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這首廣為流傳的送別詩,面對離別的傷感,王勃表現了積極樂觀的一面。結句王勃告訴友人:不要在這個分別的時刻悲觀失望,做女兒之態痛哭流涕。這裡"歧路"一語雙關,一指分別的道路,一指面臨的困難。王勃意識到他們會面臨"歧路",但是不應該悲觀失望,而是應該積極應對,即使身處天涯兩地卻也像是就在身邊互相支持,是與友人共勉。
王勃( 650—約676),字子安,絳州龍門人。王勃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齊稱"初唐四傑",其中王勃是"初唐四傑"之首。
家世篇
1、書香門第
王勃出生書香門第,從小受到詩書的薰陶。使得王勃從小就有超群的才氣。
王勃的祖父王通是隋朝的一代大儒,學識淵博,授書講業,門徒眾多。
王勃的叔祖王績,一生三仕三隱,也是一位山水田園詩人,我們比較熟知的便是他的代表作《野望》"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 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 相顧無相識,長歌懷採薇。"這首詩為我們呈現的是山野秋景圖,自然閒適的畫面中透露著些許憂鬱。這首詩作為初唐的詩歌,一洗六朝遺風,清新自然,別具一格。王績是唐代山水田園詩派的先驅人物。
王勃的父親王福疇,德才兼備,王勃幼年喪母,其父自己承擔養育六子的責任。王勃在其作品《續書序》中提到: "家君欽若丕烈,圖終休緒。乃例六經,次《禮樂》,敘《中說》,明《易贊》,永惟保守前訓,大克敷遺後人。"王勃的父親是一位道德修養極高的官員。
王勃的兄弟也是才華橫溢, 也都是才學非凡之人。王勃在《續書序》中提到:"勃兄弟五六冠者,童子六七,祗祗怡怡,講問伏漸之家日久矣。躬奉成訓,家傳異聞,猶恐不得門而入,才之不逮至遠也。是用勵精激憤,宵吟晝詠,庶幾乎學而知之者。其修身慎行,恐辱先也;豈聲祿是徇,前人之不繼是懼。 "在這樣""勵精激憤,宵吟晝詠"氛圍之下,想不成才都難。
2、 禮樂鹹若,詩書具草的家風
王勃自己在其作品《倬彼我系》中寫道:"倬彼我系,出自有周。分疆錫社,派別枝流。居衛仕宋,臣嬴相劉。乃武乃文,或公或侯。晉歷崩坼,衣冠擾弊。粵自太原,播徂江筮。禮喪賢隱,時屯道閉。王室如毀,生人多殪。伊我有器,思逢其主。自東旋西,擇木開宇。田彼河曲,家乎汾浦。天未厭亂,吾將誰輔。伊我祖德,思濟九埏。不常厥所,於茲五遷。欲及時也,夫豈願焉。其位雖屈,其言則傳。爰述帝制,大搜王道。曰天曰人,是祖是考。禮樂鹹若,詩書具草。貽厥孫謀,永為家寶。"
王氏家族在晉朝之前"乃武乃文,或公或侯"在朝中都是身居要職的。晉朝以後,天下紛亂,王氏家族最後定居在汾浦。王勃便成長在這"禮樂鹹若,詩書具草。貽厥孫謀,永為家寶"的家風之下。
交友篇
王勃一生雖短暫,但是交友無數。
友情的開始源於什麼呢?共同的愛好?共同的價值觀?還是單純的看對眼?我想真正 的友情的開始總會有點引子,這個引子也關乎著友情的長久。
王勃一生雖短暫,但是交友無數。王勃的朋友大致分為兩類,一是與自己有共同愛好的文學界朋友。二是與自己仕途有關的官宦界朋友。
王勃與楊炯、盧照鄰的友情便是有共同的文學觀開始的,初唐的詩作大都是宮體詩為主。而王勃反對宮體詩,主張"詩以言志",在這個時候楊炯、盧照鄰也支持王勃的想法。於是友情的種子就此發芽。
楊炯《王勃集序》:"嘗以龍朔初載,文場變體,爭構纖微,競為雕刻。糅之金玉龍鳳,亂之朱紫青黃。影帶以徇其功,假對以稱其美。骨氣都盡,剛健不聞。思革其弊,用光志業。薛令公朝右文宗,託末契而推一變;盧照鄰人間才傑,覽清規而輟九攻。知音與之矣,知己從之矣。 "
按照楊炯的記載,王勃與楊炯、盧照鄰相識於龍朔初年。他們都反對當時的"宮體詩" ,他們因有著共同的文學觀而成為知音。
王勃的《山亭興序》是這樣寫楊炯的。"有弘農公者,日下無雙,風流第一。仁崖智宇,照臨明日月之輝,廣度衝襟,磊落壓乾坤之氣。""山人對興,即是桃花之源;隱士相逢,不異菖蒲之澗。"弘農縣的楊公,天下無雙,文章傑出位居第一。仁義天下皆知,如同光照日月一般。氣度衝破衣襟,有壓乾坤的氣勢。與之興致相對,就是如同在桃花源的避世勝地一般。
可見王勃對楊炯的欣賞與讚美以及兩人興致相投,相得益彰。後來王勃因寫《檄英王雞文》而被斥出王府,楊炯也前來安慰,正是這位好朋友的安慰,才讓王勃不至於因此消沉。後來王勃早逝,楊炯在《王勃集序》中寫道:"友愛之至,人倫所及。永言存沒,何痛如之"。對於王勃的早逝,楊炯萬分悲傷。知音難覓,兩人不朽的友情是我們現代社會值得學習的。
王勃在被斥出王府後,離開長安去往蜀地,而此時盧照鄰也去往蜀地。兩人一起同遊蜀地。後兩人一起入京求官。王勃做了虢州參軍,盧照鄰無果後,兩人分別再無相見。
王勃13歲時便決定自己要走仕途,於是便開始積極上書,因此也結交了不少為官的朋友,像裴行儉等都是王勃的好友。
成就篇
1、 "以詩言志"引領詩文改革
唐代開國以後,在唐玄宗的勵精圖治下,呈現一片國泰民安的景象。然而在文學上還沿襲了餘梁的遺風,出現的詩歌主要是粉飾太平的典雅富麗的應詔之作以及描寫殿閣臺苑的綺媚輕豔之作。這些詩作往往是迎合統治者的需求而作。因而被稱為"宮體詩"。 而王勃是反對這些迎合之作。他將現實生活和自己的人生感悟寫進自己的詩作中,他的作品可以分為三大類,感念百姓疾苦的詩作、友人送別詩、山水紀行詩。
他的詩歌有反應勞動人民生活艱辛的,他的作品中通過描寫"徵夫萬裡戍他鄉"的現實,從而讓讀者了解到閨婦的"調砧亂杵思自傷"。也有因為"塞外徵夫猶未還"的無奈,而發出"佳期不可駐"的採蓮女的相思苦。他感念百姓生活疾苦,《深灣夜宿》中"江童暮理楫,山女夜調砧"。天色已晚,孩童還在渡船,婦女還在捶洗衣服。從這首詩中可以看出當時百姓的真實生活。王勃寫百姓的這些詩作中,體現了他的現實主義,王勃的寫作精神就在於寫百姓疾苦的時候他是真實的展現。
王勃曾東遊吳越,入蜀宦遊,赴交趾省父,在這些途中王勃領略了大江大川的多姿多彩,為他寫山水紀行詩創造了條件,也將他廣闊的胸懷寄予在這壯闊的山水之間。王勃在探父途中作的《滕王閣序》可謂曠世佳作。"滕王高閣臨江渚,珮玉鳴鸞罷歌舞。畫棟朝飛南浦雲,珠簾暮卷西山雨。閒雲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這首佳作把滕王閣的氣勢展露無疑,唐高宗讀到這膾炙人口的佳作時,想要昭之入京,可惜王勃已經命喪南海,唐高宗為此長嘆三聲:"可惜,可惜,可惜!"
據《全唐詩》統計,宮廷詩人令狐德棻、許敬宗、虞世南、上官儀等人基本上沒有寫懷友送別類的詩歌。僅李百藥在早年寫過一首送別詩《送別》。王勃與他們不同,創作了許多送別類詩歌。王勃一生共留給後人17首送別詩,他的送別詩有"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的樂觀心態,也有"窮途唯有淚,還望獨潸然。"的感傷。對於宮廷詩,送別詩也是王勃在當時新的開拓。
2、 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
我們13歲時在幹嘛?有理想嗎?我們在為自己的理想付諸行動嗎?王勃在13歲時就已經確立自己的人生目標,那就是入朝為官,並且積極的付諸行動。他的目標明確,並且一步步的去努力已達到自己的目的。
他先是寫《上絳州上官司馬書》給當地的父母官,探尋門路,摸清門路後又上書宰相表決心。再又直接向最高統治者唐高宗獻上《乾元殿頌》表達自己想要為官的強烈願望。16歲時金榜題名,如願為官。
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王勃就是這樣掌握自己的命運。但是這是在為官以前,為官以後可以用命途多舛來形容了。不過,在經歷過一系列的打擊後,他能積極找準自己的人生方向。
3、認清黑暗,再不入仕。
王勃一生為官兩次,第一次在擔任沛王府修撰時因為《檄英王雞文》惹怒唐高宗將他逐出王府,第二次是在做虢州參軍時殺害自己所藏的官奴而犯了死罪,幸遇大赦才得以活命,後來朝廷要恢復他的官職,他早已認清這黑暗,於是便拒絕了。
王勃流傳至今的佳作都是在他生前的前兩年所作。那是他不再想著入朝為官。專心寫作。可見王勃是心有主張之人,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寫作是他人生新的方向。無奈天妒英才,這位少年神童27歲便命喪南海了。
結語篇
王勃一生短暫,但是對唐代的文學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他一改宮體詩風,為後人的創作開拓了道路,他寫山水、寫友人、寫百姓。將詩作的範圍擴大,讓詩歌有了更廣闊的天地。他的詩樂觀又悲觀,就如他的人生,樂觀的開始,悲觀的結束。