」相關聯者。
吳景受封揚武將軍、是在袁術僭號壽春(197)之後,術在江淮間驕豪放縱,奢靡過度。後宮衣錦繡,食膏粱;民間自相殘殺,人相啖食。
(術)荒侈滋甚,後宮數百皆服綺縠,餘粱肉,而士卒凍餒,江淮間空盡,人民相食。--《魏書六 袁術傳》
吳景即在此背景下出奔江東,受揚武將軍。
術後僣號,(吳)景即委郡東歸,漢遣議郎王誧銜命南行,表景為揚武將軍,領郡如故。--《吳書五 嬪妃傳》
吳景也是唯一一個、有可能親眼所見(或經歷過)食人慘劇的孫吳系揚武將軍。
(2)張休
揚武將軍張休,張昭三子,權貴門閥。其受封揚武將軍在「二宮相爭」時期;這是江東門閥轉變風氣、崇尚武職的一種反映,其將軍號並無特殊之處。
註:二宮相爭,即儲君孫和、與魯王孫霸的「奪嫡慘劇」。最終孫和廢黜,孫霸賜死。
(3)朱異
揚武將軍朱異,故前將軍朱桓子,亦權貴門閥。受封揚武將軍在大破文欽之後(已是三國中後期)。與張休類似,吳郡朱氏亦為江東一流門閥,朱張顧陸並稱。這也是江東門閥轉變風氣、由文入武的反映。
(4)全緒
揚武將軍全緒,故右大司馬全琮子,與張休、朱異性質相同,皆江東豪族由文入武、好尚變化的反映。
(5)陸式
揚武將軍陸式,陸胤子。胤,陸遜族子,吳郡豪族。與張休、朱異、全緒性質完全相同。
以此觀之,孫吳系揚武將軍,除最早活躍在三國漢季(184-220)的吳景,因與袁術勾連,可能略涉及乏糧經歷;其餘均為門閥貴遊子弟「由文入武」的仕宦位階,與魏蜀又不相同。
小結
「揚武將軍」的恐怖色彩,在曹魏表現得最為突出,幾乎都與乏糧甚至食人相關聯,類似情況在季漢則表現一般;在孫吳則與普通高階武職無差異。
拋開巧合與隱喻,曹魏早期的揚武將軍,多活躍於漢末喪亂時期,政權的瓦解、生產力的崩壞、軍閥的殘殺,導致「白骨委積,橫於曠野」。恐怕與此不脫干係。
而隨著軍屯的推廣、政權架構的穩定、戰爭頻率的降低,「乏糧」與「食人」的慘劇,便不多見記載了。這也可以解釋孫吳系「揚武將軍」與一般高階雜號無異的根源。
本文僅做一家之言,讀者朋友、也不妨將其看作「腦洞大開」的思維發散。有時換個視角看問題,也不失為小小收穫。
感謝讀者朋友閱讀。
我是胖咪,希望你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